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見樹又見林

  •  森林, 樹群, 還有那件事
    • 社會學: 跳脫以個人主義去看待社會的方式
      • 以社會關係, 而非個人特質去解釋事件
        • 勞工處境不好, 並不是因為企業家貪婪, 或是勞工個體懶散, 而是社會關係構成勞工容易被剝削的環境
        • 以醫院作比喻, 社會學找的並不是治療眼前病人的妙方, 而是去強化公共衛生
    •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合作構成了社會
      • 人們參與著比自身大一點的社會體系, 該體系又參與比該體系更大一點的社會體系
        • 家庭, 社區, 公司乃至國家,逐步擴大的社會體系
        • 社會位置
          • 個人參與社會體系時, 佔據體系中的位置
            • 如家庭的父親, 企業的主管
          • 個人不等同於其社會位置
    • 社會體系的規則, 影響參與者的想法, 感受和行為
      • 形成讓參與者遵守規則的推力, 或說是最小阻力之路
        • 這個「推力」不一定是一種強迫性的命令,更多時候,它是一種「照著做最省事、最不會被找麻煩」的預設路徑。
      • 不同社會體系對個體不同方向的推力, 造成角色衝突
        • 警察+父親是否該逮捕罪犯+兒子
      • 個人價值觀亦會讓個體反抗社會體系的推力
    • 社會學不以個人主義, 而是基於社會關係解讀現象
      • 有助於減低防衛傾向, 避免將不公不義的指控訴諸個體
      • 個人主義式的解讀, 有助於個體的處境, 但很難擴大至社會
        • 個體可能有強烈的動機去改變自己, 從而更換了社會位置, 但對整個社會體系而言, 沒有太大的改變
          • 朱元璋從平民變成皇帝, 也沒有結束封建社會
        • 從體系去解讀, 去尋求解法, 才能更有效的解決社會體系的問題

  • 文化 - 符號, 觀念和生活的種種
    • 人藉由觀念來理解世界
      • 以感官接受外界刺激, 以觀念賦予這些刺激意義
        • 最常見的觀念是語言中的詞彙
        • 意義受個人價值觀和文化的影響
      • 如見黑貓
        • 先是眼睛的感官刺激, 以黑色的貓的觀念去賦予刺激意義
        • 黑貓在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意涵, 所以觀看者可能覺得幸運或是不詳
    • 社會文化中的符號, 建構並形塑人類對各種事物的看法
      • 詞彙是一種符號, 數字是一種符號, 捕捉某種事物的觀念皆是種符號
        • 老子:有名, 萬物之母
      • 符號讓人得以將注意力集中在事物上, 並得以描述不經由感官刺激的事物
        • 換言之, 符號讓人使得其與外在真實相連
    • 文化的目的, 是定義並辨識真假
      • 這些"真實"會隨著時間, 與不同文化而變動
        • 這邊的真實並不是邏輯或科學上的真, 而偏向是文化公認的想像
          • 如在十字教文化中, 上帝的存在為真實
        • 當文化定義某些是真的, 不管實際上是真的還是假的, 都有真實的效果
          • 個人認為這邊有點缺陷, 太過矛盾的假很難被定義成真
            • 人類從自身與感官刺激的經驗, 歸納並得到較為基礎的觀念
              • 好比從物體在空間中疊加的多次經驗, 得到加法和歸納的觀念
                • 我在盤子中放一顆蘋果, 再放一顆蘋果, 盤子裡有兩顆蘋果
                • 我在盤子中放兩顆蘋果, 再放一顆蘋果, 盤子裡有三顆蘋果
                • 由上述能獲得加法的觀念, 還有歸納奏效的觀念
        • 一些文化中顯而易見的真實, 不一定經得起推敲
          • "民主是好的", "上帝是存在的"
    • 文化賦予事物價值
      • 價值影響人類的選擇和先後排序
        • 社會化的過程, 即是理解並適應社會文化的價值
      • 如同真實, 價值也隨著時間, 與不同文化而變動
        • 這造就不同文化的選擇差異
      • 價值規劃出一條阻力最小的路, 教導人們怎麼參與群體協作
      • 被社會文化強力認可, 而帶了獎勵與懲罰的價值, 形成規範
        • 從功能學派的觀點, 規範包含群體中個體對彼此的期望, 使合作成為可能
        • 另一方面, 共同遵守的規範與道德, 讓個體產生集體感與歸屬感
          • 這產生安全感, 生物的基本需求
    • 文化指引人們如何理解真實, 如何思考和行動
      • 人有生物性的本能或情感, 但這些原始情感本身是模糊的
      • 「文化」提供了劇本,告訴我們該在何時、對何人、用何種方式去感受和表達這些情感。
        • 生物天性:「我們 vs 他們」的群體認同感。
        • 文化劇本:定義了誰是「他們」(不同xx的人)。
        • 社會態度:產生了種族主義、恐同心理或民族主義。
    • 物質文化
      • 人類有著改造物質文化的能力,  物質文化的變化影響社會生活
        • 印刷術的發明, 網路的出現, 都帶來截然不同的社會型態
        • 近代諸多物質文化的改變, 都導向更強的社會控制
          • 大型資本的出現, 更具傳播力的媒體, 更聰明的社群演算法
        • 社會控制最強的一點, 是在讓人不去想什麼
          • 當資本主義的邏輯、消費主義的價值觀變得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時,人們就不會去思考「除了這種生活方式,還有沒有別的可能?」,而只會在現有框架內煩惱

  • 社會生活的結構
    • 結構:人與人, 人與體系, 體系與體系之間的社會關係
      • 社會生活中各種社會關係是如何安排
        • 家庭是如何將個別的人連結
        • 學生如何跟學校連結
        • 國家與國家之間是如何競爭與合作
        • 不同結構有不同特徵, 不同特徵導致不同結果
      • 社會體系中各種資源如何分配
        • 財富和權力是如何分配
    • 人與體系的關係, 即是一個人的身分地位
      • 以總統的位置參與國家, 以教師的位置參與學校
      • 身分和佔據身分的個人, 在行為與選擇上有所差異
        • 一個身分在其社會體系結構下, 有著其特有的利益與責任
        • 這往往會超過個人的價值喜好, "換位置就換了腦袋"
      • 社會位置提供了角色印象
        • 我們可以透過社會位置理解其他人, 一個老師應當是如何, 一個總統應當是如何
        • 對個體而言, 最小阻力便是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 人同時處與多個體系的不同位置
        • 有些位置是種選擇(工作), 有些是種義務(家族關係), 有些短暫(一場演唱會的觀眾)
        • 個體在不同體系的位置可能帶來選擇上的衝突, 而不同個體在不同社會體下的不同關係也會帶來衝突
          • 醫生和病患是否可以是情人關係?
    • 個人與結構
      • 在探討個體現象時, 社會學注重該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關係
        • 如果一個現象頻繁發生在某個社會位置上, 也許是社會體系造就這個現象, 而非個體特質
          • 如低婚育率, 也許是社會彩禮文化下, 男性自然而然的最小阻力路線
          • 如犯罪率高
            • 主因是是窮人與富人之間的貧富差距, 缺乏平等的競爭, 社會文化對財富價值的宣揚, 而非個體的貧窮
            • 窮人缺乏合法的方式, 去獲得那些社會文化告訴他們的必需之物, 所以選擇從其他已經擁有的人那去搶奪.
    • 資源分配
      • 資源是如何被分配? 造就怎樣的不平等? 而這些不平等是怎麼被正當化和維繫
      • 不平等的基礎是什麼? 社會階級/性別/種族/年齡
      • 不平等的核心是權力的分配
        • 權力是一種不管對方是否同意, 權力擁有者都能控制事件, 資源與人們的能力
    • 體系與體系
      • 體系會更大一點的體系互動
      • 以家庭與經濟的發展為例
        • 工業資本主義, 使家庭失去了勞動單位的角色
          • 生產工作從家庭轉移至工廠
          • 從莊園式, 偏向自給自足的模式, 走向男主外, 女主內的模式
          • 男性地位提升, 因為掌握工作和賺錢的能力
          • 女性地位下降, 因為其業務被限縮在家庭維護
          • 小孩失去家庭內工作, 開始向同儕尋求歸屬與價值感, 讓青少年文化興起
        • 當資本主要要求更多勞動, 連女性也必須工作時
          • 家庭缺乏維護, 造就育兒危機
    • 社會文化價值的改變會帶動權力分配結構的改變
      • 好比近年左派的DEI, 到右派的川普關稅
      • 一般而言, 文化在碰到利益衝突, 或是碰到價值衝突時有機會改變

  • 人口與人類生態學 - 人類, 空間, 場域
    • 社會生活現實的物質狀態有著緊密關係
      • 社會人口數量的影響
        • 只有五個學生的班級和50個學生的班級, 其表現的班級文化不同
          • 五個人的班級可能彼此更親密, 但是可能有著更高的學習壓力
      • 空間, 地域不同的影響
        •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長的小孩, 因為物質限制而沒有私人房間, 而對隱私有不同看法
      • 空間從來都不是中立的
        • 辦公室的格局設計、城市裡高級社區的圍牆、公園長椅中間的扶手,這些物質安排都體現了特定的權力關係與社會價值觀,並引導著人們的行為
      • 當物質環境改變, 文化亦會改變
        • 物質的改變可能是自然的, 也可能是文化的自身反饋
        • 社會對不同改變有不同的價值判斷
          • 好比人類喜歡宜居的生活環境--能讓人活得更久的環境
    • 社會文化隨時間變化
      • 人類生產方式的改變, 徹底改變了社會文化
        • 漁獵採集到農耕畜牧, 人類有了累積財富的能力, 也強化了控制土地的慾望
        • 生產模式到了工業機械生產, 人類需要更大規模的合作, 需要更複雜的勞力分工, 金融和資本等純粹抽象概念順勢而生
          • 當人們從事相似的工作,擁有共同的價值觀,社會的凝聚力來自於「同質性」。
          • 當勞動分工極度精細,每個人都像一個複雜生物體中的不同器官,各自負責專門的領域。社會的凝聚力恰恰來自於這種「異質性」——因為我們無法獨自生存,所以必須互相依賴
    • 人口與社會生活
      • 人口數量和組成的變化, 顯示社會的某個面向
        • 人口在成長或是減少, 新人口來自出生或是移民, 不同人群的出生/死亡統計數字上的差異
          • 平均壽命的提高:反映了公共衛生、營養與醫療的進步。
          • 生育率的下降:可能反映了女性教育程度提升、經濟壓力增大、個人主義價值觀興起等多重文化與結構因素。
          • 特定族群較高的死亡率:可能揭示了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系統性歧視等深刻的社會不平等問題。
    • 人類生態學的視角
      •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
        • 微觀系統
          • 個體最直接接觸的環境。
          • 家庭、學校、同儕團體、鄰里社區。
        • 中介系統
          • 微觀系統之間的連結與互動。
          • 家庭(微觀A)與學校(微觀B)之間的關係——親師合作的緊密程度會顯著影響學生的發展。
        • 外圍系統
          • 個體沒有直接參與,但會間接影響個體的環境。
          • 父母的工作環境(父母公司的加班文化會影響家庭生活品質)、社區的委員會決策等。
        • 宏觀系統
          • 最外層的、 總體 的文化、價值觀、法律、社會結構與意識形態。

  • 我們, 它與社會互動
    • 自我概念
      • 人類自我意識的建構, 是透過他人, 以及發現他人對自己和對我的概念而來
        • 初始的嬰兒, 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 從與他人互動, 理解他人也是獨立且各自的世界中心, 理解自我和他人自我
    • 自我與社會體系的關係
      • 當自我參與社會時, 獲得某個社會位置, 某個身分/角色
      • 這個現成的角色, 提供一條讓他人理解的最小阻力之路
    • 他人分類
      • 一般他人
        • 由社會體系中, 現成角色構築的存在
        • 以社會角色的方式和我互動
      • 重要他人
        • 特定, 且對我而言重要的人
        • 能以個人的身分和我互動, 傳遞資訊
    • 體系的自我
      • 自我扮演社會結構中的角色, 預測別人的反應, 依據期待進行選擇
      • 當自我缺乏區別自我和角色的認知, 會在無知中, 參與了社會體制的惡行
        • 僅依據最小阻力而行動, 也許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
        • 以金剛經的角度來說, 著了相
    • 社會互動
      • 社會互動是由人們創造和維持一個特定現實感的方式所構成
        • 在教室內, 學生以扮演學生的形象, 老師扮演老師的形象, 完成一個學校的社會現實(社會真實)
          • 這包含學生的服裝, 行為, 和老師的互動方式等
        • 這些社會現實存在文化差異, 且不穩固
          • 不同文化習慣的社交距離不同
          • 排隊時, 當幾個人"不守規矩", 很容易形成社會現實的崩壞-- 眾人都不守規矩
      • 社會互動的最小阻力之路, 讓不平等有自我強化的傾向

  • 實踐社會學, 思索未來
    • 社會學提供一種跳脫個體的方式來看待世界的方式
      • 在生活中實踐, 即是嘗試去看穿日常現象背後的結構關係, 並依此進行預測, 尋找選擇, 和理解隱晦的利害關係.
    • 實例: 我愛你這句話真正代表什麼意義
      • 個人主義: 浪漫, 愛情
      • 社學學觀點: 語言不只可以陳述事實, 也可以做為行動的宣告
        • 表演性語言: 除了傳達意義, 亦具備承諾的行為
        • 表演性語言可以改變兩者之間的社會關係
          • 我退出, 我很抱歉, 我愛你都隱含背後的社會關係改變
      • 我愛你其實代表一種結盟的邀請意願
    • 實例:為什麼美國人不投票
      • 個人主義: 懶散, 冷漠
      • 社會學觀點: 贏者全拿的投票制度, 讓政府更願意去照顧佔大多數比例的既得利益者
        • 被忽略的族群, 不管怎麼投票都改變不了什麼, 因此降低投票意願
    • 實例:為什麼會有貧窮
      • 個人主義: 個體不努力或是缺乏機會
        • 提升基礎教育, 給予機會
      • 社會學的觀點:分配不均
        • 如果資源分配上, 注定讓最後20%的人群只能貧窮生活, 那怎麼階級流動, 都有20%的人受難
        • 直接進行再分配, 食物券, 生育補助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