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無酒精葡萄酒

  • 脫醇方式 (Dealcoholization Methods)
    • 葡萄栽培法 (Viticultural Methods) - 發酵前干預
      • 著眼於在葡萄種植階段就限制糖分的積累,從源頭上降低最終的酒精潛力。
        • 提早採收 (Early Harvesting):
          • 原理: 在葡萄達到完全糖分成熟之前進行採收,此時葡萄糖含量較低。有時也會混合一部分早收的葡萄與正常成熟的葡萄。
          • 優點: 直接有效降低潛在酒精度。
          • 缺點: 可能導致風味不成熟,帶有過多的生青、植物性氣息;酸度可能過高;香氣前體物質未能充分發展,影響最終香氣複雜度。
        • 減少葉面積 (Reduction in Leaf Area):
          • 原理: 通過策略性地修剪葉片或去除部分葉片,限制葡萄藤進行光合作用的總面積,進而減少糖分的產生與積累。需要維持適當的葉果比例。
          • 優點: 可以減緩糖分積累,同時可能保留風味和酚類物質(如果管理得當)。
          • 缺點: 效果高度依賴葡萄品種、環境條件和管理精確度;可能降低產量;若管理不當,可能影響葡萄的酚類物質成熟或改變香氣平衡(例如影響對陽光敏感的香氣物質如甲氧基吡嗪或萜烯)。
        • 晚修剪 (Late Pruning):
          • 原理: 將通常在冬季進行的修剪推遲到春季葡萄開始萌芽之後,這會延遲整個葡萄的生長週期,包括糖分的積累階段。
          • 優點: 能有效降低葡萄成熟時的糖分含量,同時有助於保持較高的酸度,並可能促進酚類物質的發展。
          • 缺點: 通常會顯著降低葡萄產量,影響經濟效益;對不同葡萄品種和修剪方式(長枝vs短枝)的效果不同。
    • 物理方法 (Physical Methods) - 發酵後處理
      • 在葡萄酒釀造完成後,利用物理分離技術將酒精從酒液中移除。
      • 膜處理技術 (Membrane Processes):
        • 反滲透 (Reverse Osmosis, RO)
          • 利用高壓迫使分子量較小的水和酒精通過半透膜,留下較大的風味、顏色和結構分子。
          • 為了有效降低酒精,通常需要將透過液(水和酒精)的一部分水重新添加到濃縮液中,可能造成部分小分子酚類流失。
        • 納濾 (Nanofiltration, NF)
          • 與RO類似,但使用孔徑稍大的膜和較低的壓力。
          • 去除酒精的同時能更好地保留多酚等較大分子,但也可能流失部分鹽分和酸。
        • 滲透蒸發 (Pervaporation, PV): 
          • 利用對酒精有選擇性吸附的疏水膜。酒液在膜的一側流動,酒精優先滲透到膜中並在另一側(通常是真空環境)蒸發成氣態被移除
          • 在較低溫下操作,但香氣損失嚴重(可能高達70%)。
        • 滲透蒸餾 (Osmotic Distillation, OD) / 膜接觸器 (Membrane Contactor):
          •  利用疏水性多孔膜隔開酒液和萃取液(通常是脫氣水)。
          • 酒精由於其較高的蒸氣壓,會以蒸氣形式通過膜孔擴散到萃取液中。在常溫常壓下操作。
          • 缺點是對於疏水性強的香氣化合物吸附和損失較大,且隨著處理時間延長損失加劇。
      • 熱處理技術 (Thermal Processes):
        • 旋轉錐體柱 (Spinning Cone Column, SCC)
          • 分級蒸餾技術。酒液在真空環境下流過一系列旋轉的錐體,利用不同化合物的揮發度差異,先將最易揮發的香氣物質分離出來收集,然後再升高溫度移除酒精,最後可能將香氣部分重新添回脫醇酒液中。
          • 效率高,可處理黏稠液體,但設備昂貴,且熱處理仍可能對風味產生細微影響。
        • 真空蒸餾 (Vacuum Distillation)
          • 傳統蒸餾方法在減壓條件下的應用。降低壓力使酒精的沸點下降(例如可在30-40°C左右沸騰),從而減少高溫對熱敏感化合物的破壞。但相較於SCC,選擇性較差,沸點與酒精相近的許多酯類等香氣物質也容易一同被蒸餾掉。
    • 酶與微生物方法 (Enzymatic and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 發酵前或發酵中干預
      • 利用生物催化劑(酶)或微生物(酵母)來改變發酵過程或結果。
      • 添加酶 (葡萄糖氧化酶 Glucose Oxidase):
        • 原理: 在發酵前將這種酶添加到葡萄汁中,它能將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不會被酵母發酵產酒精),從而減少了可供酵母發酵的糖分。
        • 優點: 直接減少了產生酒精的底物。
        • 缺點: 酶反應會產生過氧化氫,若無配套的過氧化氫酶,可能導致氧化問題;可能產生不悅風味;對酒的香氣成分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 使用非釀酒酵母 (Non-Saccharomyces Yeasts):
        • 原理: 利用天然存在或人工添加的非釀酒酵母菌株(如Metschnikowia, Torulaspora, Pichia, Candida等)進行發酵,這些酵母通常產酒精效率較低,或會將一部分糖分代謝為甘油等其他副產物。常與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進行順序或混合發酵。
        • 優點: 能溫和地降低酒精度(約0.2-2% v/v),同時可能增加葡萄酒的香氣複雜性(如產生更多酯類、高級醇、甘油)。
        • 缺點: 若控制不當,某些菌株可能產生過高的揮發酸(醋味)或乙酸乙酯(指甲油味);發酵動力學可能不如釀酒酵母穩定;最佳發酵條件(如需氧量)需要精確控制。
      • 釀酒酵母酒精呼吸 (Ethanol Respiration in S. cerevisiae):
        • 原理: 利用特定篩選出的釀酒酵母菌株,在有氧或微氧條件下,能夠將已經生成的酒精作為碳源進行呼吸代謝消耗掉。
        • 優點: 可以在發酵後進行酒精的生物性移除。
        • 缺點: 需要通入氧氣,增加了葡萄酒氧化的風險;效率依賴菌株和環境條件;實際工業化應用仍具挑戰。
      • 基因改造酵母 (Genetically Modified Yeasts):
        • 原理: 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改造酵母的代謝途徑,例如降低酒精脫氫酶活性,或增強將糖分導向甘油等其他產物的通路。
        • 優點: 潛力巨大,可能實現更大幅度且更精準的酒精降低,同時保留期望的風味特徵。
        • 缺點: 面臨嚴格的法規限制和普遍的消費者接受度問題。
      • 中止發酵/生物量減少 (Arrested Fermentation/Biomass Reduction):
        • 原理: 在發酵達到目標酒精度時,通過快速降溫、添加二氧化硫、過濾等方式人為停止發酵;或者在發酵過程中定期移除部分酵母生物量,減緩整體發酵速率。
        • 優點: 方法相對簡單直接。
        • 缺點: 中止發酵會留下大量殘餘糖分,增加了後續微生物腐敗的風險,並使酒體偏甜;同時,縮短了發酵時間和酵母接觸時間,可能導致一些後期產生的重要香氣物質(如某些酯類、萜烯)含量不足。

  • 食物和無酒精葡萄酒的搭配 (Food Pairing with Non-Alcoholic Wines)
    • 無酒精葡萄酒由於移除了酒精這一重要成分,其在食物搭配方面既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 酒精影響葡萄酒的酒體、重量感、甜感、香氣揮發性以及與食物的相互作用。
    • 許多用於含酒精葡萄酒的搭配原則仍然適用,但需要根據無酒精葡萄酒的特性進行調整:
      • 強度匹配 (Intensity Matching):
        • 由於無酒精葡萄酒通常酒體較輕、風味強度較弱(因香氣損失和缺乏酒精支撐),它們普遍更適合搭配風味同樣較清淡的菜餚,如沙拉、清蒸或水煮海鮮、白肉禽類、蔬菜料理等,以避免食物蓋過酒的風味。
      • 酸度協調 (Acid Harmony):
        • 無酒精葡萄酒中的酸度可能會因為缺少酒精的平衡而感覺更突出。高酸度的無酒精白葡萄酒仍然可以搭配油膩食物(解膩)或酸度較高的菜餚(如檸檬汁調味的菜)。
        • 應避免用酸度較低的無酒精葡萄酒搭配高酸食物,這會使酒嚐起來平淡乏味。
      • 甜度平衡 (Sweetness Level):
        • 一些無酒精葡萄酒可能含有殘糖(來自中止發酵)或添加了糖/濃縮葡萄汁來彌補失去的酒體。
        • 一般原則是酒的甜度應至少等於或略高於菜餚的甜度,否則酒會顯得尖酸。
        • 這使得微甜的無酒精葡萄酒可能適合搭配帶有微甜或微辣風味的亞洲菜系。
      • 單寧的考量 (Tannin Interaction):
        • 對於無酒精紅葡萄酒,雖然單寧可能依然存在,但其澀感通常會因為缺少酒精的相互作用而顯得更柔和或不同。
        • 搭配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如肉類、奶酪)可能仍有一定程度的軟化單寧效果,但效果不如含酒精紅酒明顯。應避免將可能仍有澀感的無酒精紅酒與過鹹或過辣的食物搭配。
      • 風味橋接 (Flavor Bridging):
        • 尋找無酒精葡萄酒中主要的風味特徵(如柑橘、漿果、花香、草本),並將其與食物中相似的風味元素相匹配。 

  • 無酒精葡萄酒的獨特考量
    • 輕盈的酒體。這使其天然適合做為開胃酒,或搭配午餐、早午餐等較輕的場合。
    • 感官平衡的變化: 可能需要食物來彌補其失去的結構感。例如,帶有一定質感的食物(如烤蔬菜、帶有酥皮的點心)可能與之搭配不錯。
    • 香氣的恢復與補充: 如果無酒精葡萄酒通過技術手段(如添加食用花卉提取物,如論文中提到的玫瑰提取物用於Merlot)恢復或增添了特定香氣,則可以利用這些香氣進行搭配。例如,帶有花香的無酒精葡萄酒可能適合搭配帶有香草或花卉元素的甜點或沙拉。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代謝

  •  揭穿現代醫學
    • 治療不等於治癒, 甚至算不上治療
      • 正常體重的人一樣有可能有代謝症候群, 包含高血壓, 糖尿病和心臟病
      • 不要得病比治好更好
      • 現代醫學偏向強化篩檢, 診斷和治療, 而非預防或逆轉慢性病

    • 現代醫學治標不治本
      • 現代醫學的黃金期始於抗生素的發明
        • 從此醫學從以預防為主, 轉而以治療為主
      • 現代醫學有商業考量的風險
        • 讓病人長期用藥續命, 比預防疾病, 保持健康有利
        • 醫學著重在致病因果的後半段, 治療會直接危害壽命的因果, 而非從源頭解決問題
          • "吃太多糖導致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阻抗導致糖尿病, 糖尿病導致肥胖, 肥胖導致血壓升高與心血管疾病", 
            • 現代醫學的選擇可能是注射胰島素或是降血壓藥物
            • 更好的選擇是飲食控制和運動

    • 醫生要擺脫老舊營養學思維
      • 企業贊助影響科研結果
      • 針對香菸, 酒精, 糖的研究, 都曾因利益團體的干擾, 而產生讓人意外的結論
        • 菸草業長期公開否認尼古丁會上癮,將吸菸描述為一種「個人選擇」或「習慣」
        •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含糖飲料公司大量資助學術研究和學術會議
          • 由飲料業資助的研究, 得出含糖飲料與肥胖、糖尿病等健康問題無關的結論的可能性,遠高於獨立資助的研究

    • 失去理智的營養師
      • 卡路里不單純是數字, 而要考量來源
        • 人並非單純用氧化的方式來吸收肉量, 腸道微生物對食物代謝亦有影響

    • 牙醫迷失了方向
      • 神話氟化物, 但是忽略糖對牙齒的傷害

    • 製藥業帶風向
      • 商業考量的製藥業
        • 製藥業的行動和產品, 並不是對消費者最有利, 而是對廠商最有利
        • 專利權的獨佔性, 讓藥商在產品迭代時, 傾向選擇漫長的治療, 難以根治卻能長期獲利, 而非快速但一次治癒的路線
      • 病人被鼓勵吃藥來控制症況
        • 多重用藥的風險

  • 揭穿慢性病
    • 不是病的病
      • 可以引起代謝異常的細胞代謝程序有八個
        • 糖化 (梅納反應)
          • 碳水化合物和胺基酸反映, 讓蛋白質褐變
          • 讓人老化的主因
          • 糖化速度上, 果糖>葡萄糖>澱粉
        • 氧化壓力
          • 細胞有胞器對抗氧自由基
          • 攝取自植物的抗氧化劑有助於對抗氧化壓力
        • 粒線體功能障礙
          • 粒線體為細胞產生能量
          • 運動有助於粒線體新陳代謝
        • 胰島素阻抗
          • 胰島素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
          • 胰島素阻抗: 細胞對胰島素沒有反映
            • 細胞無法接受葡萄糖而衰弱
            • 血糖過高造成額外傷害
          • 加工食品易造成胰島素阻抗
        • 細胞膜完整性
          • 細胞膜油脂質購成, 損壞則細胞死去
          • 損害的原因可能是氧化壓力, 或是脂質流動性問題
            • 不飽和脂肪通常比飽和脂肪健康
            • 不過要考慮不飽和脂肪酸帶來的氧化壓力, 以及烹調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反式脂肪
        • 發炎反應
          • 白血球釋放氧自由基和細胞激素來消滅入侵者的反應
            • 同時會殺死正常組織
          • 體脂肪會釋放棕櫚酸, 這會導致發炎
        • 表觀遺傳學
          • 暴露在相對應的環境因子下, 表觀遺傳對基因的影響發揮作用, 影響生理
        • 細胞自噬
          • 清除體內廢物的過程

    • 檢查點A,B,C 營養感知與慢性病
      • 目標是讓細胞在正確的時間, 正確的地點, 做正確的事情
        • 生長, 或是產生能量(ATP)
      • 細胞可以在無氧狀況下運動和生長
        • 癌細胞和胎兒細胞走的是無氧生長
        • 這種情況下的產能不依賴粒線體
          • 粒線體的複製速度追不上
      • 細胞的兩條代謝路徑
        • 糖解作用: 將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用來幫助細胞生長
          • 產生兩個ATP
          • 如果丙酮酸沒用於產生能量, 則變成乳酸
        • 克氏循環: 丙酮酸進入粒線體完全燃燒, 產生能量
          • 產生28個ATP以及二氧化碳
      • 細胞內透過三個檢查點來決定細胞運作走向


        • PI3K 激酶
          • 決定多少葡萄糖可以進入細胞
          • 胰島素是開關, PIK3決定大小
        • AMPK 激酶
          • 調控能量平衡, 將能量引導至粒線體燃燒
          • 能量不夠時, 走克氏循環
        • mTOR激酶
          • 決定細胞的生長, 靜止與死亡
          • 受AMPK抑制, 讓細胞需要能量時不會走向生長
      • 三種激酶構成八種組合, 其中只有兩種是正常狀態


    • 收集數據自我評估
      • 從家族病史, 身體各項數據和新陳代謝狀態, 判定自己適合的飲食
        • 沒有某個飲食對全體人類都有效, 尋找最適合自己的
      • 總之, 別吃加工食物

    • 藥石罔效, 只能改善食物
      • 避開加工食品, 加工程度越高越不好
      • 運動有幫助, 但無法靠運動來彌補不健康的飲食
        • 運動有助於粒線體合成, 避免胰島素阻抗
        • 運動對改善糖化和氧化壓力當幫助有限
          • 糖化(Glycation):主要與長期高血糖有關。
            • 運動通過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幫助控制血糖,間接有助於減少糖化終產物(AGEs)的形成。
            • 飲食(特別是糖分攝取)是更直接的因素,但運動絕對有正面影響。
          • 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運動本身在短期內會增加氧化壓力(因為代謝率提高)
            • 但規律、適度的運動能夠長期增強身體自身的抗氧化防禦系統,提升對抗氧化壓力的能力。
            • 長期來看,運動有助於改善身體應對氧化壓力的能力,過度訓練則可能反而長期增加氧化壓力。

  • 營養戰場筆記
    • 何謂健康?
      • 遺傳因素對壽命影響25%, 後天環境影響約75%
      • 關於營養的理論很多, 但往往缺乏佐證
        • 營養應當是科學而不是信仰
        • 單一個案的敘事有說服力, 但真實性有待驗證, 尤其攸關利益時
        • 要留意營養學的研究方法
          • 結果是否只是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
          • 以問券為主的數據收集, 會受人記憶的刻意偏誤
      • 食物成分並非關鍵, 對食物所做的處理才是重點
      • 保持細胞內代謝程序正常的關鍵
        • 保護肝臟
          • 過量的果糖、葡萄糖、失衡的Omega-6脂肪酸、過量的鐵以及氧化壓力都可能損害肝臟。
          • 低糖+高纖的飲食, 降低來源和攝取速度
        • 滋養腸道
          • 腸道微生物需要纖維
          • 攝取包含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纖維的完整纖維
    • 揭開營養面紗
      • 卡路里並非都一樣
        • 人體並非火爐, 用酶而非溫度去裂解營養素
        • 纖維有熱量, 但是主要由腸道菌叢吸收
          • 均衡攝取可溶性纖維和不可溶性纖維
          • 前者有時會在飲品中添加, 後者只能靠天然食物
        • 燃燒蛋白質比燃燒碳水化合物需要更多能量
        • 脂肪
          • 反式脂肪很難代謝, 人體的酶系統和細胞結構主要是為了處理天然的順式脂肪酸而設計的, 反式脂肪的分子結構不同, 使得身體難以像處理天然脂肪那樣有效地代謝它們, 因此會阻塞動脈
          • Omega3脂肪酸不會被優先用於燃燒, 而是用於身體組織構建
        • 糖類
          • 所有身體組織都能代謝葡萄糖, 只有肝臟能代謝果糖
          • 代糖的健康效果存疑, 也許比糖類好, 但是還是比無糖糟糕
        • 澱粉
          • 澱粉是多醣, 消化和吸收速度較一般醣類慢
          • 優先選擇消化吸收速度慢的澱粉類食物
            • 直鏈澱粉好於支鏈澱粉
            • 加工少的澱粉好於精緻澱粉
            • 和纖維一起吃, 亦可降低吸收效率
          • 優先考慮GL值而非GI值
            • GI: 固定碳水份量的食物, 升高血糖有多快
            • GL :一份的食物, 對血糖造成的總影響有多大
            • 一份100克煮熟的胡蘿蔔:
              • 可消化碳水化合物含量與生的相似,約 6-7 克。
              • GI = 70 計算,GL = (70 / 100) * 6.8 ≈ 4.8
      • 脂肪並非都一樣
        • 飽和脂肪是否有害目前存疑
        • 基本原則是不要攝取反式脂肪, 其餘均衡攝取, 留意Omega3和Omega6的平衡
      • 蛋白質並非都一樣
        • 動物蛋白在完整性與吸收效率上大於植物蛋白
          • 黃豆算是例外, 不輸給動物

    • 成人的飲食習慣與方式
      • 飲食方式因人而異, 沒有所謂最好且適合全部人的飲食方式
        • 特殊的飲食方式往往難以持久, 而且充滿潛在風險
          • 長期的極端飲食存在未知風險
            • 生酮飲食, 純素等等
      • 大原則是吃真食物, 避開加工食品
        • 目標是降低胰島素的分泌, 保護肝臟與滋養腸道
      • 藥物和補充品的幫助有限
        • 商業考量讓這些產品缺少長期測試
        • 代謝疾病往往是因為某些元素過多, 而非缺乏引起
          • 一般而言, 避開加工食品, 均衡的採用真食物就足以獲得足夠的營養
  • 加工食品大戰
    • 食品分類
      • 營養指南往往具備商業考量
        • 對食品業者來說, 飲食指南的目的是說服消費者消費
          • 精製糖是近代才成為人類熱量的來源之一
          • 有熱量不見得就具備足夠營養
      • 單純的營養組成表掩飾了食品加工問題
      • 食品加工分類:
        • 第一類: 未加工或最低程度加工食品
          • 天然狀態的食物,或是經過簡單處理以延長保存期或方便製備,但基本上未改變其原有特性的食品。
          • 新鮮或冷凍的蔬菜、豆類、穀物、堅果肉類、海鮮、水、咖啡, 麵條
        • 第二類: 加工烹飪原料
          • 從第一類食物或自然界中提取出來,用於調味或烹飪第一類食物的原料。通常不單獨食用。
          • 植物油、動物油、糖、鹽、醋、蜂蜜、楓糖漿。
        • 第三類: 加工食品
          • 通常是將第一類食物與第二類原料結合製成的相對簡單的產品。加工目的是增加耐儲存性或改善口感,通常還能辨認出其原始食物的形態。
          •  罐頭蔬菜(非加糖或鹽漬)、罐頭魚(浸在油或鹽水中);鹽漬或糖漬堅果;煙燻肉品;新鮮製作的麵包;簡單的起司等。
        • 第四類: 超加工食品
          • 通常是工業化大量生產的配方製品,含有多種成分(通常五種以上), 其中許多成分是家庭烹飪中不會使用的, 往往經過多重、複雜的工業加工程序, 通常即食或加熱即可食用,口感誘人和有強力行銷.
          •  含糖飲料, 包裝零食, 大量生產的包裝麵包和蛋糕, 早餐穀物片、能量棒、泡麵、速溶湯料、雞塊、熱狗、香腸等重組肉製品、冷凍披薩、多數微波即食餐點、人造奶油
        • 避免第四類, 少量第三類

    • 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 毒素和重金屬
        • 避開加工食品和大型魚類
      • 支鏈胺基酸
        • 如果身體不需要而大量進食支鏈胺基酸, 多吃得會進入肝臟代謝為能量, 這和果糖類似, 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
        • 雪花牛的大理石花紋是肌細胞內脂質, 這是牛身上胰島素阻抗的痕跡
      • Omega6脂肪酸
        • 主要來自大豆油, 還有吃大豆和玉米飼養的牲畜
        • 注意Omega 3 和Omega 6的攝取比例
          • 適當的吃魚油或是亞麻油
      • 反式脂肪
        • 不飽和脂肪油炸產生
      • 多環芳香烴 PAH
        • 燒烤產生
      • 糖化終產物 AGE
        • 食物中的AGEs主要是在高溫、低水分的烹調方式下,由食物中的糖分與蛋白質或脂肪發生「梅納反應」或焦糖化反應所產生
        • 疑似和血管健康相關, 尚未有因果關係

    • 食物營養流失
      • 過度加工會破壞食物營養, 也會影響人體吸收的方式
        • 蔬果製成泥或是果汁會喪失纖維, 且讓消化加快, 升糖指數上升
        • 精緻麵粉失去胚芽和麩皮的營養
      • 育種過度的農業產品營養素較偏
        • 過甜的水果, 麩質過多的小麥, 風味下降的番茄
      • 吃單一飼料的家畜與魚類, 較少Omega 3

    • 食品添加劑
      • 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農場產品, 容易帶有高抗藥性的細菌
      • 農藥的商業利益往往讓其長期傷害被低估
        • DDT, 嘉磷塞, 草脫淨等
      • 工業生產向的增味劑, 品質改良劑影響健康
        • 丁二酮/溴酸鉀/乳化劑
      • 飼育動物身上的賀爾蒙
        • 牛生長激素/雌激素(讓雞胸變大)
      • 防腐劑幾乎都致癌

    • 食物成癮
      • 現代人吃得比前人多
        • 胰島素過量導致瘦素阻抗
      • 吃從補充營養, 消除飢餓變成一種簡單的獎勵方式
        • 有喜好, 有渴望, 有需要, 最終成癮
      • 糖具備成癮要素, 脂肪和鹽可以放大其效果

    • 食品詐欺
      • 政府機關往往只在意食品短期安全性的問題, 食品真實性則是商譽和詐欺的範疇
      • 消費者能做的事情
        • 避免高度加工的食物, 成分越多風險越高
        • 選擇有機食品也許好, 不過存在被詐欺的風險
        • 減少中間商, 讓生產者對消費者直接負責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理性

  •  動物能有多理性
    • 理性是一套認知工具, 可以在特定環境下達成特定目標
      • 智能主體針對所處世界以及行為目的, 而應該採取的理解方式
        • 理解和判斷對錯的途徑: 邏輯學, 哲學, 數學
    • 為什麼會非理性?
      • 思慮不周和各類偏誤造就非理性
      • 一般而言當資訊內容清晰且切身相關時, 人類會更理性
        • 但同樣的, 人類容易被情節的細節吸引, 基於先天印象進行判斷, 造成合取謬誤
          • 「琳達是一位銀行出納員並且是一位女權主義者」比「琳達是一位銀行出納員」更有可能
      • 認知系統的天生偏誤, 視覺錯覺

  • 理性與非理性
    • 理性: 以知識達成目標的能力
      • 知識: 經過驗證為真的觀念
      • 目標
        • 理論理性: 驗證有意義的論述能否成立
        • 實踐理性: 論述是否能在世界造成改變, 行動的指導和價值的判斷
      • 對理性質疑沒有意義, 因為質疑就是理性的表現
    • 沒有絕對客觀的真相, 也沒有完美無缺的理性
      • 假定絕對客觀和完美理性的存在, 並以此建立共通規則
      • 規則的意義在於排除理性的障礙, 如認知錯覺, 偏執, 意識形態, 並以批判性思維, 邏輯, 機率和推理來達到理性
    • 理性能解釋現實, 改變現實以達成目標
      • 理性是不是目標
        • 休謨 "理性不過是激情的奴隸"
      • 當複數目標存在衝突時, 理性是仲裁手段
        • 以智慧化解個人的目標衝突
          • 人從演化中得到的目標
            • 近因的飢餓, 愛, 恐懼, 舒適性
            • 遠因的生存與繁衍
          • 以未來折現率來做化解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間的衝突
            • 折現率越低, 未來的錢在越沒價值
          • 對人而言, 在眼前的事物, 容易受多巴胺驅使, 造成短視近利
            • 人會一時衝動, 在餐廳裡大點特點而暴飲暴食, 但不太會在預約菜單時就瘋狂點單.
            • 解決方式: 長期規劃, 並為不想要的選項上難度
        • 以道德化解群體的目標衝突
          • 個體能力有限, 群體合作能完成更難的目標
            • 個體之間的交流必須兼具個人利益與社會性, 於是演化出道德
              • 公正性是道德的主要元素, 能讓人類整體過得更好
    • 理性的各種行為
      • 理性地放棄知識
        • 避免劇透, 避免毒樹毒果的認知偏誤, 匿名以避免理性受干擾.
      • 理性地放棄理性與能力
        • 狂人理論, 以看似衝動和瘋狂的行為逼迫對手屈服
        • 以非理性搶奪主導權

  • 邏輯與批判性思維
    • 形式邏輯與形式謬誤
      • 形式邏輯中的如果(if), 並且(and), 或(or)和現實用語存在落差
        • 如果雞當選上總統, 會修法鼓勵籠飼
          • 邏輯上, 雞不會當上總統, 前提為假, 陳述永遠為真
          • 生活上, 雞不會做出對自己族群有害的行為, 經驗判定為錯誤
        • 他走了過來並且給了我一束花
          • 時間順序而非AND
        • 咖啡或茶?
          • 二選一
      • 形式謬誤
        • 諸如肯定後件, 否定前件等形式謬誤
          • 肯定後件 "若P則Q" 則 "若Q則P"
          • 否定前件 "若P則Q" 則 "若非P則非Q"
        • 形式重構有助於找出形式謬誤
    • 批判性思維與非形式謬誤
      • 非形式謬誤
        • 沒有違反邏輯推演的謬誤
        • 稻草人謬誤: 扭曲對方觀點, 代換成容易攻擊的目標
        • 乞題謬誤: 將自己想證明的事情當成前提
        • 訴諸偽善: "你也一樣"
        • 舉證責任: 將舉證責任推給對方, 好比不存在的證明
        • 訴諸權威: 神/專家/大家都這樣說...
        • 訴諸人身/罪惡關聯: 發揮"我們對抗他們"的本性, 因人廢言
        • 感受謬誤: 基於陳述會"傷人" 而將其推翻
    • 邏輯只是形式, 是種符號排列與演繹, 與實際生活經驗有落差
      • 理性不能簡化成邏輯
        • 如家族相似性這種難以以邏輯判定的分類

  • 機率與隨機
    • 隨機:
      • 過程缺乏可預測性且數據資料缺乏規律
    • 機率
      • 古典詮釋
        • 將某個過程中, 所有機會均等的結果列出來, 再將符合標準的案例加總, 除以可能結果的總數
          • 六面骰的一面, 1/6
      • 傾向詮釋
        • 根據自然法則判斷硬幣正反面出現機會相等
      • 主觀詮釋
        • 根據已知去判斷結果的可能性有多高
      • 證據詮釋
        • 現有資訊多大程度的保證了結論
      • 頻率詮釋
        • 同樣事件發生很多次的累積結果
      • 在硬幣正反面問題上, 五種詮釋都帶出1/2的結果
      • 某人年過50的機會是多少
        • 不同詮釋會帶出不同的答案
    • 可得性捷思法偏誤
      • 越容易想像的場景, 人類認定其發生機率越高
      • 令人震驚的新聞, 甚至戲劇裡的事件被大腦放大了發生機率
        • 尤其是讓人恐懼的事件, 空難, 恐攻, 核汙染等
      • 有心人利用被害者敘事, 將事件昇華成道德寓言, 造成無法化解的仇恨
    • 連言, 選言, 條件機率
      • 連言: A且B
        • 要注意是否濫用獨立事件的設定, 將P(A and B) = P(A) * P(B)
      • 選言: A或B
        • 要注意是否濫用互斥事件的設定, 將P(A or B) = P(A) + P(B)
      • 條件機率: B成立時, A的機率, P(A|B)
        • P(A|B)  = P(A and B) / P(B) 
        • P(B|A) * P(A) = P(A |B) * P(B) = P(A and B)
        • 若A, B獨立, P(A) = P(A|B)
        • 要注意P(A|B) 不等於P(B|A), 兩者差異可以很大
          • 好比A=肝病, B=無症狀
            • 有肝病無症狀的機率很大
            • 無症狀有肝病的機率很小
    • 事後歸因
      • 進行機率驗算時, 分子分母是否互相獨立?
        • 分子是符合標準的事件次數
        • 分母是總事件次數
      • 確認偏誤讓觀察者找到更多的分子, 卻忽略不符合的分母其實更多

  • 信心與證據:貝氏推論
    • 將對假設的機率量化成機率
      • 按照證據和數據, 可以判斷一個假設有多大的機會為真
      • 即條件機率下, 以數據為前提, 假設成立的機率
    • P(假設|數據) = P(假設) * P(數據|假設) / P(數據)
      • P(假設): 事前機率, 好比流行病的盛行率等基本比例
      • P(數據|假設), 若假設為真時數據顯示的機會有多大
        • 一個人生病時, 真的檢驗出來症狀的機會
      • P(數據) : 邊際機率, 無論假設真假, 出現數據的機率
    • 換言之
      • 事後機率 = 事前機率 * 數據可能性/ 數據普遍性
      • 看過證據之後, 可以依此更新假設可能性
        • 如果證據很容易出現, 降低對假設的可能信
          • 即邊際機率高, 數據普遍性高,對假設沒幫助
        • 如果假設為真, 證據特別容易出現, 提高可能性
    • 事前機率的重要性
      • 特別的主張要有特別的證據
        • 事前機率低的假設, 在普通的證據下, 也只能有普通的信賴度提升

  • 風險與回報:理性選擇與預期效用
    • 理性選擇理論
      • 目標導向:個體是有目標的,行為是為了實現這些目標。
      • 效用最大化:個體會評估不同選擇的可能結果,並選擇能帶來最大效用的選項。
      • 特性
        • 通約性: 這意味著個體在任何兩個選項之間都能做出比較,他們可以明確地說出自己更喜歡哪個,或者認為兩者相等。
        • 遞移性: 如果決策者偏好A多於B, 偏好B多於C, 則偏好A多於C
        • 封閉性: ,決策者面對的情況是風險已知的,各種結果發生的機率是已知的。這與不確定性(機率未知)相對。
        • 合併性: 這假設決策者可以計算一連串帶有風險的事件的機率,並做出整體評估
        • 獨立性: 策者在比較兩個選項時,不會受到與這些選項無關的因素影響。
        • 一致性: 決策者在不同情境下的選擇保持一致。如果他們偏好A勝於B,那麼在涉及風險的情境下,他們也會做出相應的選擇。
        • 互換性: 偏好和機率可以交換, 決策者可以以機率計算預期效用來進行決策
    • 預期效用
      • 效用並非自私自利, 僅表達決策者基於理性, 持續追求最大化的某種價值
      • 金錢可以換得效用, 但存在邊際效應
        • 財富重分配的立基: 窮人獲得同樣金額的效用大於富人
    • 捷思法和天性偏好讓人脫離理性選擇
      • 好比用消去法刪除選項, 可能破壞遞移姓
      • 必然與絕無可能
        • 0% -> 1%是從不可能變可能, 99%->100%是從可能變成確定
          • 這兩者在人心中有著額外加成
      • 人類無法清楚認知到機率, 且對損失的反應極端
        • 以平均餘命或死亡率描述同份數據, 決策者會有不同選擇
          • 平均餘命讓人使用預期餘命去衡量, 選擇較長的預期壽命
          • 死亡率則讓人以損失去衡量, 選擇較低的預期壽命避免立克的損失
        • 對人來說, 10% 和20%的機率很難分別, 而損失帶來的痛苦是同樣收益的兩倍

  • 命中與預警: 信號檢測與統計決策理論
    • 統計決策理論:結合貝氏機率和理性進行選擇
      • 估計某事物在這個世界為真的機率, 然後根據預期的成本與回報決定如何行動
      • 理性的行動並非完全相信假設, 僅是依據可得的機率進行最有效用的行動
    • 信號檢測
      • 信號究竟是真實世界的反應, 還是不完美知覺下的雜訊?
        • 信號 (Signal):真實世界中存在的、我們想要偵測的刺激或事件。
        • 雜訊 (Noise):干擾我們偵測信號的隨機、無關的刺激。
      • 價值 (Value):
        • 命中 (Hit):正確偵測到信號的價值。
        • 遺漏 (Miss):未能偵測到信號的成本。
        • 正確排除 (Correct Rejection):正確判斷沒有信號的價值。
        • 誤警 (False Alarm):錯誤地將雜訊判斷為信號的成本。
      • 臨界線 (Criterion):設定的標準。當知覺強度超過這個標準時,判斷「有信號」;反之則判斷「沒有信號」。
      • 如何設定一個最佳的臨界線,以最大化整體效益? 
        • 效益 = P(信號) * (命中的價值 - 遺漏的價值) + P(雜訊) * (正確排除的價值 - 誤警的價值
        • 臨界線調整方向 = P(雜訊) * (正確排除的價值 - 誤警的價值) / P(信號) * (命中的價值 - 遺漏的價值)
      • 以機場安檢為例
        • 信號:行李中有危險物品
        • 雜訊:行李中的其他物品看起來像危險物品
        • 事前機率
          • P(信號):假設每天有0.1%的旅客行李中真的有危險物品(事前機率)。
          • P(雜訊):那麼,99.9%的行李是沒有危險物品的。
        • 價值設定
          • 命中的價值:成功攔截到危險物品, +10000。
          • 遺漏的價值:未能攔截到危險物品, -100000。
          • 正確排除的價值:正確放行無危險物品的行李, +10。
          • 誤警的價值:錯誤地將無危險物品的行李誤判為有危險, -100
        • 臨界線調整方向 
          • (0.999 * (10 - (-100))) / (0.001 * (10000 - (-100000))) = (0.999 * 110) / (0.001 * 110000) = 109.89 / 110 ≈ 0.999
          • 分子(與雜訊相關的效益)和分母(與信號相關的效益)幾乎相等
            • 極高的遺漏成本抵銷了事前機率, 臨界線應該設得非常低
        • 套用在信號檢測上
          • 假設X光機的輸出不是一個簡單的「有」或「無」警報,而是一個表示危險物品存在可能性的機率分佈
            • 計算期望價值
              • 觸發警報的期望價值 (EV_Trigger): EV_Trigger(p) = p * 命中的價值 + (1-p) * 誤警的價值
              • 不觸發警報的期望價值 (EV_NoTrigger): EV_NoTrigger(p) = p * 遺漏的價值 + (1-p) * 正確排除的價值
            • 令 EV_Trigger(p) = EV_NoTrigger(p), 解出機率閾值
              • p * 10000 + (1-p) * (-100) = p * (-100000) + (1-p) * 10
              • p ≈ 0.000999
              • 當X光機輸出的危險物品存在機率大於 0.1% 時,應該觸發警報
            • 同樣的, 如果誤警的價值大增, 變成-5000
              • p * 10000 + (1-p) * (-5000) = p * (-100000) + (1-p) * 10
              • p ≈ 0.04356
              • 當X光機輸出的危險物品存在機率大於 4.36% 時,應該觸發警報
          • 假設x光機只有Y/N輸出
            • 正確率 (True Positive Rate, TPR):95%。
            • 誤警率 (False Positive Rate, FPR):10%
            • 事前機率  P(信號) = 0.1% (0.001),P(雜訊) = 99.9% (0.999)
            • P(信號|警報) = (0.95 * 0.001) / 0.10085 ≈ 0.00942 (約 0.94%)
            • P(雜訊|警報) = (0.10 * 0.999) / 0.10085 ≈ 0.99058 (約 99.06%)
              • 採取行動的期望價值
                • P(信號|警報) * 命中的價值 + P(雜訊|警報) * 誤警的價值 = 0.00942 * 10000 + 0.99058 * (-100) = 94.2 - 99.058 ≈ -4.86
              • 不採取行動的期望價值
                • P(信號|警報) * 遺漏的價值 + P(雜訊|警報) * 正確排除的價值 = 0.00942 * (-100000) + 0.99058 * 10 = -942 + 9.9058 ≈ -932
              • 儘管絕大多數警報都是誤報(99.06%),但由於「遺漏」的成本極高(-100000),即使「命中」的機率很低(0.94%),最佳策略仍然是「採取行動」
            • 同樣的, 如果誤警的價值大增, 變成-5000
              • 採取行動的期望價值
                • P(信號|機器警報) * 命中的價值 + P(雜訊|機器警報) * 誤警的價值 = 0.00942 * 10000 + 0.99058 * (-5000) ≈ -4858.7
              • 不採取行動的期望價值
                • P(信號|機器警報) * 遺漏的價值 + P(雜訊|機器警報) * 正確排除的價值 = 0.00942 * (-100000) + 0.99058 * 10 ≈ -932
              • 儘管X光機器的正確率有95%,但由於事前機率極低,加上誤警成本很高,當機器發出警報時,不該採取行動
    • 統計決策與統計顯著性
      • 5%的顯著性檢測: 當一個現象不存在的時候, 20個進行觀察的科學家中, 會有一個誤以為存在
      • P(數據|假設)不等於P(假設|數據), 統計顯著性提到的是前者
        • P(數據|假設): 這是在給定假設為真的情況下,觀察到特定數據(或更極端數據)的機率。這就是統計顯著性檢定(例如 p 值)告訴我們的。
        • P(假設|數據): 這是在給定我們觀察到的數據的情況下,假設為真的機率。這是我們真正想知道的,但傳統的統計顯著性檢定並不能直接告訴我們這個。

  • 自我與他人:賽局理論
    • 分析自我的損益會受到他人理性選擇的影響時, 自己該如何選擇才合乎理性
      • 他人同樣是精明的決策者
    • 零和遊戲: 剪刀石頭布
      • 經典的猜拳遊戲中, 理智的人應該展現超越常態的隨機性, 剛好各1/3的出招率
    • 非零和遊戲:志願者困境
      • 大家都希望事情有人做, 同時希望不必自己來
        • 自已不做, 別人做時得到最大利益
        • 自己做, 別人不做, 中等利益
        • 大家都不做, 最小利益
      • 誰先做誰損失, 參與者全數以對自己最有利的選項制衡對他人最有利的選項
    • 協調賽局
      • 找出正確的方法就可以大家都贏
      • 需要共識或是默契, 來促成合作
        • 好比大家都靠右行走, 道路效率便可最大化
      • 共識可以靠直接溝通來達成, 也可以靠注意焦點 ,一個隨機, 沒有意義卻能勾起注意力的選項
        • 好比議價中, 提出的去零頭, 取一半等的取價方式, 並不一定具備實質意義, 但往往能達成共識
    • 膽小鬼賽局
      • 退讓則輸, 雙方皆不退讓則最輸
      • 表現出瘋狂不受控的人反而能威脅對手, 但是碰到同樣態度的對手就只能最輸
    • 升高賽局
      • 沉默成本會累積的賽局
      • 一不做二不休的心態造成持續消耗, 理性的選擇是中途抽手
    • 囚徒困境
      • 只進行一次的囚徒困境, 囚犯基於理性和維護自身利益, 只能別無選擇的背叛
      • 擴大格局有助於解決囚徒困境
        • 透過場外規則的設定, 讓理性行為者透過契約和法律規則避免囚徒困境
        • 或是反覆進行賽局, 讓"一報還一報"的態度能促進合作

  • 相關性與因果關係
    • 相關性是一個變數值與另一個值與另一個變數值互相依存的程度
      • 如果知道其中一個, 就能預測另一個
    • 線性回歸可以用來呈現兩個變數之間的線性關係
      • 殘差指預測值(回歸線)和實際值的差異, 
      • 相關係數用以衡量兩變數的相關度
    • 均值回歸
      • 發生在所有不完全相關的兩個變數
        • 當一方數值極端時, 另一方通常不那麼極端
        • 好比父母身高與子女身高正相關, 但是當父母身高極高時, 子女身高往往比較矮
    • 因果關係
      • 時間上的先後: 因先於果
      • 若因不存在, 果便不會存在
    • 因果關係圖
      • 箭頭不是邏輯意義, 而是條件機率
        • A -> B 不是若A則B, 而是A成立時B的機率大於非B
      • 因果連鎖A -> B -> C
        • 以A為前提時, B的機率大於非B
        • 以B為前提時, C的機率大於非C
        • A, C沒有直接相連, 只關心C的話, 可以當A不存在
        • A: 起火, B: 煙霧, C: 警報
          • 觸發警鈴的是煙, 而不是火
      • 因果分叉,  B->A, B->C
        • 描述副作用, 副現象, 存在判斷錯誤的風險
        • A: 詞彙輛, B: 年齡, C:鞋子尺碼
          • 不能因為鞋子尺碼大, 就認為兒童可以跳級
      • 因果對撞, A->B, C->B
        • 不相關的係數匯聚成同一結果, 互補的原因A, C 容易造就選樣偏誤
          • 即使A, C 兩者獨立或相關, 但如果從B做選樣, 會認為A, C 互斥
        • A:飲食健康 B:身體狀況好 C:規律運動
          • 只觀察「身體健康不佳」這個群體時
            • 如果一個「身體健康不佳」的人有「運動習慣」,那麼他可能因為其他的因素而造成「身體健康不佳」,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飲食不健康」。
            • 相反的如果這個「身體健康不佳」的人,「飲食習慣健康」,那麼他可能就是因為「運動習慣」不好,而造成「身體健康不佳」。
        • 這時,雖然「運動習慣」和「飲食健康」在一般人群中是獨立的,但在「身體健康不佳」這個選定的群體中,它們就呈現出負相關的關係。
    • 從相關性到因果關係:真實與自然實驗
      • 相關性不代表直接的因果關係
        • A與B 相關, 可能A導致B, 或是B導致A, 或著C導致A和B
      • 驗證因果關係
        • 隨機實驗
          • 條件可控時, 以隨機產生的控制組和對照組, 去檢驗因果關係是否有統計顯著性
            • 需採樣誤差與可再現性危機
        • 條件不可控時
          • 回歸不連續 (RDD)
            • 利用一個明確且人為設定的閾值, 分配實驗對象到不同組
              • 學金政策規定,考試成績達到特定分數(閾值)的學生才能獲得獎學金。
              • 利用RDD, 比較剛好達到和剛好未達到分數的學生的表現差異, 從而評估獎學金對學生學業的影響.
          • 工具變量回歸
            • 想研究A是否引起B, 但有個干擾變量C
            • 找出變量I
              • I與A相關, 但不可能是A的果
              • I不可能與C相關
              • I 只能通過影響 A, 間接地影響 B, 不可能直接引發B
            • 這樣即使不能對A做隨機分配, 卻可利用I來驗證I->A->B這條因果練
            • 範例
              • 教育年限(A)是否真的提高了個人的收入(B)?
              • 個人的能力、家庭背景(C)等因素可能同時影響教育年限和收入,導致教育年限與誤差項相關。
                • 有些人先天上就比較有能力,因此獲得較高的教育年限,以及較高的收入。
              • 工具變量(I):學生所在地區的義務教育年限。
                • 這些因素(I)與個人的教育年限(A)相關,但不太可能直接影響個人的收入(B),除了通過影響教育年限之外。
                • 學生居住的地方的學校數量比較多,自然就增加了學生取得較高教育年限的機率。
              • 通過使用義務教育年限或學校數量作為工具變量,可以更準確地估計教育年限對收入的因果效應。
          • 交叉延宕長期追蹤分析
            • 研究兩個或多個變數之間隨時間推移的相互關係。
              • 特別適用於研究這些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方向,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
              • 分析基於在多個時間點收集的資料,觀察變數隨時間的變化,並評估它們之間的關係。
            • 分析
              • 一個變數在時間點 T1 對另一個變數在時間點 T2 的影響,
              • 反過來,另一個變數在 T1 對該變數在 T2 的影響。
            • 比較這些交叉延宕效應的大小,推斷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方向。
            • 範例
              • 早期的網路使用是否預測後期的心理健康問題。
              • 早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否預測後期的網路使用增加。
              • 比較兩者的預測力可以得知因果
          • 多元回歸
            • 研究多個自變數(獨立變數)如何影響一個依變數(相依變數), 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多個因素如何共同影響依變數。
            • 自變數之間必須低相關, 且影響符合線性假設
      • 多重成因
        • 真實的因果關係複雜且不單一
          • 主效應可以有多個, 之間還會交互影響
          • 分析時不要過度注重特例, 避免可得性偏誤

  • 人類有什麼毛病
    • 人類為什麼不理性?
      • 有時來自過度詮釋, 未理解證據與事前機率, 將特例視為常態. 相關和因果混淆
      • 社群媒體提高了謠言流傳的速度, 且有些人在虛假信念中得到安寧感
    • 動機推理
      • 如確認偏誤, 人類喜歡立場相近的評論
      • 碰到質疑時, 自我防衛機制運作, 將分析能力用在鞏固自身與攻擊對方論述, 而非確認事實
        • 以差勁的論述維護自身, 以高明的手法在別人論述中挑毛病
    • 我方偏見
      • 對於一個議題, 只要結論影響自身政治/宗教/文化的正確性和卓越性, 人們的評估就會受到好惡左右
      • 貝氏推論的事前機率常常也只反映當事人希望何者為真
      • 表達性理性
        • 人們的行為可能受到表達自身價值觀和認同的需求所驅動。為了同濟認同而進行有偏誤的評估
    • 兩種思維: 現實與神話
      • 人類將世界分為了兩半
        • 實務的身邊
          • 由身邊各種實質的物體, 面對面的人,  互動的記憶, 主導生活的規範和標準組合
          • 面對這邊, 大家認知多半正確, 能理性思想和分辨真假, 因為做不到會有嚴格懲罰
          • 應對的是現實思維
        • 飄渺的外在
          • 包含渺茫的未來和過去, 遙遠地點的人事物, 觸碰不到的權力核心, 反是感官無法接觸的事物, 反事實和形上學
            • 人們認為這邊的事物, 並不會直接影響自身
          • 面對這邊時, 認知正確與否, 並不會帶來對自身的實際影響
          • 拘泥於一個敘事的對錯, 不如在意敘事的額外效果 -- 道德效果, 逾越效果, 凝聚效果
          • 應對的是神話思維
      • 現實思維與神話思維的區別:
        • 現實思維:
          • 關注實際、具體、可驗證的事物。
          • 強調理性、邏輯、證據。
          • 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個體生存和發展有直接影響。
          • 因此,此思維模式的錯誤會直接造成影響,會被現實所懲罰。
        • 神話思維:
          • 關注抽象、遙遠、不可驗證的事物。
          • 傾向於使用敘事、象徵、隱喻。
          • 與價值觀、信仰、認同相關,對個體情感和社會凝聚力有影響。
          • 人們相信此思維模式對自身沒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可信度較低。
          •  神話思維的額外效果:
            • 道德效果: 神話故事可以傳遞道德價值觀,引導人們的行為。
            • 超越效果: 神話提供了一種超越現實的想像空間,滿足人們對未知和無限的渴望。
            • 凝聚效果: 共同的神話可以強化集體認同,促進社會凝聚力。
          • 面對神話時,往往更關注其情感和社會功能,而非客觀事實。
        • 隨著科學和認知的進步,現實思維的範圍不斷擴大。
          • 神話思維仍然在某些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
            • 宗教、國家認同
          • 當人們發現相信某個神話能夠帶來實際利益,他們會更傾向於接受和傳播這個神話,即使它與事實不符。
            • 政治宣傳、商業行銷
      • 對虛假資訊信以為真
        • 人可以保有信念卻不在乎其真實性
        • 人的天生傾向若與神話思維節結合, 面對荒謬說法容易信以為真
          • 二元論傾向
            • 心靈可以與肉體分開
          • 本質論傾向
            • 所有生命都蘊含著某種東西, 所以才有形體和生命
          • 目的論傾向
            • 人類的行為和製造物有目的, 所以世界上的生物和非生物背後也該有某種意義
        • 人類喜歡找樂子
          • 當有趣的主題, 脫離日常生活經驗, 成為飄渺的外在時, 人類容易搞錯事實與虛構的界線
      • 理性是公共財, 大家都希望能綁架集體思考, 並以動機推理為個人帶來利益, 這形成公地悲劇
        • 理性是公共討論的「資源」。
        • 每個個體都希望利用理性來獲取自身利益。
        • 當過度追求個體利益時,可能損害公共討論的理性水準,導致集體決策失誤。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くすのき 本店 五訪





































蜂斗菜, 蝦, 白子, 藕, 蘆筍, 竹筍好吃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ASAHINA Gastronome


























開胃小點以精巧的三層塔呈現,虎河豚晶凍普通,鱈魚子與馬鈴薯沙拉鹹鮮綿密,櫻花蝦塔則酥脆芳香,充分展現日本食材的獨特魅力,佐以香檳,更添雅趣。

藍龍蝦與櫛瓜的組合,櫛瓜捲鑲入庫斯庫斯,外層覆蓋濃郁的龍蝦奶油醬汁,口感細膩,滋味鮮美,不意外的美味。

鮑魚與干貝則是日式調味。低溫烹調的鮑魚,佐以鮑魚肝醬和干貝精華,外加一小抹素麵做基底。
一旁點綴魚子醬的馬鈴薯可頌,其下有一小塊煮蘿蔔,一口吃下去,三者口感與滋味的對比,饒富趣味。

小牛胸腺烹製得焦糖化外皮酥脆,內裡軟嫩,搭配杜卡香料,更添異國風情。
尤其那注入松露的蛋黃,將原本甚是協調的兩者完全結合在一起,配上當季的菠菜與紅莧菜芽,與胸腺相得益彰。

油帶魚佐牛蒡的表現略顯遜色,個人不喜。

主菜是日本黑牛肉與白蘆筍,烤菲力牛肉鮮嫩多汁,外層包裹風乾肉片,風乾帶來濃郁的肉香,和牛故有的柔嫩口感與脂肪香氣,兩者交織,令人沉醉。搭配燉煮牛肉、牛肉菌菇湯、碩大的羊肚菌以及白蘆筍,每一道配菜都精緻入微,個人相當喜歡。

整體而言,食材選用上乘,在傳統法餐的基礎上融入日式元素,別具匠心。又,新鮮香草茶的清新香氣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