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系統思考

  • 系統稜鏡
    • 系統
      • 一組互相連接的事物, 會在一定時間內, 以特定的行為模式相互影響
        • 系統受外力影響, 產生反饋
    • 系統思考
      • 不單純思考發生的問題, 而將整個系統一起納入考慮
      • 要解決的不是單一問題, 而是整個系統局勢
        • 漁民沒有收入 -> 地球海洋資源缺乏和其原因
    • 延遲反應
      • 局部的混亂, 累積到更加嚴重時, 才為人查知
    • 存在冗餘的多樣化系統, 受外力衝擊時, 比沒有單一系統表現得更加穩健

  • 系統基礎
    • 系統構成:要素, 連接, 目標
      • 要素:不限於有形事物
        • 好比公司的品牌聲譽
      • 連接:最重要的是資訊流, 其影響決策和行動
      • 目標:必須從實際行為來判定, 而非其自我論述
        • 各個要素的目標和整體目標不同
          • 成功的系統, 個體目標會和系統總目標趨向一致
          • 大系統中有小系統, 大目標由小目標組織而成
    • 改變
      • 單純要素的更換, 對系統影響最小
      • 改變內在連接, 系統會發生巨大變化
      • 目標改變影響系統最大
    • 存量與流量
      • 人天生的關注順序:存量>流入量>流出量
        • 財產, 收入, 花費
      • 存量變化的滯後效應, 形成緩衝, 帶來系統穩定性, 允許流量變化並短暫失衡
    • 系統思考是將世界簡化成反饋過程的組合
      • 存量水準反饋至流量
        • 調節迴路, balancing feedback loop, 使存量回歸至設定範圍的回饋機制
        • 增強迴路, 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 良性或惡性循環, 存量大小和流量變化方向一致

  • 系統大觀園
    • 單存量系統
      • 一個存量, 兩個互相制衡的調節迴路
        • 空調系統的設定, 當下室外溫度, 分別是兩個調節迴路的目標
        • 反饋迴路所傳遞的資訊影響的是未來行為, 和結果回應有時間差

      • 一個存量, 一個增強迴路和一個調節迴路
        • 人口越多, 出生人口越多, 同時死亡數也更多
        • 出生率和死亡率何者較高, 決定哪一個迴路處在主導地位
        • 測試模型價值的問題
          • 各種驅動因素是否以模型內的方式發揮作用
          • 當作用發揮時, 系統將如何應對
          • 影響各個驅動因素的是什麼? 
            • 什麼東西影響流入流出量?

      • 含有時間延遲的系統

        • 感知延遲 : 銷售商發現且確定銷售量變化
        • 反應延遲 : 經銷商根據銷售量變化, 真的在訂單中進行改變的時間
        • 調節迴路上的延遲, 很可能造成系統震盪
          • 反饋迴路的震盪:
            • 銷售量增長, 導致庫存下降
            • 經過幾天觀察, 經銷商感知到銷售成長, 增加訂單
            • 因為存在時間延遲, 在交貨之前, 庫存不斷下降, 經銷商加大採購力道
            • 最後造成過量到貨, 存貨暴增, 
          • 在這個系統中, 降低反應延遲, 只會讓庫存震盪情況惡化
          • 增加反應延遲, 有助於緩和庫存變化, 但這仰賴更高的設定庫存

    • 雙存量系統
      • 一個可再生性存量受到另一個不可再生性存量約束的系統
        • 資源有限量
          • 限制因素多半以調節迴路的形式存在, 並在特定條件下成為主導迴路, 阻礙系統
        • 在高成長的系統中, 必然存在至少一個增強迴路來驅動成長, 也必然存在一個調節迴路限制成長
        • 發源於非再生資源的系統, 關注的點是成長如何終止
        • 初始資源越多, 驅動成長的增強迴路力量越大, 造成資本存量越高, 開發越快, 生產高峰過去, 經濟衰退來的也更早更強
        • 資本增長目標讓開發高峰提早到來

      • 有兩個再生資源的系統
      • 單位資本收益成為這系統的關鍵
        • 如果隨著資源存量下降, 單位資本收益下降, 同時資源再生率上升, 那系統會傾向平衡
          • 舉例來說, 魚群數量下降, 降低魚類生存競爭, 提高魚群的再生率, 同時漁船捕撈效應下降, 資本投入減少
        • 如果資本收益提高, 那系統會出現震盪
        • 如果資本收益再提高, 最終會導致再生資源存量低於某個轉折點, 而成為非再生資源
          • 捕撈技術上升, 魚類被捕撈到超過維持種群的關鍵點, 開始被生態圈其他物種取代

  • 系統之美
    • 適應力
      • 多個互相影響的反饋迴路, 會在系統受到巨大擾動時, 以多種不同方式使系統恢復致原有狀態
        • 適應力是有限度的
      • 有適應力的系統可能是經常動態變化的, 往往存在修復或重建反饋迴路的能力
    • 自組織
      • 使自身結構更複雜化的能力
        • 學習, 多元化, 複雜化乃至進化
        • 存在不可預測性
      • 自組織帶來對衝擊的免疫力
      • 複雜的自組織形式, 可能產生自簡單的規則
    • 層次性
      • 系統與子系統的生成和包含關係
        • 一般而言, 子系統的內部關係連結強於子系統之間的連結 
      • 層次性的原本目的, 是幫助個子系統更好的工作
        • 系統層次越高或越低時, 越容易忘掉這一目的
        • 次優化:子系統的目標超越系統的目標, 犧牲整個系統來實現某個子系統的目標

  • 系統之奇
    • 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 並不是真實的世界
      • 認知論
    • 別被表象迷惑
      • 單一事件只是更大複雜系統中, 人可見的一小部分
      • 時間是觀察系統表現的重要因素
        • 要了解系統, 第一步往往是了解歷史和行為變化的趨勢
      • 同時專注在流量和存量
    • 在非線性的世界, 不要用線性思維
      • 非線性的關係是發生主導地位轉換的主要原因
    • 恰當的劃定邊界
      • 邊界是人為的, 出於簡化目的
        • 邊界取決於分析目的, 也就是想解決的問題
    • 看清各種限制因素
      • 限制因素
        • 給定一段時間內, 對系統來說最重要的輸入
      • 移除一項限制因素後, 另一項限制因素會出現.
        • 好比隨著時間演變而變化的十大死因
      • 多重輸出和多重輸入的系統中, 存在多重限制因素
    • 無所不在的時間延遲
      • 延遲長短可以徹底改變系統行為
    • 有限理性
      • 人基於掌握的資訊制定理性的決定, 但人掌握的資訊有限且不完整, 這導致決策並非整體最優, 甚至並非個體最優
        • 過度重視後果嚴重尾部風險
        • 過度注重當下和近期事件
        • 過度偏好符合心智模型的輸入

  • 系統的危險與機會
    • 基模:產生常見問題的系統結構
    • 政策阻力:治標不治本
      • fixes that tail / policy resistance
      • 陷阱
        • 子系統的目標不同, 產生變革的阻力
        • 任何一方增強的努力, 會導致其他人的努力也得到增強
      • 對應
        • 強力壓制可以取得一時效果
        • 將資源應用於增強更具建設性的目標, 協調讓子系統的目標一致.

    • 公用資源的悲劇
      •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陷阱
        • 存在一種公用資源, 每個使用者皆可從中獲利, 獲利和使用量成正比, 而過度使用的成本需由全部人分擔
        • 資源的整體況況和單一使用者的反饋關聯很弱, 導致資源使用過度
      • 對應
        • 教育和勸戒
        • 公有資源私有化, 分割公共資源給個人, 使其產生反饋連結
        • 對公有資源進行管制

    • 目標侵蝕
      • drift to low performance
      • 陷阱
        • 績效標準受到過去績效的影響, 認知到的系統狀態越差, 期望就越低
        • 人們過度關注壞消息而產生了負面循環
      • 對應
        • 保持一個絕對的目標
        • 不斷和目標與過去最佳標準相對照, 將最差結果作為臨時挫折

    • 競爭升級
      • Escalation
      • 陷阱
        • 互相競爭的參與者都試圖超過對方
      • 對應
        • 單方面讓步, 或是協商來控制競爭規模

    • 富者越富:競爭排斥
      • Success to the Successful
      • 陷阱
        • 競爭中的贏家會持續強化其競爭能力, 存量具備強化流入量的競爭迴路
        • 贏家通吃, 輸家消滅
      • 對策
        • 多元化, 允許落敗方開始新的賽局來競爭
        • 反壟斷法, 嚴格限制贏家的最大占比, 或是給予劣勢的競爭者競爭力

    • 上癮, 轉嫁負擔
      • shifting the burden to the intervenor
      • 陷阱
        • 當面對系統問題時, 採用的解決方法無助於解決潛在問題, 只是舒緩症狀, 則有機會產生轉嫁負擔
        • 系統依賴外部干預來適應變化, 或是無法在沒外部干預時存活
      • 對策
        • 提前預防上癮, 將解決方案的焦點從短期救濟轉移到長期的結構重建

    • 規避規則
      • rule beating
      • 陷阱
        • 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 
        • 子系統利用規則漏洞和例外, 表面上不違背規格, 實際上扭曲系統
      • 對應
        • 將規避規則的行為視為有用的反饋, 藉此修訂規則

    • 目標錯位
      • seeing the wrong goal
      • 陷阱
        • 錯誤的系統目標, 不洽當存量和流量定義, 
        • 系統忠實地產生出人們不一定想要的結果
      • 陷阱
        • 恰當的設定目標和指標

  • 系統的槓桿點
    • 槓桿點, 施力和改變效果最划算的地方
      • 複雜系統的槓桿點往往違反直覺
        • 好比降低反應時間會造成震盪加劇
    • 十二個常見槓桿點
      • 調整數字:常數和參數
        • 好比改變利率
      • 緩衝器
        • 調整緩衝器的大小, 增加存量上限
      • 存量-流量結構:實體系統及其交叉點
        • 實體世界的結構深深影響系統
          • 但他們往往不可變的
            • 道路系統的運輸限制等等
      • 時間延遲
        • 系統延遲增加或減少, 會對系統產生明顯的變化
        • 如果無法調整時間延遲時, 放慢系統的變化速度是另一個解決方式
          • 降低經濟成長
      • 調整迴路
        • 調整迴路有時候欠缺力量, 需要改變, 尤其當系統其他力量過度增長時
          • 進化的撈捕技術打破了魚群再生的調整迴路
          • 需要新的調整迴路去協助魚群再生
      • 增長迴路
        • 增強迴路是系統成長/爆發/腐蝕和崩潰的根源
          • 適當的放慢, 調整成長的速度
      • 資訊流
        • 有限資訊造成有限理性, 增加或恢復資訊可以干涉系統
          • 看得到的電表和看不到的電表影響居民用電量
      • 系統規則:激勵, 懲罰與限制
        • 規則影響人們的行為
          • 好比強迫駕駛讓路給穿越道上的行人
      • 自組織
        • 鼓勵多樣性和實驗, 讓系統存有自我進化的能力
      • 目標
        • 改變系統的目標會讓系統重新組織並改變
      • 社會典範
        • 典範屬於社會公認的觀念, 普遍被人相信, 實行的基本規則和信念
          • 可以當作是社會普遍的價值觀
        • 干預典範會產生巨大的槓桿效應
          • 思想上的改變, 好比文革
      • 超越典範
        • 作者這邊陷入了價值上的虛無主義, 然後類似佛教的空或是道家的無為來處理

  • 與系統共舞
    • 干涉系統前, 先觀察其如何運作
      • 關注事實, 而不是理論
      • 關注歷史數據, 而非人的解釋
    • 清楚定義心智模型, 運用證據檢驗
    • 尊重, 相信, 分享資訊
      • 注意歪曲/延遲資訊等行為
    • 謹慎用語
      • 避免語言汙染, 使用清晰準確的用語, 適當使用/增加專有名詞
      • 多數情況下, 人的思考受到語言控制
    • 關注重要而非好衡量的事物
      • 不能定義和測量並不意味著不重要, 只是要更謹慎的對待
    • 為反饋系統制定帶有反饋功能的政策
      • 將"學習"融入系統結構
    • 追求整體利益
      • 層級組織是為了服務最底層而存在
        • 聆聽底層的聲音, 關注其需求
    • 界定系統的職責
      • 類似切膚之痛, 讓決策者能直接快速地看到其決策成果
    • 保持謙遜, 持續學習
    • 擴展範圍
      • 考慮的時間範圍越長, 生存的機會就越好
      • 理解自然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 不要降低善的標準
      • 避免目標侵蝕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哲學入門

  • 哲學
    • 培養智慧
      • 以理性探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 從而指引現實生活
      • 知識是設定對象後, 力求探討明白
      • 智慧則出自主體覺悟
    •  發現真理
      • 人生是不斷發現的過程
        • 透過感官接觸的外界事物
      • 笛卡兒以我思故我在, 確立了"正在懷疑的自我"的真實性
        • 由思想的我乃至具體的我, 從內在乃至外在
      • 人不斷發現, 認識和反思, 得到各式各樣的相對真理
        • 最終期待遭遇絕對真實之物, 絕對真理
    • 印證價值
      • 人有選擇的自由, 表現在具體行動上
      • 選擇的判準標準, 兼具外在社會規範和內在個人根據
        • 於外, 人間世有約定俗成的價值觀
        • 於內, 個人有自我期許
      • 藉由行為印證價值, 由內而發的快樂
        • 萬物皆備於我, 反身而誠, 樂莫大焉

  • 中國的哲學
    • 中國哲學的特色
      • 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
        • 開放式的人文主義, 以人為關懷焦點
      • 以價值為中心的人生觀
        • 以價值貫穿行為, 人的行為須符合對價值的追尋
      • 對超越界保持信念
        • 相信鬼神和天, 但是理性上不詳細辨明
    • 儒家哲學
      • 人性論
        • 人人皆可成為君子
        • 人人都應該成為君子
        • 人在努力成為君子時, 會幫助他人走向正途
      • 人性向善
        • 人非完美, 但內在有走向完美的動力
        • 善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
          • 內心感受/對方的期許/社會規範
    • 道家哲學
      • 道是宇宙萬物生存和發展的途徑, 萬物有道, 萬物不離道
      • 培養智慧以求發現真理
      • 當人的認知能力停留在區分時,  帶來物我與貴賤之別
        • 提升認知能力, 使之不再執著於自我時
        • 以道的立場來看待事物, 物我無分而虛靜

  • 西方哲學
    • 西方哲學的特色
      • 探討範圍明確
        • 倫理學/形上學/知識論等各領域
      • 知識取向鮮明
        • 強調理性
      • 未必足以安頓人生 
        • 純靠理性, 不一定能帶來道德要求
          • 效應主義不能帶來心理安頓
    • 柏拉圖哲學
      • 真實的知識應該是恆定不變的事物
        • 透過感官認知的世界存在誤差和變化, 缺乏恆定要素
        • 須以理性取代感官, 才能得到真實的知識
      • 真實的知識稱為理型, 
        • 現象是不同情況下對理型的描繪
          • 各式各樣的球體 vs 球的理型
        • 人的靈魂在入世之前見過理型, 入世後憑藉回憶取回
      • 善的理型統合一切理型, 為價值的基礎
        • 善即存在
    • 康德哲學
      • 先天綜合判斷
        • 經驗主義 知識來自於人的經驗
        • 理性主義: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
        • 康德:人有不受經驗影響的先天形式, 結合先天形式和現實的經驗, 才能建構有效的知識
          • 有效的知識:具普遍性和必然性
      • 實踐理性批判
        • 理性在實踐上帶來了道德行為
          • 建構在上帝存在的前提
    • 知識論
      • 知識的性質和起源
        • 先天觀念/後天經驗/綜合
      • 知識的範圍
        • 感官經驗帶來的知識和抽象經驗帶來的知識 
      • 知識的可靠姓
        • 我思故我在
    • 宇宙論
      • 宇宙本身是什麼
        • 工具和科學研究會不斷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 宇宙對人而言是什麼
        • 機體論/機械論的宇宙觀
    • 形上學
      • 根本上有什麼東西存在
    • 倫理學
      • 善惡的判斷基礎
      • 行善的理由
      • 道德的主觀/客觀性
    • 哲學宗教
      • 超越界:相對於變化的人間世和自然界而言恆存不變的存在
        • 超越界說明萬物存在,
        • 超越界為人間世的價值作依據
      • 是人心嚮往使超越界存在, 或是超越界的存在使人心嚮往?
    • 美學
      • 藝術是在模仿有形世界
      • 藝術是在表現內心感受
      • 美學是就美的本質作概念上的描述

  • 哲學與人生
    • 哲學為各門學科提供基礎性的反省
    • 哲學提供方法和架構, 讓人直接有效的思索人生意義和價值觀
      • 澄清概念
      • 設定判准
      • 建構系統
    • 真是什麼
      • 思想若與實在界符合, 則為真
    • 善是什麼
      • 可欲之為善, 
        • 因為內在價值而可欲, 而不是外物的可欲
        • 我欲金錢, 因為金錢可以幫助內在價值,
        • 金錢是手段, 非最終可欲
        • 一路推導, 最終可欲是人的內在價值觀
          • 若一物可得, 為何?
    • 美是什麼
      • 美的本質是令人愉悅
        • 美產生在主體和客體的交流
        • 主體的不同帶來美的多樣性
          • 充實之美/虛靜之美

2023年6月18日 星期日

吃的營養科學觀

  •  營養學:一門令人驚喜的學科
    • 這本書在1954年出版
      • 可以看出當時人的觀點
      • 作者寫書方式存在一定偏誤, 過度將一切導向營養素, 舉的例子看起來有點偏剖

  • 營養豐富的早餐, 維持一整天的精力充沛
    • 適量的醣類和脂肪, 充足的蛋白質
      • 讓身體維持在一定血糖

  • 蛋白質:構成人體的主要成分
    • 蛋白質和免疫, 消化等人體系統皆有相關
    • 攝取蛋白質時, 考慮必需胺基酸的比例
    • 盡量吃含有完全蛋白質的食物
      • 肉類, 蛋黃, 黃豆, 酵母等

  • 不可忽視的脂肪
    • 必需脂肪酸 EFA,
      • 亞油酸為母體的Omega-6系列不飽和脂肪酸
        • 富含於常見的大豆植物油
      • 亞麻酸Omega-3為母體的Omega-3系列多不飽和脂肪酸
        • 亞麻仁油
        • EPA / DHA雖非必須, 人體可以透過ALA轉化而成, 不過直接攝取更快速
          • 鯖魚/鮪魚等魚油
    • 多吃魚類和家禽類的脂肪
    • 多吃冷壓處裡, 未精煉需冷藏的植物油.
      • omega-3, omega-6 的油有吸收拮抗問題
      • 亞麻仁油可以拉高omega3的比例
      • 橄欖油富含不影響整體吸收的omega-9
    • 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
      • 適當的吃吃豬牛的脂肪
      • 少吃椰子油和棕梠油, 
    • 不要吃氫化油

  • 糖分
    • 加糖食品氾濫問題
      • 避免精製食物, 避開純能量食品

  • 維生素和礦物質
    • 均衡補充很重要
      • 不同維生素礦物質之間有些存在拮抗關係, 避免失衡
      • 身體在代謝某些過剩的營養時可能會把沒過剩的也順便代謝掉
    • 看起來定期補充綜合維他命是方便解

  • 選擇蔬菜時, 請考慮土地是否還肥沃
    • 土地中的礦物質是否還充足

  • 整體心得
    • 拒絕氫化油
    • 盡量避開精製澱粉和甜食
    • 定期吃鯖魚/鰹魚罐頭, 魚油和蛋白質
    • 添加油以橄欖油和亞麻仁油為主
    • 有機蔬菜為主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Ephernité


偏DRY的夏多內, 個人喜歡的佐餐酒風格


香檳酒醋醃漬的馬鈴薯薄片, 搭配蜂蜜芥末

海蜇皮, 甜豆和豆薯的小塔

塔皮的乳酪味蓋過配料, 有點可惜

今天這顆內餡雞肝的部分比較清爽



農場有機食蔬/黎巴嫩式綠豆蒜泥/手指檸檬

綠豆蒜泥濃稠又帶了點沙沙的口感, 酸中帶了點鮮味
蔬菜依舊高品質, 小黃瓜花, 茴香頭和綠蘆筍, 生意盎然的夏天
個人特別喜歡裡面小小的西瓜(?) 搭配醬汁的感覺

這道喜歡



黃金蟹/塊根芹/帕馬森起司燉飯

一上桌就是碳火燻烤螃蟹的氣味,
口感滑順, 氣味溫和的芹菜根泥, 適當的讓整道燉飯, 從濃厚走向中性
燉飯中, 蟹肉, 米粒和塊根芹碎粒交雜的口感變化也是個加分項

好吃, 不過於厚重, 適合悶濕初夏的料理

這道喜歡




相當豔麗的一支白酒, 杏桃風格, 味道豐富
從入口到結束表現都很精彩



海參/澳洲冬季黑松露/日本大蔥清湯

安定的日本大蔥澄清湯, 刺參的口感佳, 白蘆筍依舊美味
大概只有海參包裹的雞肉, 口感上, 有點和其他元素匹配不起來的感覺





紅酒燉牛頰/檳榔花

所見即所嘗的香料紅酒燉牛頰, 搭配清炒半天花
綠色的歐芹香草醬汁相當加分

好吃的牛肉, 多變的醬汁
這道喜歡





130
加拿大硬殼龍蝦/馬祖淡菜/法式龍蝦醬汁

四個海鮮:奶油烤龍蝦, 炙烤馬祖淡菜, 澎湖冰捲, 紅條魚
濃縮甲殼精華的Bisque泡泡, 帶著藥草感的鼠尾草奶醬, 比例恰當, 畫龍點睛的蒔蘿
有層次但不複雜

這道很喜歡






熟成胭脂鴨胸/油封鴨球/波特酒桑椹醬汁

鴨胸透過長時間的熟成,  肉味緊緊地濃縮, 咀嚼時, 厚實的口感中顯露濃濃的野性, 相當迷人且適酒
油封鴨腿做成的肉球, 軟嫩平實, 配菜的甜菜根和燈籠果好吃
桑椹醬汁相當能凸顯肉的鮮味, 又能抓住味覺平衡.

這道很喜歡





山梨縣麝香葡萄/檸檬馬鞭草/馬斯卡彭起司

葡萄薄片, 檸檬馬鞭草的晶凍, 馬斯卡彭起司冰淇淋, 哈密瓜球和脆片
也太複雜啦XD





整套下來, 醬汁和根泥的表現佳,
料理平衡且適合要下雨不下雨, 悶熱不舒服的初夏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正念之道

  •  佛教禪修心要
    • 正念之道:意義, 方法與目標
      • 心, 或稱人性, 兼具善惡, 有向惡的利己心, 有向善的利他心
        • 凡有惡, 具惡, 屬惡者, 皆發自於心
        • 凡有善, 具善, 屬善者, 揭發自於心
        • 佛法教導認識心, 引導心, 解脫心
        • 心如何認識和注意事物
        • 第一階段
          • 事物有獲得足夠高的醒目度, 從潛意識提升到意識層
        • 第二階段,
          • 增加細節
            • 觀察到更多關於事物的特徵的資訊
          • 涉及觀者
            • 認知物我關係
          • 聯想
            • 延續物我關係, 抽取回憶進行聯想
          • 抽象思考
            • 經驗歸納, 抽象思考
          • 此階段的認知大量跟個體自身經驗有關連
            • 易有成見, 偏差
        • 第三階段
          • 正念
            • 不受偏差的觀察
      • 念處
        • 到達正念的方式

    • 念與正知
      • 念的練習 - 單純注意
        • 透過感官觀察事物時, 保持在單純紀錄所觀察到的事實, 而不對他們做出主觀反應
          • 不要評價, 不要判斷, 不要思考
          • 當有這類的念頭出現時, 將念頭視作觀察對象, 直至其消滅
        • 定義清楚的主題與術語, 持平的接受事物本身之說明的能力
        • 藉此更理性的看待自身, 更注重當下, 更能抵抗事物帶來的誘惑
        • 多練習, 讓內心常常能進入"退一步, 再觀察"的暫停狀態
      • 正知的練習
        • 正知是言行的規範力量, 讓人的舉止更符合理想和有意義
        • 有義正知
          • 行動之前, 應考慮預想的行動是否符合自己的目的
        • 隨應正知
          • 自身不一定有能力, 客觀環境也不一定允許我們選擇最有意義的行動
          • 適應時間, 場合, 考慮個人性格來選擇
        • 禪修行境正知
          • 將心的修行和日常生活結合
        • 實相正知
          • 除去我執

    • 念的四個對象-身受心法
      • 修行口訣
        • 隨觀內身與外身
          • 觀察自己
          • 觀察外在
          • 觀察自己與外在, 相似與差異性
        • 隨觀生與滅
          • 注意個別對象的生, 滅, 生與滅
        • 透過觀察這兩者, 感受到人並非有恆常的自我, 而是身體和感受結合的變動狀態
      • 身隨觀
        • 出入息念
          • 觀察呼吸, 
          • 不刻意去引導呼吸的節奏, 單純注意身體在呼吸過中物件的變化
        • 身姿勢念
          • 設定好姿勢, 觀察自己的身體和姿勢
          • 客觀的觀察身體, 感受身體和心靈的疏離感
        • 正知
          • 在大小行為中保持各種正知
            • 預想行動是否符合目的, 採取適應環境的行動
        • 三十二身分
          • 觀察身體各個部分, 用以對抗慾望
        • 四界差別
        • 墓園九觀
        • 強調客觀地看待身體, 在潛意識建構更自由, 更有主導性的認知層.
      • 受隨觀
        • 受, 身因性或心因性的樂, 苦, 不苦不樂的感受
          • 受的起因是觸, 器官的訊息
          • 受的結果是愛, 取, 因為喜惡而產生的執著
          • 這邊將受作為單純注意的對象, 不受其引導
        • 好比:眼睛看到蟲, 看到蟲而感覺噁心, 噁心導致討厭
          • 那應該單純注意噁心的感覺, 不受其引導而產生討厭的心態, 而是讓其漸漸消退
          • 讓正知介入在受產生愛的過程中
            • 感受痛苦而不沮喪, 感受快樂而不高亢
      • 心隨觀
        • 將心是為觀察注意的對象
          • 不要自我辯護也不要自我懷疑
          • 對自己誠實
        • 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
      • 法隨觀
        • 五蓋
          • 貪欲
          • 瞋恚 - 對現況不滿的憤怒
          • 昏眠
          • 掉舉和追悔 - 分心
          • 疑惑
        • 五取蘊
          • 人的存在要素
          • 色受想行識
            • 物質, 接受外在刺激的感官, 認知外在的能力,  驅動的意願, 意識中的主體
        • 六內與六外處
          • 六內處包括:眼,耳,鼻,舌,身,意。
          • 六外處:色,聲,香,味,觸,法。
        • 七覺支
          • 導向覺悟的條件, 要素, 正面思考
            • 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 四聖諦
          • 苦集滅道

    • 修心
      • 將上述方式有意識的發揮在日常生活
        • 檢視老套的習慣
      • 重點在於在感受和想法之間建立防火牆
        • 單純注意自身的感受, 不要讓想法隨之起舞
        • 等待且聆聽, 讓理性掌握行為

    • 緬甸念處法
      • 調身
        • 姿勢舒服就好
        • 飲食知量
      • 調心
        • 相信自己, 保持精進心態
      • 修止
        • 選定適當的冥想標的物
        • 注意到注意力被中斷的瞬間並拉回
        • 如果有雜念, 則以雜念為觀察對象, 雜念退去則回歸
        • 目的是完全專注, 禪那
      • 修觀
        • 以自己的心為單純注意的對象
        • 注意到自身的想法流動
        • 目的是建立能時常觀察自身的思想層

    • 入出息念
      • 警覺與持續跟隨呼吸的自然流動
        • 不干涉呼吸的節奏
        • 呼吸相續, 注意力平均在呼吸的一切階段
      • 修止
        • 如實隨呼吸波動而動, 讓整個流動更加平順, 呼吸越來越細微
      • 修觀
        • 提高注意在呼吸的起頭與終結

  • 自己心得
    • 建構更高意識層的自己, 理性地對待事物的影響
      • 當事物開始影響時, 更高意識介入
        • 發覺受事物的影響
        • 發覺事物的影響消失
        • 知道事物影響自己的原因 
        • 知道事物的影響消失的原因
        • 理解到理性可以對事物的影響作出選擇
      • 好比開會結束, 想吃塊餅乾時
        • 發覺自己受到餅乾的誘惑
          • 不帶情感的觀察自己的慾望, 發現誘惑消失
        • 知道自己是想犒賞自己, 所以產生了慾望
          • 理解多巴胺正在驅使
        • 知道不時不食, 知道多巴胺並不會帶來快樂, 所以慾望消失
        • 理性地做出選擇, 於是不吃
      • 好比一早起來, 不想念書時
        • 發現精進的念頭消失
        • 知道念頭消失的原因
          • 太累造成體力不足?
          • 書籍品質不夠城智慧?
        • 理性地做出選擇
          • 先休息再念/換書
      • 對自身, 對外在, 對突來的影響, 對消失的影響, 都可以這樣看待
    • 另一方面, 學習且理解事物的各種變化
      • 切到更高意識來思考時, 需要知識面輔助理性思考
      • 創造選擇和知道選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