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正念之道

  •  佛教禪修心要
    • 正念之道:意義, 方法與目標
      • 心, 或稱人性, 兼具善惡, 有向惡的利己心, 有向善的利他心
        • 凡有惡, 具惡, 屬惡者, 皆發自於心
        • 凡有善, 具善, 屬善者, 揭發自於心
        • 佛法教導認識心, 引導心, 解脫心
        • 心如何認識和注意事物
        • 第一階段
          • 事物有獲得足夠高的醒目度, 從潛意識提升到意識層
        • 第二階段,
          • 增加細節
            • 觀察到更多關於事物的特徵的資訊
          • 涉及觀者
            • 認知物我關係
          • 聯想
            • 延續物我關係, 抽取回憶進行聯想
          • 抽象思考
            • 經驗歸納, 抽象思考
          • 此階段的認知大量跟個體自身經驗有關連
            • 易有成見, 偏差
        • 第三階段
          • 正念
            • 不受偏差的觀察
      • 念處
        • 到達正念的方式

    • 念與正知
      • 念的練習 - 單純注意
        • 透過感官觀察事物時, 保持在單純紀錄所觀察到的事實, 而不對他們做出主觀反應
          • 不要評價, 不要判斷, 不要思考
          • 當有這類的念頭出現時, 將念頭視作觀察對象, 直至其消滅
        • 定義清楚的主題與術語, 持平的接受事物本身之說明的能力
        • 藉此更理性的看待自身, 更注重當下, 更能抵抗事物帶來的誘惑
        • 多練習, 讓內心常常能進入"退一步, 再觀察"的暫停狀態
      • 正知的練習
        • 正知是言行的規範力量, 讓人的舉止更符合理想和有意義
        • 有義正知
          • 行動之前, 應考慮預想的行動是否符合自己的目的
        • 隨應正知
          • 自身不一定有能力, 客觀環境也不一定允許我們選擇最有意義的行動
          • 適應時間, 場合, 考慮個人性格來選擇
        • 禪修行境正知
          • 將心的修行和日常生活結合
        • 實相正知
          • 除去我執

    • 念的四個對象-身受心法
      • 修行口訣
        • 隨觀內身與外身
          • 觀察自己
          • 觀察外在
          • 觀察自己與外在, 相似與差異性
        • 隨觀生與滅
          • 注意個別對象的生, 滅, 生與滅
        • 透過觀察這兩者, 感受到人並非有恆常的自我, 而是身體和感受結合的變動狀態
      • 身隨觀
        • 出入息念
          • 觀察呼吸, 
          • 不刻意去引導呼吸的節奏, 單純注意身體在呼吸過中物件的變化
        • 身姿勢念
          • 設定好姿勢, 觀察自己的身體和姿勢
          • 客觀的觀察身體, 感受身體和心靈的疏離感
        • 正知
          • 在大小行為中保持各種正知
            • 預想行動是否符合目的, 採取適應環境的行動
        • 三十二身分
          • 觀察身體各個部分, 用以對抗慾望
        • 四界差別
        • 墓園九觀
        • 強調客觀地看待身體, 在潛意識建構更自由, 更有主導性的認知層.
      • 受隨觀
        • 受, 身因性或心因性的樂, 苦, 不苦不樂的感受
          • 受的起因是觸, 器官的訊息
          • 受的結果是愛, 取, 因為喜惡而產生的執著
          • 這邊將受作為單純注意的對象, 不受其引導
        • 好比:眼睛看到蟲, 看到蟲而感覺噁心, 噁心導致討厭
          • 那應該單純注意噁心的感覺, 不受其引導而產生討厭的心態, 而是讓其漸漸消退
          • 讓正知介入在受產生愛的過程中
            • 感受痛苦而不沮喪, 感受快樂而不高亢
      • 心隨觀
        • 將心是為觀察注意的對象
          • 不要自我辯護也不要自我懷疑
          • 對自己誠實
        • 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
      • 法隨觀
        • 五蓋
          • 貪欲
          • 瞋恚 - 對現況不滿的憤怒
          • 昏眠
          • 掉舉和追悔 - 分心
          • 疑惑
        • 五取蘊
          • 人的存在要素
          • 色受想行識
            • 物質, 接受外在刺激的感官, 認知外在的能力,  驅動的意願, 意識中的主體
        • 六內與六外處
          • 六內處包括:眼,耳,鼻,舌,身,意。
          • 六外處:色,聲,香,味,觸,法。
        • 七覺支
          • 導向覺悟的條件, 要素, 正面思考
            • 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 四聖諦
          • 苦集滅道

    • 修心
      • 將上述方式有意識的發揮在日常生活
        • 檢視老套的習慣
      • 重點在於在感受和想法之間建立防火牆
        • 單純注意自身的感受, 不要讓想法隨之起舞
        • 等待且聆聽, 讓理性掌握行為

    • 緬甸念處法
      • 調身
        • 姿勢舒服就好
        • 飲食知量
      • 調心
        • 相信自己, 保持精進心態
      • 修止
        • 選定適當的冥想標的物
        • 注意到注意力被中斷的瞬間並拉回
        • 如果有雜念, 則以雜念為觀察對象, 雜念退去則回歸
        • 目的是完全專注, 禪那
      • 修觀
        • 以自己的心為單純注意的對象
        • 注意到自身的想法流動
        • 目的是建立能時常觀察自身的思想層

    • 入出息念
      • 警覺與持續跟隨呼吸的自然流動
        • 不干涉呼吸的節奏
        • 呼吸相續, 注意力平均在呼吸的一切階段
      • 修止
        • 如實隨呼吸波動而動, 讓整個流動更加平順, 呼吸越來越細微
      • 修觀
        • 提高注意在呼吸的起頭與終結

  • 自己心得
    • 建構更高意識層的自己, 理性地對待事物的影響
      • 當事物開始影響時, 更高意識介入
        • 發覺受事物的影響
        • 發覺事物的影響消失
        • 知道事物影響自己的原因 
        • 知道事物的影響消失的原因
        • 理解到理性可以對事物的影響作出選擇
      • 好比開會結束, 想吃塊餅乾時
        • 發覺自己受到餅乾的誘惑
          • 不帶情感的觀察自己的慾望, 發現誘惑消失
        • 知道自己是想犒賞自己, 所以產生了慾望
          • 理解多巴胺正在驅使
        • 知道不時不食, 知道多巴胺並不會帶來快樂, 所以慾望消失
        • 理性地做出選擇, 於是不吃
      • 好比一早起來, 不想念書時
        • 發現精進的念頭消失
        • 知道念頭消失的原因
          • 太累造成體力不足?
          • 書籍品質不夠城智慧?
        • 理性地做出選擇
          • 先休息再念/換書
      • 對自身, 對外在, 對突來的影響, 對消失的影響, 都可以這樣看待
    • 另一方面, 學習且理解事物的各種變化
      • 切到更高意識來思考時, 需要知識面輔助理性思考
      • 創造選擇和知道選擇的結果

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Graft 接木酒食

 











單杯葡萄酒種類約莫十來種, 飲食普通.



上好魚翅鮑魚餐廳

 







普通, 似潮州翅又非潮州翅, 炒功平淡, 服務好

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

慾望分子多巴胺

  •  低頭向下, 抬頭向上
    • 人腦用不同系統處裡
      • 伸手可及的東西和之外的東西
      • 當下的東西和未來的東西

  • 愛情
    • 多巴胺獎勵的不是快樂本身, 而是期待感
      • 酬勞預期誤差
        • 當現實比我們預期更好
      • 人類喜歡可以預期, 但又帶著一點驚喜的事物
    • 大腦將外在世界分成兩個區域
      • 個體旁邊的周圍區域
        • 雙手摸得著的地方
        • 代表著當下, 現在
      • 個體之外的外部空間
        • 一公尺, 一公里之外都屬於這區域
        • 存取需要花費時間精力, 需要去規劃的
        • 代表著未來
      • 大腦對兩個區域的管理方式不同, 包含神經路徑和化學物質
        • 血清素, 催產素, 腦內啡, 內源性大麻素等負責當下空間
        • 多巴胺負責後者, 控制著跟預期/可能性相關的外部空間
    • 沒有酬賞預測誤差, 多巴胺停止分泌
      • 好比當愛情進入穩定關係時
      • 好比獎金變成制式化的薪水時

  • 精神性藥物
    • 多巴胺只負責"想要", 負責讓大腦產生慾望
      • 演化來逼迫個體解決生存和繁衍需求
      • 不會考慮必要性和須支付的代價
    • 當我們看上一件物品時, 多巴胺啟動, 當我們得到時, 多巴胺系統關閉
      • 造就買家的懊悔
        • 想要不等於喜歡
      • 規劃中的旅行比實際去好玩
    • 成癮性藥物直接刺激慾望迴路, 讓神經化學爆發
      • 毒品綁架慾望迴路, 改變價值觀順序
      • 一般狀態下, 當滿足生存和繁衍相關需求時, 飽足迴路啟動來抑制慾望迴路
        • 人類沒有對應毒品的飽足迴路
    • 想要不等於喜歡
      • 跟喜歡相關的是內源性大麻素, 腦內啡等當下分子
    • 毒品
      • 酒精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 海洛因等鴉片藥物, 同時影響腦內啡和多巴胺, 更容易成癮
      • 大麻同時刺激多巴胺和內源性大麻素系統
        • 但有時大麻會抑制多巴胺分泌, 讓人不去做涉及慾望和動機的行為
      • 尼古丁刺激多巴胺分泌
      • 帕金森症的藥物會刺激多巴胺, 
        • 一些長期使用者增加了對性愛或賭博的喜好
    • 衝動與惡性循環
      • 多巴胺引發的慾望, 壓倒腦中的理性, 讓人做出不符合最佳利益的選擇
      • 當人習慣了刺激, 就需要更大更強的刺激
        • 毒品用量越來越大
        • 投入在相關事物的時間和資源越來越多
      • 報酬帶有驚喜的事物, 容易造就多巴胺的惡性循環
        • 賭博
        • 網路色情
        • 電子遊戲

  • 主導之戰
    • 多巴胺在多條腦迴路中起到調節功效
      • 慾望來自中腦邊緣迴路, 多巴胺慾望迴路
      • 規劃來自中腦皮層迴路, 多巴胺控制迴路
        • 額葉的一部分
        • 計算並掌握局面, 前瞻規劃的行為
        • 評估發展的可能性和利弊得失
      • 控制迴路給予行動力和毅力
        • 老鼠實驗中, 失去多巴胺的老鼠會顯著的失去毅力
    • 控制迴路中, 多巴胺提高自我效能
      • 讓人有自信自己可以達成目標
      • 毒品直接給予自我效能的刺激, 讓人過度自信
      • 當人深信自己會成功, 附近的人會發現, 而且無意識地讓路
    • 主導關係和親合關係
      • 主導關係:為了實現目標而形成的人際關係
        • 利用別人的能力和資源來達成自己的願望
        • 多巴胺負責調控主導關係
      • 親合關係
        • 單純享受社交過程, 享受跟別人同伴的美好
        • 由催產素, 腦內啡, 內源性大麻素等當下分子負責
      • 主導關係並不意味著成為支配方
        • 多巴胺只在乎目的, 不在乎手段
        • 如果保持被動或是服從有利, 多巴胺就想做
    • 多巴胺控制迴路過強, 會讓人追求完成任務的感受, 而看不見當下的生命愉悅
      • 只看得到未來, 看不見當下
    • 多巴胺控制迴路過弱, 則類似ADHD, 注意力無法集中
    • 多巴胺想要的是更多, 而非更善良
      • 勝利帶來的多巴案會讓人想要更多勝利
    • 情緒屬於當下分子
      • 臨危不亂的人, 能透過多巴胺控制迴路壓下當下分子, 冷靜地控制局勢
      • 反之, 衝動行事
    • 對抗慾望的意志力
      •  意志力可以來自不同腦機制
        • 讓慾望迴路互相對抗
          • 自己說出想要達成的欲望, 跟另一個欲望對抗
          • 兩個衝突的"想要"
        • 用控制迴路來對抗慾望迴路
          • 認知療法, 透過規劃來避開會刺激慾望迴路的事情
          • 把會驅使"想要"的事物踢出生活
        • 用當下份子來對抗慾望迴路
          • 透過親合關係來對抗
          • 利用團體感來對抗

  • 創意與瘋狂
    • 思覺失調
      • 幻聽和妄想
      • 精神科會以藥物降低多巴胺慾望迴路來治療
    • 醒目性
      • 醒目性的高低代表一件事情對人腦有多重要
        • 大腦會自動忽略熟悉的事物
        • 當遇到異常, 新鮮的事物時, 多巴胺慾望迴路會被喚醒
      • 大腦判斷醒目性的功能如果出現問題, 會造成妄想
        • 認為電視上的人在和自己說話
        • 對於特定數字產生醒目性反應
      • 低潛在抑制症
        • 大腦無法抑制注意力, 忽略不重要的事物
        • 過度花費腦力和接受刺激
          • 類似初到異文化, 全身接受新事物的刺激
    • 言語岔題
      • 新的想法不斷冒出來, 取代之前還沒完成的想法, 又缺乏控制這些想法的方式, 讓表達變得跳躍而毫無調理
        • 文字沙拉, 連句子都無法構成
    • 模型
      • 當東西在觸手可及的範圍時, 人類用五官去感知
      • 當東西遠離時, 由想像力在腦中建立模型來感知
        • 人腦會留下重要的部分, 去除細節
        • 這部分是由多巴胺驅使
      • 模型不只用於認知, 也用於人腦歸納和經驗總結
        • 內心時間旅行
          • 對不同的未來做出各種計畫, 在內心體驗計畫, 評估結果和進行選擇
      • 模型和現實世界的契合度非常重要
        • 潛藏在潛意識中錯誤的假設, 會讓模型設計不良
    • 創意的來源
      • 右前額葉皮層
        • 創意思考時, 右前額葉皮層活躍
        • 思考不存在, 現實中沒有模型可以參考的事物時, 右前額葉皮質活躍
          • 電流刺激可以提升創意表現
        • 思覺失調的患者右前額葉皮質活躍
        • 刺激多巴胺的藥物有相同效果
      • 夢境
        • 多巴胺在做夢時會大量分泌
        • 睡眠時, 斷絕外界刺激, 當下迴路受到壓抑
          • 多巴胺迴路能夠到處製造連結
            • 原本被潛在抑制的低醒目資訊被拉出來檢視
        • 就某方面, 思覺失調者可以說是一直在夢境中
        • 人剛從夢境中睡醒的時候, 比較有創意
      • 孵夢
        • 用夢境解決問題的方式
          • 在上床前, 仔細想著問題, 盡量視覺化
          • 醒來後, 立刻記錄自己的夢境, 不論是否和問題相關
      • 多巴胺能推動音樂, 藝術, 數學
        • 這些領域的專家有重疊性
        • 多巴胺會壓抑人對當下的知覺, 惡化人際關係

  • 政治
    • 這章節基本上過度套用了多巴胺理論, 並且暗示高多巴胺的人對社會較有價值, 有槌子人的傾向
    • 這個章節以多巴胺分泌的多寡將人分為兩群體:
      • 多巴胺主導:精於操弄, 意志堅強, 講究實際
        • 更具備創意, 擅長抽象, 追求新奇
      • 當下分子主導:利他主義, 善於社交, 富同情心且因循傳統
        • 高慈善活動參與率, 注重婚姻, 較快樂
    • 損失規避
      • 損失同時影響當下分子和多巴胺系統, 
      • 獲得只影響多巴胺
      • 造就損失規避行為
    • 透過藥物可以改變人的傾向
      • 強化當下分子的抗憂鬱藥物, 可以減少人對抽象概念的注意力
        • 讓人不那麼講究"正義"和"公平", 更不傾向去傷害他人

  • 進步
    • DRD4, 多巴胺受體基因, 擁有較長的DRD4的人更容易受多巴胺的影響
      • 較強的慾望迴路, 偏好新奇事物
      • 較強的控制迴路, 降低對壓力的反應
      • 從人類發源地非洲來看. 距離其越遠的人種普遍擁有7R基因的比例越高
        • 對陌生環境較好的適應力
    • 躁鬱症
      • 多巴胺過度活躍是躁鬱症的一項因素
        • 多巴胺運轉體負責回收多巴胺, 使多巴胺停止反應
        • 古柯鹼會阻斷多巴胺轉運體, 使多巴胺持續反應, 過度自信等
          • 類似躁鬱症的躁期
    • 後面作者嘗試將社會現象和問題與多巴胺進行連結, 個人感覺太過度
      • 少子化/核戰危機/資源耗盡危機/ 

  • 和諧
    • 多巴胺和當下分子應當相輔相成
      • 要有未來的規劃, 也要能享受當下
    • 以各種喜悅來說, 精通技能的喜悅可以同時滿足當下和未來
      • 有助於提升個人的內在控制觀
      • 進行創造活動可以提升幸福感
      • 不要一心多用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2023年5月24日 星期三

寫作革命

  •  生活內建的讀寫九力
    • 凡感力
      • 勤勞地記下感想和初稿
      • 必須先擁有海量的平凡點子, 才能從中萃取出好點子
      • 準備好隨時能記錄下靈感的機制
    • 聯想力
      • 創意本質上是個舊中取新的結果
      • 思考可能性時不要先去否定
    • 刻劃力
      • 明確講出越多事物, 越能幫讀者想像畫面和情境
        • 但要避免多而雜, 要有能讓讀者抓出的重點
      • 除了視覺, 其他感官是幫助讀者聯想的好媒介
    • 洞察力
      • 人的行動反映內心的想法
      • 一方面可以觀察路人, 從其行動推出性格
      • 反過來, 造人物時, 加入能讓讀者推敲的行動
    • 側寫力
      • 言行留真, 由小見大
      • 抓出最能代表一個人, 由小見大的一個言行
    • 感受力
      • 對他人共感的產生, 建立在自身經歷的連結
    • 深讀力
      • 以轉述精華為目標的方式去閱讀書籍
      • 帶目標的閱讀
    • 辯題力
      • 寫作前, 訂出寫作意圖
      • 先有判斷再下筆
    • 提煉力
      • 注意自己不吐不快的時機, 寫作是思想的凝固
  • 理性派文字九力
    • 布局力
      • 寫大綱, 設定布局
        • 起承轉合/分述總結/依序推進/正反對比
    • 結構力
      • 觸發->衝突->解決
    • 懸念力
      • 讓讀者看完第一句之後, 還想看第二句
        • 利用不尋常引起人類警覺
    • 反轉力
      • 預期外的走向讓人誤會和猜不到
    • 轉場力
      • 利用共通的五官體驗進行時空的串接
    • 視角力
      • 找出描述故事最適當的角度
    • 人稱力
      • 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各有其效果, 適當運用和轉換
    • 演說力
      • 快速帶過不重要的場景, 用力演示高潮場合
    • 生動力
      • 少用模糊的形容詞, 多用動詞和名詞
  • 感性派文字九力
    • 流暢力
      • 親自唸出來, 自然能感覺贅字和流暢度
      • 適當的前後調動來改變語感
    • 震撼力
      • 動人作品的本質, 來自生命中的震撼
    • 符號力
      • 成見, 偏見適合塑造人物
      • 一杯咖啡 vs 一杯伯朗 vs 一杯星巴克
    • 鍊字力
      • 關鍵字詞應當好好推敲
    • 偷渡力
      • 用詞本身即有成見
        • 澄清 vs 反駁 vs 怒嗆
    • 刪簡力
      • 越精練的內容越需要費時提煉
    • 親疏力
      • 透過用字選詞設定和閱讀者的距離感和上下關係
    • 節奏力
      • 節奏即讀者花費在理解字句的時間
        • 複雜句型 vs 簡單句型
        • 獨白/意識等抽象事物 vs 動作/聲音等具體事物
    • 運鏡力
      • 由小往大, 由遠往近, 透過描述的順序來帶動鏡頭
  • 玩轉文字十三技法
    • 象徵法
      • 讓事物在不同情境下被運用, 使之有象徵意義
    • 情境法
      • 不應該只是單純描寫場景, 而是要透過場景表達情緒
        • 找出符合心情的特點來連結書寫
    • 造色法
      • 名詞+顏色
    • 活物法
      • 擬人化, 以物品視角來重構句子
    • 變動法
      • 向專業借術語, 製造有趣生動的文筆
    • 恢弘法
    • 對抗法
      • 刻意製造衝突
    • 號召法
      • 誇大結果, 好的崇高化, 壞的嚴重化
    • 無因法
      • 有果無因, 先把最出人意料的結果放在文章開頭吸引讀者閱讀
    • 借人法
      • 運用人物形象, 最短途徑的表達概念
        • 板橋金城武
    • 翻新法
      • 類似借人法, 一樣借用和讀者共通的回憶, 但是進行翻轉系的修改來製造意外
        • 一山不如二虎, 如非一公一母
    • 反諷法
      • 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 風格法
      • 寫多了就會自有風格

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印度哲學宗教史

  •  總敘
    • 印度的國土與民族
      • 印度菱形的土地分上二下一的三角形:
        • 西北方以印度河為中心的五河流域
        • 東北方的恆河平原
        • 南方的半島區域
      • 印度文明初期由雅利安人主導
        • 雅利安人原本在中亞過活
        • 西元前三四千年, 此民族分兩路遷徙
          • 西向入歐洲成為多數歐洲人的祖先
          • 東向成為印度人(雅利安人種), 波斯人(伊朗人種)
    • 印度文明發展之概況
      • 第一時期:五河流域的殖民時代 (~ BC1000)
        • 和波斯人分開不久, 文明依舊有相關色彩
        • 雅利安人著力於征服原住民
          • 被征服的先住民成為奴隸
          • 雅利安人本身尚未形成世襲的職業與階級
        • 宗教方面以天然崇拜的萬靈信仰為主
      • 第二時期:移住恆河流域的時代 ( BC1000 ~BC500)
        • 婆羅門教主導的時期
          • 婆羅門文明
            • 世襲的四姓階級等
            • 印度特有的制度, 儀式和思想
        • 開拓南方的時代 (BC500~)
          • 雅利安民族遍及全印的時期
          • 王者的權力逐漸凌駕於婆羅門
          • 新宗教產生, 同時也有外來宗教進入
    • 哲學與宗教的關係和其發展
      • 印度的宗教和哲學自始保持一體不離的關係
        • 哲學是信仰的指南, 指引宗教發展的方向
        • 作為對比, 基督教和希臘哲學的關係
          • 古代發生衝突, 中世調和, 近代又再度分離
      • 印度宗教時期
        • 天然神話時期
        • 婆羅門教成立時代
        • 諸教派興起時代
        • 佛教隆盛時代
        • 婆羅門教復興時代
        • 印度教權派成立, 伊斯蘭教入侵時代
        • 現時代

  • 吠陀的宗教與哲學
    • 吠陀本集之總論
      • 四吠陀 : 梨俱吠陀, 夜柔吠陀, 沙摩吠陀, 阿闥婆吠陀
        • 對應古印度祭官制度的四種主祭官
          • 召請神的勸請者
            • 梨俱吠陀為其所用聖典, 亦是四吠陀中最為根本的聖典
          • 讚頌神德的詠歌者
            • 沙摩吠陀為其聖典
          • 供養神的司祭供者
            • 夜柔吠陀為聖典
            • 較前二者晚現世, 除韻文外亦包含散文
          • 職司祈念的祈禱者, 即婆羅門, 負責統監祭祀全體
            • 阿闥婆吠陀最晚出現, 性質不同
            • 前三吠陀紀載公認的儀式聖典, 阿闥婆吠陀主要以個人有關的招福去災之咒法
      • 廣義的吠陀亦包含梵書和經書
        • 梵書以神學的方式解釋祭祀的次第與理論
        • 經書則是秩序性的揭示祭祀的實際行法和社會法規
    • 吠陀的神話
      • 概觀
        • 從梨俱吠陀往夜柔吠陀, 阿闥婆吠陀推進, 從代表上流社會的神格逐漸往低級神格
        • 大體上, 吠陀諸神是天然現象之神格化, 好比因陀羅(雷神)
          • 有類似幽鬼, 惡魔等低級神
          • 哲學的抽象神
          • 英雄和歷史事變而神格化的人文神話
        • 吠陀神界的諸神相互之間沒有聯絡或統一
          • 沒有希臘諸神有明確的系譜和執掌分野
          • 吠陀諸神的神格有融合和可交換的傾向
            • 信仰者偏向崇拜多神中的某一神
      • 第一類:梨俱吠陀之主要神
        • 天界, div
          • 多亞烏斯, 光明之神格化, 與希臘的Zeus同語
          • 瓦魯納, 司法神, 古代印度民族道德最高理想之表現, 是遍於天地的道德律
          • 米特拉, 白晝之神
          • 蘇利亞, 太陽具體方面的神格化
          • 薩維多利, 太陽抽象活動的神格化
          • 普項, 太陽生長萬物之神格化
          • 毗濕笯, 後世印度教中為主要神格, 但在梨俱吠陀中地位不高
          • 阿提提, 阿提亞, 天空的神格化
          • 烏夏斯, 曉相之神格化
          • 阿修溫
        • 空界, antariksa
          • 因陀羅, 最偉大也最受歡迎, 位居印度國民保護神
            • 佛教中以護持者的身分出現
            • 原為雷霆之神格化, 但隨著記述發展, 形象成為偉大的勇者
            • 繼承瓦魯納的統率, 但是並不像是瓦魯納以道德方面發展, 在神話中有惡行
          • 魯多拉, 山嵐暴風等災害的神格化, 後世升格為濕婆神
          • 瑪魯多, 暴風之神格化
          • 瓦優, 瓦達, 風之神格化, 速度為諸神第一
        • 地界, prthivi
          • 阿耆尼, 火之神格化, 並無人格化的傾向
          • 祈禱主, 祭壇神
          • 蘇摩, 酒神, 傳承自印伊, 同時有月亮的神格
          • 薩拉斯瓦提, 河川之神
      • 第二類, 自然神之外的其他神格
        • 動植物神與庶物神
          • 如同萬靈思想, 人類早期不將人類和動植物作區別
          • 馬, 牛, 野羊, 野豬等要被視神使或是神的化身
            • 蛇被視為邪惡
          • 植物神格化較少, 蘇摩草, 草藥, 巨木等
          • 祭祀用品, 武具亦被神格化而祭拜
          • 後期的阿闥婆吠陀和夜柔吠陀中, 則有更多的抽象語言的神格化
            • 豐滿, 神靈, 死, 信心, 信仰, 貧乏, 愛, 滅亡等
        • 魔神
          • 吠陀神話的神祉多數是善神
            • 阿修羅, 與天作對
            • 羅剎, 與人類作對
            • 畢舍遮, 與祖先作對
        • 低級群神
          • 不像主神保護人類, 也不向魔神能傷害人類
            • 利普, 工藝神
            • 乾闥婆
            • 阿普薩拉斯
    • 神與人之關係
      • 地位的關係
        • 吠陀中人神之間大體上是親族關係, 非君臣關係
        • 摩笯被視為人類的祖先, 其父是阿提亞之一的遍照者
        • 耶摩與閻彌是人類最初的兄妹, 耶摩是最初的死者
      • 祭祀
        • 偏向功利主義, 建立於利益交換上
        • 形式性大於精神性
        • 形式複雜, 專業性和分工性增加, 形成四祭官
      • 咒法
        • 祭祀主要用於面向高級神, 藉以祈求恩惠
        • 咒法則以惡神, 魔神, 物精等為目標, 藉此獲得恩惠或是給予他人損害
          • 息災, 咒詛, 開運, 幻術
      • 死後命運觀
        • 吠陀時代是現世主義, 尚未有業與輪迴的概念
        • 吠陀認為身體內部有獨立的心理實體, 生死一齊去住而決定
          • 阿斯(asu, 生氣) 無意識的生命力, 其他動物亦有
          • 馬納斯(manas 靈魂), 思慮, 感情, 意志的心理主體, 惟人有之
        • 相信死後還有另一種人格存在, 似今日的幽靈說
          • 如同埃及, 認為死後未來的生活需要肉體,
            • 人死後以微細身之形, 抵達天國時, 是假借前世屍骸而成為另一有情
          • 得到耶摩認可則可長住天國
          • 相對耶摩的天國, 地下室界被稱為那落
    • 吠陀的哲學思想
      • 梨俱吠陀的哲學思想之興起
        • 梨俱吠陀前期由自然神信仰出發, 傾向形式主義
        • 晚期, 對從來諸神所具的神力產生懷疑, 因而有制定新抽象神的傾向
          • 生主(Prajapati), 造一切主(Visva karman), 原人(Purusa)
        • 自然神信仰中, 較難有宇宙最高原理的唯一神
          • 這和人類思想傾向相左
          • 二神合一觀/諸神本性同一觀萌芽發展
      • 梨俱吠陀之統一的宇宙觀
        • 太原
          • 宇宙的太原為唯一
          • 萬物之生起是由此唯一的太原發展
            • 物器世間以工巧觀作解釋
            • 有情世間以生殖觀作解釋
          • 發展之後, 太原本身不動, 依然如故
            • 現象界雖由本體流出, 但是現象界和太原仍有區別, 非進化論
        • 無有讚歌
          • 其時既無無, 亦無有, 既無空界, 亦無天界, 何者掩蔽? 在何處?受誰擁護?可有深不知其底之水
          • 宇宙觀中, 起點是無光無有無的混沌
          • 混沌中有可以發展成萬物的種子, 太原
            • 無風卻能自力呼吸, 雖非通常人格的存在, 卻可視為具有活動力, 未開展之實在, 以"獨立存在"名之, tad ekam
          • 太原依自力發展, 開展了意欲(kama), 生存意志
          • 意欲進而發展, 產生現識(manas), 表象界
          • 佛教繼承此說法, 無明:太原, 行:意欲, 識:現識
        • 生主歌/造一切歌/祈禱主歌/原人歌
          • 最高生殖神的生主, 是獨立存在的人格寫象而成
            • 生主先造出原水與胎兒, 由此而出生萬有, 神, 世界, 人獸.
          • 造一切主以工巧觀而發展, 以雙手鍛造大地等, 至梵書時代和生主合一
          • 祈禱主歌則是將上述二者合一, 演生出
            • 根本原理-祈禱主=無
            • 根本物質-有-水, 胎子
            • 現象界-地, 空間, 諸神, 現象
          • 原人歌最為晚期, 萬物有情非情皆由原人所生, 人之本性與宇宙的本性同一的觀念形成, 以此思想為基礎, 由身體而心, 由心而真我, 由真我而大我.
    • 阿闥吠陀的哲學思想
      • 生主的思想已經圓熟, 也確立了梵, 中性非人格的大原理
      • 和梨俱吠陀並非單純的繼承關係, 加入當代學者社會之說
      • 除了生主和梵, 亦有其他最高神和原理在競爭
        • 地母, 或是將地視為諸神之母
        • 羅皮達, 太陽
        • 牡牛, 牛神聖說的起源
        • 呼吸(prana), 原指人的氣息, 隨著思想進步將世界的生氣視為本源
        • 意欲, kama
        • 時, kala
        • 殘饡, 同視祭拜和創造, 於是將祭膳的剩餘視為大原理
        • 梵行者, 苦行而至梵的學生視為創造神的代表

  • 梵書
    • 總說
      • 梵書提供吠陀各本典的解說性說明
        • 儀規
          • 儀式的規定
        • 釋義
          • 儀規與文字意義的解釋
        • 極意
          • 前兩者的哲學意義
      • 梵書之神觀及其傳說
        • 梵書裡面的神觀是人為的, 對神的敬畏態度不如吠陀
        • 充滿表徵主義, 將諸神分類並與種種事象最配對
          • 將各階層的神與種性/季節/方位等作配對
        • 有將不同事物視為相同的傾向, 神的合併
        • 以人工解釋的方式將事象歸咎於神的傳說
          • 悲哀與夜, 諸神造夜讓閻彌忘卻傷痛
          • 山與羽翼, 因陀羅斷山之羽翼, 使其落地不再飛翔, 羽翼遂化作嵐雲與山相伴
      • 梵書的哲學
        • 概觀
          • 梵書給予祭祀符徵的意義,
            • 初期承繼梨俱吠陀中以生主作為最高原理
            • 之後捨棄生主之位, 以去人格化的祈禱主-梵為最高位
          • 梵的異名, 由原人發展出的阿特曼逐漸抬頭
            • 梵我同一為梵書最終思想
        • 初期-生主
          • 生主同時被視為創造和支配之原理
          • 此外亦有以其他的中心原理
            • 原水: 太初時, 此世為水
            • 無: 從無生有
            • 馬納斯, 意欲生出的現象界
            • 語: 造一切者被稱為言靈之王
            • 歲, 時: 時間
            • 祭: 祭祀萬能的時代, 源自殘饡
            • 紅暾:太陽
        • 中期:梵
          • 梵, bráhman, 源於祈禱
            • 基於祈念而感情高亢, 進而臻於超越自己的狀態
          • 自我說
            • 萬有由梵發展, 終滅又歸於梵的概念導出同我, 梵我的觀點
          • 梵為本體, 以名色顯現於世, 世界幻影說的種子
        • 終期:自我
          • 除了原有祈禱精髓之意, 梵語與自我本性之阿特曼結合
            • 宇宙原理與個人原理其本質同一
            • 探究自我等同探究宇宙
            • 梵從此有了哲學上的意義
          • 阿特曼, 真我
            • 內觀: 從身體到呼吸, 再到感受和心, 然後到真我
            • 外觀: 宇宙由原人構成, 萬物中有統一的靈魂, 此亦為阿特曼
        • 輪迴說之起源
          • 常見的移生信仰, 結合梵書中的我論, 產生了輪迴說
            • 移生常見於早期信仰, 人死後會變成動物
          • 業說, 和輪迴說相性良好, 從下而上的發揮影響力

  • 奧義書
    • 總說
      • 奧義書的地位
        • 成書最晚
        • 偏向哲理, 而非祭祀至上的表象
        • 奧義書將梵書的祭祀色彩淨化為哲學 
      • 奧義書的名義
        • 奧義書多為密教, 只傳授給特定弟子, 是故奧義之名
      • 新奧義書
        • 部分阿闥婆吠陀的奧義書並非繼承自梵書, 而是當代思想依託於阿闥婆吠陀中
          • 純吠陀主義
          • 瑜珈主義
          • 遁世主義
          • 濕婆派
          • 毗濕奴派
      • 奧義書思想
        • 奧義書雖是婆羅門教的產物, 但內容常顯現對婆羅門的對抗
          • 吠陀之絕對權證
            • 奧義書往往認為梵我才是最上智, 吠陀並非最後證典
          • 祭祀萬能
            • 開始認為祭祀的效果比不上修行
          • 婆羅門之絕對尊貴
            • 剎帝利也可成為傳授知識者
    • 本體論, 梵=我
      • 本體之循究法
        • 基礎概念來自梵書後期的梵我同一論
          • 作為宇宙太原或世界原理的梵, 和自身本質中的自我, 在本性上是同一的
          • 探究自我等同探究宇宙
        • 格言
          • 彼即是汝, tat tvarm asi
          • 我即是梵, aham brahmasmi
        • 以脫離身體的束縛, 脫離情慾執念的純粹精神之獨立, 作為最終理想之境, 將此視為常住不變之實在
        • 我之四位
          • 醒位
            • 主觀客觀相對, 心受外務限制, 最不自由
          • 夢位
            • 心為精神之主宰, 創作萬象, 但材料仍為醒時之經驗
          • 熟眠位
            • 自身當體展現, 此外無物可相對, 最終理想之境
          • 死位
        • 五藏我
          • 食味所成
            • 食物構成, 以肉體作為我的本體
          • 生氣所成
            • 呼吸視為我之主體
          • 現識所成
            • 表面意識視為我, 
          • 認識所成
            • 潛藏在意識之下的主體被視作我
          • 妙樂所成
            • 兼具理想性, 既不可被觀察和也不可描述的主體, 被稱為實我
            • 心理作用的根柢, 不變常住但是會因生理心理作用而隱蔽
        • 梵我如一的二解
          • 梵我是體的同一, 宇宙構成的梵即是個人的實我
            • 即主觀的觀念論, 實我之外, 世界/他人/神/肉身皆非實在.
          • 梵我是質的同一, 個人的自我跟宇宙的大我在性質上相同
            • 對比來說, 柏拉圖的理型論中, 現象是個人在不同情況下對理型的描繪
            • 梵我中, 個人我即大我(梵)在個人上的投影, 透過個人我物其本性即可回歸梵
      • 本體之性質
        • 消極說
          • 認識來自主觀與客觀交涉
          • 我是純主觀之主體, 無法成為認識的對象
          • 以我為對象, 知其真相的認識不成立
          • 只能以全然的否定表現無法言表的本體
        • 積極說
          • 藉例擬說, 假說其三相:有, 知, 妙樂
          • 有, sat
            • 與非變異狀態的無相對的有
            • 純主觀之主體
          • 知, cit
            • 內部觀照作用的抽象概念
            • 認識為其本質, 觀察者
          • 妙樂, ananda
            • 無欲, 無憂, 無畏之寂靜界
            • 離善惡, 絕苦樂, 自足完了
            • 個人理解, 強調我心內之我和我心的分別, 如槁木死灰之境界
        • 其他性質
          • 唯一性, 常住不變, 自立自成
        • 人格寫相
          • 將冷然的原理賦予人格神的寫相
            • 梵天
    • 現象論
      • 本體與現象的關係
        • 萬有
          • 天, 人, 動植物等有情界
          • 地, 水, 火, 風, 空五大等物器界
        • 從屬關係: 萬有之生住滅完全依存於梵
          • 觀念論的從屬
            • 萬有唯心所造
            • 似佛教的應觀法界性, 一切為心造
            • 叔本華 : 世界是我的表象
          • 萬有神教的從屬
            • 本體視為泛神的原理
            • 汎有真顯二面, 真相是本體, 顯像是現象
              • 具體 <-> 無體
              • 應死 <-> 不死
              • 固定 <-> 游離
              • 此有 <-> 彼有
            • 奧義書中最常見的觀點
          • 實在論的從屬
            • 萬有是梵所生, 所支配
            • 常見於人格化的梵
      • 現象生起的次第與種類
        • 現象生起的次第
          • 梵以三態顯現而造世
            • 世界之支配神
            • 物器世界
            • 有情
        • 物器世界
          • 初始梵造作火, 水, 食(地)
        • 有情
          • 梵與生理心理機關的身體結合, 成為有情
            • 作為主體, 成為命我進入身體
            • 我被種種機關包圍, 因此現實的有情呈現不自由的狀態
    • 終局論
      • 輪迴論
        • 輪迴是梵現象化的繼續
        • 之所以有輪迴界, 是由於無明
        • 無明所囚的有情的禍福差異, 來自業報
          • 人由欲所成, 隨從欲而有意向, 隨從意向而有業, 隨從業而受果報
        • 三道四生
          • 天道 / 祖道 / 第三道
          • 卵生/ 胎生/ 濕生 / 芽生
        • 理想我和現實我明顯對比, 促成厭世思想
      • 解脫論
        • 回歸本體, 悟界論
          • 我非依言語, 思慮, 視覺而得之, 唯依"有彼"一語可得
          • 知彼者為最高梵者, 彼即是梵
        • 類似禪宗的大悟
        • 身心結合一處, 遠離動搖而寂靜內觀
    • 結論:奧義書思想之矛盾與由來
      • 梵的過度泛用
        • 梵是是界和個人的原理
        • 一切皆梵, 現象界也是梵的一部份
          • 現象界是昧於梵之真相的迷惘
      • 理想的梵我
        • 最高理想:精神不受束縛而獨立
          • 肉體會屏蔽精神本性, 脫離肉體為理想
          • 偏向二元論思想, 捨肉體而得真我, 捨小我而得大我
      • 說明的梵我
        • 一切皆梵導致難以述說原罪之起源
  • 經書
    • 總說
      • 吠陀由法經, 天啟經, 家庭經構成
    • 律法
      • 法是規律之義, 針對習慣, 法規, 道德的遵守
      • 四姓之職制
        • 即廣為人知的婆羅門, 剎帝利, 吠舍, 首陀羅
      • 再生族的一生四期
        • 梵行者, 入師門成弟子, 研究吠陀學習祭祀
        • 家住者, 作為家長過世間生活, 結婚生子經營業務等
        • 林棲者, 苦行, 做進入悟境前的準備
        • 遁世者, 又有比丘, 行者, 遊行者, 沙門之名 , 身如雲水遍歷四方
          • 即佛教中的出家修行
      • 祭祀儀禮
        • 祭事分為家庭的祭事和天啟的祭事
          • 家庭祭一火, 天啟祭三火
          • 天啟祭又分供養祭和蘇摩祭
  • 奧義書終期的學派之開展
    • 諸學派興起之原因和種類
      • 形式主義的祭祀不足以滿足人心
      • 諸學派的種類
        • 正統婆羅門的潮流
        • 有神的潮流
        • 哲學的潮流
        • 非吠陀的潮流
    • 諸學派共通的思想
      • 厭世傾向
        • 解脫觀的前提, 此世僅是假現
      • 本體觀
        • 我論/無我論
      • 器世界觀
        • 存在有情, 所以有世界
        • 劫波說
          • 世界處在經過一定時期後破壞, 再經一定時期又形成的循環
      • 有情觀
        • 有情由身體和靈魂(微細身)構成, 後者是輪迴的主體
      • 實踐觀
        • 五戒
          • 不殺生, 守真實, 不竊盜, 純潔, 制御官能
      • 終末觀
        • 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