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
- 故事的定義
- 從懷有某種渴望的腳色開始
- 為了達成目標, 努力克服障礙
- 採取一連串動作, 最終贏得勝利
- 故事由一連串動作組成
- 引人共鳴的腳色遇見一個複雜的情況
- 面對並解決那個情況, 因而產生動作
- 敘事加上情節, 就等於故事
- 結構
- 故事結構如同建築藍圖
- 所有細節必須符合結構
- 修潤僅是補土
- 敘事弧
- 闡述
- 定義角色
- 讀者需要認識主角的是什麼?
- 勿多, 勿少
- 吐露部分即將展開的戲劇性事件
- 通過預示等手法, 吸引讀者, 產生興趣
- 將闡述融入動作線
- 用最重要的敘事弧來結束闡述
- 煽動性事件, 情節點A
- 為故事拉出新方向
- 動作升高
- 每一個事件都是一個情節點X, 沿著敘事弧攀爬
- 動作升高會滋生新的問題
- 經過深思熟慮組織, 串聯起來的謎團
- 逐步解決謎團, 升高層級
- 隨著動作線升高來回擺盪的希望, 謎團和疑點
- 危機
- 張力升高, 令故事出現緊要關頭
- 兩種結構
- 攔腰法
- 從危機開始寫起, 在倒敘過程
- 本源法/起始法
- 按照時間軸寫
- 洞見點, 情節點B
- 改變主角, 帶著新的洞見繼續人生
- 小規模故事中不一定有洞見點
- 在不存在洞見點時, "什麼事件能為危機收尾"
- 高潮
- 解除危機的一系列事件
- 動作降低/結局
- 回答必要的問題, 然後結束故事
- 任意球(kicker)
- 做一個好的收尾, 帶來一點驚喜, 讓事件完美結束
- 觀點
- 觀點
- 透過誰的眼睛來經驗這個故事? 從哪個方向? 多少距離
- 觀點角色, POV character
- 這是誰的故事?
- 觀點角色通常是主角, 也可以不是, 好比大亨小傳
- 第一人稱
- 以我的角度往外看, 觀看落在周遭的事件
- 難以進入其他觀點角色的內心
- 有益於讀者的親密感
- 第二人稱
- 在敘事性非虛構寫作中少見
- 可以把讀者放進某個場景, 一種文學手法, 而非實際和"你"的對話
- 第三人稱
- 戲劇觀點:將自己化為電影鏡頭, 運用生動的細節, 呈現場景和角色的外部景象
- 全知觀點:給予作者俯瞰萬事萬物的角度, 隨時調到任何時空進行描繪
- 立足點
- 作者架設鏡頭的地方, 以及鏡頭所朝的方向
- 通常要選擇能看見故事展開的最佳角度
- 讓讀者看見動作, 如臨現場
- 距離
- 不同距離的敘事方式
- 摘要式敘事
- 冷靜理智的描述, 描述事情發生經過的抽象報導, 沒有固定的時間空間
- 抽象/橫跨空間/時間崩解/直接引文/主題式組織/全知觀點/處理結果/傳達訊息
- 場景式敘事
- 戲劇性敘事, 細緻描述場景和動作, 提供代入感
- 具體/在一個地點展開/似乎在真實時間中發生/運用對話/場景式組織/特定觀點/處理過程/重現經歷
- 聲音
- 聲音, 作者在紙上所形成的人格, 扮演著吸引讀者的關鍵角色
- 制式寫作/新聞報導, 不鼓勵有個人聲音
- 第一人稱並不等同聲音
- 化身與立場
- 化身是聲音的基本元素, 輪廓清晰的化身帶來人性.
- 作者運用化身, 對題材採取一個特別的位置, 透過可辨認的人格來處理主題.
- 立場是作者敘述故事展現的地點
- 遠一點, 可以不表達個人想法, 只描繪展現的動作
- 近一點, 一邊描繪, 一邊加入作者本身見聞, 甚至加入個人情緒.
- 風格
- 風格是紙上人格外顯的表現
- 一定程度決定於用語表達的正式程度, 即措辭層級
- 譬喻風格
- 譬喻/明喻/引喻
- 培養聲音
- 念出文章, 感受聲音
- 放鬆的寫作.
- 角色
- 傑出敘事的三大要素:角色, 動作與場景
- 角色是價格觀, 信仰, 行為, 持有物的總和
- 欲望是角色關鍵元素, 推動故事前進
- 軸心角色不能只是有所渴望, 他必須渴望到不惜出手摧毀或遭受毀滅, 來達到目的
- 圓形角色與扁平角色
- 扁平角色只有一個突出特質, 它的存在只是為了展現那個特質
- 圓形角色是多面向的, 且擁有能力, 改變特質.
- 間接刻劃與直接刻劃
- 間接刻劃以作者的角度, 直接對角色進行描述.
- 直接說角色是大膽/害羞等等
- 直接刻劃澤讓角色為自己說話, 用細解描述角色, 引導讀者對角色做出不可避免的評論
- 透過描述角色行為, 讓讀者認為角色是大膽/害羞等
- 外表
- 人腦中有大量的人類形象, 作者只需要觸發其中一個形象出來
- 描述不用詳盡, 達到目的即可
- 盡量不要干擾到動作線
- 好的敘事用動作呈現角色, 但是要避免加入無關緊要的動作
- 加入那種微小, 恰好展現人物性格的動作
- 地位指標
- 透過擁有物, 擁有物的品牌來形塑角色
- 談吐暗示人的社會定位
- 場景
- 故事並非連續, 而由一幕幕場景構成
- 場景為動作提供框架
- 場景的選擇
- 並不是鉅細靡遺的描寫, 而是精挑細選, 找出可以刺激讀者既有記憶的細節, 打造聯通腦海的道路
- 類似抓出夢境中, 讓人感受到所處環境的細節
- 場景應當沿著敘事弧展開, 驅使動作線走完故事各階段
- 場景透過因果關係, 導致下一個場景
- 要有衝突和情感, 最好能改變角色定位--使其距離目標越近或是越遠
- 場景的描述
- 可以參考電影鏡頭的運鏡
- 透露內情的細節
- 牆上一眼就能看到, 有點歷史的獎狀
- 具有意義的物件
- 桌上的紙鎮, 抽屜的左輪
- 描寫團體的集體小節
- 幾隻麻雀在搶食的稻米脫殼的米糠
- 由遠至近的製造空間感
- 氣氛
- 沙塵暴之後, 城市裡面唯一帶著色彩的水果攤
- 動作
- 敘事是影片
- 敘事導語
- 主角加動詞的開場多半有出色的表現
- 連續動態
- 故事一旦開始, 請保持動作前進
- 動作的用詞
- 多用動詞, 及物動詞 > 不及物動詞>連綴動詞
- 及物動詞經常可以接漏動機, 連結身體和心理動作
- 主動語態
- 被動語態剝奪句子中的因果關係, 多數情況下, 主動語態比較適合
- 時態
- 在讀者能明瞭時序的情況下, 避開進行式
- 虛詞
- 刪除贅字/虛詞
- 步調
- 枯燥的地方加速, 精彩的地方減速
- 減速:多空白, 多且短的句子, 多分段.
- 闡述
- 除非必要, 否則解釋越少越好
- 多問自己:讀者真的需要知道這些嗎?
- 闡述不要離開動作線太久
- 盡量透過各種文法句型, 將闡述融入術緒中
- 對白
- 對白是人們對彼此的作為
- 在對話中融合身體動作, 加強讀者臨場感
- 主題
- 主題給予讀者充實感, 讓寫作更有焦點
- 自作家的價值觀, 來自其對人生的理解
- 連結主角和讀者的人生
- 完全原創的主題欠缺普世性
- 主題包含教誨, 有時也是吸引讀者閱讀的重點
- 也就是常見的, 故事的"意義"
- 主題一般是一個句子, 清晰連貫地表現故事的意義
- 節儉導致浪費
- 行動創造身分
- 報導
- 採訪的基本規則
- 公開紀錄
- 可以毫無限制地運用精確的對話
- 背景訪談
- 可以運用獲得的資料發展故事, 但不能指明消息來源是誰
- 如果想發表那條資料, 必須從另一個來源取得正式紀錄, 並起歸給另一個來源
- 知名不具
- 可以運用資料, 但是提到資料來源時, 必須歸給雙方同意, 經過掩飾的來源
- 不列入紀錄
- 不能運用資料, 除非從另一個來源取得公開紀錄
- 故事性敘事
- 短篇故事性敘事
- 短篇寫作缺少深入角色內心所需要的運作空間
- 小說探究角色, 短篇故事探究情境
- 短篇故事性敘事聚焦於動作
- 場景少, 1~2即可
- 範例:
- 長篇故事性敘事
- 核心的主題更複雜, 有足夠的篇幅塑造角色, 讓主角獲得繼續性的改變
- 主題, 場景大綱和敘事弧不可少
- 場景最好具備動作起落, 動作升高和危機來回擺盪.
- 範例:
- 主題
- 父母是孩子生命
- 場景大綱
- 第一場:桃樂西,五個孩子的未婚母親,沉淪酒精
- 闖進部落協會主席在辛那蕭長屋的聚會
- 抛棄家庭與孩子,開車過門不入
- 曾任戰地醫師的父親帶她到安全的地方——到波特蘭接受戒酒療程
- ...
- 祖父在探監途中陷入回憶。
- 第六場:世代失落的問題,起自上一個世代。
- 亞丁被迫進入寄宿學校,失去母語根源。
- 亞丁逃進美國軍隊,成為韓戰軍醫。
- 第十一場:桃樂西首度擔任母親職責。
- 孩子成長並改變。
- 阿密利歐在暖泉的寄養家庭中健康成長。
- 桃樂西取得完全監護權。
- 第十二場:桃樂西返回保留區。
- 即使是保留區,也是安全、健康的地方。
- 釋義性敘事
- 釋義性敘事有兩個結構元素:
- 動作線營造整體外貌, 推動敘事前進
- 探索新地點, 新人物, 製造劇情
- 離題提供實際說明, 說明動作線的脈絡
- 動作線提供範例, 離題說明概況
- 成功的離題, 在於離開動作線的時間點
- 在懸置不覺時中斷描述, 讓讀者其待.
- 離題來自研究的角度, 展現作者去了解並闡釋事務運作過程的思維
- how/where/who之類的
- 常見的釋義性敘事大綱:
- 敘事開場
- 離題一
- 敘事第二場
- 離題二
- ...
- 敘事終章
- 3+2闡述結構
- 敘述一
- 介紹主要角色並提出闡述問題
- 離題一
- 提供必要背景和整體脈絡
- 敘述二
- 跟隨主要角色走完動作線的主要部分
- 離題二
- 完成闡述
- 敘述三
- 將動作線待向合理的終點線
- 其他敘事
- 小品文
- 單一場景, 缺乏完整性的故事性敘事弧
- 可能沒有人發生變化, 沒有人經過洞見點, 也沒有人解決鳩葛
- 場景要能提供主題豐富的人生片段
- 書擋敘事
- 兩段引人入勝的場景動作, 左右夾住一段釋義性材料
- 有點像是, 先有了釋義性材料, 在尋找故事性場景
- 個人隨筆
- 包含敘事, 轉折與結語
- 循循善誘, 從具體細節上生道抽象階梯高層, 最後到達某種真理
- 以一千字來說
- 650字的具體敘事,
- 150字的轉折, 從具體到廣泛
- 200字的結語, 十分抽象的論述
- 第一人稱敘事的議題散文
- 帶點子散步
- 作者的奔走讓他探索議題, 推敲探查
- 有時到時寄地點, 有時到爭論和反爭論的精神空間
- 目標是帶領讀者跟著思路, 開啟理解的大門
- 道德
- 非虛構寫作的基礎是真實, 離開這基礎就不該稱為非虛構寫作
- 當事實不符合敘事弧, 該調整的是後者.
2023年10月6日 星期五
說故事的技藝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我可能錯了
- 對自己的每個念頭, 再也不相信了
- 性空的另一種詮釋
- 雜念/念頭
- 可以是怒氣, 是忌妒, 是遐想, 是快樂
- 荒謬怪誕, 無時無刻不產生
- 無常的體現.
- 念頭不代表我
- 覺察
- 後退一步, 由第三者觀察的自己
- 成為自己的朋友和操作者
- 透過覺察, 避開習慣性的行為和模式
- 讓自己選擇注意力要集中的地方
- 理性不是唯一的工具
- 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 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
- 放下自己認為是千真萬確的念頭, 可以看得到更多
- 很多時候, 正確從來不是重點
- 不要期待所有意見, 都符合自我的價值觀
- 不會有人因為你的批判, 而變成你所期待的樣子
- 我可能錯了
- 為不知留下空間
- 生活並非按照自己希望和計畫發展
- 不必預先知道一切, 不要想控制一切
- 多一點順其自然, 為奇蹟留下空間
- 類似道家的不得已而為, 無為而為
- 因為可能錯了, 所以能放下執著
- 不強求確定性, 不強求秩序
- 更能專注在當下
- 人的兩大念頭
- 以過往一切為主的念頭, 以未來種種的念頭
- 只要你無法對自己慈悲, 你對他人的慈悲便有缺陷
- 先對自己仁慈, 才能推己及人.
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如何改變一個人
- 抗拒心理
- 人需要自由和自主權
- 人想要主導權
- 人希望有選擇的權利, 不受隨機, 命運, 或是他人擺布
- 當自主權受干涉時, 人會不舒服
- 做被禁止的事情, 讓人重獲掌握感
- 禁止某件事情的反效果
- 反說服雷達
- 保護每個人不被他人左右, 找出企圖影響自己的外力並拒絕
- 留下決定空間
- 為對方留下決定空間, 藉此避開抗拒心態
- 不給予建議, 而是給予資訊, 讓對方自行決定
- 提供多個選項
- 只有一個建議時, 人們會思考建議哪裡有問題
- 有多個建議時, 人們會思考哪個對自己最有利
- 引導式選項
- 循循善誘
- 將目標切分成多步驟的引導和反問
- 希望別人投入更多時間念書
- 目標的學校 => 目標學校的分數 => 競爭者的數量 => 到底要念多少書?
- 突顯差異
- 抓住言行不一致之處, 逼對方解決認知失調的問題
- 從理解著手
- 以對方的角度去思考
- 敝帚自珍效應
- 現況偏誤, status quo bias
- 人容易過度重視屬於自己的事物
- 包含物品, 習慣, 已經在進行的事情, 價值觀和信念
- 買家和賣家對同個物品有不同的估價基準
- 持有時間越長, 價值逐步提高
- 損失規避, Loss Averison
- 改變帶來的潛在獲利, 若只超過潛在損失一點, 人們不會願意變動
- 至少要兩倍的好處才能讓人變動
- 歸因於轉換成本, 因為改動而必須支付的代價
- 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
- 不行動存在風險, 維持現狀並非毫無成本
- 透過統計和數字詳細列出不行動的成本
- 銀行存款的通膨損失
- 成本和效益的時間差, 亦是人不願改動的原因
- 支出成本和成效到來的時間差
- 減重
- 破釜沉舟
- 拉高不行動的成本, 更甚者, 讓不行動的選項從檯面上消失
- 距離
- 試圖改變他人看法時, 一次改變太多是不可行的
- 反說服心態, 會讓人開始從雞蛋中挑骨頭, 嘗試找證據的脆弱之處
- 最後往往流於證據效力之爭, 意識形態之爭, 出現反效果
- 立場決定如何看待資訊
- 確認偏誤
- 人傾向尋找和吸收符合原有觀點的資訊
- 說服時, 避免跟對方認知過遠的選項, 以較溫和的選項去說服
- 以光譜來說, 拒絕區 -- 接受區---對方立場
- 拒絕區的想法離對方太遠, 對方會激烈反抗
- 選擇接受區的想法, 循序漸進, 讓對方立場先移動
- 減少距離的方式
- 找出有爭取空間的中間派
- 如果只需要說服一定量的人, 選擇那些立場偏向中間的人去說服
- 從小忙問起
- 如果要說服的人, 立場相當的遙遠
- 一次一點點的移動對方立場, 讓最終選項慢慢落入接受區
- 把大要求拆分,一次請對方接受一個小要求.
- 改變場上位置, 找出共通點
- 不直接就議題進行說服
- 先找出有共識的面向, 把那個當成轉向的支點
- 好比目標是降低對同性戀的歧視, 不討論性別議題, 而以以愛為出發, 尋找對方共情點.
- 不確定性
- 人類喜好規避風險, 確知能拿到什麼比較安心
- 只要結果是好的, 人類傾向走確定的路, 而非冒險的路, 就算冒險的期望值較高
- 不確定稅
- 不確定的事情會貶值, 超出其期望值
- 單獨價值是A, B的兩樣物品, 各以50%的機率呈現給人時, 價值會落於min(A,B) 之下
- 有時, 不確定性比確定的負面結果更糟
- 確定的遲到比不確定的遲到安心
- 不確定性讓人傾向不改變
- 暫停, 先別動, 讓事情保持原樣
- 降低不確定性
- 透過可試性的力量
- 可試性:某樣東西多容易試用
- 讓人輕鬆體驗和評估新事物
- 運用免費增值, freemium
- 服務的初階版本不收費, 用戶體驗滿意後, 升級到收費的增值版
- 讓用戶有時間和空間探索服務
- 降低前期成本
- 讓使用者可以無痛的體驗新事物
- 透過免運, 消除使用者不能試用的不確定性
- 讓別人有機會認識你
- 超市裡面試吃的食品
- 後悔也沒關係
- 讓新事物可逆
- 更長的商品猶豫期
- 提供"退養"服務的認養機構
- 反過來, 當使用者試用新事物後, 可以利用敝帚自珍效應讓人繼續使用
- 讓心態從"取得"變成"留住"
- 佐證
- 弱態度與強態度
- 弱態度
- 相關偏好和意見不被看重, 可以輕易改變
- 強態度
- 高度投入的議題, 主題和偏好
- 溶入了高度思考, 道德判斷甚至自我認同
- 難以改變, 反勸說雷達運作
- 要改變強態度需要更多的證據
- 證據的效力
- 證據源頭決定了證據的分量
- 證據源頭相似性
- 和被說服者接近的源頭, 帶來較高的證據力
- 證據源頭多元性
- 來自不同源頭的推薦, 帶來的證據力比較強
- 來自不同源頭的證據, 出現的越密集, 影響力越大
- 依據要說服的目標(強態度或是弱態度), 要說服的對象(一大群人還是一小群人), 來決定說服的手法
- 要進行弱態度的說服, 低頻率高廣度可能就帶來不錯的成效
- 要進行強態度的說服, 可能需要高頻率的在特定社群進行說服, 藉此強化證據力.
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Joël Robuchon Restaurant
甜椒
紅色和綠色的彩椒搭配羅勒和番茄, 配上底下的餅皮
很細緻的pizza
著名的魚子醬果凍
魚子醬, 花椰菜奶油和甲殼類凍
海中的鮮美, 層層堆疊, 濃縮的蝦蟹滋味, 深沉餘味的魚子醬, 軟滑的花椰菜奶油
細緻典雅, 不愧是名作, 非常喜歡
毛蝦
北海道毛蟹, 酪梨, 和青蘋果的千層, 配上淺淺辣味的番茄醬汁
與上一道相比, 是另一種不同風格的鮮味展現, 更多來自蔬菜類的鮮味
另外, 千層裡面, 番茄葉菜都處理得纖維感, 口感加分
非常喜歡
干貝, 義大利麵配奶油醬
濃厚帶著滿滿鮮味的義大利麵, 預期味道的好吃
這道喜歡
大比目魚
魚煎的到位, 各式菇類和燉煮當季蔬菜表現比較普通
應該說這些日本蔬菜, 表現得沒有在日本料理中那麼好
Bressan 鴿
鴿胸肉, 配上鴨肝, 做成高麗菜捲
胸肉和鴨肝的互補表現極佳, 鴿肉如絲, 鴨肝軟嫩, 相似又相異的口感,
濃郁風味的鴿肉風味和肥肝風味的對比.
非常喜歡
球體
葡萄和香檳凍
甜甜的
整套吃下來, 風味濃郁, 調味十分強烈, 適合搭酒類
千層, 鴿, 魚子醬果凍相當令人難以忘懷
甜點茶點之類的都超甜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