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眾的時代
- 文明的變革的主因, 往往是人民思想的深刻變化
- 一個思想的萌芽, 發展到衰弱, 和文明進程時時對應
- 先秦前上千年的時間, 對應於部族統治的思想框架
- 秦後則是分分合合的大一統框架
- 現在處於注重科學, 工業和經濟, 跨國的企業和組織逐漸要超越國家政治組織的時代
- 此書的背景, 處於大眾階層在政治上逐漸占據一席之地的時代
- 群眾展現出和個體不同的性質, 不理性但是有力量
- 群眾心智
- 群眾的普遍特徵,
- 群眾呈現的特徵與組成個體有很大的不同, 在群眾活動中, 個體想法與情感逐漸相似, 自我意識逐漸消失
- 並不是任何一群人都是群眾, 群眾構成條件 "在當前事件下, 我能對他人感同身受, 他人也能對我感同身受", 侷限的說, 群眾內的個體能啟動鏡像神經元, 也知道其他個體能啟動鏡像神經元
- 在群眾心理中, 個體同質性的部分會被放大, 異質的部分會被削弱
- 同質的部分: 共通的背景, 人類的基礎心理, 尤其是先天無意識的第一反應
- 異質的部分: 不同的教育, 個性, 經過理性判定後的第二反應等
- 群眾心理很難展現出高度智慧
- 除非群眾對"當下的問題是需要少數菁英的智慧" 這概念產生認同.
- 群眾內的個體, 傾向去維持群眾的整體性
- 可能做出對個體不利,而 對群眾有利的選擇
- 好比將思想交給其他個體代理
- 這導致思想在群眾中具備感染力, 只要相信的個體夠多, 剩下的個體也會相信
- 群眾的情感與道德
- 群眾的衝動性, 易變性和易怒性
- 群眾是有力, 且群眾知道自己是有力的
- 對群眾而言, 個體要支付的生命代價, 從有或無變成了數字
- 換言之, 瘟疫容易瓦解群眾
- 群眾常常能將試錯成本外部化, 故而衝動且易變
- 個體行動時,後果自負,成本是內化的
- 群體中,個體感覺自己是匿名的、無敵的,彷彿任何行動的後果都會由那個龐大而模糊的「群體」來承擔。
- 群眾易受暗示和輕信他人
- 想法容易感染傳播, 個體面對其他個體的意見往往選擇接受
- 群眾情感的誇大和單純
- 人類有合理化自己行為的傾向, 有時個體會為了群眾的見解而編織證據
- 認知失調:當個體的行為與其既有信念不符時,他會傾向於修改信念,或主動尋找、甚至「編織」證據來讓自己的行為顯得合理
- 其他個體看到有利證據, 選擇採納而非檢證, 於是誤解擴大, 充滿似是而非的證據
- 資訊瀑布: 當越來越多的人採納某個觀點,後來的個體會認為「這麼多人都信了,應該不會錯」,從而放棄獨立判斷,直接跟隨
- 責任感類被群眾分擔了
- 上述造就了群眾容易極化, 缺乏包容力, 專制且保守
- 群眾的思想, 推理能力與想像力
- 易於理解, 充滿情感的思想, 遠比複雜, 冷靜理性的思想好傳遞
- 思想是否符合邏輯, 其內在價值高低, 都不是思想傳播能力的關鍵
- 簡單卻忽略矛盾的論述, 能快速地從低思考力的個體取得信任, 再此感染整個群眾
- 複雜的經濟學理論 vs 打倒資本家的口號
- 感染耗時, 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讓群眾去接受或是去除一個概念
- 群眾的推理, 往往只是合理化自我行為的工具
- 將特定案例作出普遍性的結論, 拒絕抽象化而做出似是而非的類比, 從譬喻中反推成因等
- 群眾的想像力
- 群眾充滿想像力, 一個鮮少發生但影響重大的事件, 因為易於想像, 而在群中心中不斷加權, 如同可得性偏誤
- 低概率高傷害 vs 高概率低傷害的二選中, 即使期望值下後者的傷害遠高於後者, 群眾往往選擇後者
- 虛構和真實都能帶來情感, 而群眾容易依據情感行動並進行現實判斷
- 扮演戲劇中的好人的演員, 便是真的好人
- 視覺呈現, 好理解與想像, 充滿故事性的敘事最能影響群眾
- 群眾信念都具有的宗教型態
- 群眾內的個體, 希望自己決策和思想都與群眾高度對齊, 以避免被群眾排除, 同時又希望群眾能擴大, 吸引更多個體加入, 造就宗教情懷
- 人類似乎有一種無法根除的、需要崇拜某個對象的本能。當舊的神祇倒塌,群眾會立刻尋找新的神祇來填補這個真空。 這些新神祇可以是國家、主義、領袖,甚至是某種潮流。
- 宗教情懷
- 崇拜一個至高無上的存在, 不能質疑地遵守其指示
- 個體的決策永遠與群眾對齊
- 散布教條
- 這不僅是為了擴大群體,更是為了反過來鞏固自身的信念
- 當人深信自己掌握真理時, 往往變得極端
- 狂熱, 甚至願意為了群眾犧牲自己利益
- 視不接受者為敵人並攻擊
- 群眾的意見和信念
- 形成群眾意見和信念的間接因素
- 間接因素指的是長時間潛移默化的深層原因
- 緩慢, 深刻, 如地質運動般塑造群眾心理基盤的力量
- 各文明內的文化傳承, 包含語言, 日常習慣, 節日慶典, 神話傳說等, 這些事物隨著長時間的存在, 深植在群眾心中, 對群眾而言有著超越其原先目的的價值
- 原本有實際效應的行為, 有著長時間的廣泛施行後, 其存在價值有機會超過其實際價值
- 例如, 設立特定的節日是為了配合農耕的節律, 經過漫長時間的沉澱, 節日成為其集體記憶和身分認同的一部分
- 節日的「存在」本身就成了價值
- 當新事物挑戰舊傳統, 強迫文明進行改革時, 群眾往往在這過程中扮演著堅持傳統的一方
- 當挑戰消失, 社會又安定時, 被改革的文明有時會復辟, 或是以其他面貌重新來過
- 喜好強人的民族, 即使有了選舉, 也只是選出另一個強人總統
- 群眾意見的直接原因
- 不同於間接原因, 直接原因需要快速散布的能力
- 複雜的論述, 詳細的圖表並不受歡迎, 簡單的圖像, 文字, 口號才是傳播要素
- 要觸動的是群眾的情感, 而非理性
- 喚起群眾的經驗, 擷取群眾經驗中的情感, 以恐懼讓群眾陷入不得不做的心態, 以願景塑造希望, 進而操縱意見
- 恐懼:製造或誇大一個敵人、一個迫在眉睫的威脅。這能迅速地統一群眾,讓他們感到唯有團結在領袖周圍才能獲得安全。
- 希望:在製造恐懼之後,立刻提供一個美好的幻象這個幻覺是一個光明的未來、一個應許之地。
- 群眾寧願追隨販賣幻覺的領袖,也不願聽從陳述殘酷真相的智者
- 含意模糊, 聽起來高大上的詞語最為受用, "民主", "自由" "平等"等
- 新的語言負責包裝舊事物, 而著隨著使用, 新語言通膨, 不再有效力,
- 模糊性帶來了近乎神聖的光環,每個人都能將自己的渴望、不滿和夢想投射其中。
- 群眾領袖與說服手段
- 領袖最初是群眾的一員, 往往因為其行動力而成為領袖
- 領袖並不需要深思熟慮或是敏銳, 而是要有堅定信念, 即便這信念的基礎是瘋狂或是神經質
- 群眾無法抗拒有強烈意識的領導者, 尤其在面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時, 領導者堅定的信心成為群眾的指南
- 追求自身利益的領導者往往只能曇花一現, 因為自私本身帶來了瞻前顧後的猶豫
- 領袖的行動方式:肯定, 重複, 感染
- 簡單且直接的肯定能讓思想更能深植人心
- 正確的理論有著諸多前提和論述, 這超過群眾的理解力
- 重複深化印象, 而對簡單的思維模型來說, 越有印象的事情其正確性越高 (可得性捷思法)
- 當人們對一個思想產生認同, 會在人際網路形成輿論, 引發感染力
- 輿論又會回頭壓迫個體信服
- 在思想傳遞中, 思想會被簡化以降低傳遞功耗, 同時會被極化以增加感染力
- 威望
- 日積月累下, 人物, 觀念, 地位會產生威望, 讓人尊敬或恐懼
- 人物的威望可以專屬於人物本身, 或是社會地位
- 觀念可以是藝術, 科學, 文學, 宗教等
- 威望往往禁不起檢視, 因此領袖傾向和群眾保持距離, 維持偶像形象
- 群眾信念與觀點的變化範圍
- 信念的雙層結構:深層基岩與表面流沙
- 群眾觀念可以分兩種, 歷經數代, 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短時間的想法
- 前者可以說是文明的支柱, 決定了整體航向
- 後者基於前者產生, 其變化範圍往往由前者決定
- 一個最初短暫、易變的想法,如果能夠持續地透過肯定、重複、感染和威望的作用,它就有可能慢慢地滲透到群眾的集體潛意識中,最終沉澱下來,成為新的「根深蒂蒂固的觀念」
- 當權者有能力和傾向去影響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
- 義務教育的教授範圍, 即是對長久觀念的選擇.
- 國族觀念與民族自豪, 正是近代民族國家最希望植入公民心中的「根深蒂固觀念」。
- 統一的語言教學, 篩選過的歷史敘事, 對國家英雄與象徵的崇拜, 教育系統成為了製造國民認同感, 將短期的政治目標轉化為長期文化信仰的最強大工具。
- 不同群眾的分類與描述
- 群眾的分類
- 異質/同質
- 當群眾的擁有高影響力的共通屬性, 該屬性有機會主導決策判斷
- 相反的, 當這個群體缺乏一個強而有力的「後天共通屬性」時,那些最原始的、所有人類共通的「先天情緒」與無意識本能就會浮現,主導一切。
- 匿名/不匿名:
- 群眾中的個體, 是否需要為其決定負責
- 好比街頭群眾 vs 委員會
- 被稱為罪犯的群體
- 匿名異質群眾
- 先天情緒加上責任分擔的架構, 最為危險與失控的組合
- 群眾一方面會因為群聚而認為自己強大, 又因為責任分散而不為行為負責
- 刑事法庭陪審團
- 不匿名異質群眾
- 異質性讓決策容易為先天情緒, 而非後天的理性與知識主導
- 可得性偏誤影響大, 一個能被想像的犯罪容易被高估其罪惡程度, 高估對單一個體的直接傷害, 低估對大眾的間接傷害, 且看中具戲劇性的低概率事件.
- 可互相討論的過程, 讓勇於堅持自己信念的人成為意見領袖, 注重意見表達者的自信而非意見本身
- 選民
- 書中的角度, 將選民看作異質匿名群眾,
- 選民的觀點來自少數, 有威望的意見領袖和政治人物
- 高度異質性的構成, 讓群眾意見偏好簡單的文字與模糊的口號
- 要提高一個高度異質性的群眾, 只能從其後天共通屬性下手, 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教育
- 現代來看, 各式媒體與社群平台的盛行, 可以將選民分割成多個小型的匿名同質性群眾
- 過去的候選人需要像「廣播」一樣,對著一個龐大的異質群體喊話。而今天的候選人,則可以透過大數據和演算法,像「窄播」一樣,對無數個高度細分的「同質群體」進行精準的客製化溝通。
- 在這個群體內,因為其「共通屬性」(例如特定的價值觀、支持某個理念、或是共同的焦慮),思想的傳播變得極其高效。異議被排除在外,群體內的觀點會不斷地自我強化。
- 這促進階級對立與意見極化
- 每一個「同質部落」都在自己的回音室裡將信念推向極端,同時將其他部落視為不可理喻的敵人。他們使用的詞語、相信的事實、尊崇的領袖都截然不同。這使得跨群體的理性對話變得幾乎不可能
- 議會
- 視為非匿名異質群眾
- 思維容易簡化, 情感放大, 容易受到少數領袖的支配
- 偏好短期利益, 不注重長期利益
- 反覆不定, 甚至決策自我衝突
- 意見受論述者的威望, 而非合理性影響
- 容易做出衝動的決策, 甚至決策對自身不利
- 在議會順利運作時, 優秀的決策和法案, 往往是少數人制定, 再交由多數人通過
- 理性階段(少數人):法案的起草與技術性辯論,通常是在小型的專家委員會中完成。在這種「非群眾」的環境下,個體的智力與專業得以發揮,法案的邏輯與細節得以被仔細打磨。
- 群眾階段(多數人):草案完成後,被提交到議會全體會議這個「大群眾」中進行表決。此時,法案的命運便交給了領袖的威望、黨派的紀律、以及各種簡化的口號與情感訴求。
- 成功的議會制,都是在想方設法地保護「理性階段」不受「群眾階段」的過度干擾。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烏合之眾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