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Google 遇上OKR
- OKR,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 一套管理方法, 有助確保公司聚焦, 集中處裡對組織整體最重要的議題
- 目標 : 想達成的事情
- 重要, 具體且行動導向
- 避免模糊不清的思想
- 關鍵結果界定目標的標準
- 明確, 有時間限制
- 可測量且可驗的
- 優點
- 專注投入優先要務
- 契合與連結, 造就團隊合作
- 追蹤當責
- 激發潛能
- OKR之父
- 活動陷阱
- 強調產量是提高產能的關鍵, 但是設法增加活動卻可能損害產能
- MBO vs OKR
- What vs What and how
- WHAT:想要什麼
- HOW:如何達到目標
- 每年 vs 每季或每月
- 不公開 vs 公開透明
- 由上而下 vs 由下而上或著橫向
- 與薪酬掛勾(KPI) vs 多數與薪酬無關
- 厭惡風險 vs 積極進取
- OKR要訣
- 少就是多
- OKR目標應該三到五個就好
- 由下而上制定目標
- 員工自己設定一半的目標, 增加積極度
- 不強制規定
- OKR確保優先要務, 對Key Result有商議空間
- 保持彈性
- Key Result可以因為狀況修改或是捨棄
- 敢於失敗
- 追求無法輕易取得的成就, 產量通常比較高
- Intl的征服行動
- 目標和關鍵結果可以讓所有人往同個方向走, 避免方向不同彼此抵消力量.
- 這邊提出8088時代Intel是如何擊敗motorola的
- 專注投入優先要務
-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什麼都做, 認真選出一組OKR, 才能突顯有哪些事情必須按照計畫, 準時完成
- 全組織必須清楚了解最高層級的目標
- 為什麼做以及要做什麼
- 願景與執行
- 以目標為標準, 衡量績效與結果
- OKR的野心越大, 忽視某項關鍵標準的風險會越高
- 要配合關鍵結果同時衡量效果與反效果
- 具體來說, 要兼顧量與質
- OKR 隨時可以調整, 別強求完美
- 少就是多, 不要有太多OKR項目
- 契合與連結, 造就團隊合作
- 契合:公司成員將自己的每日活動結合組織的願景
- OKR 制度要求公開每個人的OKR
- 每個人都知道其他人的目標, 避免重複人力投入
- 適度的由上而下的布達OKR, 可以使組織的運作較為連貫, 但是有副作用:
- OKR設定的速度變慢
- 執行者往往不願意依據實際需求改變OKR
- 前線員工對目標有關的疑慮回報變少
- 由下而上比較能傳遞訊息
- 最好好的idea往往在最前線的執行者腦中
- 追蹤當責
- OKR可以追蹤進度, 並且根據情況修改
- OKR的調整
- 繼續:Green Light
- 更新:如果進度落後, 該如何幫助?
- 啟動:新增OKR
- 終止:取消OKR
- 評分
- 0~1.0 的評分
- 0.7~1.0 : 綠燈, 完成
- 0.4~0.6 : 黃燈, 有進展, 尚未達成
- 0 ~ 0.3: 紅燈:無真正的進展
- 重點不在評分, 而是確定自己的資源投入在目標相關上
- 激發潛能, 成就突破
- OKR促使人們遠離舒適圈
- 致力於艱難目標的人, 達成目標比例較低, 但是表現會比較好
- 兩種類型的OKR
- 決心達成的目標
- 必須在某個期限內100%達成
- 理想偉大的目標
- 類似BHAG, Big Hairy Audacious Goal, 無畏艱難的目標
- 藍圖規模宏大, 風險高
- 兩者的比重決定了保守/激進
- Goole 案例
- 進步10%意味著, 你在和所有人做一樣的事情, 你不會慘敗, 也不會大獲全勝
- 進步1000%的進步, 意味要重新思考問題, 探索新的可行
- Youtube案例
- 目標的設定, 先確保最大的目標, 再放比較小的
- 最重要的確定大目標可以達成
- 大石頭理論
- 如果要放石頭和沙子進罐子裡面, 如果先放沙子,往往就塞不下石頭了
- 持續性績效管理:OKR與CFR
- CFR
- 對話, Conversiation
- 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真實有組織的溝通
- 回饋, Feedback
- 同濟之間雙向或網路化的溝通
- 讚揚, Recognition
- 對值得讚揚的同事, 表達謝意
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OKR 做最重要的事
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NOMA餐廳 發酵實驗
- 發酵入門
- 發酵是什麼一回事
- 發酵是經由微生物來轉化食物, 無論是細菌, 酵母菌, 還是黴菌
- 科學定義:微生物在無氧環境將糖類轉換的過程
- 發酵為什麼美味
- 人類的味覺捕捉的是較小的分子, 甜味(糖), 鮮味(麩胺酸)
- 發酵過程中, 大分子的澱粉(多糖)和蛋白質(胺基酸類)分解成較小分子的糖類和游離胺基酸
- 給微生物好環境
- 腐敗和發酵的差異只在菌種是否受到掌控
- 控制環境, 利用不同生物對酸,溫度, 鹽分,氧氣等的耐受性進行菌種篩選
- 細菌
- 乳酸菌
- 將糖轉化為乳酸
- 酸菜, 泡菜, 養樂多
- 醋酸菌
- 將酒精轉化為乙酸(醋酸)
- 需要氧氣來產生乙酸
- 真菌
- 釀酒酵母
- 麵包/葡萄酒/啤酒都需要
- 分解葡萄糖轉化為二氧化碳和乙醇
- 不同種類的風味差異很大, 對環境耐受性也不同
- 酒精發酵需要無氧環境
- 酒香酵母
- 代謝過程會產生乙酸
- 用於有酸味的啤酒
- 米麴菌
- 味噌, 醬油都會用到
- Koji
- 會分泌蛋白酵素, 澱粉酵素和少量脂肪酵素
- 琉球麴菌
- 韓國燒酒和日本泡盛酒
- 消化澱粉和蛋白質, 副產物檸檬酸
- 酵素
- 蛋白質, 非生命
- 可以把特定分子轉化
- 蛋白酵素, 澱粉酵素
- 自然發酵
- 如果想要的菌種廣泛存在環境, 那只要控制出適合其生長的環境
- 如果需要大量生產, 或是菌種較少, 那也可以另行添加
- 回添發酵
- 將前一次發酵的菌種帶入這次發酵
- 讓食物變壞的微生物
- 肉毒桿菌
- 大腸桿菌
- 沙門氏菌
- 致病黴菌
- 乳酸發酵水果和蔬菜
- 乳酸發酵物能為接觸到的所有食物產生果香, 酸味和鮮味.
- 酸泡菜, 酸菜, 黑麥麵包, 酸麵團, 優格和酸啤酒
- 乳酸菌
- 耐酸耐鹽, 厭氧
- 同型發酵菌:專門把糖轉成乳酸
- 異型發酵菌:不只產生乳酸, 也會產生其他分子, 酒精二氧化碳醋酸等
- 有些還能把蛋白質轉成胺基酸
- 廣泛存在, 適合自然發酵
- 不同菌種協調出來的味道增加風味複雜度
- 乳酸和水果中的酸混合出新的風味
- 發酵過程加入調味料, 或是讓可以搭配的食材一起發酵, 可以交換風味
- 發酵完的殘留物也是好的醬汁元素
- 產物
- 乳酸發酵李
- 乳酸發酵牛肝菌
- 發酵汁是好調味料
- 乳酸發酵番茄水
- 並不是要增加酸度, 而是要讓酸甜平衡更好
- 乳酸發酵白蘆筍
- 代替酸黃瓜
- 乳酸發酵藍莓
- 乳酸發酵芒果味蜂蜜
- 含糖量低的蜂蜜可以發酵
- 康普茶
- 康普茶是帶有酸味和微量二氧化碳氣泡的飲料
- 由甜茶作成, 含有足夠糖分的飲料都可以發酵成康普茶
- 除了飲用, 也可以濃縮成糖漿, 或是替代酸味做醃醬或是油醋醬
- 康普茶是由多種微生物共同合作而成
- SCOBY, Symbiotic Culture of Bacteria and Yeast, 細菌與酵母的共生體, 用來稱呼製作康普茶的微生物組織
- 每個產地和每批康普茶的菌種都不相同
- 酵母菌主要是釀酒酵母
- 醋酸菌主要是葡萄糖醋酸菌屬或醋酸菌屬
- SCOBY接觸到含糖液體之後
- 酵母菌先把單糖轉換為酒精和二氧化碳
- 醋酸菌再把酒精主換為醋酸
- 康普茶有微量酒精(0.5~1%)
- 大致上, 2單位的糖->1單位的酒精->一單位的醋酸
- 和醋酸生產的差別
- 生產醋酸時, 一般會在酵母菌生成足夠酒精之後就把酵母菌殺死, 之後醋酸菌在把酒精消耗完之後, 發酵就停止了
- 康普茶的發酵則是持續進行, 直到所有醣類用完
- 發酵過頭會過酸
- 康普茶製作過程
- 製作基底液體, 加糖
- 回添發酵以控制酸鹼值
- 加入SCOBY
- 發酵
- 得到想要的酸甜度後, 回收 SCOBY
- 產品
- 檸檬馬鞭草康普茶
- 玫瑰康普茶
- 蘋果康普茶
- 接骨木花康普茶
- 咖啡康普茶
- 楓糖康普茶
- 芒果康普茶
- 醋
- 醋可以增添清爽感,也是常見醃漬食物的方法
- 醋是由一大類特定好氧菌將酒精發酵成醋酸而成
- 類似康普茶, 一樣是酵母菌和細菌合作
- 酵母菌先把糖轉換成酒精
- 酵母菌只參與前半段發酵, 之後要嘛因為酒精耐受度不夠, 或是因醋酸環境而死亡
- 醋酸菌則持續作用
- 成品有一定甜度
- 全部酒精都轉換為醋酸
- 醋酸菌作用需要氧氣, 增加液體表面積可以加速發酵
- 二階段發酵釀醋法
- 將酵母菌接種到含有糖分的水果或蔬菜上, 等待發酵直到酒精到達6-7%
- 過濾酒精並加熱到70度, 殺死酵母菌
- 回添發酵之前的醋
- 使用連接打氣石的打氣幫浦, 發酵直到所有酒精轉成醋
- 如果糖分不夠, 直接添加酒精給醋酸菌, 這變成第一階段的發酵法
- 缺點是層次感比較不足, 醋酸菌在發酵時也會產生葡萄糖酸和抗壞血酸
- 烈酒醋
- 也可以把烈酒的酒精濃度下降(燒掉or稀釋), 再來做成醋
- 醋的味道和質地會隨著陳年釀造而大幅提升
- 以陳年容器釀造, 蒸發作用還有緩慢的梅納反應, 都能在經年累月間使陳釀醋風味更有層次
- 巴薩米克醋
- 常見是紅酒醋+煮過的葡萄醪+焦糖的新釀莫德納巴薩米克醋
- 傳統的巴薩米克醋
- 需要5-9個不同木材, 打造成不同容量的木桶(66到15L)
- 一開始, 葡萄醪被煮至焦糖化並濃縮
- 糖被酵母菌轉成甜酒, 甜酒再被醋酸菌轉化成醋
- 裝在最大的木桶熟成至少一年,
- 水和部分醋酸會透過木材半透的氣孔蒸發, 而較大的芳香化合物會留下, 使得醋的風味更溫潤濃郁
- 天使稅
- 時間到, 從大木桶取出分量剛好的醋進去下一級木桶
- 其下每一級木桶都做一樣的操作, 自身去填補下一級, 並從上一級木桶補充
- 跑完全木桶並至少熟成12年的才能標上DOP
- 產品
- 梨子酒醋
- 李子醋
- 芹菜醋
- 白胡桃瓜醋
- 威士忌醋
- 苦味藥酒醋
- 巴薩米克式接骨木莓酒醋
- 進入木桶三個月到一年就可以帶來成熟風味
- 巴薩米克式黑蒜頭醋
- 米麴
- 米麴, koji, 一詞來自日本, 指接種了米麴菌後的大麥或米
- 米麴菌, 真菌, 一種會產生孢子的黴菌
- 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 長在煮熟的穀物上
- 米麴菌的孢子在適當的基質上, 會長出白色細根的菌絲, 菌絲進入穀物後形成菌絲體
- 米麴菌同時會產生澱粉酵素, 蛋白酵素和脂肪酵素
- 澱粉->單醣, 蛋白質->胺基酸, 脂肪->脂肪酸
- 不同麴長在不同穀物上的表現差異很大
- 琉球麴菌可以產生檸檬酸
- 不同米麴菌和不同穀物可以產生各種組合
- 大麴、小麴、紅麴、麥麴和麩麴是釀酒使用的5種主要酒麴
- 紅麴廣泛用於制酒, 食品上色
- 黑麴用於制醋和生產檸檬酸
- 小麴用於制醪糟
- 米麴用於制黃醬和甜麵醬
- 大豆麴可制醬油
- 米麴菌有很多黴菌近親, 其中許多會產生黃麴毒素
- 現今常用的米麴菌是馴化的結果
- 不會產生黃麴毒素
- 白色品種可以有效辨別是否有其他菌種入侵
- 耐鹼
- 產品
- 乳酸麴汁
- 麴產生醪後進行乳酸發酵
- 這邊文化差異很大, 亞洲的麴用得好太多了
- 味噌和豌豆味噌
- 味噌是由煮過的大豆, 麴和鹽製成的發酵糊醬
- 兩階段發酵
- 首先讓麴菌產生米飯或是大麥上, 產生麴
- 麴產生蛋白酵素和澱粉酵素
- 接種到大豆上, 藉此將大豆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分解
- 野生的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也會參與
- 味噌的前身是醬
- 最早的醬來自於肉類
- 詩經:醓醢以薦,或燔或炙,嘉殽脾臄,或歌或咢。
- 肉剁成肉泥再發酵稱為醢
- 造醬時加入動物血液的版本稱為醓
- 以植物為原料發酵稱為菹
- 醬則發酵的大豆和麵粉
- 亞洲系統有豐富的發酵醬
- 黃醬是和味噌較接近的產品
- 甜麵醬/豆醬
- 演化成醬油的醬清, 秋油
- 白方青方紅方的豆腐乳
- 發酵辣椒
- 韓國的大醬/清麴醬
- 碗豆味噌製作:
- 將米麴菌接種到蒸熟的大麥上, 放置兩天產生麴
- 混合豌豆和麴
- 加鹽(重量比例4~6%)
- 進入發酵容器, 壓實去除氣室, 撒鹽表面避免黴菌
- 至少發酵三個月, 收集醬油, 去除黴菌保存味噌
- 高鹽量會抑制酵母菌等產生風味, 但是拉長時間, 可以藉由梅納反應來增加風味
- 產品
- 黃豌豆味噌
- 玫瑰豌豆味噌
- 黑麥味噌
- 直接從麵包出發
- 馬薩味噌
- masa, 墨西哥的玉米製品, 玉米在氫氧化鈣的溶液沸煮, 破壞細胞壁之後研磨製作成麵糰
- 以此為基底做成味噌
- 榛果味噌
- 麵包味噌
- 南瓜籽味噌
- 醬油
- 最初的醬油來自發酵豆醬時, 容器上部的深色液體, 稱作溜醬油
- 製作醬油是讓黴菌直接生長在沸煮過的大豆和烘烤並碾碎的小麥混合物上
- 麴菌在這邊是用來分解植物性蛋白質成為胺基酸
- 醬油麴菌:蛋白酵素活性較強
- 長時間發酵後, 榨出醪所含的液體而成醬油
- 小麥是用來調整水含量, 也是麩質來源.
- 化學醬油
- 直接用水解酸將蛋白質拆成胺基酸, 再用碳酸鈉做酸解中和, 取出水解性植物蛋白質(HVP)
- HVP在跟二次浸泡傳統醬油醪的醬油混合,幾天內就能製成HVP醬油.
- 產品
- 黃豌豆醬油
- 寬麟多孔菌醬油
- 這邊蠻有趣的是, 同個發酵箱內同時有米麴菌在發酵珍珠大麥, 也有乳酸菌在發酵產生酸味
- 然後甚至沒有豆類
- 牛肝菌醬油
- 咖啡醬油
- 古魚醬
- 古魚醬是魚, 鹽與水的濃稠混合物經過分解和腐敗而成
- 分解蛋白質的酵素來自魚肉本身
- 也來自內臟, 尤其腸胃內的酵素
- 外部添加麴類可以加快進行
- 鹽巴的用途一樣是控制微生物生長和水活性
- 多數壞菌不耐鹽
- 不限於魚肉, 也可以用一般肉類
- 類似牛肉乾式熟成的效果
- 和東南亞的魚露概念類似
- 古魚醬的美味來自麩胺酸, 提供鮮味的胺基酸
- 內臟是古魚醬強烈臭味的來源, 不添加內臟可以降低臭味, 但是需要額外補充酵素來分解蛋白質, 好比麴
- 產品
- 牛肉版古魚醬
- 用米麴搭配牛絞肉, 無碘鹽, 在六十度持續發酵10周,
- 前期不斷去除油脂, 人類討厭脂肪酸的味道
- 玫瑰蝦版古魚醬
- 蝦內臟有自解能力, 不需要麴
- 魷魚版古魚醬
- 烤雞翅古魚醬
- 把已經很美味的考雞翅拿去做發酵, 得到更完整濃郁的風味
- 蚱蜢版古魚醬
- 蜂花粉古魚醬
- 酵母菌古魚醬
- 這道很有趣, 使用了珍珠大麥麴, 黃豌豆味噌, 烘培用酵母
- 黑化水果和蔬菜
- 黑化不是發酵, 黑化包含酵素在作用, 發酵則是全部依賴酵素作用
- 黑化一般在黴菌和細菌無法生存的60度環境
- 沒有微生物活動, 純粹化學作用
- 最簡單的解釋是種非常慢, 非常深色的褐變反應
- 褐變反應
- 酵素性褐變 (Enzymatic browning reaction)
- 蔬果類因組織受傷, 多酚氧化酵素開始改變組織內的酚類化合物並產生黑色素.
- 殺青或是亞硝酸鹽可以抑制
- 梅納反應 (Maillard reaction)
- 蛋白質之胺基與還原糖之還原基共存而產生褐色物質
- 抗壞血酸之氧化反應 (Oxidation of ascorbicacid)
- 維他命C氧化成褐色
- 焦糖化反應 (Caramelization)
- 醣類在無胺基化合物存在的環境, 以高於糖之融點以上的高溫, 產生褐變作用
- 黑化水果時上述反應都會發生 (3看情況)
- 產品
- 黑蒜頭, 韓國經典產品
- 黑蘋果
- 黑栗子
- 黑榛果
- 蠟封黑紅蔥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真確
- 讓我用數據改變你的心智
- 凡事都有可能, 真該發揮想像
- 關於世界的問題
- 全世界低所得國家裡裡面, 有60%的女孩會讀完小學
- 在過去20年內, 全球赤貧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幾乎減半
- 80%的一歲兒童有接踵疫苗
- 聯合國的估算,2100全球會增加40億人口, 其中主因是成年人口增加
- 以上問題多數人都答錯, 這反映了受測者眼中的世界都比實際上更恐怖, 更暴力, 更無望.
- 這歸因於錯誤的知識, 吸收到太過老舊的知識
- 另一個原因是媒體, 新聞描繪的世界往往充滿戰爭暴亂和天災, 富者越富且貧者越貧, 可稱之為過度誇大的世界觀, 看似沉重, 實屬誤導
- 而最重要的原因, 作者認為是大腦運作的方式, 人們喜歡誇大的故事, 並用直覺快速下結論.
- 這本書的目的是改變思維方式, 安撫無謂的恐懼, 把精力重新放置在有意義的事物上
- 二分化直覺偏誤
- 二分化直覺:人們傾向把各種事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 中間橫著一條鴻溝
- 窮人與富人
- 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
- 這種世界分法適用於1965年
- 現在(2017)社會大多是小家庭,
- 兒童死亡率在多數國家都很低, 包含中國和印度
- 75%的人處在中等所得國家, 9%的人處在低所得國家
- 低所得國家平均壽命62歲, 多數兒童會接種疫苗, 多數女孩會讀完小學
- 新的國家分類:四個所得等級
- 第一級
- 人均日所得購買力 < 2 usd, 約10億人
- 交通:赤腳
- 水:去遠處的髒水坑取水, 費時幾小時
- 能量:燒柴
- 食物:單調固定的食物, 自己耕種為主
- 醫療:沒能力支付藥品
- 第二級
- 人均日所得購買力 < 8 usd, 約30億人
- 交通:腳踏車
- 水:半小時取水
- 能量:桶裝瓦斯, 有電力但是不穩定
- 食物:稍微有變化
- 醫療:藥品需要消耗相當大量的家產
- 第三級
- 人均日所得購買力 < 32 usd, 約20億人
- 交通:機車
- 水:自來水
- 能量:桶裝瓦斯, 電力穩定
- 食物:冰箱, 更多種類的食物
- 醫療:要稍微花點存款來支付
- 可以開始有旅行了
- 第四級
- 人均日所得購買力 > 32 usd, 約10億人
- 交通:汽車
- 水:自來水
- 能量:桶裝瓦斯, 電力穩定
- 食物:冰箱, 更多種類的食物, 更多大餐
- 以歷史來說, 200年前85%的人過著第一級的生活
- 1950西歐和北美多數人過著第二級到第三級的生活
- 二分法簡單直觀, 暗示著衝突, 容易流於誇大
- 如何避免二分法直覺偏誤
- 比較平均值
- 平均值給予一個群體一個單獨數字, 無法反映範圍
- 分布圖可以給出更好的資訊
- 兩個看似有鴻溝的個體往往有所重疊
- 比較極值
- 比較極端值可讓人快速下結論, 引起二分法直覺
- 群體左右兩端的差異很大, 但多數人處在中間.
- 自己的上層目光
- 我們的親身經驗來自第四級, 間接資訊透過大眾媒體的篩選
- 負面型直覺偏誤
- 多數人認為世界正在變糟, 從數據上來看世界正在變好
- 現在處於第四級的國家, 是在這一百年間從第一級一路上來的
- 變少的壞事
- 合法奴役
- 漏油
- 太陽能板的價格
- HIV感染率
- 兒童死亡率
- 戰爭死亡人數
- 死刑
- 含鉛汽油
- 空難死亡人數(除以乘客里程)
- 童工比例
- 災難死亡人數
- 核武數量
- 天花
- 每人造成的菸害
- 臭氧層破壞
- 飢餓比例
- 增加的好事
- 電影新片
- 國家公園或保育區的土地比例
- 女性投票權
- 音樂新作
- 學術論無數
- 穀物收成量
- 識字率
- 奧運隊伍
- 兒童癌症存活率
- 女童就學率
- 監管保護的瀕危物種
- 用電戶的比例
- 手機比例
- 自來水比例
- 網路用戶比例
- 疫苗接種接種率
- 負面型直覺
- 對過往的錯誤記憶
- 人們會美化過去記憶, 選擇性忽略古早的悲慘
- 新聞媒體與社運人士的選擇性報導
- 負面新聞比較容易占版面
- 美國犯罪率從1990到現在持續下降, 但是透過新聞, 人們以為犯罪率在上升.
- 擔心把壞事說成正在好轉, 會顯得冷血
- 憑感覺而非思考
- 說事情正在好轉就好像在說一切沒問題
- 可能性主義者
- 不抱持無端的希望, 也不抱持無端的恐懼,
- 抗拒過度誇大的世界觀
- 慶祝現有的成功是一回事, 繼續努力是另一回事
- 如何扭轉負面型直覺偏誤
- 這世界比較像是 "既是糟糕也在變好"
- 預期壞消息會被渲染
- 不要過度美化過去
- 記住:好消息和逐步進步不容易變成新聞
- 直線型直覺偏誤
- 很多事情並非線性, 外插得到的結論並不準確
- 好比人口增長, 這邊正確答案是C
- 2100年人口預測是110億人, 平均壽命上升10歲, 主要增加的是成年人口
- 主因是經濟和教育變好, 現代避孕手段會讓女性平均生子數下降
- 新增的人口來自已出生的兒童和年輕人
- 脫貧進展越慢只會導致人口增加.
- 如何扭轉直線型直覺偏誤
- 全球趨勢常見的是S型, 滑梯型或是駝峰型, 直線型比較少見
- 直線型, 即兩者線性相關
- 壽命與財富
- 就學與財富
- 女性首次結婚年齡與財富
- 娛樂花費比例與財富
- S型
- 所得和基本需求做比較, 常常出現S型
- 錢一夠就會去滿足的基本需求
- 第二級基本上就滿足基本需求, 第三級和第四級已經飽和
- 滑梯型
- S型反過來
- 好比婦女生子數, 隨著所得降低, 最後到略低二人
- 駝峰型
- 過猶不及, 或是文明病, 在第一級國家較少, 第二級和第三級變多, 第四級國家又有資源去額外預防
- 蛀牙
- 交通事故死亡
- 兒童溺斃
- 倍增曲線
- 1, 2, 4, 8, 16
- 每年平均交通里程
- 交通花費占收入的比例
- 二氧化碳排放量
- 結論而言, 任兩點看起來都是直線, 需要更多資料才能確定其曲線型態.
- 恐懼型直覺偏誤
- 人們偏好誇大刺激的直覺, 媒體靠聳動新聞吸引注意力, 導致人們一再接收過度誇大的世界觀
- 這和演化出來的本能恐懼有關:生理傷害, 失去自由, 毒素和病菌
- 矛盾:災害新聞空前常見, 偏偏世界空前安全
- 過去一百年間, 全球死於天災的人數少了50%, 考慮人口比例的話是少了94%
- 天災侵襲造成的傷害和國家所得等級呈現反比, 有錢的國家抗災準備越充足.
- 在災難發生當下提及世界正在變好, 如同看輕罹難者和家屬的苦難, 並不道德
- 宏觀視野和大趨勢得等到危機結束, 冷靜下來, 比對數據才能得到
- 從空難比例或是戰亂與衝突造成的死亡人數來看, 這世界也持續好轉
- 近年來, 大眾對於化學/核能污染的恐懼有陷入偏執的趨勢, 堪稱化學恐懼症
- 福島核災中, 有1600人因逃難而直接或間接死去, 殺死他們的不是輻射, 而是對輻射的恐懼
- 車諾比發生後, 世界衛生組織沒辦法證實死亡率有攀高, 即使在汙染區內的人死亡率也沒顯著增加
- 對DDT的恐懼
- 對疫苗的恐懼
- 恐怖攻擊
- 恐怖攻擊是西方近來最大的恐懼
- 有趣的是, 統計上來看, 第四級國家的人死於恐攻的比例最低, 最高的是第一二三級國家, 來自伊拉克, 阿富汗, 奈及利亞, 巴基斯坦和敘利亞
- 2000年後這趨勢更加擴大,
- 如何避免恐懼型直覺偏誤
- 評估風險, 理解恐懼和危險是兩回事
- 可怕的事物不一定危險,
- 風險 =危險*暴露
- 總之先冷靜
- 失真型直覺偏誤
- 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問題, 要思考整體
- 在第一級和第二級的世界, 與其把資源投注在治療到院的病童, 可能比不上提升整體衛生教育的效應更好
- 看到個別故事背後的統計數據, 不靠數據無法了解世界
- 但光靠數據也無法了解世界
- 媒體會加強失真型直覺, 記者的工作是讓特定事件/事實/數字獲得聚焦, 讓其顯得比實際上更重要,
- 另外, 這也會讓人認為將目光從受苦的個體上移開顯得很沒人性
- 這和負面性直覺相加乘, 讓多數人低估全世界的狀況.
- 如何扭轉失真型直覺偏誤
- 比較數字
- 不要單獨的看一個數字, 而是去尋找比對項目
- 龐大的數字讓人恐懼, 但不一定有那麼可怕
- 2016年有420萬個嬰兒死去, 而1950年這個數字是1440萬
- 死於恐懼攻擊的人數和死於酒精的人數
- 80/20法則也可以運用在此, 先聚焦在佔據80%的項目, 試著找出其意涵
- 世界人口
- 現在約70億, 分布是美洲:歐洲:非洲:亞洲 = 1:1:1:4
- 60%第四級消費者在北大西洋周遭
- 到本世紀末的分布預估為1:1:4:5
- 而北大西洋周遭佔全體第四級消費者的比例將不斷下降
- 個人想法是會有第五級消費者出現
- 善用除法
- 概念也是比對數字
- 嬰兒死亡數->嬰兒死亡率
-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排放量
- 概括型直覺偏誤
- 人會下意識自動把事物分類和概括, 以幫助思想的架構 (歸納)
- 概括型直覺可能的問題
- 錯誤的把不太相同的事物歸納在同類
- 假定同一個分類下的所有事物都很相似
- 將分類裡面的特例反套用到整個分類
- 媒體傾向報導特例, 因此誤導人對整個分類的判定, 形成刻板印象
- 人還是需要分類, 重點是要知道那些分類可能導致偏誤, 並且更新知識
- 已開發和未開發 -> 四個分級
- 現今世界中, 影響人們生活模式的最主要原因, 並不是他們的宗教, 文化或是所居住的國家, 而是他們的收入
- 多數國家的第四級家庭的床鋪都很類似
- 質疑你的分類
- 時時假定自己的分類已經過時或有錯誤, 可以避免偏誤
- 尋找同一類別的相異之處, 不同類別的相同之處
- 當心多數
- 多數只代表超過一半, 也許只有51%, 或是 99%
- 當心特例
- 假定你不是正常, 而別人不是笨蛋
- 一個分類裡面的共通行為多半有其理由, 而且是聰明的理由
- 當心從一個群體套用到另一個群體的作法
- 假設A, B 都屬於C群體, A適用的特性並不一定適用在B 甚至C
- 宿命型直覺偏誤
- 宿命型直覺認為固有特質決定了個人, 國家, 宗教或文化的命運
- 類似刻板印象的強化, 好比認定伊斯蘭世界將永不改變, 原因出於他們抱持傳統不變的價值觀
- 也可能是宣稱自己所屬族群有某個特定命運
- 實際上, 人不是石頭, 而是會不斷改變.
- 非洲能迎頭改上
- 平均來說, 非洲落後其他各州
- 但是, 這幾年成長最快的國家, 並不是第四級國家, 而是第二級國家, 好比非洲的迦納, 奈及利亞, 衣索比亞和肯瓦
- 伊朗從1984到現在, 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由6下降到3
- 這反映出健康和教育上的巨大進步, 習慣現代的小家庭, 懂得避孕
- 另一方面, 宗教傳統對婦女生子數的影響時常被放大, 真正影響的反而是所得
- 無論宗教信仰, 第一級赤貧女性都生下個多孩子
- 如何扭轉宿命型直覺偏誤
- 緩慢改變並不是沒有改變
- 1%的成長70次就會翻倍.
- 樂於更新知識
- 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都是有期限的, 時常更新. 對新數據抱持開放態度
- 接受價值觀改變
-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 人們喜歡簡單的概念, 喜歡洞悉一切的感覺, 尤其喜歡一個簡單概念可以解釋世界一切, 世界因此變得簡單
- 所有問題都有一個肇因, 該永遠反對
- 所有問題都有一個解法, 該永遠支持
- 舉例來說, 自由市場派傾向認為一且都因為政府干預而變壞, 而一且解法都是開放和減少稅收
- 同理可以套用在平等, 甚至民主這些主流觀點上
- 這種思考會省下時間, 但是這種固執會讓人看不到其他觀點, 對了解現實無幫助.
- 類似跨能致勝和蒙格的槌子人
- 也就是專家並不一定了解其他領域, 會過分想運用自己擅長的工具
- 不管是數學, 醫學或是社會學都是
- 意識形態
- 這邊可以理解為對特定概念的狂熱
- 這些概念可以是好的, 但是太死守會讓人失去更多.
- 過度注重公平的古巴
- 過度注重自由的美國
- 在比較時, 要注意不要只把自己和對立的概念體做比較, 而是要和其他沒那麼對立的概念體做比較
- 簡單來說, 美國不該把自己的狀況跟古巴比, 而是該跟那些第四級國家比
- 有趣的概念, 我們應該把自己喜歡的概念當作目標, 而不是當作其他目標的前提
- 怪罪型直覺偏誤
- 怪罪型直覺偏誤是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兇
- 往往會誇大特定人物或是群體的重要性, 無法妥善依據事實理解世界.
- 好事歸因時也會觸發這個直覺
- 總言之, 喜好歸因於個人或是簡單因素, 即使事情通常更為複雜.
- 在現今社會, 很多好壞事物的歸因是社會系統本身
- 移民策略導致難民必須冒險渡海
- 注重穩定績效的養老基金投資導致藥廠的走向
- 基於自我良好的感覺和排他性, 常見的怪罪對象
- 商人
- 媒體
- 外國人
- 領袖
- 好事發生時, 作者認為往往該歸功於機構和科技
- 機構
- 社會運作是個龐大的組織, 對抗疾病和貧窮背後都是一堆推動社會運作的人
- 科技
- 好比洗衣機解放了人們的時間, 電力對我們而言也是難以言喻的重要.
- 如何避免
- 忍住尋找代罪羔羊的衝動, 忍住去接受簡單但不合理的答案
- 尋找原因而非戰犯, 尋找體制而非英雄.
- 與其思考個人或是群體, 去思考為什麼這個人或是這個群體可以在這個位置上.
- 你得弄清世界真正的運作方式, 別只想著揍誰一拳.
- 急迫型直覺偏誤
- 再不做就沒機會了!
- 人們感覺危險迫近時, 可能基於急迫型直覺而想立刻行動
- 這對遠古時代人類的生存有幫助
- 現代社會中, 多數立即危害已經被消除, 我們面對的是更複雜抽象的難題
- 急迫型直覺會帶來壓力, 放大其他直覺偏誤, 讓想法難以控制並影響分析
- 社運人士往往會誇大議題的重要性, 即使這誇大傷及數據的可信度
- 訴諸恐懼, 不斷強調最糟情況的論述, 可以吸引目光
- 但是被識破後, 狼來了的效應反而會揠苗助長
- 當別人叫你展開行動, 有時你所能做最有用的行動就是改善數據
- 數據務必是用來道出真相, 不是呼籲行動
- 急迫感往往會造成兩種結果, 壓力或是漠然
- 一定要破釜沉舟的大動作, 所以停止分析開始行動
- 一點希望都沒有, 放棄思考
- 我們應該擔心的全球危機
- 全球傳染病
- 金融崩潰
- 世界大戰
- 氣候變遷
- 赤貧
- 以自由的窄廊的觀點, 那些國家機器過於弱小, 處於戰爭區域的地方, 陷入貧窮內戰的循環
- 未知的危機
- 求真習慣的實際運用
- 不斷更新基於事實的最新架構, 善用求真習慣的法則, 也就是批判性思考
- 保持謙卑與好奇
- 謙卑意味知道各種直覺是如何產生偏誤, 務實的面對自身知識的極限, 願意承認自己的不知道, 在發現新的是時時願意改變既有觀點
- 好奇意味對新知抱持開放態度, 主動吸收, 對於未知應該抱有好奇而非難為情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