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Sur- 粼粼






園遊會 - 分享
爆米花/破布子/椰糖



仙草/阿薩姆紅茶/迷迭香/小農蜂蜜


消暑的仙草氣泡飲




冰狗


常見的麵糊熱狗...然後做成冰的
急速冷凍的軟絲和干貝慕絲, 裹麵衣後油炸
酥/軟/Q/融化的多重口感相當有趣
內餡的鮮鹹和番茄醬, 平衡出很舒服的風味


有玩心, 有創意, 呈現自然不做作, 這道喜歡




玉米烤餅/油封鴨腿/熟成起司


玉米小麥胚芽製成的餅皮, 粉質帶韌性和甜味
油封鴨腿和起司的肉鮮味組合, 配上醃漬高麗菜和青蔥
樸實的味道


令人驚喜的冰狗後, 略顯平淡



黑米麵包


改版的麵包, 多了葡萄乾和黑米

南半球-綻放-澳洲臭醬
烤蝦/維吉麥/手指檸檬/粉紅醋汁


烤天使紅蝦, 甜菜根, 佛手瓜, 蘆筍的搭配, 口感繽紛
發酵味不重, 手指檸檬的酸味讓整道菜相當清爽





鐵觀音/烏梅/柳橙




節慶
薩索雞/端午/中秋.


薩索雞的表現很棒, 皮的酥脆, 腿肉的口感, 濃郁的雞肉鮮味
炭烤雞心纖維緊實, 味道乾淨不帶血.
蓮藕, 玉米, 香菇, 蝦米染上粽葉的香氣


這道很喜歡:D




溽夏 - 斑斕
海魚/淡菜/麻薏/銀耳


川七包裹淡菜, 味道互相映稱, 川七淡淡的苦味帶出淡菜的鮮美,
口感互補, 外面川七黏滑, 內裏淡菜肥軟, 相當好的組合


石佬魚表現普通
炸蔬菜油感有點太強, 和湯頭不太搭


這道喜歡




土肉桂/烏龍茶/紅石榴


有點像是偏向果汁風格, 木質肉桂, 無單寧感的紅酒.


小牛/腐乳/瓜子/黑胡椒醬


屏東吃地瓜長大的小牛, 酒粕醃漬後燒烤
一黑一白的雙醬, 豆腐乳和烤瓜子的白醬, 黑蒜黑胡椒


牛肉部分, 有發揮小牛肉的特性, 軟嫩, 甜, 奶味較不明顯
濃醬補足veal天生的肉味不足, 小白筍的配菜沒澱粉類那麼大的負擔


這道喜歡





山景.稻米.香檳
夏季蔬菜/青花椒/地瓜炊飯


水果筍/洛神花/晚香玉筍/秋葵/刺蔥的組合, 一上桌就相當吸引我:D


酸豇豆和青花椒的醬汁相當銳利,
配上蔬菜, 清爽中帶著蔬菜的花草香
配上地瓜炊飯, 則是抓出菌菇香氣下的地瓜甜味


整道料理讓人想起懷石最後的食事(御飯/香物/止椀), 可惜沒有湯


缺點大概是炸功, 殘油和麵衣表現不太好


這道喜歡





單車綠地 - 巷口雞蛋花
五葉松/白甘蔗/雞蛋花


綠色系的味道有點太重, 吃起來想到西瓜皮了
做口感轉換的特性倒是不錯.

蜂仁冰
小農蜂蜜/發酵鳳梨/台灣乳酪/龍眼


鴨腳木似人參的苦甜相當不錯





醬汁很不賴的布丁



夏季的回憶發想而成的套餐
前段菜色相當有玩心, 後段肉料理之後
大體上相當清爽, 炎夏中一吃相當舒爽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安東牛麵吧Antonio Noodle Bar














大體上不喜歡

基本功不夠紮實, 應是做創新的手法,  特殊而不美味.

烤乳豬, 毛沒去乾淨, 腥味明顯

小管Zoodles, 沒考慮櫛瓜的性質, 鹹味集中在小管上, 如果有30秒左右的拌炒會更好點.

葡萄蝦義大利麵, 熱麵溫醬冷蝦泥

暗殺者義大利麵沒有梅納反應的焦香

Cioppino裡面食材先烤過這創意不錯, 但是烤焦的部分該處裡吧

水潤餅, 高麗菜, 牛肉麵不錯



2023年7月14日 星期五

集體錯覺

  •  從眾陷阱
    • 國王的新衣
      • 模仿陷阱
        • 當人們認為資訊不可靠, 或是對自身判斷不夠自信時, 會依據他人的行為來做決定
          • 和別人不一樣的決定, 會產生不舒服尷尬感
      • 群眾智慧:多數情況下, 多數人的決策多半是對的
        • 重要前提 群眾必須不受他人影響作出決策
        • 當個體看得到他人的判斷, 造成彼此模仿
          • 愚蠢的雪球越滾越大而形成集體錯覺
            • 討論區的前幾篇回文將會決定風向
            • 拍手, 哭笑, 負責帶動情緒的假觀眾
      • 專家效應
        • 我們不善長辨別他人的專業程度
          • 聲望偏誤造就假的專家
        • 我們天生有隨波逐流, 服從權威和名人的傾向
        • 似是而非的專業用語也有此類似效果
      • 多問一句"為什麼? "有助於避開此等陷阱

    • 謊言換來的認同
      • 認同陷阱創造集體錯覺
        • 團體利益大於個人, 願意為了保護團體而偏心, 撒謊, 甚至歪曲自己的想法
        • 人的自身看法, 混合了自我的特徵以及對團體的歸屬感
          • 當人認為屬於團體, 就會越想去符合該團體所相信的理念
          • 換言之, 開始用歸屬團體來認同自我
      • 團體利用排擠來維持集體錯覺
        • 人非常害怕被排擠, 而團體可以利用這機制來操縱人群
        • 用排除異己來維持紀律和縮小個體間的差異
        • 讓不同的聲音消失, 妨礙獨立思考
      • 演久了就成真的
        • 當想法和行為衝突, 人傾向於改變想法而非行為
          • 妥協久了, 人就會說服自己
      • 錯估團體內其他人的想法
        • 擔心自己是少數派受排擠, 沉默而讓沒人相信的觀點繼續蔓延下去
          • 明明是改革派, 卻害怕被排擠而幫忙維持現狀
      • 多元化的認同有助於避開此等陷阱

    • 無聲的轟鳴
      • 當人發現自己的意見偏移了主流意見, 大腦會在神經層次上, 產生一種與事與願違相同的反應 
        • 大腦認為"自己錯了", 避免再犯, 避免社交孤立, 
      • 當人發現自身意見和主流意見一致, 會讓人產生優越感
        • 自身和群體產生連結, 群體的力量保護自身
        • 讓人感覺自己有力且掌握局面
      • 避免孤立和尋求主流意見的傾向, 讓人們在意見衝突的場合, 傾向先觀察,再跟風成為主流
        • 跟風效應會讓聲音消失
      • 權力者偏好透過施壓, 讓組織中其他人沉默並遵行規則
        • 旁觀者效應
      • 社群媒體讓邊緣意見獲得更多力量
        • 有心人士肆無忌憚的言論嚇跑反對者
        • 害怕網路霸凌, 造就出更多的沉默
      • 真誠地提出質疑, 開出第一槍
        • 第一個提出異議的往往不會受到排擠, 堅持異議者才會

  • 社會困境
    • 小小變色龍
      • 人類擅長透過觀察和模仿學習技能
        • 鏡像神經元讓人能體會他人的感受, 能藉由觀察快速學習
          • 造成從眾陷阱
      • 慾望有時是模仿而來
        • 模仿加上比較, 還有錯誤的群體認知, 造就了從眾陷阱

    • 昔日陰魂
      • 社會規範是集體錯覺的主要來源
        • 人對社會規範有共識, 且幾乎不質疑
        • 模仿他人, 溶入群體, 成為主流的渴望讓人仰賴社會規範
      • 社會規範分為三類:
        • 協調性規範
          • 調整個人行為, 讓所有人受益
          • 通常與公共安全有關
        • 忠誠規範
          • 表示個人屬於某個特定群體
          • 服裝/行為/用語/餐桌禮儀等
        • "道德"規範
          • 表示個人相信公平互惠的價值觀
          • 表示個人願意犧牲自身小利益來促進整體利益
          • 排隊/先到先得/多數決等等
        • 當人看到他人違反社會規範時, 大腦會產生噁心反應
      • 社會規範成為人協作的潤滑劑, 另一方面也有讓人過度依賴的成癮性
        • 認真思考很耗能, 套用社會規範能簡化思考
      • 當社會規範存在, 且大多數人都遵循時
        • 我們會認為大多數人都同意社會規範
        • 而這想法會讓人擁護沒人想遵守的規範

    • 恐怖的誤解
      • 社會上只要有夠多人不敢說出真正的想法, 其他人要說出想法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 大聲的少數意見被誤解成主流
      • 社會機制和我們的大腦都會過濾資訊
        • 只有少數篩選過的資訊會真的被吸收
          • 來自熟人的資訊, 同溫層的資訊, 火熱的資訊
        • 網路上多數內容是由少數人發布的
        • 重複性偏誤積非成是的讓人相信錯誤的資訊
        • bot的濫用可以讓原本邊緣化的極端意見被更多人接觸到, 成為集體錯覺

  • 重拾我們的力量
    • 一致性的優點
      • 自我不一致, incongruent
        • 言行不一致, 做著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行為
        • 輕微的像是社群上經營著自己的形象, 嚴重的像是臥底
        • 社會面上, 真誠被視為天真, 人們希望彼此真誠卻又擔心受到批判
      • 認知失調讓人在面對矛盾時, 開始欺騙自己
        • 做出一點違反價值觀的事情, 為了讓自身感覺良好, 修改價值觀
        • 而人一旦越過線,又沒受到懲罰, 就會給自己更多藉口
      • 人無論多會撒謊, 大腦都知道背後的真相
        • 人在欺騙他人時腦中會發出警告, 進入戰或逃反應
      • 如同儒家, 回歸人的真誠
        • 由內而發的真誠為出發, 由此保持自我一致
        • 透過學習和反思, 瞭解判斷善惡, 然後以此處事

    • 相信陌生人
      • 人並非天生多疑
        • 自身負面經驗的累積, 加上繼承下來彼此不信任的社會體制
        • 惡意的懷疑徒增不必要的痛苦
      • 家長制的代價
        • 家長制, paternalism
          • 為了幫助或保護他人, 而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決定
          • 威權/強制力/居高臨下的地位
          • "我是為你好"
        • 家長制的組織, 往往假設被管理的人不可信任, 無法自己做出明智的決定
          • 這容易帶來零和思維
            • 零和思維往往導致貪婪與自私
          • 長久下來, 被管理的人也認為彼此都不可信任, 陷入集體錯覺
      • 信任帶來信任
        • 最能預測一個人值得不值得信任的指標, 是這個人覺得自己是不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 總之, 在決定信任與否時, 不應該過度損失趨避而不信任他人.

    • 活的真實坦蕩
      • 盲目的服從規範, 就是成為規範的幫兇
      • 無論是模仿, 沉默, 壓抑, 只要人們開始自我不一致, 就會持續傷害自尊和幸福感
      • 尋找正向異常, 適合破除根深柢固的集體錯覺
        • 正向異常
          • positive deviance, 在常態劣勢下狀況好的不合理的個體
          • 這些個體有著沒被統計到的優勢
      • 人應該活的心口如一, 沉默不一定是美德
        • 第一個提出異議的往往不會受到太多指責, 堅持異議者才會.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系統思考

  • 系統稜鏡
    • 系統
      • 一組互相連接的事物, 會在一定時間內, 以特定的行為模式相互影響
        • 系統受外力影響, 產生反饋
    • 系統思考
      • 不單純思考發生的問題, 而將整個系統一起納入考慮
      • 要解決的不是單一問題, 而是整個系統局勢
        • 漁民沒有收入 -> 地球海洋資源缺乏和其原因
    • 延遲反應
      • 局部的混亂, 累積到更加嚴重時, 才為人查知
    • 存在冗餘的多樣化系統, 受外力衝擊時, 比沒有單一系統表現得更加穩健

  • 系統基礎
    • 系統構成:要素, 連接, 目標
      • 要素:不限於有形事物
        • 好比公司的品牌聲譽
      • 連接:最重要的是資訊流, 其影響決策和行動
      • 目標:必須從實際行為來判定, 而非其自我論述
        • 各個要素的目標和整體目標不同
          • 成功的系統, 個體目標會和系統總目標趨向一致
          • 大系統中有小系統, 大目標由小目標組織而成
    • 改變
      • 單純要素的更換, 對系統影響最小
      • 改變內在連接, 系統會發生巨大變化
      • 目標改變影響系統最大
    • 存量與流量
      • 人天生的關注順序:存量>流入量>流出量
        • 財產, 收入, 花費
      • 存量變化的滯後效應, 形成緩衝, 帶來系統穩定性, 允許流量變化並短暫失衡
    • 系統思考是將世界簡化成反饋過程的組合
      • 存量水準反饋至流量
        • 調節迴路, balancing feedback loop, 使存量回歸至設定範圍的回饋機制
        • 增強迴路, 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 良性或惡性循環, 存量大小和流量變化方向一致

  • 系統大觀園
    • 單存量系統
      • 一個存量, 兩個互相制衡的調節迴路
        • 空調系統的設定, 當下室外溫度, 分別是兩個調節迴路的目標
        • 反饋迴路所傳遞的資訊影響的是未來行為, 和結果回應有時間差

      • 一個存量, 一個增強迴路和一個調節迴路
        • 人口越多, 出生人口越多, 同時死亡數也更多
        • 出生率和死亡率何者較高, 決定哪一個迴路處在主導地位
        • 測試模型價值的問題
          • 各種驅動因素是否以模型內的方式發揮作用
          • 當作用發揮時, 系統將如何應對
          • 影響各個驅動因素的是什麼? 
            • 什麼東西影響流入流出量?

      • 含有時間延遲的系統

        • 感知延遲 : 銷售商發現且確定銷售量變化
        • 反應延遲 : 經銷商根據銷售量變化, 真的在訂單中進行改變的時間
        • 調節迴路上的延遲, 很可能造成系統震盪
          • 反饋迴路的震盪:
            • 銷售量增長, 導致庫存下降
            • 經過幾天觀察, 經銷商感知到銷售成長, 增加訂單
            • 因為存在時間延遲, 在交貨之前, 庫存不斷下降, 經銷商加大採購力道
            • 最後造成過量到貨, 存貨暴增, 
          • 在這個系統中, 降低反應延遲, 只會讓庫存震盪情況惡化
          • 增加反應延遲, 有助於緩和庫存變化, 但這仰賴更高的設定庫存

    • 雙存量系統
      • 一個可再生性存量受到另一個不可再生性存量約束的系統
        • 資源有限量
          • 限制因素多半以調節迴路的形式存在, 並在特定條件下成為主導迴路, 阻礙系統
        • 在高成長的系統中, 必然存在至少一個增強迴路來驅動成長, 也必然存在一個調節迴路限制成長
        • 發源於非再生資源的系統, 關注的點是成長如何終止
        • 初始資源越多, 驅動成長的增強迴路力量越大, 造成資本存量越高, 開發越快, 生產高峰過去, 經濟衰退來的也更早更強
        • 資本增長目標讓開發高峰提早到來

      • 有兩個再生資源的系統
      • 單位資本收益成為這系統的關鍵
        • 如果隨著資源存量下降, 單位資本收益下降, 同時資源再生率上升, 那系統會傾向平衡
          • 舉例來說, 魚群數量下降, 降低魚類生存競爭, 提高魚群的再生率, 同時漁船捕撈效應下降, 資本投入減少
        • 如果資本收益提高, 那系統會出現震盪
        • 如果資本收益再提高, 最終會導致再生資源存量低於某個轉折點, 而成為非再生資源
          • 捕撈技術上升, 魚類被捕撈到超過維持種群的關鍵點, 開始被生態圈其他物種取代

  • 系統之美
    • 適應力
      • 多個互相影響的反饋迴路, 會在系統受到巨大擾動時, 以多種不同方式使系統恢復致原有狀態
        • 適應力是有限度的
      • 有適應力的系統可能是經常動態變化的, 往往存在修復或重建反饋迴路的能力
    • 自組織
      • 使自身結構更複雜化的能力
        • 學習, 多元化, 複雜化乃至進化
        • 存在不可預測性
      • 自組織帶來對衝擊的免疫力
      • 複雜的自組織形式, 可能產生自簡單的規則
    • 層次性
      • 系統與子系統的生成和包含關係
        • 一般而言, 子系統的內部關係連結強於子系統之間的連結 
      • 層次性的原本目的, 是幫助個子系統更好的工作
        • 系統層次越高或越低時, 越容易忘掉這一目的
        • 次優化:子系統的目標超越系統的目標, 犧牲整個系統來實現某個子系統的目標

  • 系統之奇
    • 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 並不是真實的世界
      • 認知論
    • 別被表象迷惑
      • 單一事件只是更大複雜系統中, 人可見的一小部分
      • 時間是觀察系統表現的重要因素
        • 要了解系統, 第一步往往是了解歷史和行為變化的趨勢
      • 同時專注在流量和存量
    • 在非線性的世界, 不要用線性思維
      • 非線性的關係是發生主導地位轉換的主要原因
    • 恰當的劃定邊界
      • 邊界是人為的, 出於簡化目的
        • 邊界取決於分析目的, 也就是想解決的問題
    • 看清各種限制因素
      • 限制因素
        • 給定一段時間內, 對系統來說最重要的輸入
      • 移除一項限制因素後, 另一項限制因素會出現.
        • 好比隨著時間演變而變化的十大死因
      • 多重輸出和多重輸入的系統中, 存在多重限制因素
    • 無所不在的時間延遲
      • 延遲長短可以徹底改變系統行為
    • 有限理性
      • 人基於掌握的資訊制定理性的決定, 但人掌握的資訊有限且不完整, 這導致決策並非整體最優, 甚至並非個體最優
        • 過度重視後果嚴重尾部風險
        • 過度注重當下和近期事件
        • 過度偏好符合心智模型的輸入

  • 系統的危險與機會
    • 基模:產生常見問題的系統結構
    • 政策阻力:治標不治本
      • fixes that tail / policy resistance
      • 陷阱
        • 子系統的目標不同, 產生變革的阻力
        • 任何一方增強的努力, 會導致其他人的努力也得到增強
      • 對應
        • 強力壓制可以取得一時效果
        • 將資源應用於增強更具建設性的目標, 協調讓子系統的目標一致.

    • 公用資源的悲劇
      •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陷阱
        • 存在一種公用資源, 每個使用者皆可從中獲利, 獲利和使用量成正比, 而過度使用的成本需由全部人分擔
        • 資源的整體況況和單一使用者的反饋關聯很弱, 導致資源使用過度
      • 對應
        • 教育和勸戒
        • 公有資源私有化, 分割公共資源給個人, 使其產生反饋連結
        • 對公有資源進行管制

    • 目標侵蝕
      • drift to low performance
      • 陷阱
        • 績效標準受到過去績效的影響, 認知到的系統狀態越差, 期望就越低
        • 人們過度關注壞消息而產生了負面循環
      • 對應
        • 保持一個絕對的目標
        • 不斷和目標與過去最佳標準相對照, 將最差結果作為臨時挫折

    • 競爭升級
      • Escalation
      • 陷阱
        • 互相競爭的參與者都試圖超過對方
      • 對應
        • 單方面讓步, 或是協商來控制競爭規模

    • 富者越富:競爭排斥
      • Success to the Successful
      • 陷阱
        • 競爭中的贏家會持續強化其競爭能力, 存量具備強化流入量的競爭迴路
        • 贏家通吃, 輸家消滅
      • 對策
        • 多元化, 允許落敗方開始新的賽局來競爭
        • 反壟斷法, 嚴格限制贏家的最大占比, 或是給予劣勢的競爭者競爭力

    • 上癮, 轉嫁負擔
      • shifting the burden to the intervenor
      • 陷阱
        • 當面對系統問題時, 採用的解決方法無助於解決潛在問題, 只是舒緩症狀, 則有機會產生轉嫁負擔
        • 系統依賴外部干預來適應變化, 或是無法在沒外部干預時存活
      • 對策
        • 提前預防上癮, 將解決方案的焦點從短期救濟轉移到長期的結構重建

    • 規避規則
      • rule beating
      • 陷阱
        • 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 
        • 子系統利用規則漏洞和例外, 表面上不違背規格, 實際上扭曲系統
      • 對應
        • 將規避規則的行為視為有用的反饋, 藉此修訂規則

    • 目標錯位
      • seeing the wrong goal
      • 陷阱
        • 錯誤的系統目標, 不洽當存量和流量定義, 
        • 系統忠實地產生出人們不一定想要的結果
      • 陷阱
        • 恰當的設定目標和指標

  • 系統的槓桿點
    • 槓桿點, 施力和改變效果最划算的地方
      • 複雜系統的槓桿點往往違反直覺
        • 好比降低反應時間會造成震盪加劇
    • 十二個常見槓桿點
      • 調整數字:常數和參數
        • 好比改變利率
      • 緩衝器
        • 調整緩衝器的大小, 增加存量上限
      • 存量-流量結構:實體系統及其交叉點
        • 實體世界的結構深深影響系統
          • 但他們往往不可變的
            • 道路系統的運輸限制等等
      • 時間延遲
        • 系統延遲增加或減少, 會對系統產生明顯的變化
        • 如果無法調整時間延遲時, 放慢系統的變化速度是另一個解決方式
          • 降低經濟成長
      • 調整迴路
        • 調整迴路有時候欠缺力量, 需要改變, 尤其當系統其他力量過度增長時
          • 進化的撈捕技術打破了魚群再生的調整迴路
          • 需要新的調整迴路去協助魚群再生
      • 增長迴路
        • 增強迴路是系統成長/爆發/腐蝕和崩潰的根源
          • 適當的放慢, 調整成長的速度
      • 資訊流
        • 有限資訊造成有限理性, 增加或恢復資訊可以干涉系統
          • 看得到的電表和看不到的電表影響居民用電量
      • 系統規則:激勵, 懲罰與限制
        • 規則影響人們的行為
          • 好比強迫駕駛讓路給穿越道上的行人
      • 自組織
        • 鼓勵多樣性和實驗, 讓系統存有自我進化的能力
      • 目標
        • 改變系統的目標會讓系統重新組織並改變
      • 社會典範
        • 典範屬於社會公認的觀念, 普遍被人相信, 實行的基本規則和信念
          • 可以當作是社會普遍的價值觀
        • 干預典範會產生巨大的槓桿效應
          • 思想上的改變, 好比文革
      • 超越典範
        • 作者這邊陷入了價值上的虛無主義, 然後類似佛教的空或是道家的無為來處理

  • 與系統共舞
    • 干涉系統前, 先觀察其如何運作
      • 關注事實, 而不是理論
      • 關注歷史數據, 而非人的解釋
    • 清楚定義心智模型, 運用證據檢驗
    • 尊重, 相信, 分享資訊
      • 注意歪曲/延遲資訊等行為
    • 謹慎用語
      • 避免語言汙染, 使用清晰準確的用語, 適當使用/增加專有名詞
      • 多數情況下, 人的思考受到語言控制
    • 關注重要而非好衡量的事物
      • 不能定義和測量並不意味著不重要, 只是要更謹慎的對待
    • 為反饋系統制定帶有反饋功能的政策
      • 將"學習"融入系統結構
    • 追求整體利益
      • 層級組織是為了服務最底層而存在
        • 聆聽底層的聲音, 關注其需求
    • 界定系統的職責
      • 類似切膚之痛, 讓決策者能直接快速地看到其決策成果
    • 保持謙遜, 持續學習
    • 擴展範圍
      • 考慮的時間範圍越長, 生存的機會就越好
      • 理解自然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 不要降低善的標準
      • 避免目標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