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衝突
- 投機活動興起
- 股票週轉率逐年上升
- 高頻率交易興起
- 高頻交易商標榜其造市功能, 但是在危機來臨時, 這功能多半失靈
- 金融市場的任務改變
- 如今, 金融市場絕大多數的活動來自交易, 而非資本形成 (募資)
- 期貨和衍生性交易工具的總體量比股票和債券的總體量還多
- 投機排擠投資
- 人們偏向短期可見的行為和預測
- 不利於公司長期治理
- 人才投入尋租活動, rent-seeking, 而非創造價值, value-adding
- 雙重代理社會與巧妙陰謀
- 雙重代理, double-agency society
- 代理一, 企業經理人是受託優先照顧股東利益的代理人
- 代理二, 基金經理人是受託優西照顧投資人利益的代理人
- 這兩者有運用其代理地位, 優先考慮自身利益, 而非當事人利益的傾向
- 偏好提供立即價值, 而非創造可長可久的盈餘
- 回購股權, 股利發放等
- 效應立即展現, 但是風險期藏於未來
- 美國股市機構化
- 機構持股的比重逐年上升
- 機構偏好扮演股票承租者的幾色, 快速地讓投資組合周轉, 進行純粹的零和遊戲
- 股票平均持有期間下降, 股票週轉率上升
- 投資報酬來源
- 長期來說, 過去120年, 美國企業整體的通膨調整後實質盈餘成長率和股息殖利率加總合, 4.5% +2.5%, 幾乎等於股闢價格的實質報酬率7%
- 投資基本面才是決定因素, 不是市場價值評估
- 也就是高登公式
- 但短期來看, 市場報酬, (本益比變動)的影響力比較大
- 短期主義和管理盈餘
- 投資代理人和企業代理人偏好短期主義
- 關注股票市場期望
- 透過金融工程來創造盈餘
- 守門人的失職
- 從政府機關, 金融機構, 相關從業人員, (會計師, 分析師), 到投資人都沒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導致短期投機主義興盛
- 基金的沉默
- 多數基金經理人, 幾乎都只會支持企業經理者的建議
- 共同基金已經辜負他們身為企業公民的責任
- 隨著基金持股比趨高, 企業經理人的監督日減
- 原因:基金多半委外經營
- 10億的基金公司簽約管理1000億的共同基金
- 對基金經理人而言, 他的股東/主管/董事來自10億的基金公司, 而非那1000億的投資者
- 企業民主中, 所有者, 股東的權力比經營者來的弱
- 缺乏董事提名權等
- 加上機構投資人的消極參與公司治理, 造成
- 公司政策偏向短期持有者而非長期持有者
- 高階主管薪資超越平均值的上升
- 無法控制的企業政治捐獻
- 共同基金文化:由管理事業走向行銷事業
- 共同基金的長期走向
- 規模持續成長
- 包含股票基金, 債券基金, 貨幣市場基金
- 風格由從長期謹慎轉向短期積極
- 周轉率上升, 持有期間下降
- beta 係數從1以下上升到1以上
- 產品數量變多, 而生命週期變短
- 投資選擇變多, 但是平均品質下降
- 基金成本上升
- 費用率上升
- 其中多數來自基金行銷成本, 以及基金管理機構的獲利
- 投資人贖回率上升, 持有期間下降
- 而且平均而言, 投資人進出基金的結果, 造成投資人還輸給基金的報酬
- 總體而言, 市場報酬>基金平均報酬>投資人報酬
- 第一個遞減是由基金成本和經理人操作造成
- 第二個是由投資人操作造成
- 基金公司和管理基金公司的利益衝突
- 基金公司委託基金管理公司投資和管理
- 基金經理人對基金管理公司負責, 因此
- 擴大基金規模往往是最高指導原則
- 相關的行銷和投資由基金公司支付
- 對基金管理公司而言, 他們要保護的是其股東的利潤, 而不是投資人
- 高費用率等於高利潤, 從基金能拿走越多的錢越有利於其股東
- 共有化共同基金
- 讓基金公司擁有管理基金公司
- 投資人, 也就是基金股東, 同時也是管理基金公司股東, 消滅了利益衝突
- 經理人的經營宗旨, 變成幫投資人賺取最佳淨利潤
- 基金經理人是否真是受託人
- 2003 mutual fund scandal 中, 基金經理人並沒有把投資人的利益放在優先
- 使用不道德且非法的手段去刮取投資人
- 共同基金的經理人應該以投資人的利益為依歸
- 管理基金, 而非行銷基金
- 檢視共同基金管理/行銷傾向的檢查清單
- 管理費與經營費用比率
- 投資組合周轉率
- 股票分散率
- 行銷導向, 是否偏好行銷當期最紅事物
- 廣告量
- 貨架空間
- 銷售手續費
- 股東穩定性
- 基金規模限制
- 投資組合經理人的經驗與穩定性
- 內線所有權
- 內部高管是否必須投資自身管理的基金
- 經理機構的組織
- 董事會組成與薪酬
- 董事會的獨立性
- 是否有法律糾紛
- 指數型基金
- 最早的指數基金, 其目標是賺取股票市場報酬
- 隨著發展, 有了不同股票和市場類型的指數基金,債券基金, reits 等
- ETF
- 方便交易的特色讓ETF 快速發展
- 高周轉率和投機性
- 基金申報的報酬往往高過投資人實際賺取的報酬
- 頻繁交易造成的損失
- 波動率越大的基金, 基金報酬和投資人報酬差異越大
- ETF裡面的ETN, note, 票券, 有其複雜性和風險
- ETN不實際持有資產
- ETN不存在追蹤誤差, 但是有信用風險, 交易對手風險
- 美國退休制度
- 從確定給付到確定提撥, 政府和企業將長壽風險轉嫁回使用者
- 所得替代率70%的條件
- 工作40年
- 15%薪酬提撥
- 5%年度實質報酬
- 退休的潛在風險
- 累積餘額不足
- 股市崩跌時提撥減少, 甚至反向提領
- 過度投機
- 財富摧毀成本
- 金融交易工具的持有和使用成本
- 利益衝突
- 基金管理人和投資人的利益不一致
- 威靈頓基金的興衰與中興
- 長期投資勝過短期投資
- 尋找好的經理人, 以期待長期有超過市場報酬的利潤, 不太可能達到
- 另一方面, 降低成本很實用, 也比追尋績效穩定且有效果
- 投資人的10項簡單法則
- 投資之前, 注意代理人是否有把當事人的利益擺在自身利益之前
- 簡單法則
- 記得回歸均值
- 時間是你的朋友, 衝動是你的敵人
- 買進正確的對象, 緊緊抱牢
- 設定切合實際的期待
- 忘掉細針, 買進整個草堆
- 盡可能減少莊家的剝削
- 無從逃避的風險
- 千萬不要繼續打上一場戰爭
- 不要太依賴歷史資料, 循環不一定會到來
- 刺蝟勝過狐狸
- 堅持到底
2023年2月24日 星期五
文化衝突
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無敵
- 這本書講述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亞伯拉罕·林肯的故事
- 困境
- 林肯人生並非一帆風順, 遭遇過很多的困難
- 在專利案件中被其他律師粗魯對待
- 這其他律師日後成為他最有用的戰爭部長
- 在參議員競爭中, 為了大局, 將機會讓給票數較少的其他人.
- 南北戰爭中, 初期北方連連失利
- 事先對困境做心理準備
- 困境發生時, 不失去自信
- 帶領其他人面對困境, 不讓團隊因此崩壞
- 合作
- 不要有贏者全拿的思維
- 被過半的人民選舉為總統, 並不意味著總統只需要服務那一半的人
- 要有氣度和自己不欣賞, 甚至討厭的人共事
- 和政敵一起建構內閣
- 為了大目標, 要放下已見, 做到唯才適用
- 協調內部衝突的方式
- 處罰衝突雙方, 彰顯自己的公正, 又要安撫雙方, 讓他們認為沒受委屈
- 必要的寬容
- 每個人都是偉大目標中的一個拼圖, 即使是敵人, 也不要帶著恨意去對待對手
- 寬恕並接受對方, 才能將拼圖完成
- 帶領群眾做思想轉變
- 有時思想是好的, 但是太過先進
- 循序漸進的推行思想,
- 讓人民觀察到局面改變, 讓他們自己想要這樣做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輕鬆駕馭意志力
- 意志力的三種表現
- 我要去做/我不去做/我真正想做
- "我真正想做"最為重要, 有助於達成目標
- 意志力/自制力的力量來自前額葉
- 前額葉是大腦中較晚開始演化的部分
- 較為原始的部分, 主掌了衝動和本能
- 要讓行為符合理性, 需要要強化前者
- 另外要適當的運用原始本能, 而非一昧對抗
- 自我覺察
- 發現自己在做什麼, 了解其原因
- 讓意志力介入選擇的關鍵
- 鍛鍊意志力
- 冥想
- 身體裡的意志力本能
- 人的自制力, 跟心理層面和生理機制密切相關
- 戰與逃機制
- 針對危險的立即反應機制, 加速的衝向本能
- 發動時, 人體生理機制上的壓制前額葉, 降低供能
- 停下來計畫
- 人感知到內在的衝突
- 本能正在促使自己做下錯誤的決定, 仰賴自制力來保護自身
- 和戰與逃相反, 心跳變慢, 呼吸正常, 目標是讓決策慢下來
- 心率變異度
- 吸氣和呼氣時的細微心跳速率差異
- 檢測意志力的有效指標, 實驗中可以有效預測誰能抵抗誘惑
- 戒酒者看到酒類時, 如果心率變異度上升, 抗拒誘惑的機會比較大
- 可以視作意志力的儲存庫
- 食物的選擇, 空氣品質, 身心壓力都會影響心率變異度
- 提升心率變異度
- 短期:控制呼吸, 降到一分鐘4次左右, 可以顯著提升心率變異度
- 長期:運動, 充足睡眠
- 長期仰賴意志力, 可能不利於健康
- 身體資源不斷從免疫系統流出, 增加生病機率
- 為什麼人會累到無力抗拒
- 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 過度發揮意志力的人, 容易在其他事物上會喪失自制力
- 意志力像是肌肉
- 疲勞
- 自制力牽涉到前額葉的能量消耗, 跟腦能量儲備有關
- 甜食提升血糖, 會讓大腦更願意使用意志力
- 隨時間有高低起伏, 一般而言剛睡醒最高
- 可以鍛鍊
- 日常小練習, 刻意製造的動作可以提升意志力
- 不去做什麼/刻意去做什麼等
- 意志力的極限
- 跟運動疲勞一樣, 人腦認為的極限和肉體實際上的極限有差異
- 換言之, 意志力有限, 但是比人自身認為的限制更高
- 為什麼善行成了放縱自我的許可證
- 人不會去追求道德上的完美, "夠好就好"的心態讓人隨心所欲
- 道德許可證
- 當人們做了一件好事情, 對自己滿意時, 反而有可能放任衝動, 允許自己使壞
- 光環效應
- 不一定真的要做好事, 光是回想過去的善行, 就足以讓人獲得道德取可
- 只要墮落的事務和良善的事務並列就會發生
- 以慈善為名的巧克力
- 快餐店的沙拉
- 多數情況, 人依賴直覺做判斷, 只有當被要求說明自己的感覺時, 才會去邏輯思考
- 自我覺察的用意之一, 透過自我觀察強迫自己邏輯思考
- 將目標和支持目標的行動分開,
- 完成後者不等同完成前者
- 避免一有進展, 就開始鬆懈
- "你的行動有多忠於目標", 而非, 你距離目標還有多遠
- 人的心智對於達到目標的機會太過興奮, 因而把這個機會當成了真正達成目標的滿足感
- 活在當下, 別跟明天借功勞
- 以目標來思考, 不要以對, 錯, 來思考
- 為什麼人會錯把渴望當成快樂
- 酬賞的承諾, 並不等於酬賞
- 多巴胺帶來的是酬賞的承諾, 而不是酬賞
- 跟體驗了喜歡, 滿足, 快樂或真正的酬賞的腦活躍區域不同
- 多巴胺強化了立即滿足的誘惑, 使人疏於關注長期的結果
- 引起壓力賀爾蒙的釋放, 帶來焦慮感
- 酬賞承諾強大的力量, 令人追求不會令自己快樂的事物, 並著迷那些帶來更多痛苦而非滿足的事物
- 善用這套系統
- 酬賞的承諾並不保證帶來快樂, 但是沒有酬賞的承諾又令人不快樂
- 當衝動產生, 自我覺察, 並以理性去分析, 這份酬賞承諾是否真實:順從慾望是否能帶來滿足
- 當人強迫大腦解決對酬賞的期待和實際體驗的矛盾, 大腦會修正對酬賞的期待
-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這真的能達到結果嗎?"
- 為什麼壞心情會導致我們向誘惑投降?
- 人應付壓力最常使用的策略, 是使用會啟動大腦酬賞機制的方式
- 大腦保護心情的機制
- 但是紓壓的承諾未必能帶來好心情
- 放棄自制的暴飲暴食, 只會帶來罪惡感
- 有效的紓壓方式
- 運動, 親友相聚, 按摩, 散步, 冥想, 瑜珈, 從事需要創意的嗜好
- 這些方式不會刺激多巴胺釋放
- 有壓力時, 覺察自身的衝動
- 避免製造不必要的壓力
- 當人被提醒到自身的死亡, 會有傾向從酬賞系統中得到希望和安全感
- 看讓人擔憂或是害怕的新聞, 容易失去自制力, 買下不必要的東西
- "管他的" 效應
- 破罐破摔, 計畫已經搞砸, 就直接爛下去
- 導致大失控的並非第一次破戒本身, 而是隨著破戒產生的羞恥心, 罪惡感, 失控和失去希望
- 破戒時, 請寬恕自我
- 寬恕增加責任感而非罪惡感
- 改變的承諾
- 改變的承諾, 如同酬賞的承諾和紓壓的承諾, 很少會讓改變成真
- 不切實際的樂觀, 能暫時讓人開心, 但會在稍後讓自己的心情更差
- 錯誤願望症候群, false hope syndrome
- 不要藉由幻想改頭換面的自己來改善目前的心情.
- 為什麼人會為了眼前滿足而出賣未來
- 延遲折現: 等待報酬的時間越長, 該報酬對個人的價值越低
- 大腦的獎勵系統無法正確回應未來的報酬
- 眼前的報酬觸發的是較早期, 原始的獎勵系統
- 未來的報酬由較晚近才發展的前額葉皮質解析
- 要能延遲滿足, 前額葉必須克制眼前報酬所帶來的刺激
- 實驗證實, 當報酬保持實體距離, 選擇較為抽象時, 對大腦獎勵系統的刺激也比較輕微, 人有機會更能做出理性選擇
- 強迫自己等待十分鐘再做決定
- 善待未來的自己
- 人類常把未來的自己想成是截然不同的人, 這大幅影響自制力
- 多想像未來有助於延遲滿足
- 也可以善用這點, 利用預先承諾, 限制未來的自己,
- 定期定額先把錢存起來等等
- 延遲滿足不一定總是最好的選擇, 有時候應該立即滿足
- 為什麼意志力會互相感染
- 壞習慣和正面的改變都會人傳人
- 人天生會互相模仿
- 鏡像神經元協助人理解他人想法, 感同身受.
- 看到別人在做你極力克制的事情時, 會讓你想加入他們
- 當想像他人欲望時, 他們的欲望會觸發自身的欲望, 他們的食慾會觸發自身的食慾
- 目標感染是雙向的, 人會感受到自制力, 也會感受到自我放縱
- 從眾效應和社會認可
- 換言之, 若自制成為社會的反常, 那問題就很大
- 容易受到自己喜歡的人的影響
- 每天花時間想想自己的目標,
- 預想有哪些可能潛在的突破口,
- 像是為心靈打上育苗一樣
- "下午可能受到下午茶誘惑, 我該怎麼反應"
- 避免利用羞恥心的力量來驅動
- "管他的"效應會在破戒時放大傷害
- 寬恕與榮譽感是比較好的解決方式
- 意志力的極限
- 矛盾的思想控制實驗
- 人很難控制自己去不想什麼
- 壓抑會造就矛盾反彈效應
- 越想留下好印象, 越可能說出不得體的話語
- 越想排除想法和情緒, 越難排除, 反而造成反作用
- 科學解釋模型是將大腦分作操縱系統和監督系統
- 操縱系統仰賴大腦的自制功能, 消耗大量腦力和精神
- 監督系統負責蒐證, 證明所想, 感覺之物, 自動執行且不太耗費腦力
- 舉例來說, 當人在超市行經零食區, 監督系統會想起目標是"不要買餅乾",
- 因此監督系統腦中不斷重複著餅乾, 餅乾, 餅乾
- 如果人過度疲勞, 操縱系統失靈, 無法中和監督系統的影響, 就去買了不應該買的餅乾
- 不斷浮現的內容, 不見得是真相
- 可得性偏誤
- 如何避免矛盾反彈
- 不要壓抑思想, 接受但不順從
- 就像是冥想分心時的處理, 覺察然後輕置, 待其隨呼吸消失
- 無論人是否像衝動屈服, 這些衝動終究會消失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非虛構寫作指南
- 原則
- 交流
- 寫作是種個人化的工作, 不存在任何"正確"的方式
- 重點不在於個人化的寫作手法, 而是如何利用文字語言把事情講得清晰有力
- 將一部分的自己付諸筆端.
- 精簡
- 剝除句子的雜質, 留下最乾淨的元素
- 可以用短詞取代的長詞
- 跟動詞帶有同樣意義的副詞
- 作者必須不斷自問:我到底想說什麼, 然後看著產出的文字自問:我說了嗎?
- 寫作是件難事, 很少有句子第一次寫下便是十全十美
- 贅字
- 仔細檢查每一個字, 尋找沒有任何作用的部分
- 笨重的美化詞, 文過飾非的官式語言
- 留意那些不比簡單短字更好的難字
- 檢視一句話中, 每一個字是否都發揮了新的功能
- 風格
- 刻意去裝飾文章, 只會讓作家失去讓自身的特點
- 真心和讀者說話, 做自己
- 放輕鬆, 有自信
- 寫作就是暴露自己, 表達自己
- 讀者
- 作家是為自己而寫
- 先自娛, 後娛人
- 每一個讀者都是不同的人, 無法討好全部人
- 這邊指的是寫作的態度, 而非寫作的技藝
- 技藝方面
- 文字要精簡, 要減少贅字, 要能表達出情感,
- 作者應當好好學習, 並已以讀者的角度磨練
- 檯度方面
- 要表達什麼情感
- 不考慮讀者是否喜歡, 是否認同作者的幽默和價值觀
- 忠於自我的寫作, 展現自己的偏見
- 文字
- 避免陳腔濫調, 模仿當今流行的語法
- 多閱讀不同時代的作品
- 朗讀出來是個好方法
- 用法
- 語言就像一塊每個星期都不一樣的布料
- 某些字詞是好字, 某些字詞會讓人感覺低級
- 標準是浮動的
- 方法
- 一致性
- 人必須從寫作中學習寫作
- 強迫自己寫出一定字數, 是學習寫作的唯一途徑
- 好的寫作應具備一致性
- 人稱代名詞的一致性
- 主要時態的一致性
- 口氣的一致性
- 寫作前的自我提問
- 我要以什麼身分來面對讀者
- 我要用什麼代名詞和時態
- 我要涵蓋的範圍有多大
- 我最主要的重點是什麼
- 挑逗讀者去思考一個他們從來不曾想過的念頭
- 不多不少的一個, 這也是文章的重點, 影響上述提問的答案
- 導言與結語
- 導言最重要的是吸引讀者繼續看下去
- 另一方面, 要清楚地告訴讀者:你為什麼要寫, 而他們為什麼要看
- 好的導言多半不是來自作家的風格, 而來自作家發掘的一些奇特事實
- 多蒐集資料, 多捕捉靈感
- 刪減, 再刪減
- 結語不要拖泥帶水, 甚至不需要總結
- 要讓讀者有點驚訝, 但是又合情合理
- 戛然而止, 如同喜劇落幕的最後一句台詞
- 當你準備停筆時, 就停筆
- 零星建議
- 動詞
- 盡量使用主動語態
- 動詞是最重要的工具, 帶有意象和聲音
- 副詞
- 避免和動詞同意的副詞
- 形容詞
- 讓形容詞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避免和名詞同意
- 修飾語
- 簡潔原則下, 少用修飾語, 這讓文章看起來沒有自信
- 情緒轉折語
- 善用情緒轉折語, 可以取代長句
- "然而, 他還是要去" vs "儘管大家都向他說明了風險, 他還是要去"
- 如果可以, 盡量以人為主詞而非概念性名詞
- 常見的反應是質疑的笑聲 vs 大部分的人只是不置可否地笑
- 少用誇飾法, 讓幽默悄悄地進來
- 寫作並不是和他人的競賽
- 一個句子裡的難題, 通常只要把句子刪掉就可以解決了.
- 段落
- 微妙且重要的元素,
- 作家架構與思考文章的單位
- 改寫
- 寫好文章的基本要素
- 寫作是個不斷進化的過程, 而不是最終的產品
- 基於同樣材料的不斷重整和精煉, 以讀者的角度來看敘事是否順暢
- 形式
- 非虛構類的文學
- 其目標在於寫好作家所處的世界
- 寫人:訪談
- 無趣的機關組織中, 不乏對工作保持熱情的人, 而這些人正是各種知識和傳說的寶庫
- 奇聞軼事, 充滿人情味的小細節, 可構成寫作良好的素材
- 採放對象必須能夠打動讀者的心
- 道德責任: 正確呈現受訪者的立場
- 為了提供讀者緊湊的內容, 刪減, 修改等重新編排是必要的, 但是不能扭曲原意, 也不能刪除受訪者精心細選的關鍵字
- 寫地方:遊記
- 遊記最大的困難點:太喜歡旅程的作家會想把全部跟讀者分享
- 讀者最不想要聽的, 正是他的全部
- 作家不是第一個到那裏旅遊的人, 旅程有什麼不一樣之處, 才值得下筆
- 應當嚴格檢視那些軟綿綿, 沒有力道的字眼
- 有魅力的, 迷人的, 浪漫的, 都過於主觀
- 一個人的浪漫日出, 可能是另外一個人的宿醉未醒
- 如果一個句子唾手可得, 那它可能屬於數不清的陳腔濫調之一
- 刪除每個人知道的特質, 找出對論述很重要的細節
- 捕捉地方的中心概念
- 包含那個地方以及在那邊的人
- 不要害怕去寫已經很多人寫過的地方
- 真的寫了, 那個地方才屬於你
- 寫自己:回憶錄
- 回憶錄和自傳的差別
- 自傳橫跨主題人物的一生
- 回憶錄精選部分人生而捨棄大部分
- 像是生命中的一扇窗, 裡面圖形透過精心排列.
- 撰寫個人歷史時, 作者能給讀者最好的禮物便是他自己.
- 寫科技
- 描述某個過程如何進行, 可以強迫檢視自身的了解程度, 也可以加深印象
- 科技寫作如同一個倒金字塔, 逐步擴大
- 第一句話, 敘述讀者在進一步學習之前, 必須知道的一個事實
- 第二句話, 擴充解釋第一句話的內容, 讓金字塔變得更寬闊
- 依此類推, 第三句話, 第四句話...
- 好比可以從"黑猩猩有玩井字遊戲的天份" 這邊開始, 推廣到探討動物的大腦, 人類的大腦, 最終探討腦神經和思想的科學研究等
- 適當的寫入有關的人情趣味, 讓讀者產生共鳴和連結
- 另一種方式, 具體的將科技故事編織到其他人的生活中
- 傳染病的介紹, 可以從某個人染疫的過程開始
- 蒐集資料時永遠不嫌多, 但是帶給讀者適量的就好
- 最重要的, 以人的角度述說, 而非無機質的敘述
- 商務寫作:工作中的寫作
- 讀者認同的是人, 不是抽象名詞
- 句子要短, 有節奏, 像是人在說話
- 避免使用術語, 盡量用第一人稱
- 清晰, 單純, 簡潔和人味
- 避免概念名詞, 也就是業內術語, 尤其是概念性的術語
- 生產力/ 獲利能力等等
- 寫運動
- 避免使用已經出現倦容的同義詞
- 一個新詞語的價值曲線會因為時間變化
- 剛出現時, 恰當好處的形容讓人會心一笑
- 之後隨著濫用, 各路人馬為了榨乾字詞中的影響力, 重複在各個版面使用該詞語. 字詞變得衰老和不討喜好.
- 極少數的言語, 能夠跨越這門檻, 真正成為語言的一部分
- 適可而止的使用同義詞
- 尤其對於主詞, 利用不同同義語來對主詞進行補充敘述, 會誤導讀者
- 不要過分導入統計數字
- 不要過分編篡, 重點應當是現實的人物與地方, 時間與轉折
- 寫藝術:評論與專欄
- 藝術, 可以是表演, 舞蹈, 繪畫, 詩詞, 演奏, 甚至美食.
- 評論家, critics
- 做出美學評斷, 需要特殊的技能和專業的知識體系
- 給予好評論比給予壞評論困難
- 機鋒雋語多是殘酷毒蛇的評論
- 埋葬凱薩比歌頌他要容易的多
- 要能提出創見, 不一定要能讓讀者接受, 但要能讓讀者理解, 並欣賞作者動腦的過程
- 捍衛有立場的個人觀點.
- 評介員, reviewers
- 主要是報導, 而不是做評斷
- 以一般民眾的角度去探知
- 通則
- 作者應當喜歡, 或著說應當試著去喜歡評論之物
- 使用明確的細節, 聚焦在細節, 讓整體模糊地給讀者有機會去幻想
- 寫幽默
- 寫幽默時, 做的每件事情幾乎都是嚴肅的
- 幽默是種創造, 用一種特別的方式敘述一些重要的事情
- 強化某些瘋狂的事實, 達到讓人看出其瘋狂的程度
- 帶給讀者全新的目光, 去看待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怪現象
- 幽默仰賴事實, 仰賴作者想要介入, 想要以更好的事物取代不好事物的信念
- 不要刻意搞笑, 作者能給讀者的意外的驚喜有限
- 讓讀者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比作者, 比筆下人物
- 事實和幽默交織糾纏, 密不可分
- 態度
- 自己的聲音
- 清挑浮誇的風格比好的文字還要難讀
- 廉價的俚語, 拙劣的句子, 空談的哲理
- 文字要好讀, 作者的用意永遠該當是要讓讀者的旅途能更輕鬆一點
- 念出作品, 聆聽聲音, 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 品味
- 多閱讀以培養品味
- 品味是浮動的, 很難確立規則
- 多利用民族過去累積的文學來感動人心
- 愉悅, 恐懼與信心
- 寫作是孤獨的事情, 尋求自身的愉悅感最重要
- 不要為了他人而寫, 不要為了蟬而寫, 為了自己而寫
- 將心情寫出去, 寫作技藝決定了傳遞能力, 能否打動則隨緣
- 恐懼的來源
- 害怕自己下筆有誤, 和事實不符
- 寫自己感興趣和關心的題材
- 信心
- "這個很有意思"追尋這個感覺去寫
- 別被成品綁架
- 不要設定截稿日期, 定期投入時間, 該發生就會發生
- 創作是種無中生有, ETA對個人寫作來說沒那麼重要
- 追尋是寫故事最古老的主題, 初衷是想透過寫作達成的使命
- 作家的選擇
- 導言必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醒目的概念等等
- 讀者一次只能處理一個概念, 且必須以線性順序處理, 短句比長句好
- 每一句話結束, 都要問問自己, "讀者接下來想要知道什麼?"
- 在文章前緣, 作者應當確立個性與聲音
- 取材時要多取, 列入文中時則要慎選.
- 引入共通文化中的素材, 可以營造和讀者的共鳴--如果讀者也知道的話
- 先決定你要做什麼,然後下定決心去做, 最後去做就對了
- 寫家族史與家族回憶綠
- 跟其他文學創作一樣, 在寫作前設定好:讀者是誰?/主旨是什麼?
- 讀者限定於家族內的家族史, 成因很大一部份來於自我滿足
- 這是作者自己的故事, 不用在意別人的觀點,
- 有意見的人可以寫自己的版本
- 由下往上建構比由上往下簡單, 與其先在腦中勾勒出最終的成品, 不如每天寫一點點, 累積數量之後再進行整理
- 盡力寫好
- 品質至上
- 為讀者帶來一些愉快的驚喜, 幽默, 軼事, 反諷矛盾, 強而有力的事實, 古怪的細節, 迂迴的途徑, 優雅的文字排列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短篇小說寫作指南
- 起步
- 如實面對自我懷疑
- 我們人生最大的願望, 就是希望有人能逼我們做我們能做到的事情
- 坦然接受且明白:自己必須跨過一道道的難關
- 寫作能力會因閒置不用而逐漸退化
- 隨時閱讀
- 其他寫作者保持來往
- 不要沉溺於社群, 但是要讓社群刺激心中的火焰
- 作筆記
- 紀錄點子和靈感
- 重新審視一天安排
- 捨棄其他項目, 投入更多的時間
- 主動清掃障礙
- 不要等待時間來解決問題, 不要把問題拋向未來
- 寫作需要天分也需要努力
- 沒有無師自通, 只有苦讀和掙扎
- 重寫, 重寫
- 讓文字捕捉情緒, 讓理智架構邏輯, 編出符合段落的聲音
- 創意
- 表達創意的能力
- 讓自己的寫作可以持續進行下去
- 培養寫作的習慣, 開始寫, 持續的寫, 以提高文章的質量
- 抓住一閃而逝的靈感
- 擅用外部記憶裝置
- 尋找, 建構適合個人的靈感管理系統
- 相信自己
- 多數我們能能接觸到的作品, 都是出類拔萃之作
- 輸給這些作品並不丟臉
- 保持對生活的興趣
- 對人事物進行描繪, 而非批判
- 文學是對人類脆弱的紀錄, 需要對脆弱抱持同情式的興趣, 直達其最深處
- 多閱讀, 讀那些可以讓人對生活產生興趣和理解的書籍
- 多觀察, 要從所見的事實, 推演出更重大的意義, 對處境產生理解上的昇華
- 劇情卡片
- 系統性地將情節進行歸類和建檔
- 舉例來說
- 反抗
- 為了原則拍案而起, 之後卻發現自己是錯的
- 說服其他人支持自己為了公義反抗暴君
- 當資料庫充足, 便可以一一檢視各卡片, 讓其和思緒連結產生靈感
- 角色
- 塑造角色的方式
- 直接描寫, 由作者的角度, 講述自己對某角色的看法
- 描述具體而生動的細節來豐滿角色, 這些細節只包括能展現個性的部分
- 描述人物所處的環境來表現角色, 對陌生環境的反應或是角色自身創造的日常
- 寫人物的想法, 腦中的意識流或是對特定事件的內心活動
- 展示角色對其他人的反應
- 角色說的話
- 角色的動作, 習慣性的小動作, 或是某地某時的特別舉動
- 如何了解一個人到能寫他的程度
- 為人物設定一種基本品格, 根本長久且關鍵的特質
- 以自己的認知, 心理和情感, 認識角色越深越好
- 有意識的努力去做些什麼來理解角色, 往往也有幫助
- 嘗試描繪角色的外表特徵和動作, 直到能讓他顯得有別於其他人
- 讀者對角色的代入感
- 太完美漂亮的角色很難讓讀者認同
- 太糟糕的角色也難以讓讀者帶入
- 似貶實褒的表現手法比較恰當
- 太瘦的身材
- 雜亂但溫馨的房間
- 同理心
- 把角色寫得栩栩如生, 需要同理心將作家把自己放進角色所面臨的處境中
- 不是作家如何面對, 而是角色
- 成為這個角色, 而非對角色發號施令
- 留心痣
- 意味著足以創造出角色深度的特徵
- 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可以, 讓角色可以從集團中獨立出來
- 對白
- 比起聽起來的感覺, 所講的內容更加重要
- 主旨如果被矯正讀音的努力所遮蓋, 那作品就是失敗的
- 對白要清晰直接, 每個腳色要有自己的腔調
- 拿掉他說/她說之後, 讀者應該還是能分辨是誰在說話
- 適當的使用修飾詞
- 如果台詞已經具備足夠涵義, 不要用修飾詞過度解釋對白
- 好比, 這樣的語法帶著作者居高臨下的態度
- "(略)", 她俏皮的說, 大家大笑起來, 笑個不停
- 插入語的好壞
- 馬爾文開口說. "我沒什麼要問的, 艾利死了"
- "我沒什麼要問的", 馬爾文插話說, "艾利死了"
- 描寫
- 不具名的合作者
- 作者先將場景具現化, 不帶盲點的觀察, 謹慎的抽選出必要的細節
- 讀者的想像力會抓住作者所挑選的少數細節, 憑藉自己的記憶和經驗來補充場景
- 作者要能挑出能激起讀者合作欲望的要素
- 簡潔為上, 化景入情
- 近代, 讀者在平均每個字上所花的時間在縮減
- 很久以前, 讀者偏好形容詞和副詞疊床架屋的大段描述
- 而後, 讀者更熱衷於行動, 故事本身
- 現今甚至可以用圖片直接去取代大段的靜態描述
- 描寫的技巧
- 避免被動語句,
- 大量砍下來的木柴被堆在山坡上
- 大量砍下來的木柴覆蓋了山坡
- 照顧到所有感官
- 看到森林的相貌, 聽見風吹過樹梢, 聞到培根的香味, 感受到溫暖的陽光, 嘗到熱呼呼的咖啡
- 多用名詞和動詞, 避開形容詞和副詞
- 他生氣的說 vs "幹"
- 以非凡的眼光觀察平凡的事物
- 場景
- 創造場景
- 場景, scene
- 場景構成
- 精心描寫的腳色
- 隨著事件不斷加強的衝突和矛盾
- 時間界限, 何時
- 空間界限, 何地
- 情緒界限, 該場景在故事中的確切氣氛
- 場景構成
- 會面, 對立的兩方立面會面, 兩方必續發生碰撞, 一定要有情緒
- 目的, 每個場景都要有目的
- 角色互動
- 詢問, 爭論, 傳遞訊息等等
- 結局
- 引出下一個場景的後續或後果, 事件狀態或心智的狀態
- 小說由一系列不斷展開的場景構成
- 場景賦予小書結構和連續性
- 每個場景都可以當作是整個故事的微觀縮影
- 好的作者應該用畫面而非敘述表達觀點和想法
- 給故事和電視劇列出完整的場景大綱, 有助於學習如何安排轉折的節奏.
- 雅美莉亞傳說, 傷疤
- 場景1, 先揚後抑,
- 王子打獵凱旋歸來, 一位占卜師說他自己將會娶一個放牛人的女兒為妻, 而她的身體非常臃腫且處處潰爛, 王子震驚又不敢不信
- 場景2, 先抑後揚
- 王子找到她, 捅了她一劍, 把她留在原地等死並留下一筆錢; 他心情覺得輕鬆, 想著女孩的死亡意味著自己戰勝了預言
- 場景3, 先抑後揚
- 女孩的父母以為女兒死了, 悲慟不已, 但很快便發現女孩正在沉睡, 而且逐漸恢復健康, 刀子留下的傷口抽乾了腫塊, 讓她獲得美貌, 而王子留下的前才讓他們變得富裕
- 場景4, 先揚後抑
- 富牛人建造了別墅, 而女孩的美貌讓眾多追求者慕名而來, 其中也包括王子, 王子一番努力求愛後得償所願, 最後發現了她腹部的傷疤 ,屈服於命運的力量
- 撰寫故事前, 先把劇情分解成一個個場景
- 第一個場景一定要拋出一個極具懸念的問題, 牢牢抓住讀者
- 最終場景往往帶有啟示, 解釋和意外
- 意料之外, 但符合角色設定和故事發展的東西造就高潮場景
- 小說的構成也可以從高潮場景往前後構成
- 情節
- 情節就是一串有因果關係的行為序列
- 事的變化過程, 通過事件, 插曲, 行動等結構成分, 向結尾推進.
- 以時間序列/因果關係來敘述整個故事
- 小說創作中, 適當的調整情節和敘事可以增添故事風味
- 將故事開頭和情節的起點分離, 可以先將誘人的片段提早放到讀者心中
- 變換節奏,適當的淡出情節, 讓讀者靠推斷來拼湊情節主體, 腦補留白的部分
- 一般而言, 情節必須遵循情理
- 當一個作者在想像中與自己的角色一同受難時, 他的直覺就會告訴他接下來會面臨的遭遇, 正是在他把這份直覺轉化為情節的過程中, 他知道的最深刻的真理昭然若揭.
- 前提
- 對故事主題概括的一句話
- 野心導致失敗
- 前提裡面包含:角色, 衝突, 解決
- 角色:野心
- 衝突:導致
- 解決:失敗
- 練習方式
- 看完電視劇之後,用一頁紙的篇幅寫下故事梗概, 標出故事中衝突的類型,
- 列出故事開頭設下的伏筆性質的衝突, 解釋伏筆怎麼演變成更強烈的衝突
- 列出可以引出不同故事的多種衝突
- 選擇一種衝突, 將其發展成一份情節梗概
- 困境故事中的困境和解決方法必須比現實生活中遭遇到的更有趣才行.
- 要讓困境便足夠棘手, 讓重要的東西懸於危難之際
- 讓角色發現一件之前她不知道的事情, 進而改變想法
- 誇大角色的性格有助於讓情節合理
- 無情節的故事
- 計畫性短篇小說
- 其構思和編排是為了創造情感上或繼續性的效果, 故事的目的在於讓讀者心中引起某種特定的情感
- 衝突
- 大場景, 目的為展示衝突的場景
- 兩股對立的力量相遇
- 作者對相遇雙方內在衝突的深入發掘
- 對於相遇結果的暗示
- 雙方相遇的結果必須是下一個場景所發生事件的主要原因, 並承擔場景間過度的腳色
- 大場景之所以能夠立得住, 是因為作者透過他們對特定情境內在衝突的要素進行了分析
- 衝突的種類
- 人與自然的衝突
- 兩個自我的衝突
- 人與人的衝突
- 提前規劃故事, 只在知道方向的前提下開始寫作
- 規劃好衝突的高峰, 標出高潮的位置在開始寫作
- 視角
- 視角就是發展故事的情節時所依據的情感焦點
- 主觀視角可以給予讀者更濃厚的情感, 角色在想什麼, 感覺怎麼樣等
- 常見的小說視角
- 單一主角
- 不要進入其他角色心中, 用主角一個人的情感為小說著色
- 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都可, 取決於角色塑造的需要按作者的喜好
- 第一人稱可以讓角色更親切, 第三人稱讓角色更為內斂
- 單一配角
- 以配角對主角的看法為視角
- 主角可能較難讓人代入或同情
- 或是故事中不斷有新主角
- 比方以我為敘述者, 講述家族個成員的故事
- 潛在敘事人
- 作者在故事中充當旁觀者的角色, 但不以人稱代詞來指名自己的存在
- 同時避免進入任何角色的內心世界
- 多重視角
- 進入所有角色的腦海
- 困難點在於保持流暢性
- 好的視角角色應該符合
- 情緒
- 選擇的視角會帶來一種瀰漫整個故事的情緒
- 衝突
- 合適的視角能夠加強故事的衝突
- 衝突來自視角的性格特質, 面臨的問題和嘗試解決的努力
- 懸念
- 視角對真實情況的了解必須有限
- 一般而言, 視角角色必須把自己知道的全部訊息交代給讀者
- 視角角色在故事中會努力解決問題, 其決定和結果承擔懸念
- 讀者認同
- 視角角色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在讀者心中建立起最強力的認同感
- 看目標客群
- 作者意圖
- 視角角色必須透過故事情節, 向讀者傳遞作者的意圖
- 透過結局產生變化的角色, 而這變化會成為小說的中心思想
- 能力
- 視角角色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 也可以說, 擁有將故事推進的能力
- 描繪角色的方式
- 透過行為
- 行為揭示個性, 尤其在壓力下的角色行為
- 透過對話
- 對話塑造角色
- 透過想法
- 視角角色必須詳細吐露自身想法, 尤其言行不一時
- 透過其他角色的反應
- 倒敘
- 透過倒敘, 讀者能更清晰理解這個角色今天為什麼是這樣, 理解他為什麼做出這樣的反應
- 要輕巧穿梭來往在角色的現在和過去, 同時不打破故事基調和情節的連續性
- 要和情節成為一體, 內容應該和現在發生的事情有情感連結
- 另一方面, 倒敘可以幫助調整時間順序, 讓小說以更吸引讀者的順序呈現
- 戲劇高潮先出現在回頭補述
- 轉場
- 轉場要避免突兀, 更要避免囉囉嗦嗦
- 排版空行有時足夠標明轉場
- 標誌性的話語
- 第二天, 一個月後,...
- 適當的在前段落給予讀者轉場提示, 讓讀者對於故事跨步有所預期
- 透過對白讓讀者預見轉場
- "別忘了我們約好了明天午餐" -> 兩人第二天見面的時候, ...
- 透過敘述
- 她提醒海倫兩人第二天約好在約翰家午餐, 然後開車回了家 ->
- 跨越兩個場景的事物也可以用在轉場
- 情緒
- 她掛上報警電話, 腦子暈眩又麻木
十分鐘後, 警察拋出第一個問題時, 她依舊覺得渾渾噩噩 - 物品
- "發生了謀殺案", 她和接線員說, 握著電話的手抖個不同
直到警察抵達, 開始訊問前, 她幾乎沒辦法把話筒放回底座 - 天氣
- 她說完情況和自家地址, 聽到外面的雨滴正低調地灑落
外面仍在下雨, 警察衝進他家公寓,... - 名字可以同時作為轉場和視角切換用
- "我家發生了謀殺案, 亨利警官, 你們能馬上來嗎?"
亨利警官身穿藍色制服, 體格肥胖, 他盯著屍體一陣子... - 時間
- 通話結束十分鐘後, 警察按響了公寓的門鈴
- 開頭
- 要在開頭就抓住讀者的眼睛和情感
- 一種大事就要發生的感覺, 一種想讀下一頁的衝動
- 多嘗試, 多重寫, 從故事不同區段抽出來做開頭以嘗試不同可能性
- 中段
- 中段:故事開始和結尾之間的部分
- 每一個新場景都必須有其目的性, 作者應當時時檢視其效果
- 同樣的標準適用在角色和對白上, 角色的存在必須有足以帶給讀者的意義, 對白節奏要快, 要吸引讀者
- 小說應該精簡行文, 但是大場景需要好好描繪, 這是故事的重心
- 一個故事至少有一個主角是讀者喜歡的, 最好有兩個
- 結尾
- 結局要素
- 令人滿意
- 真誠合理的解答小說中的問題, 不欺騙, 不讓人感到挫敗
- 符合小說的情緒和主題
- 包含某種驚喜
- 符合邏輯
- 一部分作家也可以先寫結尾
- 分類
- 總結型
- 主角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 各位觀眾, 故事結束, 再也沒有別的
- 觀念型
- 拋出一個問題,加以戲劇化的渲染, 但是把解決方案留給讀者思考
- 作者給讀者一個能夠答對並且高興的機會
- 展望型
- 把觸角伸向未來
- 飄的結局
- 反高潮
- 再生變故, 額外的轉折和情感爆發
- 故事原本可以結束, 但透過反高潮改進整個故事
- 逆轉型
- 和開頭形成鮮明對照
- 引導讀者去相信某些充滿邏輯的事情, 結果被騙了
- 假的目標, 假的目的, 假的理解方式等
- 噱頭型
- 利用一個物品, 一個詞或是任何一個確切的事物做噱頭
- 此物確實影響了情節和腳色, 並且融入在故事中,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修改
- 小說有其設定讀者
- 如果是針對雜誌的投稿, 要考慮讀者和雜誌性質
- 原創性是條窄路
- 常見的錯誤
- 開頭的位置對嗎?
- 調換小說順序會不會更精彩
- 開頭是不是太慢了?
- 開頭是否能讓人意猶未竟
- 故事的情緒確定了嗎?
- 小說開頭看完應該就能進入某種情緒
- 倒敘處理得好嗎?
- 是否恰當, 不突兀又能做到前後時間的接合
- 寫作的東西自身是否了解
- 有沒有什麼現實層面的邏輯漏洞
- 年代清楚嗎?
- 背景設定的一致性, 貨幣單位, 流行等
- 不必要的情節
- 情節是否有意義
- 語句是不是重複了
- 贅字贅言等等
- 不必要的角色
- 時時檢討角色對故事的必要性
- 角色性格是否始終如一
- 是否濫用詞語
- 一個故事需要某些詞語重複, 但是除此之外的詞語不應該出現太多次
- 對白是否生硬
- 唸出來
- 事實是否準確
- 是否有破壞場景或著情緒
- 在高潮中是否有不必要的陳述
- 是否陳腐或著交揉造作
- 情節是否連貫
- 角色是否按照一種理性, 可信的方式向目標前進
- 是否言之有物
- 讀完是否能在讀者腦中留下東西, 一個觀念, 或是一些想陳述的話語
- 邏輯性
- 主角是否是靠自己解決問題
- 克服障礙的方式是否合理
- 故事or散文
- 小說是一連串事件創造出一個需要明確解決的情境
- 高潮是否太短了
- 小說結束得太快還或是太慢
- 行文是否冗贅
- 預設讀者是否能接受自己的小說
- 有沒有讓讀者思考, 留有想像空間
- 邊讀邊寫
- 俗套小說承載的是白日夢, 高級小說承載的是深夜中的夢
- 只有當作者找到不得不說的東西, 然後在許多故事裡面變著花樣反覆地說, 故事才有自己的軀幹
- 故事要有觀點, 故事要有意圖
- 觀點和意圖要和故事牢牢結合
- 永不放棄
- 第一作多半是個爛故事
- 別怕失敗的多練習, 寫作是個積累過程
- 別太看不起自身的作品, 這往往意味著自身的審美品味超過了創作能力
- 長期來看這是讓人進步的好動力
- 多觀察事物, 好的作家也是觀察家
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
Ephernité
海蜇皮和青蘋果做餡料的小塔, 上面放了蛤蠣高湯做成的晶凍
蛤蠣高湯和青蘋果的酸味意外的搭配, 配上略帶甜味的塔皮
口感和風味平衡的組合, 這道喜歡
帕瑪森起司脆餅,火腿配上起司內餡
烤田螺
中規中矩, 如果要配麵包的話, 個人比較喜歡火後再重一點, 使大蒜和巴西里的焦味溶入油中, 帶出苦味風格的配醬風格
法國吉拉多生蠔/香檳醋漬茴香/手指檸檬
生蠔好吃, 味道濃郁
海葡萄和蒔蘿, 配上馬告冰沙的調味相當刺激味蕾
吃完感覺更餓了:Q
野生烏魚膘/白蘆筍/菊芋千層
日式醬燒方式料理的烏魚膘, 軟嫩濃郁的口感, 配上醬汁濃上加濃的感覺挺棒的
飛魚卵和手指檸檬的搭配, 視覺形狀相似, 味覺上酸鹹互補,
菊芋和馬鈴薯千層的紮實口感和魚膘的對比也是加分項目
這道喜歡
奶油烤龍蝦/普羅斯旺燉菜/西班牙煙燻臘腸
第二次吃到, 依舊好吃的三角組合
義大利黑松露/頂級帕瑪森乾酪/薩丁尼亞手工戒指麵
薩丁尼亞島手工編製成戒指形狀的義大利麵
麵體口感良好, 口感上像較複雜的麵疙瘩
配上牛肝菌和帕馬森起司做成的醬汁,
吸附力佳的麵體配上乳化的醬汁, 報上黑松露, 巴西蘑菇, 珊瑚菇
年初就能吃到好吃的義大利麵:D
這道很喜歡
野生紅條魚/白蘆筍/歐芩香草綠醬
魚本身ok, 配上蝦油, 醬汁風格變得扁平, 香草味道被蓋過
整體略顯平淡
胭脂乳鴿/皺葉甘藍/柑橘漬迷你蘿蔔
帶了點木質和蜜香的乳鴿皮, 野性帶著鐵血滋味的乳鴿肉, 配上飽滿平衡的GSM紅酒, 形成讓人無法拒絕的野禽時間
後段以精緻燉菜風格的乳鴿醬汁, 配上碎肉和皺葉甘藍, 小小的也為漢堡這感覺挺不賴的
醬汁太少了, 有點可惜
這道喜歡
伊芙卡全果巧克力/豆薯千層脆餅/覆盆子雪烙
全果巧克力不太喜歡
開心果配上白巧克力的馬卡龍不錯:D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