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8日 星期六

美食的饗宴 品味的生理學

 這是一本十九世紀的法國政治家寫的美食書

偏向科學部分的美食主義主題, 對於兩百年後的我們來說, 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從文化和歷史的事實性論述, 這方面相當精采

  • 糖最早是以藥品的形式出現在人們面前.
    • 當時人看待咖啡, 看待巧克力, 看待菸草的方式, 跟習以為常的現代人也不同

  • 羅馬人以側躺的方式進食, 而側躺往往伴隨情慾.

  • 對當時的法國人而言, 蒸是種很少見的料理方式
    • 作者特意寫下一次使用蒸來料理大型多寶魚(歐洲比目魚)的經驗
    • 炸算是常見, 但是看起來最常料理的方式還是煮和烤

  • 松露最常搭配的是家禽, 松露火雞
    • 以松露塞滿鵪鶉, 製於抹上巴西里風味奶油的吐司麵包上
    • 以麵包回收肉汁

  • osmazome, 肉香質, 已經是死語了嗎?
    • 作者認為紅肉>家禽>魚, 剛好跟現代健康的概念相反

  • 當時的法國觀點的世界菜色
    • 法國: 鮮肉, 家禽, 水果, 在餐廳晚餐中有最大的比重
    • 英國: 牛排, 威爾斯野兔, 賓治酒
    • 德國: 酸菜, 漢堡燻牛肉, 黑森林肉排
    • 西班牙: 雜燴, 鷹嘴豆, 馬拉加葡萄, 賽里卡辣火腿, 飲料
    • 義大利: 通心粉, 帕馬森起司, 波倫亞香腸, 大麥片粥, 涼點和飲料
    • 俄國菜: 形形色色的乾肉,  熏鰻魚, 魚子醬
    • 荷蘭: 鹽鱈魚, 乾酪, 酸漬鯖魚, 庫拉索酒
    • 亞洲: 印度大米, 西谷米, 咖哩, 醬料, 希哈酒和咖啡
    • 非洲菜:開普葡萄酒, 
    • 美洲: 馬鈴薯, 鳳梨, 巧克力, 糖, 香草
從哲學和人生態度的角度來看, 這本書相當推薦.

率性而為, 承認自己的慾望又不失禮, 體面地去追逐所求事物.
大方接受對他人的善意, 直接不掩飾地表達感謝.
無論被宴請, 或是宴請他人, 皆是追求極致的賓主盡歡.
成書時, 作者雖已垂暮之年, 卻可以看到其鉅細靡遺地敘述數段年輕逃難時, 受邀宴會的快樂回憶. 美好經歷內化成作者的一部分, 如火焰般為其提供溫暖.

書摘:

  • 美食學是對充饑藝術進行反省和欣賞

  • 松露談不上是一種春藥, 會使女性更加嫵媚, 男性更易興奮

  • 在夢境中, 我們能夠察覺到自己走在人性邊緣, 因為睡著後, 人受到法律的保護, 但是法律卻無法束縛他, 所以他已不再是普通人

  • 廚師必須學會如何用火加工食物, 這是古代人無法掌握的, 如今, 我們的技術得益前人的探索和理解, 由於前人費盡心思的研究過許多食材, 現在才掌握了一些隱藏苦味的技術, 可以讓菜餚更加好吃, 所以他們總是會為自己所做的菜添加上等的配料.

  • 死亡也僅是一個需要, 和睡覺沒有差異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人際的法則

  1.  了解他人
    1. 理解他人是在幫助自己
      1. 世界上每個個體都是由其人生經歷所塑造而成.
      2. 並不是為了他人而去理解對方的動機, 是為了自己而去理解
      3. 透過理解, 來知曉如何應對他人的負面情緒
    2. 沒人必須喜歡你
      1. 當他人的行為讓你忍無可忍時, 選擇批評是條簡單的道路
      2. 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也許這些行為是合理的, 只是你不喜歡
      3. 自身不喜歡, 並不代表這件事就是錯的
    3. 人們只聽他們想聽的
      1. 人類天生會選擇自己想聽的, 並忽略不想聽的
      2. 溝通時不要廢話連篇, 用字盡量精準, 清晰, 明確, 直率
        1. 搞清楚對方的癥結點, 以對方角度來論述
        2. 透過提問使得對方思考核心問題
    4. 人們只相信他們想相信的
      1. 人們相信的不只是客觀事實, 更願意相信符合自身世界觀的事情
        1. 信念和事實同等重要
      2. 實務上, 人不可能因為辯論而改變自身的信念
      3. 能改變人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和經歷
      4. 不要對改變他人的立場心存幻想.
    5. 你的態度影響別人的回應
      1. 交流的方式比交流的內容更能滿足人的情感需求
      2. 換言之, 交流互動時採取的態度很重要
        1. 吵架的態度會帶來爭吵
        2. 猶豫的態度會讓人輕視
    6. 記住你的第一印象
      1. 直覺帶來的第一印象, 雖然並不是透過邏輯分析取得, 有時候還是會有功效
      2. 記住自己對事物的第一印象, 但也別過分依賴.
    7. 人以群分
      1. 天性上, 人類會尋求歸屬感
      2. 人對屬於的團體有忠誠度
        1. 忠誠度又會根據遠近而有差別
        2. 家庭>社區>城市>國家
      3. 當團體之間發生利益衝突, 想要繼續支持團體就會十分艱難
    8. 每個人都渴望被重視
      1. 當別人做出貢獻時記得去褒獎他, 具體的褒獎, 製造雙贏的契機
    9. 唯有喜歡你, 才會開你玩笑
      1. 開玩笑是表達情感的方式
      2. 開玩笑的精隨是溫和的取笑某人特別的特質, 並將它裝扮成負面且以幽默的方式來表達
      3. 嘲笑是取笑別人並讓別人的缺陷引人注目
    10. 越過玩笑就是嘲笑
      1. 任何人一直重複明知會傷害別人的話, 那就是言語霸凌
      2. 嘲笑有灰色地帶, 依據關係和對象決定
    11. 每個人都要不安的時候
      1. 人不管看起來多麼有自信, 總會有潛在的不安
      2. 待人以寬
    12. 本性難移
      1. 大多數人不會去思考自己是如何長成當今的樣貌
      2. 要做出批評容易, 要做出改變很困難
    13. 行為和本性不一樣
      1. 能改變人的行為比較簡單, 行為的改變往往對事情具備足夠的幫助
      2. 新的體驗和經驗, 通常足夠讓人的行為造成改變
    14. 不要妄自猜測別人的關係
      1. 每對關係都與眾不同, 不要臆斷或猜測, 更不要去評斷
    15. 說大話是為了留下好印象
      1. 當人說大話時, 往往他們是為了以某種方式打動你
      2. 可能伴隨著不安, 掩飾掩飾真實的自己以避免被批評
      3. 寬容待之
    16. 直接溝通不等於正面對職
      1. 如果問題亟待解決, 逃避並不會讓矛盾消失
      2. 以注重感受的方式, 誠懇的表達問題
        1. "當你這樣做時, 我感到..."的對話方式
        2. 這種相對中立的對話方式, 可以表明自己沒有爭吵的意圖
    17. 緊張是因為在乎
      1. 因為害怕搞砸, 真心在乎才會感到緊張
      2. 治療緊張的解藥是自信
    18. 憤怒等同悲傷
      1. 對有些人而言, 憤怒是偽裝怯弱和無助
    19. 哭泣不一定是傷心
      1. 看到的情緒不一定是真實的
      2. 哭泣也可能是來自憤怒
    20. 有時只是無心之過
      1. 別太在意小事情, 很多人在忙碌的時候不一定能處理好每個細節
      2. 一次沒被邀請, 或是沒被提及, 可能都僅是對方無暇處理
    21. 卯不對榫
      1. 適性適所, 不要太強求硬撐
    22. 狂野和乖僻不一定有趣
    23. 十三歲大不宜
      1. 不管幾歲, 都有自己要面對的處境
      2. 評價別, 人之前先退一步, 想想他們承受的壓力
    24. 孩子只是有樣學樣
    25. 有責任感才是真的獨立
    26. 青少年對父母的恨都源自於愛
    27. 談心很重要
    28. 傾聽也很重要
    29. 沒人喜歡說對不起
      1. 關鍵是對方的想法和做法, 即使沒有明說, 也可以視為道歉
      2. 比起口頭的道歉, 更重要的是感到抱歉
    30. 世界滿是叛逆
      1. 有些人習慣性的跟上頭逆向而行, 也許是為了證明自身的存在感
      2. 透過逆向心理學操縱, 或是給予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做事
    31. 有些怪人其實是好人

  2. 幫助他人
    1. 幫助別人之前, 先保護好自己
      1. 不要超過底線的幫助別人, 也不要被自己的情緒左右
    2. 一起身陷泥沼
      1. 先滿足情感要求, 再來提解決方案
        1. 要清楚的表示能理解對方的感受
    3. 有情緒是正常的
      1. 面對他人的感受時, 不要評價, 不要否定
        1. "別擔心" 就是在否定對方的擔憂
    4. 傾聽就好, 別急著給建議
      1. 分清楚對方是要你分擔感受還是尋找解決方案
    5. 了解自己能力所及之處
      1. 不要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2. 寧可在答應時加入很多但書, 也不要違背承諾
    6. 不要比誰更慘
      1. 敘述自己的處境更糟, 並不會讓對方心情更好
      2. 反過來只是給予對方"你沒資格抱怨"的感受
    7. 某些情況下永遠別給建議
      1. 要設想對方會怎麼看待他人給予的建議
      2. 用問題回答問題, 協助對方找出選項和釐清事情走向, 但不要搶奪選擇權
    8. 接受別人的決定
      1. 不要為別人的決定產生罪惡感
    9. 把自主權還給當事人
    10. 讓他們自己思考
      1. 用問題引導, 讓對方思考清楚
      2. 不要直接給予建議, 那會帶來壓力
    11. 學會問問題
      1. 辨識潛在的資訊, 拋出正確的問題, 想想對方拒絕說出實情的原因
    12. 聽出言外之音
      1. 表面上的問題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QBQ的概念
    13. 他們可能不想要解答
      1. 有些人只是藉由敘說自己的悲慘來取得關注, 別浪費時間去幫他想解法, 直接問他"你覺得應該怎麼做"
    14. 別輕易說出看開點
      1. 如果這些話有用, 他們早做了
      2. 焦點擺在感受的抒發
    15. 留點隱私空間
      1. 如果某人不想面對某件事, 為什麼必須要去面對?
    16. 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幫助
      1. 別人拒絕你的幫助與你無關, 與你的幫助帶來的感受有關

  3. 獲取他人支持
    1. 信任是互相的
      1. 別人對你信任與否是一種感受, 而非選擇
    2. 注意細節
      1. 跟他人交流時, 注意傾聽, 適當的發問, 讓記憶更深刻
      2. 要讓別人認為你認為他很重要
      3. 把談話記錄筆記下來也無妨
    3. 稱讚要真誠
      1. 不要淪為空洞的奉承
    4. 稱讚要有感染力
      1. 具體地說出稱讚的原因和細節
      2. 不要在稱讚後面加入"但是"來降低效果
    5. 保持適度的稱讚
      1. 不要小題大作
    6. 人們渴望被喜歡
    7. 贏得尊重
      1. 做什麼都要好好認真的做, 這往往能讓你獲得他人的尊重
    8. 保有幽默感
      1. 注意開玩笑的對象
      2. 最適合開玩笑的對象是自身, 也就是自嘲
    9. 勇於承認錯誤
      1. 辨認自己的拒絕反應
      2. 承認自己的錯誤, 會讓別人認為你具有判斷力
    10. 學會寬容
      1. 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
    11. 建立私交
      1. 人傾向喜歡與信任被自己視為同類的人
      2. 同類來自於共通點, 人與人之間一般都有可以突破的共通點
    12. 互動方式因人而異
      1. 人喜歡被視為特別
      2. 每個人都有比較適合的對待方式
    13. 人們通常只認同自己
      1. 事情的成功離不開兩個要素: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途徑
        1. 途徑如果不只一種, 也許不用太執著在方式上
        2. 如果你堅信途徑只有一種, 那麼要透過溝通傳達給其他人, 並給予他們選擇的機會
      2. 避開目標相同, 但因為方式不同而產生的摩擦
        1. 避免馬後炮
    14. 找出共識, 並把成功歸於他人
      1. 人們最能接受的想法, 是他們相信是自己想出來的想法
        1. 誘導對方做出你想要的想法, 在歸功於對方是推進事情的好方法
    15. 不要告訴他人犯錯之處
      1. 多數人並不具備被指責錯誤的雅量
      2. 委婉地指出對方錯誤
    16. 尋求團隊合作
      1. 設定團隊目標, 而非個人目標
    17. 成為無所不能的普通人
      1.  不需要給自己太強的人設
    18. 懂得分享
      1. 不要隱藏太多事情, 不要給別人"照做就對了"的指示
        1. 要讓人融入團體
    19. 學會感謝
      1. 幾乎所有的感謝都比沒說出口來得好
    20. 進入他人的內心
      1. 要理解驅使他人的動力
        1. 來自金錢?來自被認同?
    21. 有建設性的意見
      1. 對於他人無法改變的事情給予評論, 是件徒勞無功的事情
    22. 求同存異
      1. 既想表達相反的觀點又想避免爭論是不可能的事情
      2. 可以只附和對方情感面的部份
        1. "這的確令人生氣/無聊"之類的
    23. 創造雙贏
      1. 談判是在雙方都覺得自己擁有了某些東西的情況下, 達成協議
    24. 學會變通
      1. 找出那些狀態下對方會滿意, 那些狀態下你會滿意
      2. 調節變數, 尋找更多可能性
    25. 懂得取捨
      1. 慷慨雖然重要, 但是盲目慷慨只會讓人對你產生懷疑
      2. no give no take
    26. 守住底線
      1. 不要在不清楚自己的底線之前進行談判
      2. 試著了解對方的底線
    27. 攤開一切說清楚
      1. 人在面對還沒得到, 也不確定能否到手的東西時, 會變得很狡猾
      2. 要明確地詢問對方是首還有其他有待商榷, 補充, 修改和調整的內容
        1. 如果對方事後提出要求, 就可以依據來拒絕
    28. 給對方台階下
      1. 照顧好對方的感受
    29. 無所畏懼
      1. 若是對方抓到了你的弱點, 不如直接放棄交易
    30. 別讓自己措手不及
      1. 不需要當場答覆對方, 伴隨時限的決策往往並不正確
      2. "如果你要我現在就必須回答, 那答案就是不"

  4. 難以相處的人
    1. 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1. 你不能改變別人, 只能改變自己
      2. 如果別人讓你憤怒, 厭煩, 那麼需要改變的是你自己
    2. 來自於失控的恐懼
      1. 大多數表現出極端行為的人, 並沒有真正的管理好自己
        1. 成癮問題, 心理問題
    3. 自卑的人會從別處壯大自己
      1. 幸福有自信, 能自我肯定的人, 多數不會欺負別人
    4. 怒吼是渴望他人聆聽
    5. 消極的人並非一無是處
      1. 消極的人可以預測風險, 如果他們能具體的舉出可能性的話
    6. 控制狂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
      1. 以自信從容來面對控制狂, 別試圖改變他們
    7. 當心情緒勒索的陷阱
      1. 人不需要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2. 意識到情緒勒索, 堅定的拒絕, 保持距離
    8. 自卑產生多疑
    9. 偏見始終來於無知
      1. 有人有偏見, 那是他的問題, 跟你沒關係
    10. 裝可憐的人渴望認同
      1. 給予回饋只會讓其變本加厲
      2. 可以承認對方的感受, 但不應該承認主觀現實
    11. 心思敏感終將無法堅強
    12. 人們只聽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1. 別人故意不聽你說話肯定有其原因
    13. 被動攻擊型的人害怕衝突
      1. 這邊的被動衝突, 指的是京都人的誇讚
      2. 這邊作者建議是識破這種攻擊挑明出來解決
        1. 個人認為這要看文化圈, 有時候這是對方給予台階
    14. 拒絕施捨的讚美
      1. 讚美應當要真心, 而且不應該隱含歧視
    15. 誰也打敗不了真正的自戀者
    16. 抱怨是因為不想改變
      1. 要清楚地告訴抱怨者:做出一定程度的改變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糟糕
    17. 不單為了抱怨的競爭型抱怨者
      1. 競爭型抱怨者:喜歡跟人比慘, 跟人比工作操的人
      2. 可以肯定他們工作成果, 但是不該肯定他們裝可憐的行為
    18. 秘密充滿力量
      1. 如果有人對你隱藏其所知的秘密, 不要相信對方說的話, 將他們從信任名單內刪除.
    19. 有些人就是輸不起
    20. 操縱不僅僅是說服
      1. 學會相信自己的判斷, 而不是聽信他人的觀點
    21. 忙碌的人問題少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食物風味搭配科學

  1.  關鍵香氣
    1. 食材要搭配得宜, 就要以對的濃度擁有共同的關鍵香氣
    2. 以香水來說, 香氣會經歷三個階段的揮發
      1. 前段含有最具揮發性的化合物, 通常僅維持5到30分鐘
      2. 中段維持較久, 可以散發約30分鐘
      3. 後段由於分子較重, 需要較長時間蒸發
      4. 換言之, 最明顯的香氣分子往往重量較輕而容易察覺
    3. 香氣分子有獨特的嗅覺察覺閾值, 意即人類能察覺的最低濃度
      1. 不同分子的閾值大不相同
      2. 個體差異大
    4. 人類對氣味劑混合物的察覺, 並非僅僅是將個別香氣特徵單純加在一起
      1. 一般而言, 當混合物含有超過四種成分, 各個成分的特徵將消失, 人類察覺到的是一種新的嗅覺認知, 此現象稱作合成處理
    5. 改編基質和溫度也會影響氣味分子
      1. 疏水性香氣分子排斥水, 較易溶解於脂肪中, 當他們被水分子環繞時, 更容易進入空氣中為人察覺
      2. 相反的, 親水性香氣分子更喜歡待在水中
        1. 酒精具有部分疏水性質, 水和酒精的比例會影響那些香氣分子更容易被察覺
    6. 香氣分子低於嗅覺閾值並不一定代表不能被察覺
      1. 擁有類似結構或感知的香氣可以產生綜效或加成性





  2. 香氣類型與描述



  3. 從食材搭配到美味佳餚
    1. 均衡的風味, 滋味和質地能為菜餚增添有趣的深度和層次
    2. 質地對比
      1. 最基本的兩大組: 柔軟和酥脆
      2. 缺乏質地變化的菜餚很無趣, 至少從中個挑出一種對比質地來形成搭配
    3. 對比滋味
      1. 結合五個基本味覺元素的兩種以上來對比
      2. 同時記得食材對三叉神經的影響, 觸覺, 溫度, 澀味, 油脂, 辛辣, 麻痺, 清涼或是酒精的灼燒感
    4. 感知複雜性
      1. 在一定程度之前, 多數人對感知複雜性的增加有正向反應, 但過於複雜時喜好度會下降
      2. 經驗的累積, 對菜色的理解, 人腦會自動將將感知組塊化而降低認知的複雜度.
    5. 人喜歡多樣化, 但也會尋找熟悉的元素和結構來幫助自己理解新的體驗
      1.  多樣化中的統一

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秋日和 壽司
























很正統來自東京高級壽司的味道.


大腦喜歡這樣學

  1.  大腦與學習的關係
    1. 大腦的兩種學習模式
      1. 專注式思考
        1. 高度專注狀態
        2. 理性, 循序漸進, 分析來解決問題
        3. 與前額葉的專注能力有關
      2. 發散式思考
        1. 比較放鬆, 大腦不同區塊進行連結, 產生洞見
      3. 要理解新概念時, 兩種能力並用效果最好
        1. 先專注學習, 之後轉移注意力, 進入發散模式, 讓大腦有時間整理資訊, 並讓新資訊和不同區塊連結
      4. 定勢效應
        1. 既定觀念或是最新出現的念頭, 阻礙人腦找到更好的想法
        2. 從專注模式轉回發散模式有助於甩開這種效應

    2. 學習是一種創造
      1. 善用發散模式, 可以讓人在更深, 更有創造力的層面學習
        1. 先用專注模式, 讓學習題目進入大腦
        2. 讓發散模式接管後續工作
          1. 安排一段時間不去想問題
          2. 發散模式會讓人以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3. 重新開始專注模式, 融入發散模式找到的新概念
          1. 兩次專注模式間隔幾小時就有好效果, 不要超過一天
      2. 每天都學一點點的效果最好, 大腦有足夠時間建立穩固的神經連結
        1. 一個學習單位大概25分鐘
      3. 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
        1. 工作記憶
          1. 短期記憶, 大約可以存四到七個記憶組塊
        2. 長期記憶
        3. 間歇式重複法有助於將工作記憶的資訊轉到長期記憶
      4. 睡眠是記憶與學習的關鍵環節
        1. 清除瑣碎的記憶, 保留重要的記憶

    3. 記憶組塊與能力的錯覺
      1. 記憶組塊
        1. 透過跳躍式思考, 將個別資訊集合成有意義的概念
        2. 有意義的概念和符合邏輯的整體觀, 更容易和其他內容融合
      2. 建構記憶組塊的構成
        1. 專心研讀想要建立組塊的資料
        2. 理解資料的要點
          1. 專注/發散交替
        3. 建立脈絡
          1. 理解這個組塊和其他組塊的關係
          2. 建立和其他組塊的連結
      3. 提取, retrieval
        1. 不看書, 努力回想正在學習的內容, 這遠比重複閱讀更加有效
      4. 能力錯覺
        1. 看著解答時, 把沒有內化的知識當作自己能力的錯覺

  2. 如何不再拖延
    1. 習慣的毒性與助力
      1. 人面對不舒服的事情傾向拖延
        1. 長遠來看, 帶來短暫快樂的事情, 並不見得有益
        2. 令人不舒服的, 往往來自對事情的期待, 而非事情本身
          1. 當真的去做不舒服的事情時, 專注的感覺會讓不舒服消失
        3. 為了必須做某件事情而憂慮, 比實際去做那件事情本身更耗費時間

    2. 殭屍無所不在
      1. 習慣:大腦啟動了設定好的殭屍模式
      2. 習慣的特性
        1. 提示
          1. 習慣多半有個觸發點
            1. 好比收到手機上的訊息
        2. 例行動作
          1. 大腦例行動作/慣性反應
            1. 收到訊息於是查看
        3. 獎賞
          1. 例行動作會帶來一些快樂
            1. 看到訊息, 解除未知的快樂
        4. 信念
          1. 自己認為自己有這習慣
      3. 借助習慣的力量
        1. 找出觸發拖延習慣的提示
        2. 培養新的習慣來對抗拖延
          1. 以過程為主, 而非結果
            1. 好比投入多少時間看書, 而非看了多少章節的書
        3. 當自己用新的例行動作成功對抗拖延時, 給自己更高的獎賞
        4. 相信自己能改變
      4. 番茄鐘
        1. 25分鐘的完全專注時間
        2. 適當的時間壓力可以增加工作效率, 還有抗壓性
        3. 不要一心多用, 這有害於大腦建立神經連結

    3. 建立有用的記憶組塊
      1. 組塊
        1. 大腦將觀念整合成能夠順利連結的神經思考模式
      2. 刻意練習法
        1. 複讀並不是讓大腦建立組塊的最佳方式
        2. 回想才是最好的刻意練習法
          1. 多次回想, 兩次回想中插入休息和睡眠, 讓大腦有時間整理資料
        3. 測驗也能強化並鞏固腦中的相關神經模式

    4. 工具,秘訣和小竅門
      1. 目標:利用各種方式, 誘導自己, 讓自身行為能下意識的持續進行高效能行為
        1. 心理訣竅
          1. 置身於較少的環境
          2. 透過冥想, 忽略雜念
          3. 轉念讓自己保持正向
        2. 要能觀測自己的產出
          1. 檢驗各種方式對自己行為的改變, 改進習慣和學習模式
      2. 行事曆與工作清單
        1. 睡前列出工作清單, 不要讓待辦事項大幅佔據工作記憶
        2. 安排時程, 有計畫地運用時間
          1. 藉由結果反饋, 對於工作安排的能力會上升, 時間運用會更有效
          2. 把遙遠的截止日期變成每周, 每天的工作目標

    5. 有關拖延殭屍的結語
      1. 如果你可以意識到你是為了什麼而覺得痛苦, 以至於你拖延不去做某件事, 這對你會有好處
      2. 事前規劃並不是拖延的一部份, 栽進工作前要先停下來思索

  3. 如何記得牢
    1. 增強記憶力
      1. 宮殿記憶法
        1. 人天生對空間和時間軸的結合有記憶
        2. 回想熟悉的地方, 按照順序在每個場景塞入想記憶的東西
        3. https://www.ccy123.net/2021/02/blog-post_22.html

    2. 更多幫助記憶的秘訣
      1. 譬喻和類比有助於記憶, 觀念和大腦緊密黏合
        1. 但是不應該陷入譬喻的偏誤, 將A譬喻成B, 不代表B具備的性質A一定要有
      2. 間隔式記憶法
        1. Anki等學習卡系統是好工具
      3. 創造可以強化內容的有意義群組
        1. 將資料壓縮存放在腦中, 解壓的過程也能幫助記憶
      4. 適當的手寫, 互動式輸入可以增加記憶
      5. 不斷思考並理解, 回想, 定期回想

  4. 如何學得更深入
    1. 欣賞自己的天分
      1. 學習來自於想辦法自己理解所接受到的訊息
      2. 內化並建立記憶組塊, 大腦就可以放下細節, 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事物
      3. 再次強調:適當的從專注模式切換至發散模式有助於強化
    2. 大腦可以重新塑造
      1. 吸收新知識時, 盡量透過譬喻和類比, 讓南轅北轍的概念互相連結, 產生更泛用的記憶組塊
      2. 理科, 數學和邏輯類的記憶組塊泛用性很高
    3. 方程式之詩與心靈之眼
      1. 思維可以是語言, 也可以只是意向
      2. 不要被語言的表達方式去限縮理解的方式
      3. 去理解語言背後的涵義, 方程式背後的意涵, 詩歌蘊含的意義
      4. 學習時一心多用會讓記憶組塊品質下降
    4. 自學的價值
      1. 人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5. 讀書方法與考試技巧
    1. 避免過度自信
      1. 不完整的認知能力會帶來過度自信
      2. 適當開始發散模式, 退後一步思考, 得到宏觀的視野
      3. 接受, 創造競爭環境, 競爭是種合作的方式, 可以激發潛力
        1. 與不怕表達異議的人合作
          1. 注意自己思考的錯誤
          2. 理解他人的想法
    2. 應考策略
      1. 靈活的時間分配
      2. 把握全局, 依據目標規劃解題順序, 
      3. 把握定式的凝神技巧

    3. 釋放潛力, 好與壞的讀書方法
      1. 好的方式
        1. 回想學習內容
        2. 檢驗自己
        3. 建立記憶組塊
        4. 間格練習
        5. 交替練習
        6. 休息
        7. 多運用類比
        8. 先挑難的部分下手
        9. 使用心理對比, 想想更好的自己

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

Ephernite





馬鈴薯薄片

醃漬的小洋芋薄片 卷成花形 配上黃芥末籽醬
 清爽又有點類似白酒的酸味 濃郁滑順卻不帶芥末辛辣的醬汁 
相當開胃, 這道好吃

 海苔脆片

希臘式魚卵醬(avgotaraho?) 配上生鮭魚卵
和明太子似而不同的魚卵醬, 配上熟悉的海苔和鮭魚卵
帶著海洋感的鮮鹹, 這道好吃

慣例
餅皮似乎變薄了, 還有這次麵包好乾啊

九孔鮑|豆薯|芭樂雪酪|手指檸檬

九孔鮑搭配醃漬豆薯的沙拉, 五味辣醬做的脆餅, 芭樂為基底配手指檸的sherbet
相當有趣的一道菜, 單吃起來沙拉/脆餅/雪酪三元素都有點缺陷
香草味道過重的沙拉, 味道單一的脆餅, 被芭樂澀味主導的雪酪
搭配在一起吃食用, 這些負面元素就消失了, 留下原本美好的部分
味道被重新組合的新奇感
這道好吃


法國白蘆筍|西班牙賽拉諾火腿|鼠尾草

荷蘭醬中滿滿是鼠尾草的味道, 帶著豐富有層次的草本感
白蘆筍以兩種方式呈現, 除了常見的切段
另一部分先削成薄片,燙過後再卷成類似義大利麵卷
除了咬感上更豐富, 充滿縫隙的結構, 讓乳化醬汁和火腿更能掛附其中
這道超好吃 

烏柏蜜嫩煎鴨肝|甜菜根|黑莓

經典的鴨肝配酸甜醬 配上當季的桑椹和小紅莓
鴨肝和甜菜根的火候剛好, 該軟該焦該脆的口感都有
另外讓人有印象的, 是柔和的甜味展現方式
甜味平均分佈在食材和醬汁中, 搭配酸味自然呈現, 不會突兀的去壓制酸味, 
這道好吃


義大利黑松露|日本大蔥|花東老母雞澄清湯

松本茸的香味濃郁 
大蔥僅略烤, 毫無辛辣感, 細緻的纖維, 咀嚼帶鮮甜汁水  

跟上次類似的湯品, 不過整體表現更好了
焦蔥味不再是湯的主導, 松本茸拉高整體菌菇的比重, 平衡性上升, 這道好吃


加拿大龍蝦|普羅斯旺燉菜酥派|西班牙煙燻臘腸醬汁

龍蝦生熟剛好, 去殼後形狀完整, 真羨慕手巧的人:Q
西班牙煙燻臘腸為基底的醬汁, 討喜又多變
從臘腸的角度, 去增添龍蝦的鮮鹹
從煙燻紅椒的角度, 混入酥派內餡的普羅斯旺香料, 形成更複雜有趣的風味
帶油脂感的酥皮配上醬汁和紅酒也是很美妙的收尾
這道好吃

日本A5進江和牛|菊芋|孢子甘藍

慣例的牛肉搭配和牛骨醬汁
和牛的存在感太強, 和牛有個性的油脂香往往會蓋過其他元素
孢子甘藍倒是不錯


覆盆子雪酪|紅醋栗|瑪哈草莓脆餅

蠻有趣的甜點, 各種的酸和各種的搭配
覆盆子的酸, 紅醋栗的酸, 草莓檸檬的酸
起司的潤滑, 巧克力的苦甜, 蛋白霜和脆片兩種口感截然不同的甜


大體上符合期待
白蘆筍和臘腸讓人驚艷, 酒還是控制在兩杯好了..


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迷戀音樂的腦

  1. 什麼是音樂
    1. 聲音的基本要素
      1. 音量, 音高, 輪廓, 音長, 速度, 音色, 空間定位與回響
      2. 大腦把這些基本的感知屬性組織出和聲, 旋律等高層次概念
    2. 音樂術語
      1. 音高 pitch
        1. 純屬心理購念, 與一個音的真實頻率有關, 也和它在音階中的相對位置有灣
      2. 節奏 rhythm
        1. 一系列音符持續的時間
      3. 速度 tempo
        1. 曲子整體的速度
      4. 輪廓 contour
        1. 描述一段旋律的整體形勢
      5. 音色 timbre
        1. 當不同樂器演奏同一音符時, 可用音色區分彼此, 部分差異來自泛音
      6. 響度 loudness
        1. 純屬心理購念, 與樂器產生的能量大小有關, 非線性
      7. 回響 reverberation
        1. 空間感, 聲源距離與音樂所在空間大小共同造成的感受
    3. 高層次概念
      1. 節拍 metor
        1. 大腦從節奏, 音量中擷取訊息, 產生拍子的概念
      2. 調 key
        1. 曲子內各個音會依照彼此的重要性, 形成一種層級關係
        2. 屬於人腦對於音樂風格和特色的體會
      3. 旋律 melody
        1. 曲子的主題, 讓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連串音
      4. 和聲 harmony
        1. 由同時出現的各個音高所構成的關係決定, 與音高所構成的聲音脈絡有關
    4. 音高
      1. 純粹是心理概念
        1. 聲音是一種波動
          1. 發聲源引發介質分子有節奏的震動, 使空氣產生疏密變化, 產生聲波
        2. 人腦之中, 心智就會將聲波的頻率解釋為音高
          1. 類似光和顏色的關係
      2. 人類的聽力範圍在60hz ~20000之間
        1. 標準鋼琴有88個琴鍵, 音頻為27.5 hz ~ 4186 hz
          1. 最高音和最低音的音高對人類來說模糊難辨
      3. 旋律
        1. 由一連串音高組成, 是一種抽象的原型
        2. 屬於聽覺物件, 即使在節奏, 音量上, 音色有所變化, 也保有可辨識的性質
      4. 多數文化很少用到比半音更小的音高變化
        1. 一般人無法分辨差異小於半音1/10的音高變化
      5. 大腦對音高是直接反應
        1. 聽質皮層有分音高的直接定位地圖
        2. 具體來說, 聽到440hz的聲音時, 聽質皮層會有一些神經元活化, 而且頻率正是440hz
    5. 音階 sacle
      1. 音高的子集合
      2. 不同音樂系統有不同的音高選擇
        1. 被選上的音高成為該音樂系統中的重要部分
      3. 西方音樂的ABCDEFG
        1. 循環性
          1. 同名的音高頻率是是雙倍數關係
            1. 頻率1:2或是2:1
          2. 一樣類似顏色的循環
            1. 紫色紅色在可見光的兩端, 對人類來說相似
    6. 音程 interval
      1. 兩個音之間的差距
      2. 西方音樂用對數法, 將八度音程分成12個音, 彼此間距相同



      3. 現行的系統稱為A440, 因為位於鋼琴正中央的音稱為A, 頻率440hz
        1. 決定音樂樣貌的不是絕對值, 而是音高之間的關係
        2. 音的頻率可以任意制定, 但是兩個半音之間的頻率差異是固定的
          1. 每個半音之間差異為1.0594...
          2. 提升12次之後, (1.0594...)^12 = 2
      4. 西方作曲一般只用到12個音之中的一部分
        1. 大調音階, 最常用的七音音階
          1. 從12個音任意一個開始, 選取距離為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
            1. C大調 : C-D-E-F-G-A-B-C
          2. 兩個半音的特定位置具有關鍵的重要地位, 不僅形成大調音階的特色, 也是讓聽者預期大調音階如何進行的要素
        2. 小調音階
          1. 全-半-全-全-半-全-全
      5. 大調音階常與快樂或得意的情緒連結, 小調音階常與悲傷和挫敗連結
      6. 中國古典音樂用的是五聲音階
      7. 藍調常用的五聲音階是小調的一種
    7. 樂器發出聲音時, 同時產生多個音高
      1. 頻率最低者為基頻, 其他稱為泛音
      2. 當泛音頻率為整數倍數時, 神經元會同步放電, 形成聽覺上和諧的感受
      3. 基頻缺補
        1. 即使基頻去除, 人類仍能感受基頻的音高
          1. 當同時接受到200hz, 300hz, 400hz的聲音時, 人腦感受到100hz的音高
    8. 音色的差異
      1. 樂器有各自的泛音構成
      2. 樂器有各自起音 attack
        1. 指的是樂器聲音的起始部分, 也是樂器形成穩定泛音之前的部分
      3. 樂器有各自音流 flux
        1. 樂音開始演奏之後的變化 

  2. 跟著音樂打拍子
    1. 演奏音樂需要大腦數個區域的通力合作
      1. 基本的爬蟲腦區(小腦與腦幹), 處理計時和節奏
      2. 從額葉後區直到頂葉的感覺運動處理
      3. 前額葉中主掌規劃能力的區域
    2. 節奏, 拍節, 速度
      1. 節奏:音符的長短
      2. 拍節:打拍子的輕重之分, 以及輕重拍如何形成較大的單元
        1. 每一種音樂系統都有強弱拍組合的模式
        2. 西方音樂常見的是每四拍出現一個強拍
          1. 華爾滋:每三拍一個強拍
        3. 四四拍
          1. 四個音符為一單元, 基本音符長度是四分音符
            1. 一個小節有四拍
      3. 速度:一個曲子的步調, 打拍子的速度
        1. 多數人哼唱音樂的速度偏差程度在4%之內
    3. 音長
      1. 常見的比例關係是彼此互為整數倍
        1. 與音高相同
      2. 整數倍對神經系統比較易於處理
      3. 西方音樂常見的三種拍節:四四拍, 二四拍和三四拍
    4. 響度和音高一樣, 純屬心理現象
      1. 空氣分子震動的幅度, 透過大腦產生響度
      2. 響度並非線性變化於震幅, 而是對數變化
      3. 分貝
        1. 分貝並非物理量, 而是兩個聲音強度的比例
        2. 聲音強度增加兩倍時, 分貝度只增加三
        3. 不傷害耳朵的前提下, 能到到的聲音最大最小強度比例為一兆比一, 即120分貝
          1. 當錄音的動態範圍是90分貝, 意指錄音中最大最小響度的差異是90分貝
        4. 標準參考值的0分貝是20 uPa
      4. 響度, 音高, 節奏, 旋律, 和聲, 速度與拍節並列音樂的七大要素
    5. 和諧音與不和諧音
      1. 聽起來愉悅的和弦與音程稱為和諧音, 反之稱為不和諧音
      2. 同度音程和八度音都被視為和諧音
        1. 頻率是1:1 和 1:2
      3. 將八度音程分為兩半, 得到的是三全音, 這是多數人認為最不悅耳的音程
        1. 頻率是45:32
      4. 和協音具有簡單整數倍的頻率
        1. 1:4 兩個八度音
        2. 3:2 完全五度音程
    6. 完形 configuration
      1. 探討各要素如何形成整體
        1. 整體不等於各個要素的總和, 不能用各個要素來了解整體的性質
      2. 旋律雖由特定音高組成, 但當轉調時, 音高全數替換, 聽者仍可辨認出旋律
    7. 群組的完形原則
      1. 以視覺舉例
        1.  群組即各種視覺元素, 在心智所見的世界中互相連結或個別存在的方式
        2. 下意識地進行
        3. 鳥瞰風景時, 具備類似性質的樹木共同形成一個認知群
        4. 群組因子可以來自物體本身, 好比形狀顏色等
        5. 群組音子也可以是心理性的, 意識如何分類
    8. 聲音的認知群
      1. 聆聽交響樂團時
        1. 相同樂器可以形成認知群
        2. 整個交響樂團可以形成一個認知群
        3. 人可以憑意志力, 強迫自己專注在單一樂器上, 追蹤這認知群
      2. 大腦對各樂器建立各自的心智圖像, 也建立合奏的心智圖像, 因此可以欣賞不同音色的搭配效果
        1. 聽覺系統對時間同步異常敏感, 當不同樂器吹奏同一音符時, 其中一個泛音列會比另一個更早出現, 以此建立不同認知群
          1. 這些聲音融合成大腦所認知的單一樂器聲

  3. 簾幕之後
    1. 大腦分成四葉, 額葉, 顳葉, 頂葉和枕葉, 以及小腦.
    2. 腦部對音樂的反應
      1. 由皮質下結構(耳蝸神經核, 腦幹和小腦)開始,
        1. 耳蝸的毛細胞會分析聲音, 將之分成不同頻率帶
        2. 電訊號傳遞到大腦兩側的聽覺皮質, 顳上溝和顳上回, 協助辨認音色
      2. 聆聽熟知的樂曲/音樂類型時, 大腦會啟用額外區域
        1. 分析音高序列:顳上回前驅和額下回
        2. 節奏:小腦,顳上回後區, 前運動區
        3. 情感:額葉, 小腦,杏仁河岸和依核
      3. 換言之, 同樣的音高, 會因為出現在樂曲中, 或是在喇叭聲中, 觸發不同的神經元
    3. 經驗賦予各種聲音意義
      1. 緩慢悠長的聲音解讀為平靜, 短促巨大的聲音解讀為警戒
      2. 作曲家理解箇中區別, 運用不同音長和音色的細微變化來傳遞情感
    4. 如同視覺, 聽覺系統也有一種補全訊息的方式
      1. 對話中有少量白噪音蓋過時, 人類會自動補上
    5. 聆聽音樂的特徵擷取和整合
      1. ,耳蝸, 聽覺皮質, 腦幹和小腦進行特徵擷取
        1. 這些是演化上較古老的部位
      2. 大腦的高階部分處理訊息並且預測音樂
        1. 這首曲子剛才出現什麼
        2. 如果是熟悉的曲子,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段落?
        3. 如果是熟悉的風格, 對之後段落的預期
        4. 其他任何訊息, 演奏者的動作, 視訊畫面等會不會帶來其他預期
      3. 由上而下的處理, 會讓由下而上的神經迴路重新組合, 讓人腦對事物產生錯誤的看法, 構成感知補全和錯覺
    6. 大腦為各種聲音賦予結構和秩序之後, 音樂始可被視為一種感知的錯覺
      1. 換言之, 對於音樂的預期, 造就了人對於音樂的情緒反應

  4. 預期
    1. 音樂是有組織的聲音
      1. 包含某些無法預期的元素, 在情感上才不會顯得平淡而呆版
      2. 作曲家了解聽者對音樂的預期, 巧妙的操作樂曲走向
        1. 建立預期, 然後操縱, 正是音樂的核心
          1. 以藍調形式演奏音樂, 運用藍調的結構和和弦進行, 並為和弦加上特殊和聲, 使之不像藍調 :Chain Lightning
          2. 長達七個小節的主旋律, 打破常見的4/8假設
            1. Yesterday
          3. 硬式搖滾樂團使用小提琴, 破壞對音色的預期
        2. 旋律是作曲家控制聽眾預期的主要方式之一
          1. 填補間隔:旋律中若出現音高的大幅變化, 無論上行或下行, 下一個音都應該改變走向
            1. 大腦預期這種跳躍只是暫時的, 接續的音必須帶領我們回到起始點
    2. 大腦有自身對真實世界的詮釋
      1. 部分來在外在事物的訊息, 部分則來自自身的經驗和預期
        1. 外在訊息並不是儲存成精確的心智表徵
      2. 大腦儲存的是扭曲的知覺和錯覺, 以及各元素的關係
      3. 大腦擁有一套處理標準狀態的重要方法
        1. 抽取事物在不同狀態下的共通元素而形成的基模
    3. 對音樂的基模
      1. 針對不同的音樂類型和風格
        1. 對不熟悉的音樂體系會有陌異的感受
      2. 基模包含類型與風格, 也包含時代背景, 節奏, 和弦進行, 樂句結構, 長度等
    4. 大腦與音樂
      1. 以慣用手右手的人為研究對象
      2. 語言功能主要來自左半腦
        1. 語言功能中, 右半腦一般負責語音線索研究, 用語調分辨直述句或是問句, 語言態度是譏諷還是真誠等
        2. 右腦受傷的人, 口語表現(重音,語調)會受影響
      3. 音樂功能主要來自右半腦
        1. 辨識旋律整體輪廓(非音程)和辦別兩個音高是否相近的能力來自右半腦
        2. 音樂的辨名能力來自左腦
          1. 認出歌名, 音程, 演奏者等能力來自左腦
        3. 左腦受傷的人失去語言能力, 有時音樂能力還存在
        4. 音樂訓練能將某些音樂處理程序從右半腦(主意象)轉移至左半腦(主邏輯)
          1. 音樂家得以用語言的思維和邏輯去討論音樂
      4. 言語和音樂共用某些神經迴路, 但並非完全重疊
        1. 生命初期, 負責音樂和語言的神經回路是沒區別的
        2. 隨著經驗累積, 最初相似的神經迴路演化出不同的功能

  5. 我們如何分類音樂?
    1. 音樂記憶
      1. 相對性
        1. 記憶系統能從曲子擷取出某些不變的一般資訊, 加以儲存
          1. 變換音高, 節奏, 樂器都不會影響人辨識歌曲的能力
      2. 絕對性
        1. 在初次聆聽的音樂中辨認出樂器
        2. 辨認出說話的人是誰, 辨認出汽車喇叭聲
        3. 記住歌曲的音高和速度
          1. 從腦電圖很難判斷一個人正在聆聽音樂, 還是正在想像音樂
    2. 人腦的分類系統
      1. 為了演化需求, 人類的分類系統需要能解決表象-真實的問題
        1. 彼此相似的事物, 本質上卻可能不同
          1. 即使感官接受器接收到類似或相同的訊息, 要能分類成不同物件
        2. 表面上很不一樣, 卻是相同的東西
        3. 幾個事物即使呈現的模樣不同, 也可能屬於相同的自然類別
          1. 紅蘋果青蘋果都是蘋果
          2. 也就是歸納能力
      2. 類別依循原型而形成
        1. 原型可能具有生物或生理學上的基礎
          1. 不同文化中中, 最能被代表紅色的光, 其波長恰可使視網膜紅色受體活化最大
      3. 事物的類別歸屬存在模糊地帶
        1. 具有某些標記的成員會比其他成員更符合該類別
          1. 會飛的鳥更符合鳥的類別
        2. 類別不需具備任何全員共有的性質.
          1. 不是所有鳥都會飛
        3. 物件可以同屬不同類別
        4. 脈絡是決定何者為原型的重要因素
      4. 當接觸到新物件, 會評估該物件和原型的關聯, 形成類別成員的關係梯度
    3. 多重痕跡記憶模型
      1. 所有經驗都以極高的精確性儲存於長期記憶內
      2. 提取記憶之所以會發生記憶的扭曲和虛構, 可能是受到其他痕跡干擾所致
    4. 聆聽音樂
      1. 海馬迴:對旋律進行運算, 紀錄其中的絕對值:音高, 節奏, 速度, 音色等資訊
      2. 同時, 顳葉上方計算旋律的音程, 小節構成等抽象資訊細節

  6. 音樂, 情感與爬蟲類腦
    1. 多數音樂中節奏是規律的, 具有平均的間隔時間
      1. 規律的時間創造預期感
      2. 音樂家可以透過拍子分割的方式, 讓樂曲產生強烈的動感, 律動感, groove
        1. 最好的律動感往往發生在不嚴格限制節拍時
    2. 音樂相關的能力散佈在腦的不同單元, 
      1. 類似相關的能力, 有時落在不同區塊
        1. 節奏能力和擷取節拍訊息的能力在神經學基礎上並無關連
        2. 左半腦受傷的人可能會失去感知, 創造節奏的能力, 但是仍能擷取節拍訊息, 反之亦然.
      2. 感知旋律的能力又和這兩者各自獨立
    3. 小腦
      1. 腦部最早演化出來的部分之一, 又慣稱爬蟲類腦
      2. 與計時能力和運動協調能力有密切關係
      3. 實驗中, 聆聽音樂時, 小腦出現活化反映, 噪音則否
        1. 喜歡和不喜歡的音樂, 熟悉和陌生的音樂也讓小腦出現不同反應
    4. 聆聽音樂會讓一系列腦區按照一定順序活化
      1. 聽覺皮質對各種聲音成分做初期處理
      2. 額葉的部分區域參與處理音樂結構和預期
      3. 數個區域所形成的網路, 最後結束於依核的活化
        1. 牽涉到覺醒/愉悅/多巴胺的製造
      4. 小腦和基底核全程保持活化
        1. 處理節奏和節拍的資訊, 包含律動感的反應
        2. 小腦透過額葉和邊緣系統的連結調節情感

  7. 音樂家的條件
    1. 探討天分和後天努力
      1. 人的天分存在差異, 但是要精通專業技能還是需要大量練習
      2. 練習的成效會受心情影響, 喜好會影響多巴胺的分泌
    2. 音樂的情感傳遞
      1. 從腦幹和小腦與額葉的傳輸途徑, 能夠讓感官經驗(額葉)和經過精確調控的肌肉運動(小腦)形成一種同質結構, 這有助於藝術方面的表現能力
      2. 演奏音樂和感受音樂時神經活化的相似性, 暗示聽眾的大腦狀態一定程度的和音樂家達到一致
    3. 音樂家的條件
      1. 善於演奏某種樂器, 能夠傳遞情感, 有創造力, 具有記憶音樂的心智構造
    4. 聆聽者的條件
      1. 將母文化的音樂語法建立為心智基模, 以此對音樂產生預期

  8. 我的最愛
    1. 莫札特效應:每天聽莫札特的音樂十分鐘, 可以使人更聰明
      1. 正確的敘述是:剛聽完音樂時, 空間推理能力會獲得提升.
      2. 再現實驗中這效應並不顯著, 聆聽有聲書和閱讀可以帶來類似效果
    2. 音樂的長期效應
      1. 音樂家的兩邊大腦半球神經纖維相連處比非音樂家大很多
      2. 音樂家的小腦往往大於非音樂家, 大腦灰質密度也較高
    3. 先天上, 嬰兒偏好和諧音
    4. 後天上, 嬰兒偏好所屬文化的音樂
    5. 心理基模影響個人對音樂的喜好
      1. 基模建構對事物的理解, 也包含美學物件的要素和自身對物件的詮釋
      2. 基模形成認知模型和預期
        1. 不熟悉, 或是太複雜的音樂會讓聽者受挫
        2. 太簡單的音樂又會讓聽者無聊
      3. 節奏和節奏模式是決定人是否有能力鑑賞某個音樂類型的指標
    6. 音高, 動態範圍, 過去經驗, 甚至對作曲者的觀感也會影響人對音樂喜好

  9. 音樂本能
    1.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 語言是適應性的產物, 音樂則是其拱肩
      1. 拱肩:意味著缺乏演化基礎的生物特質, 為其他演化因素的副產物
        1. 音樂是聽覺的乳酪蛋糕, 不過是以最討喜的方式觸動大腦幾個重要部位, 就像乳酪蛋糕引發味覺 
    2. 音樂能力能幫助個體在在性擇中脫出
      1. 擅長音樂的雄性在尋偶中有優勢
      2. 音樂和舞蹈可以側面展示身體和大腦能力
    3. 音樂可以提供社交連結
      1. 靜像神經元讓聽眾能體會演奏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