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正統來自東京高級壽司的味道.
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大腦喜歡這樣學
- 大腦與學習的關係
- 大腦的兩種學習模式
- 專注式思考
- 高度專注狀態
- 理性, 循序漸進, 分析來解決問題
- 與前額葉的專注能力有關
- 發散式思考
- 比較放鬆, 大腦不同區塊進行連結, 產生洞見
- 要理解新概念時, 兩種能力並用效果最好
- 先專注學習, 之後轉移注意力, 進入發散模式, 讓大腦有時間整理資訊, 並讓新資訊和不同區塊連結
- 定勢效應
- 既定觀念或是最新出現的念頭, 阻礙人腦找到更好的想法
- 從專注模式轉回發散模式有助於甩開這種效應
- 學習是一種創造
- 善用發散模式, 可以讓人在更深, 更有創造力的層面學習
- 先用專注模式, 讓學習題目進入大腦
- 讓發散模式接管後續工作
- 安排一段時間不去想問題
- 發散模式會讓人以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 重新開始專注模式, 融入發散模式找到的新概念
- 兩次專注模式間隔幾小時就有好效果, 不要超過一天
- 每天都學一點點的效果最好, 大腦有足夠時間建立穩固的神經連結
- 一個學習單位大概25分鐘
- 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
- 工作記憶
- 短期記憶, 大約可以存四到七個記憶組塊
- 長期記憶
- 間歇式重複法有助於將工作記憶的資訊轉到長期記憶
- 睡眠是記憶與學習的關鍵環節
- 清除瑣碎的記憶, 保留重要的記憶
- 記憶組塊與能力的錯覺
- 記憶組塊
- 透過跳躍式思考, 將個別資訊集合成有意義的概念
- 有意義的概念和符合邏輯的整體觀, 更容易和其他內容融合
- 建構記憶組塊的構成
- 專心研讀想要建立組塊的資料
- 理解資料的要點
- 專注/發散交替
- 建立脈絡
- 理解這個組塊和其他組塊的關係
- 建立和其他組塊的連結
- 提取, retrieval
- 不看書, 努力回想正在學習的內容, 這遠比重複閱讀更加有效
- 能力錯覺
- 看著解答時, 把沒有內化的知識當作自己能力的錯覺
- 如何不再拖延
- 習慣的毒性與助力
- 人面對不舒服的事情傾向拖延
- 長遠來看, 帶來短暫快樂的事情, 並不見得有益
- 令人不舒服的, 往往來自對事情的期待, 而非事情本身
- 當真的去做不舒服的事情時, 專注的感覺會讓不舒服消失
- 為了必須做某件事情而憂慮, 比實際去做那件事情本身更耗費時間
- 殭屍無所不在
- 習慣:大腦啟動了設定好的殭屍模式
- 習慣的特性
- 提示
- 習慣多半有個觸發點
- 好比收到手機上的訊息
- 例行動作
- 大腦例行動作/慣性反應
- 收到訊息於是查看
- 獎賞
- 例行動作會帶來一些快樂
- 看到訊息, 解除未知的快樂
- 信念
- 自己認為自己有這習慣
- 借助習慣的力量
- 找出觸發拖延習慣的提示
- 培養新的習慣來對抗拖延
- 以過程為主, 而非結果
- 好比投入多少時間看書, 而非看了多少章節的書
- 當自己用新的例行動作成功對抗拖延時, 給自己更高的獎賞
- 相信自己能改變
- 番茄鐘
- 25分鐘的完全專注時間
- 適當的時間壓力可以增加工作效率, 還有抗壓性
- 不要一心多用, 這有害於大腦建立神經連結
- 建立有用的記憶組塊
- 組塊
- 大腦將觀念整合成能夠順利連結的神經思考模式
- 刻意練習法
- 複讀並不是讓大腦建立組塊的最佳方式
- 回想才是最好的刻意練習法
- 多次回想, 兩次回想中插入休息和睡眠, 讓大腦有時間整理資料
- 測驗也能強化並鞏固腦中的相關神經模式
- 工具,秘訣和小竅門
- 目標:利用各種方式, 誘導自己, 讓自身行為能下意識的持續進行高效能行為
- 心理訣竅
- 置身於較少的環境
- 透過冥想, 忽略雜念
- 轉念讓自己保持正向
- 要能觀測自己的產出
- 檢驗各種方式對自己行為的改變, 改進習慣和學習模式
- 行事曆與工作清單
- 睡前列出工作清單, 不要讓待辦事項大幅佔據工作記憶
- 安排時程, 有計畫地運用時間
- 藉由結果反饋, 對於工作安排的能力會上升, 時間運用會更有效
- 把遙遠的截止日期變成每周, 每天的工作目標
- 有關拖延殭屍的結語
- 如果你可以意識到你是為了什麼而覺得痛苦, 以至於你拖延不去做某件事, 這對你會有好處
- 事前規劃並不是拖延的一部份, 栽進工作前要先停下來思索
- 如何記得牢
- 增強記憶力
- 宮殿記憶法
- 人天生對空間和時間軸的結合有記憶
- 回想熟悉的地方, 按照順序在每個場景塞入想記憶的東西
- https://www.ccy123.net/2021/02/blog-post_22.html
- 更多幫助記憶的秘訣
- 譬喻和類比有助於記憶, 觀念和大腦緊密黏合
- 但是不應該陷入譬喻的偏誤, 將A譬喻成B, 不代表B具備的性質A一定要有
- 間隔式記憶法
- Anki等學習卡系統是好工具
- 創造可以強化內容的有意義群組
- 將資料壓縮存放在腦中, 解壓的過程也能幫助記憶
- 適當的手寫, 互動式輸入可以增加記憶
- 不斷思考並理解, 回想, 定期回想
- 如何學得更深入
- 欣賞自己的天分
- 學習來自於想辦法自己理解所接受到的訊息
- 內化並建立記憶組塊, 大腦就可以放下細節, 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事物
- 再次強調:適當的從專注模式切換至發散模式有助於強化
- 大腦可以重新塑造
- 吸收新知識時, 盡量透過譬喻和類比, 讓南轅北轍的概念互相連結, 產生更泛用的記憶組塊
- 理科, 數學和邏輯類的記憶組塊泛用性很高
- 方程式之詩與心靈之眼
- 思維可以是語言, 也可以只是意向
- 不要被語言的表達方式去限縮理解的方式
- 去理解語言背後的涵義, 方程式背後的意涵, 詩歌蘊含的意義
- 學習時一心多用會讓記憶組塊品質下降
- 自學的價值
- 人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 讀書方法與考試技巧
- 避免過度自信
- 不完整的認知能力會帶來過度自信
- 適當開始發散模式, 退後一步思考, 得到宏觀的視野
- 接受, 創造競爭環境, 競爭是種合作的方式, 可以激發潛力
- 與不怕表達異議的人合作
- 注意自己思考的錯誤
- 理解他人的想法
- 應考策略
- 靈活的時間分配
- 把握全局, 依據目標規劃解題順序,
- 把握定式的凝神技巧
- 釋放潛力, 好與壞的讀書方法
- 好的方式
- 回想學習內容
- 檢驗自己
- 建立記憶組塊
- 間格練習
- 交替練習
- 休息
- 多運用類比
- 先挑難的部分下手
- 使用心理對比, 想想更好的自己
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
Ephernite
馬鈴薯薄片
醃漬的小洋芋薄片 卷成花形 配上黃芥末籽醬
清爽又有點類似白酒的酸味 濃郁滑順卻不帶芥末辛辣的醬汁
相當開胃, 這道好吃
海苔脆片
希臘式魚卵醬(avgotaraho?) 配上生鮭魚卵
和明太子似而不同的魚卵醬, 配上熟悉的海苔和鮭魚卵
帶著海洋感的鮮鹹, 這道好吃
慣例
餅皮似乎變薄了, 還有這次麵包好乾啊
九孔鮑|豆薯|芭樂雪酪|手指檸檬
九孔鮑搭配醃漬豆薯的沙拉, 五味辣醬做的脆餅, 芭樂為基底配手指檸的sherbet
相當有趣的一道菜, 單吃起來沙拉/脆餅/雪酪三元素都有點缺陷
香草味道過重的沙拉, 味道單一的脆餅, 被芭樂澀味主導的雪酪
搭配在一起吃食用, 這些負面元素就消失了, 留下原本美好的部分
味道被重新組合的新奇感
這道好吃
法國白蘆筍|西班牙賽拉諾火腿|鼠尾草
荷蘭醬中滿滿是鼠尾草的味道, 帶著豐富有層次的草本感
白蘆筍以兩種方式呈現, 除了常見的切段
另一部分先削成薄片,燙過後再卷成類似義大利麵卷
除了咬感上更豐富, 充滿縫隙的結構, 讓乳化醬汁和火腿更能掛附其中
這道超好吃
烏柏蜜嫩煎鴨肝|甜菜根|黑莓
經典的鴨肝配酸甜醬 配上當季的桑椹和小紅莓
鴨肝和甜菜根的火候剛好, 該軟該焦該脆的口感都有
另外讓人有印象的, 是柔和的甜味展現方式
甜味平均分佈在食材和醬汁中, 搭配酸味自然呈現, 不會突兀的去壓制酸味,
這道好吃
義大利黑松露|日本大蔥|花東老母雞澄清湯
松本茸的香味濃郁
大蔥僅略烤, 毫無辛辣感, 細緻的纖維, 咀嚼帶鮮甜汁水
跟上次類似的湯品, 不過整體表現更好了
焦蔥味不再是湯的主導, 松本茸拉高整體菌菇的比重, 平衡性上升, 這道好吃
加拿大龍蝦|普羅斯旺燉菜酥派|西班牙煙燻臘腸醬汁
龍蝦生熟剛好, 去殼後形狀完整, 真羨慕手巧的人:Q
西班牙煙燻臘腸為基底的醬汁, 討喜又多變
從臘腸的角度, 去增添龍蝦的鮮鹹
從煙燻紅椒的角度, 混入酥派內餡的普羅斯旺香料, 形成更複雜有趣的風味
帶油脂感的酥皮配上醬汁和紅酒也是很美妙的收尾
這道好吃
日本A5進江和牛|菊芋|孢子甘藍
慣例的牛肉搭配和牛骨醬汁
和牛的存在感太強, 和牛有個性的油脂香往往會蓋過其他元素
孢子甘藍倒是不錯
覆盆子雪酪|紅醋栗|瑪哈草莓脆餅
蠻有趣的甜點, 各種的酸和各種的搭配
覆盆子的酸, 紅醋栗的酸, 草莓檸檬的酸
起司的潤滑, 巧克力的苦甜, 蛋白霜和脆片兩種口感截然不同的甜
大體上符合期待
白蘆筍和臘腸讓人驚艷, 酒還是控制在兩杯好了..
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迷戀音樂的腦
- 什麼是音樂
- 聲音的基本要素
- 音量, 音高, 輪廓, 音長, 速度, 音色, 空間定位與回響
- 大腦把這些基本的感知屬性組織出和聲, 旋律等高層次概念
- 音樂術語
- 音高 pitch
- 純屬心理購念, 與一個音的真實頻率有關, 也和它在音階中的相對位置有灣
- 節奏 rhythm
- 一系列音符持續的時間
- 速度 tempo
- 曲子整體的速度
- 輪廓 contour
- 描述一段旋律的整體形勢
- 音色 timbre
- 當不同樂器演奏同一音符時, 可用音色區分彼此, 部分差異來自泛音
- 響度 loudness
- 純屬心理購念, 與樂器產生的能量大小有關, 非線性
- 回響 reverberation
- 空間感, 聲源距離與音樂所在空間大小共同造成的感受
- 高層次概念
- 節拍 metor
- 大腦從節奏, 音量中擷取訊息, 產生拍子的概念
- 調 key
- 曲子內各個音會依照彼此的重要性, 形成一種層級關係
- 屬於人腦對於音樂風格和特色的體會
- 旋律 melody
- 曲子的主題, 讓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連串音
- 和聲 harmony
- 由同時出現的各個音高所構成的關係決定, 與音高所構成的聲音脈絡有關
- 音高
- 純粹是心理概念
- 聲音是一種波動
- 發聲源引發介質分子有節奏的震動, 使空氣產生疏密變化, 產生聲波
- 人腦之中, 心智就會將聲波的頻率解釋為音高
- 類似光和顏色的關係
- 人類的聽力範圍在60hz ~20000之間
- 標準鋼琴有88個琴鍵, 音頻為27.5 hz ~ 4186 hz
- 最高音和最低音的音高對人類來說模糊難辨
- 旋律
- 由一連串音高組成, 是一種抽象的原型
- 屬於聽覺物件, 即使在節奏, 音量上, 音色有所變化, 也保有可辨識的性質
- 多數文化很少用到比半音更小的音高變化
- 一般人無法分辨差異小於半音1/10的音高變化
- 大腦對音高是直接反應
- 聽質皮層有分音高的直接定位地圖
- 具體來說, 聽到440hz的聲音時, 聽質皮層會有一些神經元活化, 而且頻率正是440hz
- 音階 sacle
- 音高的子集合
- 不同音樂系統有不同的音高選擇
- 被選上的音高成為該音樂系統中的重要部分
- 西方音樂的ABCDEFG
- 循環性
- 同名的音高頻率是是雙倍數關係
- 頻率1:2或是2:1
- 一樣類似顏色的循環
- 紫色紅色在可見光的兩端, 對人類來說相似
- 音程 interval
- 兩個音之間的差距
- 西方音樂用對數法, 將八度音程分成12個音, 彼此間距相同
- 現行的系統稱為A440, 因為位於鋼琴正中央的音稱為A, 頻率440hz
- 決定音樂樣貌的不是絕對值, 而是音高之間的關係
- 音的頻率可以任意制定, 但是兩個半音之間的頻率差異是固定的
- 每個半音之間差異為1.0594...
- 提升12次之後, (1.0594...)^12 = 2
- 西方作曲一般只用到12個音之中的一部分
- 大調音階, 最常用的七音音階
- 從12個音任意一個開始, 選取距離為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
- C大調 : C-D-E-F-G-A-B-C
- 兩個半音的特定位置具有關鍵的重要地位, 不僅形成大調音階的特色, 也是讓聽者預期大調音階如何進行的要素
- 小調音階
- 全-半-全-全-半-全-全
- 大調音階常與快樂或得意的情緒連結, 小調音階常與悲傷和挫敗連結
- 中國古典音樂用的是五聲音階
- 藍調常用的五聲音階是小調的一種
- 樂器發出聲音時, 同時產生多個音高
- 頻率最低者為基頻, 其他稱為泛音
- 當泛音頻率為整數倍數時, 神經元會同步放電, 形成聽覺上和諧的感受
- 基頻缺補
- 即使基頻去除, 人類仍能感受基頻的音高
- 當同時接受到200hz, 300hz, 400hz的聲音時, 人腦感受到100hz的音高
- 音色的差異
- 樂器有各自的泛音構成
- 樂器有各自起音 attack
- 指的是樂器聲音的起始部分, 也是樂器形成穩定泛音之前的部分
- 樂器有各自音流 flux
- 樂音開始演奏之後的變化
- 跟著音樂打拍子
- 演奏音樂需要大腦數個區域的通力合作
- 基本的爬蟲腦區(小腦與腦幹), 處理計時和節奏
- 從額葉後區直到頂葉的感覺運動處理
- 前額葉中主掌規劃能力的區域
- 節奏, 拍節, 速度
- 節奏:音符的長短
- 拍節:打拍子的輕重之分, 以及輕重拍如何形成較大的單元
- 每一種音樂系統都有強弱拍組合的模式
- 西方音樂常見的是每四拍出現一個強拍
- 華爾滋:每三拍一個強拍
- 四四拍
- 四個音符為一單元, 基本音符長度是四分音符
- 一個小節有四拍
- 速度:一個曲子的步調, 打拍子的速度
- 多數人哼唱音樂的速度偏差程度在4%之內
- 音長
- 常見的比例關係是彼此互為整數倍
- 與音高相同
- 整數倍對神經系統比較易於處理
- 西方音樂常見的三種拍節:四四拍, 二四拍和三四拍
- 響度和音高一樣, 純屬心理現象
- 空氣分子震動的幅度, 透過大腦產生響度
- 響度並非線性變化於震幅, 而是對數變化
- 分貝
- 分貝並非物理量, 而是兩個聲音強度的比例
- 聲音強度增加兩倍時, 分貝度只增加三
- 不傷害耳朵的前提下, 能到到的聲音最大最小強度比例為一兆比一, 即120分貝
- 當錄音的動態範圍是90分貝, 意指錄音中最大最小響度的差異是90分貝
- 標準參考值的0分貝是20 uPa
- 響度, 音高, 節奏, 旋律, 和聲, 速度與拍節並列音樂的七大要素
- 和諧音與不和諧音
- 聽起來愉悅的和弦與音程稱為和諧音, 反之稱為不和諧音
- 同度音程和八度音都被視為和諧音
- 頻率是1:1 和 1:2
- 將八度音程分為兩半, 得到的是三全音, 這是多數人認為最不悅耳的音程
- 頻率是45:32
- 和協音具有簡單整數倍的頻率
- 1:4 兩個八度音
- 3:2 完全五度音程
- 完形 configuration
- 探討各要素如何形成整體
- 整體不等於各個要素的總和, 不能用各個要素來了解整體的性質
- 旋律雖由特定音高組成, 但當轉調時, 音高全數替換, 聽者仍可辨認出旋律
- 群組的完形原則
- 以視覺舉例
- 群組即各種視覺元素, 在心智所見的世界中互相連結或個別存在的方式
- 下意識地進行
- 鳥瞰風景時, 具備類似性質的樹木共同形成一個認知群
- 群組因子可以來自物體本身, 好比形狀顏色等
- 群組音子也可以是心理性的, 意識如何分類
- 聲音的認知群
- 聆聽交響樂團時
- 相同樂器可以形成認知群
- 整個交響樂團可以形成一個認知群
- 人可以憑意志力, 強迫自己專注在單一樂器上, 追蹤這認知群
- 大腦對各樂器建立各自的心智圖像, 也建立合奏的心智圖像, 因此可以欣賞不同音色的搭配效果
- 聽覺系統對時間同步異常敏感, 當不同樂器吹奏同一音符時, 其中一個泛音列會比另一個更早出現, 以此建立不同認知群
- 這些聲音融合成大腦所認知的單一樂器聲
- 簾幕之後
- 大腦分成四葉, 額葉, 顳葉, 頂葉和枕葉, 以及小腦.
- 腦部對音樂的反應
- 由皮質下結構(耳蝸神經核, 腦幹和小腦)開始,
- 耳蝸的毛細胞會分析聲音, 將之分成不同頻率帶
- 電訊號傳遞到大腦兩側的聽覺皮質, 顳上溝和顳上回, 協助辨認音色
- 聆聽熟知的樂曲/音樂類型時, 大腦會啟用額外區域
- 分析音高序列:顳上回前驅和額下回
- 節奏:小腦,顳上回後區, 前運動區
- 情感:額葉, 小腦,杏仁河岸和依核
- 換言之, 同樣的音高, 會因為出現在樂曲中, 或是在喇叭聲中, 觸發不同的神經元
- 經驗賦予各種聲音意義
- 緩慢悠長的聲音解讀為平靜, 短促巨大的聲音解讀為警戒
- 作曲家理解箇中區別, 運用不同音長和音色的細微變化來傳遞情感
- 如同視覺, 聽覺系統也有一種補全訊息的方式
- 對話中有少量白噪音蓋過時, 人類會自動補上
- 聆聽音樂的特徵擷取和整合
- ,耳蝸, 聽覺皮質, 腦幹和小腦進行特徵擷取
- 這些是演化上較古老的部位
- 大腦的高階部分處理訊息並且預測音樂
- 這首曲子剛才出現什麼
- 如果是熟悉的曲子,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段落?
- 如果是熟悉的風格, 對之後段落的預期
- 其他任何訊息, 演奏者的動作, 視訊畫面等會不會帶來其他預期
- 由上而下的處理, 會讓由下而上的神經迴路重新組合, 讓人腦對事物產生錯誤的看法, 構成感知補全和錯覺
- 大腦為各種聲音賦予結構和秩序之後, 音樂始可被視為一種感知的錯覺
- 換言之, 對於音樂的預期, 造就了人對於音樂的情緒反應
- 預期
- 音樂是有組織的聲音
- 包含某些無法預期的元素, 在情感上才不會顯得平淡而呆版
- 作曲家了解聽者對音樂的預期, 巧妙的操作樂曲走向
- 建立預期, 然後操縱, 正是音樂的核心
- 以藍調形式演奏音樂, 運用藍調的結構和和弦進行, 並為和弦加上特殊和聲, 使之不像藍調 :Chain Lightning
- 長達七個小節的主旋律, 打破常見的4/8假設
- 硬式搖滾樂團使用小提琴, 破壞對音色的預期
- 旋律是作曲家控制聽眾預期的主要方式之一
- 填補間隔:旋律中若出現音高的大幅變化, 無論上行或下行, 下一個音都應該改變走向
- 大腦預期這種跳躍只是暫時的, 接續的音必須帶領我們回到起始點
- 大腦有自身對真實世界的詮釋
- 部分來在外在事物的訊息, 部分則來自自身的經驗和預期
- 外在訊息並不是儲存成精確的心智表徵
- 大腦儲存的是扭曲的知覺和錯覺, 以及各元素的關係
- 大腦擁有一套處理標準狀態的重要方法
- 抽取事物在不同狀態下的共通元素而形成的基模
- 對音樂的基模
- 針對不同的音樂類型和風格
- 對不熟悉的音樂體系會有陌異的感受
- 基模包含類型與風格, 也包含時代背景, 節奏, 和弦進行, 樂句結構, 長度等
- 大腦與音樂
- 以慣用手右手的人為研究對象
- 語言功能主要來自左半腦
- 語言功能中, 右半腦一般負責語音線索研究, 用語調分辨直述句或是問句, 語言態度是譏諷還是真誠等
- 右腦受傷的人, 口語表現(重音,語調)會受影響
- 音樂功能主要來自右半腦
- 辨識旋律整體輪廓(非音程)和辦別兩個音高是否相近的能力來自右半腦
- 音樂的辨名能力來自左腦
- 認出歌名, 音程, 演奏者等能力來自左腦
- 左腦受傷的人失去語言能力, 有時音樂能力還存在
- 音樂訓練能將某些音樂處理程序從右半腦(主意象)轉移至左半腦(主邏輯)
- 音樂家得以用語言的思維和邏輯去討論音樂
- 言語和音樂共用某些神經迴路, 但並非完全重疊
- 生命初期, 負責音樂和語言的神經回路是沒區別的
- 隨著經驗累積, 最初相似的神經迴路演化出不同的功能
- 我們如何分類音樂?
- 音樂記憶
- 相對性
- 記憶系統能從曲子擷取出某些不變的一般資訊, 加以儲存
- 變換音高, 節奏, 樂器都不會影響人辨識歌曲的能力
- 絕對性
- 在初次聆聽的音樂中辨認出樂器
- 辨認出說話的人是誰, 辨認出汽車喇叭聲
- 記住歌曲的音高和速度
- 從腦電圖很難判斷一個人正在聆聽音樂, 還是正在想像音樂
- 人腦的分類系統
- 為了演化需求, 人類的分類系統需要能解決表象-真實的問題
- 彼此相似的事物, 本質上卻可能不同
- 即使感官接受器接收到類似或相同的訊息, 要能分類成不同物件
- 表面上很不一樣, 卻是相同的東西
- 幾個事物即使呈現的模樣不同, 也可能屬於相同的自然類別
- 紅蘋果青蘋果都是蘋果
- 也就是歸納能力
- 類別依循原型而形成
- 原型可能具有生物或生理學上的基礎
- 不同文化中中, 最能被代表紅色的光, 其波長恰可使視網膜紅色受體活化最大
- 事物的類別歸屬存在模糊地帶
- 具有某些標記的成員會比其他成員更符合該類別
- 會飛的鳥更符合鳥的類別
- 類別不需具備任何全員共有的性質.
- 不是所有鳥都會飛
- 物件可以同屬不同類別
- 脈絡是決定何者為原型的重要因素
- 當接觸到新物件, 會評估該物件和原型的關聯, 形成類別成員的關係梯度
- 多重痕跡記憶模型
- 所有經驗都以極高的精確性儲存於長期記憶內
- 提取記憶之所以會發生記憶的扭曲和虛構, 可能是受到其他痕跡干擾所致
- 聆聽音樂
- 海馬迴:對旋律進行運算, 紀錄其中的絕對值:音高, 節奏, 速度, 音色等資訊
- 同時, 顳葉上方計算旋律的音程, 小節構成等抽象資訊細節
- 音樂, 情感與爬蟲類腦
- 多數音樂中節奏是規律的, 具有平均的間隔時間
- 規律的時間創造預期感
- 音樂家可以透過拍子分割的方式, 讓樂曲產生強烈的動感, 律動感, groove
- 最好的律動感往往發生在不嚴格限制節拍時
- 音樂相關的能力散佈在腦的不同單元,
- 類似相關的能力, 有時落在不同區塊
- 節奏能力和擷取節拍訊息的能力在神經學基礎上並無關連
- 左半腦受傷的人可能會失去感知, 創造節奏的能力, 但是仍能擷取節拍訊息, 反之亦然.
- 感知旋律的能力又和這兩者各自獨立
- 小腦
- 腦部最早演化出來的部分之一, 又慣稱爬蟲類腦
- 與計時能力和運動協調能力有密切關係
- 實驗中, 聆聽音樂時, 小腦出現活化反映, 噪音則否
- 喜歡和不喜歡的音樂, 熟悉和陌生的音樂也讓小腦出現不同反應
- 聆聽音樂會讓一系列腦區按照一定順序活化
- 聽覺皮質對各種聲音成分做初期處理
- 額葉的部分區域參與處理音樂結構和預期
- 數個區域所形成的網路, 最後結束於依核的活化
- 牽涉到覺醒/愉悅/多巴胺的製造
- 小腦和基底核全程保持活化
- 處理節奏和節拍的資訊, 包含律動感的反應
- 小腦透過額葉和邊緣系統的連結調節情感
- 音樂家的條件
- 探討天分和後天努力
- 人的天分存在差異, 但是要精通專業技能還是需要大量練習
- 練習的成效會受心情影響, 喜好會影響多巴胺的分泌
- 音樂的情感傳遞
- 從腦幹和小腦與額葉的傳輸途徑, 能夠讓感官經驗(額葉)和經過精確調控的肌肉運動(小腦)形成一種同質結構, 這有助於藝術方面的表現能力
- 演奏音樂和感受音樂時神經活化的相似性, 暗示聽眾的大腦狀態一定程度的和音樂家達到一致
- 音樂家的條件
- 善於演奏某種樂器, 能夠傳遞情感, 有創造力, 具有記憶音樂的心智構造
- 聆聽者的條件
- 將母文化的音樂語法建立為心智基模, 以此對音樂產生預期
- 我的最愛
- 莫札特效應:每天聽莫札特的音樂十分鐘, 可以使人更聰明
- 正確的敘述是:剛聽完音樂時, 空間推理能力會獲得提升.
- 再現實驗中這效應並不顯著, 聆聽有聲書和閱讀可以帶來類似效果
- 音樂的長期效應
- 音樂家的兩邊大腦半球神經纖維相連處比非音樂家大很多
- 音樂家的小腦往往大於非音樂家, 大腦灰質密度也較高
- 先天上, 嬰兒偏好和諧音
- 後天上, 嬰兒偏好所屬文化的音樂
- 心理基模影響個人對音樂的喜好
- 基模建構對事物的理解, 也包含美學物件的要素和自身對物件的詮釋
- 基模形成認知模型和預期
- 不熟悉, 或是太複雜的音樂會讓聽者受挫
- 太簡單的音樂又會讓聽者無聊
- 節奏和節奏模式是決定人是否有能力鑑賞某個音樂類型的指標
- 音高, 動態範圍, 過去經驗, 甚至對作曲者的觀感也會影響人對音樂喜好
- 音樂本能
-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 語言是適應性的產物, 音樂則是其拱肩
- 拱肩:意味著缺乏演化基礎的生物特質, 為其他演化因素的副產物
- 音樂是聽覺的乳酪蛋糕, 不過是以最討喜的方式觸動大腦幾個重要部位, 就像乳酪蛋糕引發味覺
- 音樂能力能幫助個體在在性擇中脫出
- 擅長音樂的雄性在尋偶中有優勢
- 音樂和舞蹈可以側面展示身體和大腦能力
- 音樂可以提供社交連結
- 靜像神經元讓聽眾能體會演奏者的心情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