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真相製造
- 2016@比利時
實體與線上的Ghetto - 在社交網站上釣魚
- 極端化的社交舒適圈
- 移民後代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 "我也是查理" 對穆斯林青年而言意味"你不是查理,你是恐怖分子"
- 極端化的兩個關鍵
- 對自身或是環境的失望和不認同
- 人格特質中的積極性
- 對於正義, 榮譽感的追求.
- 給予自我認同和建立自信, 能避免過度極端化
- 也可以說是創造能參與社會的環境
- 這不僅是對穆斯林青年有效果, 針對白人至上主義份子等其他的極端團體, 也能利用一樣的手法.
- 2017@法國
拿回我們的國家和媒體吧 - 數位出版科技的普及, 讓建立不實內容變得更簡單
網路, 則讓發布不實內容變得更簡單
社群媒體讓散布不實內容變得更簡單 - 最能對抗不實敘事的, 恐怕不只是真假的證明, 而是告訴選民這是"誰幹的"
- 將大眾的注意力引導至謠言的製造者, 傳遞者和來源
- 與宗教, 科學不同, 資訊只要相較之下的真實
- 嚴格來說, 原始資訊並不存在, 資訊永遠是有觀點的.
- 2109@印尼
當民主成為online game - 統計報告裡點出, 花越多時間, 越多金錢在網路上的人, 越容易分享假消息,
- 即使有些人能夠分辨不實資訊, 他們依然會分享
- 先看出那條消息的來源是誰, 他是不是詮釋了資訊, 加了個人意見.
- 政府透過強力要求網路平台管控不實言論, 很容易傷害言論自由
- , 如果真的是為了保護民眾, 應該培養消費者對政治宣傳和不實資訊的免疫力.
- 政府建立的打假機制如果透明性不足, 打假工具可能成為政府審核言論自由的工具.
- 政府自身為賽局的一部分, 造成核實上的不利
- 如果政府是謠言的受害者, 他們就會很有效率
- 如果謠言攻擊的是在野陣營, 他們就消極被動
- 2019@德國
統一三十年, 德國能否再次讓高牆倒下 - AFD, Alternative fur Deutschland, 德國另類選擇黨
- 權力和關注會改變一個人, 極端政黨為了爭取選民注意, 豪不吝嗇地展現自己的彈性.
- 避開困難的議題, 好比貨幣制度, 經濟之類的
- 聚焦在簡單, 容易帶入負面情緒共鳴的議題, 在德國這類話題是移民
- 非黑即白簡單的口號.
- 社群媒體的設計, 除了讓使用者更極端化, 更關鍵的是人為的操縱
- 廣告投放者在傳遞訊息時, 能夠過數據進行個人化的精準投放和心理側寫, 對不同背景的使用者打造文宣
- 個人化的政治宣傳
- 人們對於全球化下浮現的複雜問題, 都已失去耐性, 中間溫和派的政治主張, 這幾年來沒有滿足人們的期待, 人們越來越需要一個簡單的答案
- 情緒極化, emotionally polarized
- 大部分人在真的接觸到對方之前已有成見, 聽到他者和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同, 情感上會先直覺地否定對方.
- 社群媒體上的同溫層傳來的資訊, 不論真假的強化, 支撐了自己的偏見.
- 2020@中國
官民一體, 網路牆國, 向全球灑下宣傳天網 - 審查, 轉移焦點, 謊言
- 宣傳與審查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在中國, 這製造了長久以來的矛盾,
- 官方負責公布法令, 指導方針
- 民間企業投入資源, 技術以及人類進行審查
- 企業為了自保, 就會增加審查力道
- 網路審查最終影響全球對疫情的判斷
- 網路管理:震攝, 強攻與審查
- 透過公權力上門, 讓人自我恐懼, 自我審查,
- 內容農場替中國官方與大眾口味對接, 可讓議題被一般人理解, 同時也是金流的橋樑, 讓預算流進行銷公司或是個人口袋
- 官方力量造就的同溫層, 大規模的社群輿論控制.
- NOW@台灣
平行世界間的資訊攻防戰 - 內容農場以流量為導向的經營策略, 以觀看數為分潤依據的寫手文化, 導致內容的走向刻意去迎合觀看者, 強化同溫層而極化團體.
- 放下自身專業進行業配的傳統媒體, 模糊了廣告與新聞報導的界線, 讓閱聽者的辨識能力下降
- 透過社群分享的內容, 閱聽者在會以分享者和自身的關係好壞, 去判斷這則訊息的真實度
- 訊息不一定涉及真假, 但那些意圖操控, 運用假帳號及提高聲量的做法, 影響更為劇烈
- 2018年以來, 為了壓制不實資訊和抵抗境外勢力, 政府公部門在網路上的聲量逐年上升, 另一方面, 民主的運作和公民的討論空間卻受到威脅
- 政府的"二二二原則"
- 兩張圖, 配上20個大字, 少於兩百個字的說明
- 社群時代產生新類型的政治幕僚, 他們以聲量為一切的依歸, 將現實和數據結合, 根據社交平台上的風向和輿論熱度, 來決定貼文的形式, 頻率, 政治議程
- 政治人物也依據聲量和風向, 來決定自己該對那些議題進行回應
- 以上原因導致公部門在溝通時, 重視情緒操作而勝過政策說明
- 一旦有執政者不同的意見, 即使有科學根據和事實支撐, 也會遭受到聲量部隊的輾壓式攻擊.
- 人喜歡激烈的批判, 喜歡一錘定音的東西, 他喜歡你看完後,從此不用再想這個問題, 我有這個答案, 從此我就抱著這個答案到死我都不要改變, 最輕鬆.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雜訊
- 尋找雜訊
- 犯罪量刑與雜訊
- 實驗和統計都顯示, 不同法官對相同案件的判決有很大的落差
- 甚至與星期幾或是當天氣溫有關係
- 一個解決方式是採用量刑基準, 數字化罪刑嚴重度, 再以數字為基準, 限縮最高最低刑罰的區間, 但這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 系統雜訊
- 系統雜訊遠比想像的大
- 受過同樣訓練的保險業人員, 對於相同案件的理賠金的判斷相差極大
- 系統雜訊帶來了保險業的損失
- 系統雜訊會戳破意見一致的錯覺
- 簡言之, 只要有判斷, 就會帶來雜訊, 而且程度超乎想像
- 單一決策
- 單一決策意味無法重複重現的決策環境
- 也可以將單一決策視作\只發生一次的重複決策
- 換言之, 一樣有雜訊, 有偏誤
- 你的頭腦同時也是一把尺
- 什麼是判斷
- 判斷:由人的頭腦做為儀器的一種測量
- 和意見與品味不同, 多數情況, 判斷問題應該具備有限的分歧
- 預測型判斷的好壞評估:
- 如果存在結果, 可以直接比較
- 或著比較判斷的過程
- 評估型判斷取決於判斷者的價值觀和偏好.
- 好比從多個求職者中取一
- 誤差的測量
- 以MSE(Mean Square Error)來說, 減少偏誤或是雜訊對準確性影響相同
- 減少預測性判斷中的雜訊是有用的
- 在做判斷時, 準確性應該是唯一目標
- 必須把價值觀和事實分開
- 採用外部觀點
- 雜訊分析
- 水準雜訊是不同判定者呈現不同判定的變異程度
- 不同判定者的平均判定的變異
- 不同教師的平均給分.
- 型態雜訊是單一判定者對不同案例的變異程度
- 場合雜訊, 可以包含在型態雜訊, 是來自某一判定者自身的雜訊
- 同一判斷者對同個案例, 在不同時間做而產生的變異
- 我們期待完美的判定世界, 但現實充滿雜訊
- 場合雜訊
- 判斷就像是罰球, 無論我們多想精準重現, 兩次罰球總是會有不同
- 人的判斷取決於心情, 取決於天氣, 不是永遠不變
- 人和上週的自己的相似程度大於和他人的相似程度,
- 普遍而言, 可以預期場合雜訊不會是雜訊的最大來源
- 群體如何擴大雜訊
- 在會議裏面, 前面幾個發言者的意見往往會決定了群體的最終走向
- 資訊瀑布, informaitonal cascade
- 當個體對自身持有的資訊不具備足夠信心, 因而決定跟隨之前發表者的意見, 最終造成公開的資訊庫不具參考價值
- 這降低了集體智慧的價值
- 群體極化, group polarization
- 經過討論之後, 群體最後的決定往往比個人的傾向更加極端
- 判斷與模型
- 人們認為做判斷時, 展現出思考的複雜性, 並增加細緻的考量會增加準確性, 效度錯覺(illusion of validity)
- 這種複雜性往往會弄巧成拙, 不會提高簡單模型的準確性
- 判斷的雜項的影響很大, 因此沒有判斷的簡單模型, 有時候會比人類更準確.
- 簡單來說, 人會因為自己用了複雜的規則和觀察進行判斷, 而對自己的判斷有著過高的信心.
- 無雜訊的規則
- 如果有足夠的數據, 機器學習的表現會比人好, 也會比簡單模型好
- 考慮到雜訊的情況, 甚至簡單的規則和演算法也會比人類判斷有優勢
- 相等權重模型在數據不夠的情況下表現不錯
- 相等權重:所有項目都給予同樣比重的線性總和
- 不同意模型時, 要明白是討厭預測結果, 還是真的有特例沒被考慮清楚.
- 客觀的無知
- 不確定性和訊息的不完整讓完美的預測變成不可能
- 凡是預測, 就會有無知, 而且無知也許比我們想像的更多
- 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的直覺是基於內在訊號, 而非其真正知道的任何事情, 他其實否認了自己會有客觀的無知
- 常態之谷
- 關於人類事務的相關係數常常落在在0.2 (和諧率0.56) 左右
- 相關性不代表因果關係, 但因果關係可以帶出相關性
- 大多數正常事件不在我們預料之中, 也不會令人驚訝, 所謂的常態之谷
- 可以解釋出因果, 並不意味著可以透過這因果進行預測
- 兩種思維模型
- 統計思維, 關注全體, 聚焦在統計數字
- 因果思維, 創造出人物和物件互相影響的事件.
- 後者我們比較習慣使用, 但前者預測能力比較好
- 雜訊的產生
- 捷思法,偏誤與雜訊
- 捷思法, heuristics
- 用比較簡單的問題替代了應該要回答的問題,
- 把相似度與可能性互換的思考法
- 把難易程度和頻率互換的思考法
- 我相信某個觀點嗎? -> 我信任提出觀點的人嗎?
- 我對整體生活滿意嗎? ->我現在心情好嗎?
- 結論偏誤
- 未審先判
- 判定者有特定喜好, 因而選擇性的收集證據並做解讀, 創造符合期待的判斷
- 情感捷思法:和我們喜歡的公開人物沾邊的東西都喜歡
- 錨定效應
- 過度追求連貫性
- 為了保持觀點一致, 而讓證據的順序影響了判斷,
- 前面幾個證據迅速的形成印象, 之後因為堅守這印象而產生偏誤
- 配對
- matching, 將主觀印象在量表上找到一個數值的行為
- 好比評鑑的1-5顆星
- 這邊探討的是強度量表, 任兩者之間存在高低關係
- 人類在強度量表上的區辨能力有限, 同樣的形容詞對不同人有不同的意義
- 人在給予分數的時候很難保持一致性
- 但是對於兩兩相比沒有問題, 建議採用先排序後評分
- 量表
- 有時雜訊的來源, 是人們對於量表的理解不同
- 書中例子, 受測者針對固定案件的懲罰金額
- 分別統計了三個面向, 懲罰意向, 憤怒程度, 裁決金額
- 其中前兩者使用了0~6的量表, 金額則是受測者自行輸入
- 結果中, 裁決金額有最高的雜訊,
- 但如果將金額的部分從數字大小改成排序先後, 藉此消除水準變異, 剩餘雜訊則和懲罰意向靠近
- 這意味著定錨效應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雜訊, 排序往往比直接給予量級準確.
- 型態
- 人在做結論的時候, 往往會過度自信, 忽略了不利證據的解讀
- 型態雜訊可以來自於性格的不同, 價值觀的不同給予項目不同的比重
- 型態雜訊可能是暫時的, 又稱場合雜訊, 來自短期內的影響, 好比最近的新聞.
- 對雜訊而言, 性格的獨特性不一定是好事
- 雜訊的來源
- 作者提出, 常見場合的型態雜訊往往佔系統雜訊的60%左右
其中穩定型態雜訊又比場合雜訊大 - 簡言之, 對雜訊而言, 個體之間的差異大於個體內的差異
- 提升判斷力
- 優秀的判斷者, 卓越的判斷力
- 榮譽專家: 有些領域中, 判斷是無法驗證的, 該領域中的專家形成基於同儕之間
- 榮譽專家擅場建構脈絡連貫的故事
- 把所看到的事實, 恰如其分的構成一個連貫的故事, 藉此激發信心
- 信心捷思法讓人們相信這類專家
- 判斷品質的關鍵:訓練有素, 聰明, 正確認知風格
- 也可以說, 取決於既有知識, 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式
- 換言之, 在需要從不同意見中做出選擇時, 而自身對這專業一無所知時, 我們應該選擇聰明, 而且抱持開放心態的思考方式的人
- 移除偏誤和決策保護
- 如果已知某種偏誤將會影響決策, 那可以在事前或事後進行修正
- 事前調整又可分推力或拉力
- 推力, nudge, 減少偏誤的影響, 或著更進一步地, 希望讓偏誤產生較好的決策
- 修正觀測結果, 自動加入的退休計畫
- 拉力, boosting, 偏重讓決策者體認到自身的偏誤, 藉此克服
- 學習統計等
- 事後修正常常類似加入緩衝的概念
- 一個中立的決策觀察者可以即時診斷偏誤
- 辨識科學的資訊排序
- 只要有判斷, 便會有雜訊, 即使是看似完全客觀的指紋辨別
- 再給予過多資訊的情況下, 辨識人員的判斷會因此產生偏差
- 好比知道之前的辨識結果, 或是案件調查狀況
- 如果給出第二意見的人知道第一意見, 那第二意見就不具獨立性
- 預測的挑選與總和
- 取出四個獨立判斷的平均值, 就能消除約一半的雜訊
- 保持開放心態, 像是永遠的測試版
- 討論一個問題前, 先找找相關的基本機率是多少
- 對優秀的團隊而言, 意見多元性很重要
- 醫療診斷指引
- 醫生之間的雜訊水準也很高
- 診斷癌症, 心臟病或是判讀x光片時會出現歧見
- 統計結果顯示, 診斷日是禮拜一或是禮拜五, 診斷時間是早上或是晚上, 都會影響判斷結果
- 為了防止雜訊, 標準化的醫療指引提供較為機械化, 客觀的方式進行評估
- 績效評鑑量表的制定
- 績效評鑑中,有高達3/4 是系統雜訊
- 導入360度評鑑和強制排序法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 大量的水準雜訊來自於評鑑者對於基準值的不同想法, 適當的給予案例做定錨會有幫助.
- 人才招募結構化
- 在傳統面試哩, 第一印象以及追求連貫性會讓面試官過度的認為自己了解求職者.
- 中介評估法, 先為人事選拔增添架構, 清楚知道工作職位所需的條件, 解構出各個面向, 再從各個面向獨立的對求職者進行評估.
- 中介評估法
- 如同徵才, 結構化流程也適用在做決策時
- 謹慎的選擇那些該作為中介評估項目.
- 結構化流程並非反對直覺和整體判斷
- 只是直覺導入的時間延後, 先透過分析來決定中介評估項目, 在獨立個別的評估以確保資訊充足, 直到要下決策時在回歸直覺和整體評斷.
- 雜訊的最適水準
- 減少雜訊的成本
- 減少雜訊是需要成本的, 並不是所有場合都適用
- 減少雜訊的同時要兼顧偏誤
- 好比透過禁止特定詞語來降低雜訊, 會導致言論上的偏誤
- 換言之, 設計指引的時候要思考是否隱含了偏誤
- 尊嚴
- 人需要面對面的互動, 即使這些互動可能帶來雜訊
- 過於注重消除雜訊的行為, 可能會帶來太過僵化的規則
- 人們也會嘗試尋找漏洞, 更會也會限制人的創意空間
- 總言之, 要尊重人的尊嚴
- 為了將來的演變留下足夠空間, 並且確保不影響創意的發揮
- 規定與準則
- 規定可以讓生活簡化, 減少雜訊, 而準則讓人可以視處境來進行調整
- 選擇要採用規定還是準則時, 要考慮實行的難易度以及哪種可能產生比較多的錯誤
2021年8月16日 星期一
免疫密碼
- 對於免疫系統, T細胞, B細胞等等的介紹略過, 看起來還是在大量研究中
- Wiki 上的資訊可能比較真確.
- 書中討論類風溼性關節炎/愛滋病/癌症的案例和新型態的治療
- 類風溼性關節炎: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
- 愛滋病:病毒攻擊免疫細胞, 最終使得免疫系統失靈
- 癌症:癌症細胞騙過免疫系統才得以在體內不被驅逐
- 免疫系統不是越強越好, 平衡最重要
- 充足睡眠, 營養均衡, 低壓力
- 體內菌群和免疫系統也存在平衡關係
- 別抽菸
- 不過也不要過度消毒
- 大腦有自己的免疫系統
- 人類對免疫系統的掌握正在高速階段
- 單株抗體在這幾年成功地成為某些棘手疾病的解藥
- 輔助免疫系統驅除癌症看來是個好策略
- 整體來看, 要務還是在早期研究, 存在強烈的副作用
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原則
- 擁抱現實, 沉著應對
- 當個超級現實主義者
- 夢想+現實+決心=成功的人生
- 事實, 或說是對現實有精準了解, 是任何良好結果不可或缺的基礎
- 態度要極度開放, 極度透明
- 這對增進快速學習和有效改變來說彌足珍貴
- 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 當這會阻擋你成功時
- 擁抱極度真實和透明使工作和人際關係更有意義
- 向自然學習現時如何運作
- 不要固執己見, 堅持事情應該怎樣, 不然會錯失了解真實情況的機會
- 一定要符合現實的法則, 對整體的進化做出貢獻, 才能算是好事
- 演化是宇宙中唯一最強大的力量
- 不進化, 就死亡
- 進化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和最大的回報
- 個人的誘因必須與群體的目標一致
- 現實的優畫是為了整體, 不是為了個體
- 透過快速嘗試錯誤的過程來適應生存環境, 難能可貴
- 個體既舉足輕重, 也微不足道
- 你將來是什麼樣子, 取決於你看事情的角度
- 了解大自然交給我們的現實教訓
- 盡可能將你的進化發揮到極致
- No Pain, No Gain
- 為了得到力量, 必須把自己逼到極限, 然而挑戰極限是痛苦的
- 痛苦+反省=進步
- 甘願承受痛苦而不是逃避
- 擁抱嚴格的愛
- 權衡後續和更後續結果
- 為結果負責
- 從更高的層次來看這部機器
- 把自己想像台在機器內運作的機器, 並且知道你有能力去改變你的機器, 產生更好的結果
- 將操作的結果和訂好的目標做比較, 可以確定如何修正你的機器
- 區分擔任機器設計師的你和機器操作員的你
- 大多數人犯的最大錯誤是無法客觀, 導致不萬碰撞自己和他人的弱點
- 成功的人能夠超越自我, 客觀看待事物, 並且碗裡這些事物來塑造改變
- 你的弱項要找有專長的人來幫你, 截長補短可以保護自己
- 因為人很難客觀看待自己, 必須倚賴他人的意見和完整的證據
- 心態開放, 有決心, 可以增進成功
- 用五步流程實現理想
- 操作過程要保持頭腦清晰, 理性高層次的看待自己
- 制定明確的目標
- 確定好優先順序
- 區分目標與渴望
- 協調目標和慾望, 決定想要的人生
- 追求成功而非成功的表象
- 不要輕言太困難而否決
- 越高的期望可以激發出越高的才能
- 靈活變通, 自我承擔
- 妥善處理挫折
- 確認妨礙實現目標的問題
- 把問題視作潛在的改善機會
- 不要迴避務問題, 即使思考問題令人不快
- 明確具體的定義問題
- 弄清問題的原因和實際的問題
- 區分問題的輕重
- 不要忍忍
- 診斷問題, 查明根源
- 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之前, 應該定義好問題
- 區分近因和根本原因
- 了解他人和自身的人格特質, 利用他人協助指出問題
- 設計解決方案
- 前進之前先回頭
- 高層次的思考
- 記住問題往往有多重解法
- 把解決方案當作劇本, 誰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
- 寫下方案, 評估進度
- 設計方案的時間消耗不大, 值得投入
- 徹底執行
- 不執行的計畫一事無成
- 列出合理的優先次序, 依序完成
- 建立明確的指標, 確保按照計畫執行
- 如果找到了解決方案, 弱點就無關緊要
- 謙卑以獲得別人的幫助
- 仔細檢查犯錯模式, 在五步驟的哪個步驟出錯
- 找出絆腳石, 妥善處裡
- 了解你自己和別人的心理地圖以及謙虛的程度
- 保持極度開放的態度
- 認識你的兩大障礙, 自我意識和盲點
- 了解你的自我意識如何從中做梗
來自防禦機制的否定 - 有兩個你搶著控制腦, 杏仁核和前額皮質, 情緒和邏輯
- 了解你的盲點
- 訓練大腦的思考方式
- 使用補償機制
- 靠他人
- 練習極度開放的態度
- 真心相信你可能不知道最好的選擇是什麼, 並承認善用"一無所知"比"無所不知"更重要
- 知道決策分兩個步驟:先吸收所有相關資訊, 然後做決定
- 不要擔心丟臉, 而是要擔心不能達成目標
- 不能只出不進(意見)
- 想知道他人的觀點, 必須停下判斷, 唯有設身處地才能正確評估別人的觀點
- 永遠記住:我是在尋求最好的答案, 而不是尋求我想到的答案
- 你是在與人爭論,還是在設法了解別人的觀點, 你自己心裡有數
- 深思過後的意見分歧是門藝術, 要領會並感激
- 向願意表達不同見解的可信任之人請益, 並採用多方歸納法綜合分析
- 做最壞的打算, 最好的準備
- 應該留意的態度封閉和態度開放的特徵
- 態度封閉的人不希望他們的想法受到挑戰
- 態度封閉的人大多是陳述意見, 而非提問
- 態度封閉的人在意自己是否被理解
- 態度封閉的人會說敷衍的說法, "我可能是錯的...但我認為"
- 態度封閉的人會阻止其他人說話
- 態度封閉的人難以接受多種想法同時存在
- 態度封閉的人不懂謙卑
- 了解如何才能讓態度變得極度開放
- 經常用痛苦引導自己好好反思, 接受觀念被挑戰
- 讓態度開放變成習慣
- 了解自己的盲眼
- 如果可信任的人認為你做錯了, 而你是唯一一個否定者, 設想你存有偏見
- 靜坐
- 決策要以事實為基礎
- 幫助他人達到極度開放
- 善用證據為基礎的決策工具, 電腦
- 知道停止爭論的最佳時機, 並對決策過程充滿信心
- 了解每個人的思考方式差別很大
- 同時用神經科學和心理學來解釋大腦運作
大致上還是杏仁體vs 新皮質那套, 原始大腦vs 邏輯腦 - 了解你和別人如何思考, 才能擁有力量
- 我們與生俱來的特質, 有利有弊, 全看你怎麼用
- 有意義的工作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好選擇, 也是天生的需求
- 了解大腦激烈的主控權之爭, 和如何控制戰局, 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 意識和潛意識在交戰
- 感覺和思考
- 情感和思考
- 好好選擇自身的習慣
- 用慈愛和毅力訓練低層次的你
- 了解左右大腦的差異
- 了解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可改變和不可改變的程度
- 發現你和其他人的人格特質
- 內向vs外向
- 直覺型vs實感型
- 思考型vs情感型
- 規劃型vs理解型
- 創造者, 精煉者, 推動者, 執行者還是機動者
- 注重目標vs注重任務
- 無論你選擇什麼目標, 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就是成功的關鍵
- 管理好自己, 協調別人, 以達成目標
- 學習如何有效地做決策
- 要了解:
有害的情緒是做出良好決策的重大威脅
決策是兩個步驟的行為, 先學習, 再決定 - 綜合現有的情況
- 你能做的最重要決策之一, 是決定請教的對象
- 不能全然相信你聽到的一切
- 近在眼前的事情看起來很不得了, 可是不一定那麼重要
- 不要過度重視新的事物
- 不要過度執著細節
- 綜合分析變化中的情況
- 改善事物的速度和水準, 以及兩者的關係
- 不必過於精確
- 記住80/20法則, 並且知道20%的關鍵是什麼
- 當個不完美主義者
- 有效地綜合考慮各個層級
- 高層次全貌 : 我想要個能充分學習的有意義工作
- 次級概念: 我想當醫生
- 下一級要點 : 我需要上醫學院
- 再下一級要點 : 我需要在科學科目取得好成績
- 再再下一級要點 : 我今晚得在家念書
- 使用基準線上和基準線下來確定現在討論的層級
- 決策要在適當的層級進行, 但不同層級的決策也應保持一致.
- 邏輯, 推理和常識是綜合現實和了解如何應對的最佳工具
- 多數情況, 可以按照期望值來做決定
- 任何可以再增進勝率的動作都很有價值
- 了解什麼時候不做, 也很重要
- 最好的選擇是利大於弊, 而不是全然無幣的選擇
- 評估取得額外資訊的價值以及不做決定的成本, 依據事情的輕重緩急排序優先處裡次序
- 在做你想做事項以前, 必須先搞定你所有的必做事項
- 你很可能沒時間處裡不重要的事情, 這總比沒時間處理重要的事情好
- 不要把錯把機率當可能性
- 簡化
- 使用原則
- 對決策進行可信度加權
- 機械化你的原則, 可以的話程式話
- 如果未深入理解, 不要盲目信任人工智慧, 要謹慎以對
工作的原則就略過了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數學教你不犯錯
- 要變得更像是瑞典嗎?
- 不要過度簡化問題
- 並非所有曲線都是直線, 不是線性的東西就不應該用線性去思考
- 拉弗曲線
- 拉弗曲線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曲線上會有區域性的梯型或是山腰變化.
- 局部平直, 大域彎曲
- 主要從經典的極限理論探討到微分和導數
- 衍伸討論了非標準分析, 嚴格定義的無限小的數(infinitesimal number)的概念來構建分析學。
- 每個人都肥胖
- 如同真確裡面的直線型直覺偏誤
- 局部看起來很像是線性的關係, 廣域來看並不一定也是線性
- 好比在拋物線上, 上升區段看起來會像是直線
- 線性廻歸是好工具, 但要注意適用範圍和結果是否合理
- 好比拿百分比跟時間做線性回歸, 最後得到超過某個時間點, 百分比會超過100% 的結論, 這就是明顯的錯誤
- 相當於死了多少美國人?
- 套用比例的時候要小心
- 如果要檢驗某個數學方法, 試著用不同途徑去計算同樣的東西, 如果答案相異, 方法可能有問題
- 好比, 比較911的罹難者時
- 用罹難者人數:紐約人口去論述好比在台北被炸死了多少人
- 用罹難者人數:台灣人口去論述好比在台灣被炸死了多少人
- 上兩者答案不同, 可以判斷出方法有錯誤
- 取比例時, 要考慮母體大小與採樣次數
- 大數法則
- 樣本數量越多, 則其算術平均值就有越高的機率接近期望值.
- 換言之, 極限值較容易出現在樣本數較少的地方
- 好比只上場一次的運動員的命中率
- 常態分佈告訴我們
- 樣本增加一百倍, 標準差變成十倍
- 距平均值
- 小於一個標準差:68.27%
- 小於二個標準差:95.45%
- 小於三個標準差:99.73%
- 不過別忘了是每個事件是獨立事件
- 派餅比盤子還大
- 數字會變負的時候, 免談百分比
- 在計算和考慮比例的時候, 如果構成裡面允許負數, 那最終數字可能沒有意義
- 簡單舉例來說, 好比有投資A, B, C三個項目
- A賠了500
- B,C 賺了500
- 總共賺-500+500+500 = 500, 所以B佔了500/500 = 100%
- 破解聖經密碼迷思
- 在思考低機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 要考慮樣本數
- 當樣本數夠大, 低機率事件的發生期望值往往不低
- 曖昧模糊的規則會給予迴旋空間, 增加樣本數
- 以聖經密碼來說, 人名的拼法和縮寫方式可以大量增加樣本數
- 不可思議的事情常常發生
- 樣本數夠大, 生存者偏差
- 死魚不會讀心
- H0, Null hypothesis, 虛無假說
- 虛無假說的內容一般是希望能證明為錯誤的假設,與虛無假說相對的是對立假說,即希望證明是正確的另一種可能。
- 做實驗(取樣)
- 令虛無假設為真, 計算符合實驗結果的極端機率值p
(有多少機率會產生這樣的實驗結果) - 若p很小, 則可以說有統計上的顯著性可以排除虛無假設
- 要記得這只是工具, 錯誤的運用或取樣可能會影響p
- 歸謬法
- 流程
- 假定H為真
- 由H推出F不可能成立
- 然後F必定成立
- 所以H必為假
- 虛無假定
- 假設H為真
- 從H可以推出, 觀察到O的可能性很低
- 然而觀察到 O
- H不太可能為真
- 但是套用在機率上時, 要謹慎
- 假設有50人, H說他們是人類
- 觀察到他們之中有一個白化症病患
- 白化症相當罕見
- 假設H為真的前提下, 在50個人中觀察到白化症病患的機會相當低
- 換言之, 在H條件下觀察到O, 而O的可能性很低
- H不太可能為真
- 科學研究的可信度
- 常見的統計顯著閥值是0.05
- 也就是藉由觀察到一個5%的結果來否定虛無假設
- 換言之, 有5%的機率, 我們錯誤的否決了虛無假定
- 舉例來說, 如果對1000個因子個別做虛無假定的實驗,
就算實際上他們都不符合所需, 根據期望值, 也會有50個因子的實驗會做出有統計上顯著差異的結果 - 另一個潛在問題是, 由於閥值是0.05, 透過調整數據, 增加變因可以讓p通過閥值
- 結果是很多研究結果的p都略小於0.05
- 上帝, 你在嗎? 是我, 貝式推論
- 貝式推論
- P(H | E) = P(E | H) * P(H) / P(E)
- H 是假說
- E 是證據, 新觀測的結果
- P(H) 是事前機率, 在未知E之下對H的假設機率
- P(H | E) 是事後機率, 也就是E發生後, 新的H的機率
- P(E | H) 是假設H成立時, E發生的機率
- P(E) 邊際概似率, 對不同H是定值,
- 概念上來說, 透過貝式推論我們可以結合新的證據和之前推斷出來的機率, 進行機率的更新
- 以丟硬幣來舉例
- H1 : 硬幣60%正面, 40%反面
H2 : 硬幣50%正面, 50%反面
H3 : 硬幣40%正面, 60%反面 - 事前機率假設
P(H1) =0.05
P(H2) =0.9
P(H3)=0.05 - E : 連續出五個正面
- 則
P(E|H1) = 0.6 ^ 5 =7.76%
P(E|H2) = 0.5 ^ 5 = 3.125%
P(E|H3) = 0.4 ^ 5 = 1.024% - P(H1|E) = P(E|H1) * P(H1) / P(E) = 7.76% * 5% / P(E) = 0.0039 / P(E)
P(H2|E) = P(E|H2) * P(H2) / P(E) = 3.125% * 90% / P(E) = 0.0281 / P(E)
P(H3|E) = P(E|H3) * P(H3) / P(E) = 1.024% * 5% / P(E) = 0.0005 / P(E)
P(H1)+P(H2)+P(H3) = 1
得到P(H1|E) = 12%, P(H2|E)=86.5%, P(H3|E) = 1.5% - 你期望贏得樂透時, 是在期望什麼?
- 期望值
- 隨機試驗在同樣的機會下重複多次,所有那些可能狀態平均的結果
- 也可以視作大數法則下多次實驗的逼近值
- 期望值可以相加
- E(X+Y) = E(X) + E(Y)
- 兩件事物加再一起的期望值, 等於個別的期望值相加
- 套在樂透上, 可以用總分發獎金/總投入金額得到期望值
- 錯過更多班機
- 主流的經濟學認為, 人依靠理性做決策時會追求效用(utility)的最大化
- 導入U值來度量效用, 可以計算各種決策的期望值
- 舉例來說, "起飛前多久到機場"的問題中, 設定一小時的成本為U, 錯過飛機的損失為6U
- 起飛前 2 小時到機場, 有2% 次會錯過
- -2 + 2% * -6 = -2.12U
- 起飛前 1.5 小時到機場, 有5% 次會錯過
- -1.5 + 5% *-6 = -1.8U
- 起飛前 1 小時到機場, 有15% 次會錯過
- -1 + 15% * -6 = 1.9U
- 聖彼得堡悖論
- 投硬幣直到正面出現, 假設擲了n次, 則給予2^n的報酬
- 期望值為 1 * (1/2) + 2 * (1/4) + 4 * (1/8) ... 結果發散
- 換言之這遊戲期望值發散
- 已知的未知 vs 未知的未知
- 前者稱為風險, 後者稱為不確定性
- 具備不確定性的問題往往影響效用理論.
- 火車鐵軌相交之處
- 射影幾何
- 公設1 :每一對點都恰屬於一條共有的線
- 公設2: 每一對線都恰包和一個共有的點
- 法諾平面
- 漢明碼與漢明距離
- 在資訊理論中,兩個等長字符串之間的漢明距離(英語:Hamming distance)是兩個字符串對應位置的不同字符的個數。
- 在電信領域中,漢明碼是一種線性錯誤更正碼,最小距離為3的碼中能達到最高的位元速率。
- 編碼保證了任意兩碼的最小距離, 並且盡量佔滿空間.
- 平庸會出頭
- 均值回歸
- 統計結果告訴我們, 利用公司現在的表現去看未來表現, 會有均值回歸現象
- 好的公司變爛來接近平均, 壞的公司變好來接近平均
- 個人認為這邊排除了死掉的公司
- 數學上的解釋是, 未來的表現除了受到現在表現的影響, 也受到環境和機會因素的影響
- 好的母代只能控制前面的變因, 但無法影響後者
- 於是, 子代雖然會受母代表影響, 但考慮到隨機的環境和機會, 結果會偏向均值.
- 換言之, 只要研究的對象受機率影響, 就會有均值回歸的趨向
- 高爾頓的橢圓
- 關聯性
- 肺癌會讓你抽煙嗎?
- 相關並不等於因果, 就算統計上發現肺癌和抽煙有相關, 其實也有這些可能:
- 肺癌是因, 抽煙是果, 肺癌的人特別想抽煙
- 抽煙是因, 肺癌是果, 抽煙的人容易肺癌
- 第三方的原因造成抽煙和肺癌的相關性, 好比伯克森謬論
- 伯克森謬論
- 假設1000人裡面, 300人有高血壓, 400人有糖尿病, 120兩者兼有(因此兩者無相關)
- 假設所有病患都入院, 在醫院的580裡面
- 180有高血壓但是沒有糖尿病
- 280沒有高血壓但是有糖尿病
- 120人兩者都有
- 換言之, 從醫院來看
- 糖尿病患30%有高血壓, 而沒糖尿病的人100%有高血壓
- 可以推得高血壓和糖尿病負相關的謬論
- 沒有民意這種東西
- 多數決的方法簡單漂亮又讓人感覺公平, 然而它能發揮最大效果的地方, 是在兩個選項中取一
- 一旦超過兩個選項, 會有矛盾滲入多數所偏好的選項
- 舉記來說, 對於歐巴馬健保的民調:
- 37%的人傾向撤銷健保
- 10%的人傾向削弱法條
- 15%的人傾向不變動
- 36%的人表示應該強化
- 這兩個敘述都成立:
- 多數人反對歐巴馬健保
- 多數人要保留或強化歐巴馬健保
- 同樣適用在超過二選項的多數決的選舉
- 黏菌實驗
- 多頭絨泡黏菌的許多個體會形成一個變形菌體
- 分散式的思維還是可以進行相當有效的決策
- 黏菌喜歡燕麥, 討厭紫外線
- 實驗結果顯示
- 如果選項有 3公克的燕麥(3黑) 和 紫外線照射的五公克的燕麥(5光), 黏菌偏好是1:1, 兩者喜好差不多
- 如果是 3黑 vs 10光, 黏菌會選擇10光居多
- 但是如果是三選擇, 3黑, 5光, 1黑, 那3黑的次數會遠遠大於5光
- 換言之, 第三選項雖然沒人選擇, 卻影響了最終結果
- 不對稱控制效應
- 假設一半的黏菌以食物量為優先, 喜好順序是5光, 3黑, 1黑
另一半的黏菌以光亮為優先, 喜好順序是3黑=1黑, 5光 - 給第一名2分, 第二名1 分, 第三名0分
- 5光 : 2*0.5 + 0*0.5 = 1
- 3黑 : 1.5*0.5 + 1*0.5 = 1.25
- 1黑 : 1.5*0.5 + 0*0.5 = 0.75
- 如果只有5光和3黑參戰
- 5光: 1 * 0.5 + 0*0.5 = 0.5
- 3黑 : 0* 0.5 + 1*0.5 = 0.5
- 這符合觀察結果
- 換言之, 一個相似但比較差的選擇(1黑)讓原本的選擇(3黑) 看起來更好了
- 我從虛空中創造出一個新奇宇宙
- 歐幾里德幾何與非歐幾何
- 歐幾里德幾何的五個公設
- 從一點向另一點可以引一條直線
- 任意線段能無限延伸成一條直線
- 給定任意線段, 可以以其一個端點作為圓心, 該線段作為半徑作一個圓
- 所有直角都相等
- 通過一個不在直線上的點, 有且僅有一條不與該直線相交的直線
- 第五公設又稱作平行公設
- 在其他幾何裡面, 平行公設不一定成立
- 數學的形式主義
- 簡單說, 建立精確和完備的公設
- 希爾伯特計畫
- 所有數學的形式化
- 意思是,所有數學應該用一種統一的嚴格形式化的語言,並且按照一套嚴格的規則來使用完備性。
- 我們必須證明以下命題:在形式化之後,數學裡所有的真命題都可以被證明(根據上述規則)。
- 一致性。我們必須證明:運用這一套形式化和它的規則,不可能推導出矛盾。
- 保守性。我們需要證明:如果某個關於「實際物」的結論用到了「假想物」(如不可數集合)來證明,那麼不用「假想物」的話我們依然可以證明同樣的結論。
- 確定性。應該有一個算法,來確定每一個形式化的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 皮亞諾公設
- 0是自然數;
- 每一個確定的自然數a,都有一個確定的後繼數a' ,a' 也是自然數;
- 對於每個自然數b、c,b=c若且唯若b的後繼數=c的後繼數;
- 0不是任何自然數的後繼數;
- 任意關於自然數的命題,如果證明:它對自然數0是真的,且假定它對自然數a為真時,可以證明對a' 也真。那麼,命題對所有自然數都真。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 邏輯上,一致性(consistency)、相容性、自洽性,是指一個形式系統中不蘊涵矛盾。
- 任何自洽的形式系統,只要蘊涵皮亞諾算術公理,就可以在其中構造在體系中不能被證明的真命題,因此通過推理演繹不能得到所有真命題(即體系是不完備的)。
- 任何邏輯自洽的形式系統,只要蘊涵皮亞諾算術公理,它就不能用於證明其本身的自洽性。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心態致勝
- 心態
- 兩種心態
- 定型心態, fixed mindset
- 相信人的素質是無法改變的
- 因為無法改變自身, 努力的方向是去證明自己擁有的能力和價值
- 簡單來說, 讓自己看起來聰明
- 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
- 成長心態, growth mindset
- 認為可以透過努力, 策略和他人的幫助來改變基本素質
- 粗略的認為, 任何人能成就任何事情
- 以比較開放的心態去掌握自己目前的能力
- 心態深探
- 定型心態會讓人害怕失敗
- 因為能力固定, 缺點也固定, 這意味者無法增進能力與克服缺點
- 所以會不想洩漏自己的弱點
- 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缺點, 讓奉承者環繞
- 同時也害怕去挑戰未知, 而容易變成不學習者
- 傾向去處理自己知道的東西, 進行低難度的挑戰
- 喜歡獲得成就和認可
- 希望能證明自己很特別, 不同於他人
- 因為這份特別是定型的
- 只能在順境中保持興趣
- 對於失敗的忍受力很低, 容易因此陷入長期低潮
- 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而去尋找失敗的理由, 或是尋找更失敗的人
- 成長心態會讓人能接受挑戰
- 挑戰未知可以強化自己
- 遇到失敗還是會憂鬱,
- 失敗不會定義自身, 能力可以發展
- 注重努力
- 如今社會讚揚自然不費力的成就, 勝過努力的成就
- 造就定型心態的陷阱
- 人並不是單純的屬於定型或是成長
- 在不同面向人的傾向可能不同
- 可能認為能力是可以成長的, 但是個性是定型的
- 這些決定了人認為自己那些部份可以成長
- 關於能力與成就的真相
- 即使人的天賦有差別, 努力能拿到一定程度的效果
- 即使是藝術類的能力, 好比素描, 透過努力一般人也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進步
- 教育和讚美的時候, 如果是讚美努力而非成就, 會讓對象較有機會培養成長型心態
- 刻板形象可視為定型心態的一種
- 運動界:冠軍心態
- 成長心態跟恆毅力正相關
- 定型心態使才能成為絆腳石
- 當遇上逆境, 人們會懷疑自己的才能而失去專注力和能力.
- 成長心態可以幫助人們應付挫折, 找出好策略, 引導出對自己有利的行動
- 能力讓你到達頂尖, 恆毅力讓你保持頂尖
- 具有成長心態在做最擅長的事, 以及持續學習與改進中獲得成功
- 挫折會激勵成長心態者, 對他們有益, 有警示作用
- 具有成長心態者掌握邁向成功與保持成功的流程
- 企業界:心態與領導力
- 領導人與企業也會可分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
- 成長心態的領導人
- 不會總是試圖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系
- 不斷尋求改進, 正視自己的錯誤, 正視周遭的有才能者
- 傾聽, 歸功, 栽培
- 抑制菁英主義
- 定性心態的領導人
- 認定有些人優越, 也些人則否
- 必須證明自己優越, 而這需求往往危害公司
- 不建立卓越的團隊也不重視他人的成長
- 往往瞧不起腳踏實地的經營者
- 如同前面, 對於能力的培養, 成長和定性心態是不同的
- 經理人/領導人/談判人才是天生還是後天育成
- 犧牲下屬來增進自己的權力, 能力與價值感
- 人際關係:愛的心態
- 成長心態對人際關係
- 自己, 對方, 甚至關係本身都是會成長的, 需要投入心力
- 在關係中成長很重要, 不需要會貶低你的對象
- 定型心態對人際關係
- 如果一個關係需要努力, 那就不是對的人
- 有問題代表性格有瑕疵
- 需要證明自己比對方好
- 父母, 師長, 與教練
- 改從教育的角度來探討兩種心態
- 發出正確的訊息
- 不要稱讚聰明, 多稱讚努力比較能培養成長心態的小孩
- 沒得好成績是因為不努力, 而非不聰明
- 但是還是要客觀的評價
- 反言之, 失敗也該歸咎在努力不足, 而不是天份或環境
- 學生會有成長和定型心態, 教師也會有
- 相信學生是否會改變, 相信自己是否會改變
- 改變心態
- 成長心態的基本信念, 是相信人可以改變與成長
- 影響快樂的關鍵, 不會在關鍵時刻認為自己不行
- 改變的過程
- 第一步是擁抱你的定型心態, 承認自己擁有定型心態
- 第二步是小心, 有意識的避免觸發定型心態
- 第三步是給定型心態的自我命名.
- 第四步是教育他, 帶他走上成長旅程
- 個人觀點, 這邊是強調要意識的覺察自己, 注意到自己定型心態出現的時機, 有意識的, 客觀的去教育自己的定型心態, 透過理性分析讓自己知道正確的應對
- 舉例來說, 當面對挑戰, 覺得自己不行的時候, 客觀的分析自己的條件, 努力的程度, 在考慮到對手的投入程度, 可能事情並沒有那麼糟, 只是恐懼限制了自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