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nkụ

 


綠竹筍 炸馬鈴薯脆片




蕃薯的甘藷麵包 有趣的酸味 

鮮蚵煙燻醬汁

白蘆筍 發酵的大蔥白醬
搭配煙燻烏魚子和山蘿蔔葉

茄子醬烤花枝
紫高麗菜搭配花枝魚露

雞湯花枝搭配蠶豆黑木耳白蘿蔔

煮鮑魚搭配醃漬洨白筍和小黃瓜 茴香花
焦化奶油和巴西蘑菇做的醬汁

碳烤比目魚 荷蘭將 小白筍

熟成鴨胸配鴨高湯和鴨油
鴨肉香腸配烤過的小白菜
鴨的熟成程度和火候很棒, 小白菜令人印象深刻


鴨油飯

米煮的很有特色 粒粒分明又帶口感
鴨心和





煙燻冰淇淋配上昆布
很棒的甜點

鴨油牛奶糖 沒什麼特色


兼具特殊與好吃
高評價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Bencotto

 










橄欖油, 麵包, 前菜不錯
pizza份量大有嚼勁, 傷害這餐體驗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誠實館

 













料理手法不行.



2021年4月17日 星期六

餐桌上的味覺訓練


  1. 符合人本主義, 和菁英主義完全相反的味覺教育
    1. 學習如何利用五感, 並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2. 喚醒自己與生俱來的敏銳感覺, 嗅覺與味覺和感性的同時, 對自己的飲食偏好和飲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每個人都可以品嘗食物, 但同時也能尊重每個人的差異性, 並思考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藉此更深入了解自己
  2. 吃, 要滿足三大目的
    1. 賦予身體體力的營養要素
      1. 蛋白質, 脂肪, 碳水化合物等主要營養素
      2. 礦物質, 維生素等微量營養素
    2. 身體健康所需的衛生要素
    3. 讓身體和大腦產生喜悅的感覺要素
  3. 品嘗
    1. 既不是去評估味道的閥限, 也不是判斷味道的種類, 而是認識食物的原味, 運用五感將感受表達出來
    2. 味覺並非來自食物味道, 而是食物帶來的味道
    3. 吃食物的感覺, 來自於對食物原本就有的主觀意識, 可以是之前吃的經驗, 或是文化背景, 知識, 社會和心理
    4. 對食物本身的快樂評價, 來自飲食者個人經驗, 並非由食物本身決定來自飲食者個人經驗, 並非由食物本身決定
    5. 外在環境也會影響體驗
    6. 噪音會降低味覺
  4. 從食物中獲得的認知, 與詞彙有著密切的關係, 若將感受用言詞來表達, 就可以提升人們對品味的敏感度
    1. 感受化為文字就可以儲存在記憶之中



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