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格傳略
- 不重要
- 蒙格主義
- 準備, 耐心, 紀律, 客觀
- 準備
- 多元思考模型
- 如同跨能制勝, 一次運用多領域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 耐心
- 坐等投資法, 等待機會, 下大賭注, 長時間持有
- 紀律
- 明瞭什麼不該做, 避開無用的區域
- 客觀
- 避免太簡化, "科學理論應該盡可能的簡單, 但不能過於簡單"
- 雙軌分析, 首先用一般的理性分析, 接下來分析潛意識, 是否存在一些因素可讓人做出這種分析, 可是實際上錯誤的
- 投資原則檢查清單
- 風險
- 估算適當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
- 避免和道德有問題的人交易
- 堅持為可見的風險要求合理的補償
- 記住通貨膨脹和利率的風險, 也就是不變化的損失
- 留給自己犯錯的空間
- 獨立
- 「唯有在童話中,國王才會被告知自己沒有穿衣服」
- 客觀和理性的態度需要獨立思考能力
- 對錯並不取決於別人同意或反對
- 隨波逐流只會讓你往平均值靠近, 只能獲得中等的業績
- 準備
- 「唯一的獲勝的方法是工作、工作、工作,並希望擁有一點洞見。」
- 廣泛閱讀, 成為終生自學者
- 願意做好準備的意願比求勝的意願更重要
- 熟練掌握各大學科的思維模型
- 謙虛
- 承認自己的無知是智慧的開端
- 了解自己的能力圈
- 抗拒追求「虛偽的精確」和「錯誤的確定」的慾望
- 別愚弄自己, 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
- 嚴格分析
- 運用科學方法和檢查清單, 降低錯誤和疏忽
- 區分價值/價格、進展/行動、財富/規模的不同
- 記住淺顯的道理, 勝於掌握深奧的
- 做一個商業分析家,而不是市場、經濟學或證券分析師
- 考慮總體的風險和效益,永遠關注第二層或更高層次的潛在影響
- 配置
- 正確配置資金
- 謹記機會成本
- 好點子得來不易:當時機對你有利時,要狠狠下注
- 別「愛上」投資項目;要視情況而定,伺機而動
- 耐心
- 克制天生好動的傾向
- 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別去打斷它
- 避免多餘的交易稅和摩擦成本, 永遠別為了行動而行動
- 決心
- 當合適的時機出現,要果斷採取行動
-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 機會不會常來敲門,所以當機會來臨時,要抓住它
- 改變
- 適應變化並接受不可避免的複雜性
- 認清並適應你所處的世界的本質,別指望世界來適應你
- 不斷挑戰和主動修正「最愛的觀念」
- 專注
- 別把事情搞複雜,記住你原來要做的事
- 聲譽和誠信是最有價值的資產
- 面對大問題,別當鴕鳥
- 第一講 如何讓自己生活悲慘
- 不要吸食毒品
- 不要忌妒
- 不要認為會落於人後, 你該比較的是今日與昨日的自己, 而非那些與你截然不同的年輕人
- 不要怨恨
- 不要反覆無常, 不要虔誠地做你正在做的事情.
- 要成為可靠的人
- 不要只從自己的經驗獲得知識, 盡量從別人成功或是失敗裡面廣泛地吸取教訓
- 不要因為失敗而意志消沉
- 不立危牆之下
- 反過來想, 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去思考, 不要排斥不認同自己的觀點
- 第二講 普世智慧的投資運用
- 掌握一些思維模型, 以此整理間接和直接的經驗
- 反例:太專精的專家
- 常見的思維模型
- 數學
- 排列組合 / 機率 / 定量分析 /決策樹理論
- 會計學/統計學
- 心理學
- 誤判心理學
- 雙軌分析
- 先理性的思考, 接著對剛才的思考進行評估, 是否存在偏誤.
- 規模優勢 advantage of sacle
- 生產成本會隨著經驗曲線下降
- 規模優勢也會帶來資訊優勢, 或是所謂品牌價值
- 社會認同, 價值觀的結合
- 專業分工的優勢
- 規模優勢衍生官僚弊端
- 巴夫洛克聯想, 當有人說了你不想聽的話, 讓你不高興, 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抗拒的情緒
- 寡占市場的競爭策略
- 有些市場的競爭比較理性, 能帶給股東利益
- 有些卻是破壞性的, 摧毀股東財富
- 新技術的迷思
- 技術有能幫到產業, 有時候會摧毀產業
- 紡織業中, 新技術節省下來的成本, 最終回饋給消費者.
- 競爭性毀滅
- 被新產品徹底毀壞的舊產業
- 當新行業出現時, 先行者會獲得極大優勢, 會遇到一種稱之為衝浪的模型:當衝浪者順利衝上浪尖, 並停在浪頭上, 就能衝上很長很長一段時間
- 能力圈
- 正視客觀的評估自己的能力, 在舒適圈裏面競爭.
- 投資的有效市場理論
- 市場是部分有效, 也是部分低效的
- 等待錯誤的訂價發生
- 激勵機制
- 從激勵機制來說, 投資人和投資經理考慮的不同, 而決定最後行為的是決策者的激勵機制.
- 頻繁交易->有做事情
- 激勵機制決定了人們的選擇
- 葛拉漢的理論
- 這邊定價方式是以私人收購來評估公司價值.
- 投資偉大的企業
- 這邊有點老調重彈, 總之就是把握少數機會, 大規模下注, 不過要考慮生存者偏差才對.
- 有個有趣的觀點: 股票的報酬很難比得上企業的營運獲利率, 意思是回到資本報酬率的觀念去看待投資
- 有些企業低估了他們的定價能力, 也就是他們一旦把價格拉高, 會立刻賺錢
- 如果你說真話, 那就不用記住謊言了.
- 第三講 論基本的 普世的智慧
- 垮領域, 掌握各個學科的主要理論模型
- 理解各個領域是怎麼看待和分析問題
- 意識形態造成偏見
- 嚴重的意識形態, 是扭曲人類認知的最大因素之一
- 意識形態把問題簡化.
- 心理學的應用
- 一致性原則
- 人類會傾向擁有單一原則
- 一旦開始偷竊, 就會更快的和有利偷竊的環境結合
- 謝畢科效應
- 假如社會整體風氣敗壞, 許多人因此從中獲利, 而你想要提出警告, 他們就會群起反對你, 變成你危險的敵人
- 關於投資機會
- 承認自己對多數事情的無知, 沒有一套適用全處的投資判斷準則
- 等待自己知道的事情, 自己能理解的機會
- 沒有人期待你什麼都懂, 不要自信地回答自己不瞭解的問題.
- 要說服一個人, 從他的利益出發最有效
- 第四講 關於實用思維的實務思考
- 實用觀念
- 簡化問題的最佳方式: 先解決那些答案顯而易見的大問題
- 唯有數學才能揭示科學的真實面貌
- 掌握自基礎的學術知識, 跨領域地去思考
- 第五講 專業人士需要更多跨領域技能
- 追根究柢, 每個職業都是矇騙外行人的勾當
- 激勵機制造成的偏見 + 鐵鎚人效應
- 不過這邊比較強調的是社會科學方面的鴻溝效應
- 拿來主義(take what you wish), 無論看中其他學科什麼知識, 只管拿來用
- 避免鐵鎚人傾向
- 但是太囫圇吞棗, 吸收到太偏頗的知識, 會有後遺症
- 在學習不同領域時, 要弄清楚知識的根基, 而不要背離普世原則,
- 如果真理和一個人的利益背道而馳, 那麼這個人就很難接受真理
- 第六講 像波克夏一樣投資
- 交易成本, 或是說每年各種費用累積起來的摩擦成本, 相當重要
- 對長期年化報酬率的影響
- 統計來說, 考慮到交易成本, 一半以上的人會輸給大盤
- 這邊有個概念和跨能制勝很像
- 如果處理的過程極其仔細, 人會陷入一種專業導致的過度自信狀況
- 一個人想要什麼, 就會相信什麼
- 首要的原則是, 你不能欺騙自己, 因為自己是最好騙的
- 指數化投資, 被動投資在佔比市場一定份額之前, 還會擁有相當的利潤
- 不要用槓桿, 不要去碰衍伸性金融商品
- 第七講 財富效應與灰金效應
- 財富效應
- 由於政策實施引起的貨幣存量增加, 公眾財富隨之增加, 而人們資產越多, 消費意欲越強。
- 股價增漲超過國民生產總額增長
- 反向的財富效應可能會引起經濟衰退
- 這邊以日本為例, 日本政府各種干預政策, 造成巨大的財政赤字
- 退休金帳戶中還沒實現的財富效應可能被輕忽
- 黑金的財富效應很大, 但是因為其犯罪性質, 很難成為大規模
- 灰金(febezzle)
- 類似黑金的東西
- 不帶來任何收益的管理成本
- 好比頻換投資經理人造成量的進出成本
- 不被列入公司成本的選擇權
- 個人認為, 所謂的灰金, 比較像是掛附在財富效應上, 利用財富效應賺到錢, 可是實際上沒有帶來額外收益的行為
- 股價是有被非理性哄抬的可能,這和有效市場理論相反
- 這邊觀點比較像是葛拉漢的市場先生理論
- 有效市場理論, 過度信奉人類理性, 而忽略心理學中的愚蠢人理論.
- 道德法則和謹慎法則
- 道德法則:保持"可以輕易消除之無知",就是在道德責任上的背叛
- 謹慎法則:需要新的機器而還沒購買的公司,其實已經在付出代價
- 第八講 2003的金融大醜聞
- 這邊以一個實際案例, 寬特科技公司的醜聞, 來講述前面的道理
- 道德法則為什麼重要
- 創辦人認為選擇權的法定會計處理方式"軟弱,腐敗,令人鄙視"
- 激勵機制的影響,
- 不列入成本的選擇權制度
- CEO/CFO的激勵制度與市值掛勾
- 撈灰金讓會計業墮落
- 會計業的墮落,
- 龐式騙局的加成
- 所有人類對以幾何級數增加的過度追求, 在一個有限的地球上, 最終都以慘痛收場.
- 學院派經濟學的九大缺陷
- 窮查理年鑑: 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 要訴諸利益, 而非訴諸理性
- 股票市場不可能是完全有效, 不然沒有公司應該回購自己的股票
- 只有掌握最基礎的知識與原理, 才能夠用最根本的方式來解釋問題.
- 經濟學比其他軟科學更強調跨領域研究
- 格里高利 曼昆 (經濟學原理, 總體經濟學的作者)的跨領域研究
- 機會成本, 激勵機制
- 公用品悲劇理論:公用品因為產權/使用權難以限定, 而被競爭性的高度使用導致匱乏
- 人們深陷其中, 卻無能為力
- 九大缺陷
- 致命的自閉, 導致鐵鎚人症候群, 通常會讓經濟學家過度強調可以量化的因素
- 有點類似跨能致勝裡面太空船發射的案例探討, 過度強調定量分析, 導致不適合定量的資訊無法被正確利用
- 沒有採用硬科學基本的全歸因治學方法
- 跨領域的借用知識, 可是缺乏知識由來的標籤,
- 這導致無法真的有效系統化的內化這些知識
- 拿來主義
- 物理學崇拜
- 過度講求簡化的精確, 好比有效市場理論
- 經濟學涉及的系統太複雜, 追求向物理學一樣精確, 並無法帶來好處
- 科學理論應該盡可能簡單, 但不能過與簡單'
- 太過強調宏觀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中成功的歸因:
- 將一兩個因素最大或最小化
- 增加一些成功因素, 以達到更大成效,
- 將幾個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 順應某些重大潮流
- 遇到問題要正向或逆向思考
- 經濟學的整合太少
- 內容比較偏向不同經濟學理論的壁壘分明
- 案例比較有趣:什麼時候漲價可以賣更多
- 奢侈品的品牌效應, 炫耀功能
- 非奢侈品的品質, 一分錢一分貨
- 額外收入的再利用
- 改善產品, 個人不太贊成這點, 那等於是不同產品了
- 回扣
- 對心理學極度不理解及其造成的負面效果
- 很多因素最適合解釋的領域是心理學
- 可以用檢查清單去尋找歸因
- 不重視後果的後果
- 意思有點像是把複雜問題太簡化
- 後果會導致另一個後果, 不考慮這點就下決策會錯估情勢
- 而這些往往是心理學因素造成的
- 不夠重視撈灰金的概念
- 尚未敗露的貪污行為, 會對經濟產生很大的凱因斯成數效應
- 被貪污的人認為他還是像以前一樣有錢而延續原本的消費方式
- 貪污的人增加購買力
- 撈灰金有類似的財富效應
- 不夠重視美德效應和惡行效應
- 這兩者都無法量化
- 複式簿記法讓商業更誠實的美德效應
- 容易被鑽漏洞的系統, 鼓勵惡行的激勵效應會毀掉社會
- 介紹新觀念不難,難的是清除舊觀念
- 大致的正確好過精準的錯誤
- 第十講 蒙格的普通常識
- 讓自己配得上想擁有的東西
- 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最可靠的辦法, 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
- 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
- 終身學習, 每天晚上的自己都比早上的自己聰明一點
- 學習到"學習的方法"很重要, 如同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後人類才大幅進步一樣
- 真正重要的大道理, 佔了每個領域95%內容
- 跨領域的態度, 才能有效率而成熟的生活著
- 避免極端的意識形態
- 心靈要靈活
- 除非我能比我的對手更有力的反駁自己的立場, 否則我沒資格擁有一種觀點
- "未必有希望才能開始, 未必要有成功才能堅持"
- 自我服務偏好 (self-serving bias)
- 自我認為有資格去做想做的事
- 別以為對個人有利的事情, 就是對整體有利
- 忌妒, 怨恨, 仇恨和自憐都是災難性的思想狀態
- 要自覺性的避免陷入這種狀態
- 說服人要多用利益, 而不是理性
- 避免處在不當的激勵機制下
- 不當誘因, perverse incentives
- 表現越糟, 獲得越多回饋
- 養成可以自己保持客觀公正的習慣
- 多去理解反駁自己的理論的觀點和證據
- 將不平等最大化
- 適才適所, 讓最好的選手, 長時間的上場.
- 知識分為兩種
- 真正的知識
- 司機知識,鸚鵡學舌的偽物
- 勤勞與節儉的價值
- 想在某個領域出頭, 需要強烈的興趣
- 節儉應當是儲存對付未來風險事件的資本
- 愛克比泰德
- 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幸, 無論多麼倒霉, 都是一個鍛鍊的機會.
- 每一次不幸都是吸取教訓的良機, 人們不應該在自憐中沉淪, 而是應該利用每次打擊來提高自我。
- 信任是最好的制度
- 再聰明的人,都可能受到比他聰明的人, 比他更有惡意的人的欺瞞,
- 再好的制度都會有漏洞
- 只有信任才是最好的制度
- 第十一講 人類誤判心理學
- 現實世界的問題不會恰好落在某個學科的界線之內, 總是跨越了彼此界線
- 人類是很容易受到愚弄的
- 微量效應:如果刺激被維持在一定水準之下, 便察覺不到它的存在
- 即使有所知覺, 大腦也容易錯估, 我們只能感知到明顯的對比, 而不是絕對的數值
- 認知往往取決於情境
- 分類
- 獎勵與懲罰超級反應傾向
- 激勵機制的威力遠超乎想像
- 回到那句話, 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 要訴諸利益, 而非訴諸理性
- 能夠使反射行為維持最久的方式:隨機的撤銷獎勵機制
- 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
- 某些高教育有道德的人, 在激勵機制的驅動下, 可能有意無意地進行不道德的行為,以便得到所求, 並為此行為尋找藉口.
- 注意顧問提出的專業建議,尤其這建議對他本身有利, 學習和使用這項專業的基本知識,進行覆核和質疑.
- 人們傾向於鑽營各種制度, 在損人利己方面表現得極有創意
- 最常見的獎勵往往是金錢,
- 喜歡/熱愛傾向
- 人們往往會忽視熱愛對象的缺點
- 偏愛能夠讓自己聯想到熱愛對象的人,物和行為
- 為了愛扭曲其他事實
- 討厭/贈恨傾向
- 忽視討厭對象的優點
- 討厭那些會讓自己聯想起討厭對象的人,物和行為
- 為了仇恨扭曲其他事實
- 目前的政治制度, 巧妙的把個體和群體的仇恨引導到選舉上
- 政治是正確處理仇恨的藝術
- 避免懷疑傾向
- 大腦有個傾向:盡快做出決定以便消除懷疑
- 但這決定不一定是好的
- 要讓自己習慣戴上客觀的面具
- 一般而言, 人在困惑和充滿壓力的時候, 更容易觸發避免懷疑傾向
- 避免不一致傾向
- 為了節省運算, 大腦不願意翻案做出改變
- 這也是習慣難以戒除的原因
- 一盎司的預防, 比一磅的治療更值錢
- 這讓我們傾向保留以前的結論, 身分和社會認同等等
- 如何避免:訓練自己努力考慮可以推翻自己假設的證據.
- 這種避免不一致性在社會和諧上是有幫助的
- 人會傾向盡忠職守.
- 如果人在獲取新身分的過程做出重大犧牲, 將會提供他對這種新身分的忠誠度
- 這種傾向也會影響人際相處
- 幫助曾經協助過的人以維持之前的信賴和欣賞
- 攻擊曾經傷害過的人
- 一個人只要假裝擁有某種身分, 習慣或結論, 他通常就會信以為真
- 確認偏見
- 好奇傾向
- 好奇心可以避免或減少其他心理傾向的不良影響
- 康德式公平傾向
- 人都期待著能被公平對待
- 更進一步的說,人類期待一種制度能公平對待每個人
- 好比排隊
- 羨慕/忌妒傾向
- 驅動這個世界的不是貪婪, 而是妒忌
- 這可以說是康德市公平傾向的反動力.
- 回饋傾向
- 以牙還牙
- 化解敵意的解決方式:延遲自己的反應
- 以德報德
- 這和激勵機制連動
- 業務員的免費咖啡
- 自己個人的解決方式,延遲自己的反應,稍微分心重置心態
- 回饋的先後順序也可以對換, 好比我們行為端正, 認為可以得到上帝的幫助
- 這邊認為罪惡感來自激勵機制和回饋機制的衝突, 個人無法認同
- 簡單聯想誤導傾向
- 條件反射
- 創造出新習慣的反射行為,是由以前得到的獎勵直接引起的
- 這家便當很好吃, 下次再吃
- 聯想也可以引起
- 貴的東西品質比較好
- 廣告商大量利用聯想型的反射
- 算是種過於簡化的錯誤歸因
- 避免"以前的成功所帶來的簡單聯想"
- 喜愛/贈惡偏好也會加乘簡單聯想
- 我們會貶低競爭對手的能力和品德
- 我們討厭壞消息, 還會討厭告訴知者
- 刻板印象
- 謹慎檢視聯想, 分析
- 其中是否有偶然因素, 占比多少?
- 新的環境是否適合這個聯想? 是不是有之前不存在變因
- 有意識的養成歡迎壞消息的習慣
- 理解趨勢未必能夠正確預測終點
- 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
- 否認讓人痛苦和失去希望的事實
- 在這過程中越來越墮落, 表現不實際且否認現狀
- "未必有希望才能開始, 未必要有成功才能堅持"
- 自視過高傾向
- 人對自己, 私人物品, 周遭事物往往有過高評價
- 人對自己做的決定也會有這傾向
- 這也讓人偏愛與自己相似的人
- 人不去改變自己, 而只為自己的表現找藉口
- 當評價自己或周遭事物時, 要強迫自己保持可觀
- 自視甚高在某些情況也是有利的
- 因為自己值得信賴而產生的驕傲
- 過度樂觀傾向
- 一個人想要什麼, 就會相信什麼
- 科學化分析, 多用機率
-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 得到10%收益的快樂比不上失去10%的損失
- 即使這10%只是帳面上的也是
- 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人往往會小題大握, 對眼前的損失過於在意, 而忘記重要的事情
- 賭徒的不服輸心理
- 這種傾向也會激發對公開質疑者的贈恨心理
- 這和避免不一致性傾向共鳴, 一起成為極端意識形態的壁壘
- 這也造成一個人耗盡所有資源, 只為了徒勞挽救一個錯誤決策
- 社會認同傾向
- 如我一個人依照其他人的思考和行動方式, 自動去思考和行動, 可以簡化一些原本很複雜的行為.
- 同濟效應
- 他人的不行動一樣會是一種社會認同, 好比旁觀者效應.
- 這一樣是在充滿壓力和困惑的時候容易發生, 和避免懷疑傾向連動
- 學會忽視別人的錯誤示範
- 對照誤導傾向
- 來自錯誤的對比感
- 賣家先給你數個比較差的商品, 在給你看一個相較之下沒那麼差的
- 假的價格搭配折扣價
- 就某方面, 這意味著我們很難趕知道走向滅亡的渺小步伐.
- 也許要靠著點對點的分析和臨界點控管?
- 小小漏洞, 能成大船
- 壓力影響傾向
- 壓力會讓社會認同傾向/避免懷疑傾向擴大
- 輕度壓力有助成長, 沉重壓力引發思想障礙, 讓人過度悲觀
- 易取得性誤導傾向
- 大腦是容易滿足於容易到手的東西, 高估其重要性
- 按程序辦事, 使用檢查清單, 並且重視反面證據, 特別要注重不容易量化的東西
- 不用就忘傾向
- 一個有智慧的人, 終其一生都會不斷練習所有有用但很少得用上, 且多半來自其他學科的技能, 並且把這當作自我提升的責任.
- 毒品誤導傾向
- 衰老誤導傾向
- 多學習多思考
- 權威誤導傾向
- 人類是社會化的動物, 擁有追隨領袖的天性
- 跟隨權威人物的心理傾向是很強大的, 能夠使人的腦袋變成漿糊
- 慎選領導
- 廢話傾向
- 師出有名傾向
- 重視理由傾向
- 理解原因的學習比條列式效果更好
- 只有一絲不苟地把某個想法的原因都攤開來, 這個想法才最容易被接受
- 毫無異議或是不正確的理由, 也可以讓一個人的命令更容易被遵從
- 這出自聯想型條件反射:有理由的事情就是重要的事情
- 魯拉帕路薩傾向
- 數種傾向共同作用下的極端結果
- 心理學的綜合利用
- 這清單有重複項目, 也存在悖論, 但無疑這是個具備解釋力的觀點
- 老年萬歲
- 很多篇幅提到西賽羅的論老年
- 不斷學習
- 平衡的心態
- 當你為自己表現良好而滿意時, 你以後會做得更好.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跨能致勝
- 前言
- 不同成長方式的運動選手
- 老虎伍茲透過刻意學習, 成為高爾夫球的好手
- 一萬小時定律: 專業能力來自長期高度專業化訓練.
- 費德洛則廣泛接觸運動, 最後專注在網球上
- 現今社會高度分工
- 有些領域需要很早起步的人才
- 在體育, 科技業和藝術中, 多方涉獵和投入比較容易成功
- 贏在起跑點的迷思
- 經驗和熟能生巧是兩回事
- 和善的學習環境:明確的規則, 反饋即時且確定
- 適合一萬小時定律
- 下棋或是高爾夫球
- 這些領域往往容易被機器取代
- 不友善的學習環境: 規則模糊, 沒有重複模式, 反饋不明顯, 不即時
- 好比財經, 或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 這些領域AI 通常表現普通,
- 經驗往往會成為阻礙, 好比鴻溝效應
- 領域專家往往具備多項目專精, 能夠觸類旁通.
- 教育不能只教專業, 得培養抽象思考能力
- 瑞文標準推理測驗: 智力測驗上人類一代比一代高
- 現代人有更好的抽象思考和分門別類的能力
- 現代人的工作需要觸類旁通
- 把知識應用到新的狀態和領域去解決問題
- 有趣的是, 非工業化環境的人, 比較不會苦於愛斌浩斯錯覺.
- 見樹不見林 vs 見林不見樹.
- 現代人偏向以科學分類來看待世界, 而不是以自身經驗
- 認知更具彈性
- 分類過的概念, 具更被使用上的靈活性.
- 學業成績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是正比,
- 專業化社會的知識性壕溝, 不鼓勵全面的思考能力.
- 跨領域思考能力往往比專業更重要.
- 運算思維: 用抽象拆分的思考, 處理複雜龐大的問題, 以適當方式表述問題所在.
- 費米式思考, 拆解問題, 憑有限的所知解題
- 舉例:紐約的調音師有幾個?
- 真正的音樂奇才, 皆非刻意練習而來
- 音樂領域適合刻意練習, 但成功的音樂家, 多半都練了超過三種樂器.
- 多方探索直至找到心儀的樂器, 之後才大量練習.
- 太早刻意練習的缺點
- 規範太多, 會抹煞不容易培養的創意被
- 多元學習有助於創造抽象模式
- 立竿見影的學習, 反而欲速則不達
- 有效的學習是建立關聯, 而非找出規則
- 找出規則對展示成績很有幫助
- 有關聯的知識, 在腦內保持的比較長久, 更具備高度抽象程度
- 給出效應
- 遇到問題時, 先別看答案, 嘗試去解答
- 即使答案錯誤, 也可以拉高修正效應: 在知道正確答案之後學得更好
- 在刻意練習間, 刻意不練習
- 刻意製造練習中的間隔, 以求難度提高.
- 吃力地去練習, 有助於形塑長期記憶
- 如同刻意練習一樣, 要在有難度的環境下練習.
- 交叉練習有助於歸納推理
- 不同例子混合並陳, 更容易學到抽象概括
- 解決難題, 與其鑽牛角尖, 不如大破大立
- 善用類推, 不同領域且是越抽象的類推效果越好
- 善用局外觀點, 讓眼光寬闊.
- 探究不同問題深層結構的類似之處
- 也許會違反直覺和經驗法則.
- 一個人如果知道越多內部細節, 做的判斷越是極端
- 投資之中很多案例
- 多領域的專家, 可以利用不同領域背後概念的類推, 把問題分門別類去解決
- 判斷問題的深層結構,再來採取相應策略.
- 看似不被擊潰的恆毅力, 深藏危機
- 以梵谷為例: 在不擅長的領域努力, 遠比不上在擅長的領域努力
- 了解自己, 比了解專業知識更重要,
- 太恆毅力有時候是種阻礙
- 恒毅力: grit, 熱情與毅力
- 不屈不饒是長久奮鬥的競爭優勢
- 知道何時該放棄, 是另一項強大的戰略優勢
- 在友善的學習環境中, 恆毅力可以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 刻意練習的精神
- 在不友善的環境中, 如果方向錯了, 恆毅力只會帶人去更遠的地方
- 造成龐大的沉沒成本
- 好的解答有時要在站遠一點才看得到
- 才華是透過變化來展現
- 不要設想太遠, 以開放心態去接觸新事物, 學習獨特的經驗.
- 人是會改變的, 而且改變幅度超過自身想像
- 十年前喜歡的東西, 現在不一定喜歡
- 慾望和動機都隨著時間流轉.
- I can't go back to yesterday because I was a different person then.
- 每個人都是由各種可能打造而成的個體
- 我們是從生活之中, 而不是從過往之中來認識自己
- 短期規劃, 先行動, 後反思.
- 當個內行門外漢, 才能打破極限
- 領域內的多數問題, 可以靠該領域系統解決
- 但是存在例外, 例外往往棘手, 而跳脫匡架並跨領域的思考可以有幫助
- 專業可以解決多數問題, 這些經驗法會讓人鑽牛角尖
- 能用不同領域的方式解決問題, 是跨領域專家的優勢
- π型人的優勢和現實困境
- 任天堂的橫井軍平 :成熟技術的水平思考 (Lateral thinking with withered technology)
- 重新構思資訊, 包括集結看似迥異的概念和領域, 使舊點子發揮新用途
- 為成熟且低成本的技術, 找到適用的領域
- 反過來的類推: 我先有A領域的解決方案, 然後去尋找適合的領域B
- 兩種類型的專家
- 專精型: 擅長垂直思考, 具備深度, 能夠解決該領域多數的問題
- 通才型: 了解多領域, 擅長水平思考, 能統整跨領域的解決問題
- 更優秀的是兩者合一的專家: 在某些領域很專精, 卻有對其他領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 在和善的環境中, 專精型的團隊表現比較好
- 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 有效的問題不顯見, 高廣度的團隊表現較好.
- 找不到一個兼具必要多元知識的人時, 就該建立一個多元團隊.
- 學習狐狸習性, 改掉專業盲點
- 人往往會把只有少部份人知道, 或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訊息, 看得很重要
- 這造成在判斷上的偏差.
- 專家的領域執著
- 在領域內投資的時間, 成為難已拋棄的沉默成本
- 容易自以為是, 無法承認自身知識模性的缺陷
- 專家能提供的是事實, 而非意見, 領域專家不一定有更好的預測結果
- 整合派專家在長期預測的表現更好
- 他們能採用每個主張, 整合矛盾的世界觀.
- 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心
- 積極開放心態
- 快速訂立假說, 積極的去突破自己的驗證
- 不要花時間同溫層資訊, 反面觀點才是促進思考的關鍵
- 多數問題屬於不善環境
- 遇到新問題時, 不要太簡化問題, 只想靠自身知識訂出框架和規則
- 應該思考簡單因果後面, 是否有複雜性?
- 關注在問題的共通性, 往往比依靠專長領域的個人直覺有效果.
- 不墨守成規, 放下熟悉的工具
- 如果資料不足以下決斷, 不要假設資料就是不存在
- 定量分析固然科學, 但未能定量的資訊也是資訊
- 避免當個槌子人
- 容許模糊, 往往能做出最準確的決策
- 採用多種工具, 有彈性的允許互相衝突, 可以學習到更多.
- 低效率的閒逛, 業餘時間才有突破
- 兩種跨領域的方式
- 把能力帶到截然不同的領域, 運用能力解決問題
- 或是帶著問題, 去嘗試全新的技術.
- 不要過度謹慎, 而無意識地限制自己的探索
- 但是需要具備基本的邏輯推理能力, 判斷事物是否值得探索
- 人類的創造力是種想法的進出口貿易
- 將想法從一個市場, 帶到一個缺乏這想法的市場, 會帶來利益與價值
- 創新的系統中, 應該有意識地保持廣度和極低的效率.
- 避免長期陷入過度專業化的效率思考
- 結語
- 人該比較的是今日與昨日的自己, 而非那些與你截然不同的年輕人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大腦這樣記憶 什麼都學的會
- 這一生最值得的投資
- 記憶冠軍並不需要天賦, 而是仰賴後天的訓練.
- 擁有大量外部記憶裝置前, 人類依靠大腦記憶, 由此開發出各種記憶法
- 宮殿式記憶法.
- 鍛鍊你的聯覺能力
- 受試者快速觀看三十張相片後, 雖然無法明確記住任何一張片, 但是可以辨別出兩張照片中哪一張曾出現過
- 即使過了半個小時, 或是從放大到一萬張照片, 多數人依舊可以辨別
- 這意味著, 照片資訊都進到大腦, , 但是缺乏有效的存取方式
- 短期記憶在30秒內就會消失, 可以記錄7+-2個單位, 即所謂working memory
- 超強的記憶選手在記憶時, 腦中啟動的迴路和一般人不同
- 自覺地把要記憶的東西轉成圖像, 再把圖像放在熟悉的空間道路上
- 高手比普通人強在哪
- 大量訓練
- 訓練讓專家有不同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 記憶的技巧是建立記憶組塊
- 把要訊息切成塊, 把各組塊和長期記憶做關連, 轉化成為新的記憶.
- 連結到既有知識才能成為有意義的資訊, 牢固記憶.
- 專家擅長對新資訊做切割和轉化.
- 記憶的本質與意義
- 大腦兩側的海馬迴富則認知轉成長期記憶
- 海馬迴不儲存記憶, 記憶存在大腦外層充滿褶皺的新皮質.
- 記住更多東西, 給予生命更多線性的標記
- 更清楚意識到時間的流逝
- 單調的生活會摧毀時間感, 新奇的經歷會擴展時間
- 新記憶能夠延長心裡的時間,
- 記憶的兩種類型
- 陳述性記憶, 外顯記憶, declarative
- 知道自己記得的事情
- 從短期記憶透過海馬迴進入長期記憶
- 分為語意記憶和情節記憶
- 語意記憶: 早餐是第一天的第一餐
- 情節記憶: 早餐吃了荷包蛋, 有時間和空間的連動.
- 非陳述記憶, 內隱記憶, nondeclarative.
- 你不自覺記住的事情, 怎麼騎車之類的
- 不依賴海馬迴
- 對失憶症患者來說, 往往久遠的記憶反而記得較為清楚, 李柏特定律(ribot's law)
- 失去記憶的人仍能繼續學習
- 促發效應, priming effect, 在意識表層之下存在的記憶機制
- 桌子, 促發效應將會顯示椅子,因為桌子和椅子屬於相同類別.
- 失憶症者沒有完全喪失促發效應
- 宮殿記憶法
- 準備一個熟悉的場景, 在腦中詳細描繪場景的細節
- 連結事物和場景裡面的東西, 以動態, 有色彩的方式關聯二者
- 將醃蒜頭放在玄關的茶几上, 將卡達起司掛在鑰匙架上, 將溼答答的燻鮭魚扔在軟沙發上...
- 在場景巡迴, 讓物件和事物關聯而回憶出來
- 如何聰明學習 輕鬆活用
- 同時擁有多個記憶宮殿
- 過度依賴外部記憶裝置, 失去了思考和知識內化
- 記住文章的兩種方式
- 事物記憶法(memoria rerum)
- 為每個主題, 創造一系列的畫面, 把每個畫面放到記憶宮殿相關的位置.
- 逐字記憶法(memoria verborum), 即死背
- 好記憶的原則:
- 押韻比沒押韻好記
- 具體事物比抽象名詞好記
- 動態畫面比靜態畫面好記憶
- 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
- 把台詞切分段, 每段都包含一定的主旨或角色動機
- 科技輔助你記憶 但無法替代記憶
- 外部記憶裝置不等同存在腦中的記憶
- 再快的search 也比不上腦中資訊連串的速度.
- 在標點符號之前, 閱讀紙張上的文字, 需要實際發音或是默念
- 早期的文字是種聲音的紀錄
- 書本普及之後, 閱讀從精讀轉為泛讀
- 在每本書後面寫下短評可以強化泛讀的效果
- 刻意記憶練習, 晉升專家的關鍵
- 數字搭配記憶宮殿
- POA, person-action-object
- 有系統的把0~999999進行編碼, 把編碼的結果放在記憶宮殿的欄位
- 給予0-99 一個主體加動作加受體的畫面
- 24 : May'n 用麥克風唱歌
- 13 : 貝克漢踢足球
- 15 : 水樹舉起啞鈴
- 編碼結果:
- 24-13-15 -> May'n 踢啞鈴的畫面
- 13-13-15 -> 貝克漢踢啞鈴
- 刻意練習
- 學習新技能時的三個階段:
- 認知階段(cognitive stage)
- 理解並找出解決策略
- 連結階段(associative stage)
- 注意力會下降, 較少犯重大錯誤, 效率提升
- 自動反應階段(autonomous stage),
- 下意識地去解決問題
- 除了肌肉記憶之外, 不太會進步
- 要進行有目的的練習
- 提高難度, 專注在每次練習獲得的回饋, 明確的知道表現好或壞
- 大腦特訓課, 學習如何學習
- 良好的記憶保留更多事實性訊息,
- 事實是理解和培養批判性思考的基礎
- 創造是知識庫存的結果, 記憶力和創造力是一體兩面
- 先累積知識, 才能吸收新知識
- 聰明出於勤奮, 天才靠經驗累積
- 現實的雨人有著超凡的記憶力, 但是這並不意味超凡的智商
- 學者症候群的記憶不需要記憶宮殿
- 失去海馬迴功能的人仍有學習能力
- 某些研究者認為, 當左腦的某些功能被封閉, 會解放右腦的潛能.
- 強勢的左腦被限縮, 讓右腦的特殊潛能有機會發揮.
- 藝術家透過訓練, 可以解除左腦的認知系統
- TMS, 穿顱磁刺激能夠短時間封閉大腦特定區域的功能
- 左半腦額顳葉被封閉時, 畫像記憶能力上升了.
- 人生不是你想像那樣
- 這章節沒什麼重點, 主要是作者在敘述他怎麼獲得全美記憶冠軍
- 睡眠不足是記憶力大敵, 等之後看睡眠很重要那本書來補充
- 記憶訓練最重要的收穫是處裡系統化資訊的能力, 有點類似靠著記憶宮殿強迫working memory 變大的感覺.
- 結語 別再用錯你的腦
- 大體上, 藉由一年的訓練, 作者的working memory, 針對數字的部分, 從9 -> 18, 不過這對平常其他事物的記憶幫助不大
- 外部記憶裝置的誘因還是很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