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9日 星期五

logy


鴨肝 蛋白霜 老菜圃粉
吃起來想到多力多姿

象拔蚌 竹筍 水梨 鴨兒芹
日本清酒和葡萄柚的冷湯 昆布油


石斑魚 
 胡蘿蔔泥 鮭魚卵 薑黃油
牛奶和鮮蚵高湯的慕斯 

招牌菜 茶碗蒸
蟹肉枸杞 
牛肉魷魚乾澄清湯
山當歸和芹菜根


鱈魚白子 高麗菜 培根
烤的和煮的餛飩皮 帕瑪森起司 
豆漿基底的醬汁

上季出過
炸過的鰻魚 焦化黑糖 蝦夷蔥
下面是起司和巧克力
蘑菇高湯加上花椒油
這次花椒的感覺更重了 平衡有點破壞
搭配的飲品, 培茶牛蒡無酒精威士忌
不過也去不掉那花椒的麻感.
彰化胭脂鴨 七天熟成後 煎烤

主菜鴨肉
榛果 紹興酒 豆腐乳
鴨骨炒過為基底的醬
甜菜根汁
配菜 炸過的銀杏與風乾鴨兒芹
一開始聽到紹興酒和豆腐乳期待度還蠻高的
不過吃起來中規中矩 普通好吃的排餐這樣 
略嫌保守

琵琶 啤酒花的凍 金盞花之類的
不怎樣


百合根代替栗子做的蒙布朗
栗子版本的比較好吃

愛玉碳酸耶果配不太甜的金鑽鳳梨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什麼都能吃


  1. 肉食渴望
    1. 從營養學的角度, 動物源食品/肉有較高密度的熱量和蛋白質
      1. 必需胺基酸, 維他命B系列, 鐵質比例較高,
      2. 人之外的其他靈長類亦偏好肉食
    2. 人類歷史上, "吃肉"代表高社經地位
      1. 分享肉品是促進社群的和諧的手段

    1. 印度禁止吃牛的概念, 來自是印度教, 從佛教"禁止殺生"的概念轉化而成
      1. 同時, 禁止吃牛對印度農耕有幫助
      2. 印度的犛牛相當的刻苦, 可以靠著吃資源回收物過活, 成為窮人最低底線的生財工具

    1. 豬有高的飼料換肉率
      1. 豬的主食和人類重疊, 且無法提供農業勞動力, 相對於牛, 居住環境需求高.
    2. 文化上, 舊約將豬看作不潔淨, 猶太教和回教不吃豬肉
      1. 可能是因為豬的水資源需求, 這讓缺乏水資源的地方, 偏好飼養反芻動物

    1. 馬非反芻動物, 在飼料能量轉換上, 輸給牛羊
    2. 多數古文明並不偏好吃馬, 除非沒有選擇
      1. 羅馬禁止吃馬
      2. 遊牧民族會喝馬血
    3. 對過去的歐洲來說, 馬肉的來源主要是病老死的馬匹, 食用者以低下階層為主
    4. 美國不盛行吃馬
      1. 馬肉形象不好, 有罐頭肉/低等肉的既有形象.

  2. 美國肉品消耗
    1. 美國的肉品消耗:  牛肉>豬肉>>>羔羊(4%)>>山羊
    2. 對比英國:牛肉和羊肉相近
      1. 羊肉是羊毛產業的副產品
    3. 羊肉
      1. 美國因過去英國法令的限制, 不盛行養羊
      2. 牛奶取代羊奶
    4. 豬肉
      1. 豬肉曾經是美國消耗最多的肉類
        1. 早期豬肉是以木豬(wood pig)為主, 放牧在森林中
        2. 大量生產的玉米出現, 改以高換肉率的油豬為主
    5. 牛吃青草-> 玉米肥育,豬吃牛大便, 這段年代牛有價格優勢(吃草)
    6. 1950時, 牛和豬的消耗量相當
      1. 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 讓牛肉消耗量超過豬肉:
        1. 高蛋白飲食(大豆,魚粉)和熱量(高粱玉米)的飲食, 控制光源和長時間餵食催熟牛肉
        2. 漢堡和BBQ的興起
          1. 美國法律規定, "漢堡"是一定要用純牛肉
    7. 雞肉在今年崛起, 健康且有不輸豬的換肉率

    1. 中國和東南亞料理很少乳製品
      1. 山地使用方式的不同:梯田而非養羊
    2. 乳糖對鈣質吸收有幫助
      1. 不能消化乳糖的人鈣質吸收較低
      2. 深綠色蔬菜和大豆有豐富的鈣質

    1. 人類近親的大猩猩吃蟲
      1. 原始的人類社會吃蟲
    2. 現代歐美幾乎不吃蟲
      1. 古歐洲吃蟲的文化
        1. 亞里斯多德留有吃蟬的記錄: 母蟬<公蟬<帶卵的母蟬
    3. 蟲肉和動物肉, 在營養和衛生的表現差不多
    4. 蟲肉的問題在採集效率, 抓蟲比不上抓大型動物來的有效

  3. 寵物
    1. 寵物也可以是實物
      1. 新幾內亞的婦女以對待寵物的方式養育豬隻, 然後吃掉
    2. 動物對人類是寵物還是食物, 取決於其對人類是否有勞務價值
      1. 西方文化中, 狗可以牧羊, 可以助獵, 不吃
      2. 中華文化中, 狗是食物,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 寵物現今的勞務是陪伴

    1. 危難性的食人行為, 因為沒東西吃而吃
    2. 葬禮性的食人行為, 因為祭悼死者而吃
    3. 戰爭性的食人行為, 因為資源使用而吃
      1. 早期社會, 如果缺乏有效用用奴隸的能力, 則偏向把人吃了

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Botega del Vin









普通好吃的義大利餐廳


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Ephernité





















主菜除了魚之外都不太喜歡
和羊的滋味感覺沒發揮好
前菜部分到是很精彩 不管是烏魚子或是根莖物和馬告雞湯的搭配




潮粵坊








沒特別亮眼也沒特別不好, 考慮到價位是個不錯的家庭餐廳.


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大人的11堂寫作課

  1. 寫作的好處
    1. 一次性的時間支出, 持續獲得回報
    2. 消化知識, 在腦內再構成
    3. 溝通能力的提升
  1. 重新理解寫作
    1.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強迫自己走出第一步
    2. 寫作的核心
      1. 寫作是對輸入進行思考之後輸出
        1. 輸入要兼具的質與量, 
        2. 思考注重深度和廣度
        3. 輸出最重要的是練習, 不斷的寫作
    3. 公開寫作
      1. 公開寫作強迫作者重視, 而回饋激勵人的寫作慾望
    4. 好文章的定義
      1. 提供讀者知識和價值
      2. 結構清晰, 邏輯明瞭, 具備適當的難度
      3. 文字態度要真誠

  2. 寫作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
    1. 文章要有目的
      1. 閱讀對象是誰?
        1.  這會影響到文章中的語氣和專業術語的使用度
      2. 閱讀場景的設定
        1. 讀者會在什麼環境下接觸到這篇文章? 文章的組織度和細節詳細度
    2. 寫作應該做到雙向溝通
      1. 接收的準確度的重要性高過發送的準確度,
    3. 多站在讀者的角度

  3. 選題
    1. 最重要的是要對世界有點意見
    2. 充分理解寫作的領域是很重要的, 做足功課
    3. 做出適合自己的寫作公式
      1. 類似短文的固定架構
    4. 選題的基本邏輯
      1. 一樣是TA問題, 多少人可能會閱讀?
      2. 閱讀之後, 可以有多大的共鳴?
        1. "主打點是恐懼"
          話題要直擊使用者的大痛點
      3. 有共鳴之後, 怎樣的主題會想讓人主動分享
        1. 表達讀者能認同的觀點
        2. 利他心態, 有點類似分享佔便宜的小技巧
        3. 塑造分享者的形象
    5. 主打點
      1. 應該要普遍具一般性. 
      2. 可以引起共鳴並且塑造身分認同
      3. 熱門話題也是可以利用的
    6. 還是關於TA
      1. 分析人群的共同需求, 可以用五大需求去探討
      2. 尋找挖掘出適合自己的主題類型, 或是關注領域
      3. 從這領域定讀者, 用關鍵字和現實需求結合找題目

  4.  標題能力
    1.  標題的核心價值
      1. 標題就是寫作主題, 決定標題以避免文章發散 
      2. 標題給予讀者確定性
    2. 擬標題的技巧
      1. 激發人的好奇心, 好比多數標題黨
      2. 激發認同感, 直接提出精要的觀點, 讓認同的讀者產生安全感和滿足感
      3. 激發危機感, 類似痛點
      4. 展示回報, 以功利性閱讀的角度告知讀者預期的收穫
      5. 展示新聞點, 類似熱點效果
    3. 基本的價值觀還是要掌握好, 不要成為標題黨, 要讓讀者一眼看懂

  5. 素材能力
    1. 素材搜尋管道可以分內部外部
      1. 內部:來自自身或他人的個體經驗
      2. 外部:書籍/網站等
      3. 內部優先於外部
    2. 日常蒐集素材
      1. 看到好句子, 有了好想法應該立刻記錄下來
      2. 建構屬於自己的謬思資料庫, 且定期維護

  6. 結構能力
    1. 寫作者和閱讀者有天然矛盾
      1. 兩者的背景不同, 讀過的書不同, 見過的人不同, 經歷過的事情也不同
    2. 文章的框架很重要
      1. 先確定寫作主題, 根據這些主題產生一些立意
      2. 根據對於主題的理解, 產生一些提綱, 可能的提綱有
        1. 問題 - 發生什麼事情?
        2. 是什麼 
        3. 為什麼
        4. 怎麼做
        5. 分解 
        6. 並列
        7. 遞進 
        8. 關聯
        9. 過程
        10. 轉折
        11. 對比
        12. 結果
        13. 反思
        14. 意義
      3. 搜索素材, 根據素材補充題綱
    3. 文章的開頭很重要, 要吸引讀者目光
      1. 激發好奇
        1. 一定會讓讀者思考的問題
        2. 反常或是顛覆性觀點
        3. 獵奇
        4. 新聞熱點
        5. 重要性和價值 ->功能性閱讀
    4. 結尾
      1. 很重要的是要讓讀者想分享, 好分享
        1. 人對體驗的記憶很大因素決定在高峰和結果的感受
      2. 結尾可以製造共鳴
      3. 引用金句強化主題
      4. 強化價值, 梳理文章重點
      5. 製造話題, 強調觀點和認同, 或是引發討論
    5. 小標題很重要, 基本上是提綱的延伸
      1. 用提綱去強化文章邏輯, 表達會更分明
      2. 讓讀者好讀, 可以控制節奏和做跳略
      3. 多級小標題也是好選擇
      4. 小標題之間要有邏輯, 基本上類似提綱的流動

  7. 成稿能力
    1.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1. 接受初稿的不完美
      2. 與其等想清楚才寫,  不如在寫作中釐清思想
    2. 加法寫作
      1. 增加資訊量
        1. 補上不該省略的資料
        2. 詳細闡述重要的點
    3. 減法寫作
      1. 跟主題不相符, 跟文章結構不符合的部份都要刪去
      2. 文章的整體感比段落的好壞重要, 
        1. 不要讓一個段落破壞文章結構.
      3. 表達的最佳化
      4. 句子的最佳化
    4. 增加文章整體的嚴謹和結構
      1. 結論先行, 先說結論再來解釋原因
      2. 歸納與分類
        1. 各分類當獨立
        2. 依好理解的方式排列順序, 時間順, 大小順, 因果順, 內外順等
    5. 如何增強論證
      1. 論點是否是讀者經歷過, 會有認同感的?
        1. 案例的部分
          1. 盡量尋找大眾能理解, 見過甚至熟悉的場景
          2. 要和主題和論點相關
    6. 修改文章的技巧
      1. 不斷回讀
      2. 文章可以改, 思想也可以改
      3. 真的念出來是好方式

  8. 基本功力
    1. 如何寫故事
      1. 故事的經典框架
        1. 衝突, 行動, 結局
        2. 起承轉合
        3. 目標, 阻礙, 行動, 結果, 意外, 轉折, 結局
      2. 寫故事的要點
        1. 故事的主題很重要
        2. 情節要不斷展開, 才能吸引目光
        3. 人物要有個性
        4. 細節不能忽略, 可以收畫龍點睛之效
      3. 電影學的五大公式
        1.  個人英雄主義的勝利
          1. 重點在主角如何解決問題, 或是解決問題中如何反思自我, 最後是大團圓, 好比刺激1995
          2. 衝突->激化衝突->解決衝突
        2.  個人在社會夾縫中的突破
          1. 個人對抗家庭, 新舊觀念衝突, 歷經困難後的好結果 
          2. 點出社會問題, 個體去挑戰, 最後結果
        3. 與家庭和社會的糾葛
          1. 個人的自我實現和家庭與社會的衝突, 經過糾葛, 結局
          2. 生活遭遇突發狀態->糾結->結尾
        4. 反思人性
    2. 觀點的塑造
      1. 正向, 提煉大眾的流行認知
      2. 逆向, 跟顯而易見的真理反著走
      3. 批判思考, 挑戰不認同的觀點
      4. 前移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把觀點抽象化轉移到其他領域尋找立足點
    3. 如何寫金句格言
      1. 重複的句型和用詞
      2. 環扣
        1. 不要問自己為國家做了什麼
      3. 類比
      4. 押韻
      5. 多收集, 分析, 仿造
    4. 關於詞彙
      1. 最重要的,少用形容詞, 多用名詞, 動詞
      2. 這和資訊量有關,形容詞在長年發展之下以揪成為贅述, 而名詞, 甚至是地名之類的都能帶來很大的聯想和資訊

  9. 傳播能力
    1. 傳播才能帶來回饋, 激勵和價值

  10. 日常訓練
    1. 回到基本論述, 寫作是輸入進行思考的再輸出
    2. 關於輸入
      1. 持續的有大量優質的輸入是個重要的基礎
      2. 輸入不單純是閱讀, 生活和工作上發生的事情, 仔細觀察也可以是種輸入
      3. 多和別人交流, 以訊息所取的方式去獲得機會輸入
        1. 尊重其他人, 發揮好奇心去問問題
      4. 自己過去的寫作結果, 無論好壞都個好的輸入
    3. 關於思考,或是資訊處理能力
      1. 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展現, 輸入只是一堆雜亂無章的資訊, 是作者需要去處理, 去賦予精神和邏輯的形式.
      2. 篩選, 歸納, 提煉
        1. 篩選
          1. 先分出好壞, 不要浪費時間在劣等品上, 寧可多花點時間去選擇也不要直接花時間去讀
          2. 識別性質, 事實/觀點/理由/結論
          3. 當進行主題閱讀的時候, 要按照需求去尋找素材
        2. 歸納
          1. 有統整分門別類的資料是比較吸收的
          2. 尋找素材之間的關聯,什麼是主要大項什麼是分類小項
        3. 提煉
          1. 歸納法, 從個體性到共通性. 在各個案例中尋找一般性的思考方式
          2. 演繹法, 從共通性到個體性, 亞里斯多德的演繹:大前提, 小前提, 結論
    4. 關於輸出
      1. 平常的聊天, 通訊也要以寫文章的心態去面對
        1. 要有主題, 要吸引對方興趣, 要給予對方資訊, 要製造好的體驗
      2. 平常多練習寫小評論不只幫助寫作, 也幫助閱讀
    5. 寫作習慣 
      1. 類似原子習慣那樣, 先給予自己目標
      2. 利用零碎時間, 隨地寫作, 不要讓靈感一閃而去
      3. 讓自己保持動力, 不管是適時換主題的新鮮感或是組織的歸屬
    6. 寫作系統的穩定性
      1. 擁有穩定的寫作系統能力, 才能長期優質的輸出
        1. 認知系統,
          1. 知道自己為何而寫
          2. 知道自己的程度
        2. 輸入系統, 避免自己寫乾
        3. 處理系統,
          1. 重點是如何內化知識 如何去抓下靈感 
        4. 輸出系統, 寫作本身的技巧
        5. 回饋系統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