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高宅 ใจเกา

本季套餐主軸為「泰國華人料理」,這源於19世紀以降,由中國東南沿海(尤其是潮汕地區)的移民帶來的飲食習慣,與泰國本地的風土、食材和香料相互碰撞、交融的結果。它既保留了中式烹調的某些技法與對湯品的重視,又吸納了魚露的鹹鮮、檸檬的酸爽與辣椒的辛活。從兩種文化在肉丸製作上的哲學差異,到海南雞飯醬料的細微演變,本次的菜單都體現了主廚對此脈絡深入的考究。

其中,後段湯品的分段式品嚐,更是將香料風味如何被層層建構的過程,做了最清晰的展現,讓食客不僅是品嚐,更是理解了風味的由來。其餐點的特色,不僅在於重現泰式風味,更在於主廚 對香料風味的現場展演—特別是透過味覺層次的堆疊,親身感受風味如何被一步步地建構起來。

借用《辛香料風味學》一書中提出的風味模型作為分析框架。
該理論將香料在食譜中扮演的角色解構成數個層次:
1. 基底的「潛在之味」。此類香料的風味低調而隱匿,具備極高的穩定性,不會搶奪主味,並多半帶有明顯的甘味,如同紅椒粉、香草或甘草,為菜餚鋪陳出穩定的背景。
2. 飄揚的「顯現之味」,又因其高揮發性的精油特質而被稱為「頂香」或「頭香」。這類香料極其強調嗅覺,少量便能產生畫龍點睛或去腥羶的顯著效果。然而,它們的味道通常較為單一且無後味,過量使用則容易讓菜色失衡。
3. 核心的「長韻之味」。這類香料功能全面,常擔任主味,能穩定其他香料的特性,並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彼此釋放特色,為菜餚注入靈魂與骨架。
4. 中介與緩和的 「中層段」。當食譜中使用了風味對比強烈的辛香料時,如大茴香或葫蘆巴這類香料便能發揮其緩和味覺的功效,使整體風味更加圓融。
5. 「回韻的尾段」則為菜餚進行收尾,增加整體的融合性,並彰顯主體的獨特風味。


- 面康 (เมี่ยงคำ)
以新鮮的假蒟葉為基底,依序置入烤椰絲、薑丁、紅蔥、花生、帶皮檸檬角與辣椒。食用時將葉片包裹所有配料,淋上以椰糖、魚露和蝦醬熬成的濃郁醬汁,一口納入口中,讓所有食材的風味與口感直接在味蕾上組合。


- 蝦肉燒賣 (ขนมจีบกุ้งสด)
反映了華人飲茶文化在泰國的演變。薄透的餛飩皮內,是口感扎實的鮮蝦與豬肉餡。其調味核心並非醬油,而是泰國家常的「สามเกลอ」(Sam Kloe,泰式三香)。其中,香菜根與蒜頭提供了深邃穩定的「潛在之味」,而白胡椒的辛香則構成了貫穿始終的「長韻之味」,三者共同呈現出與粵式燒賣截然不同的香氣輪廓。

- 西谷米肉丸子 (สาคูไส้หมู)
西谷米外皮包裹著豬絞肉、蘿蔔乾和花生碎炒製的內餡,其調味基底同樣來自「泰式三香」。這道菜也清晰地展現了兩種文化在肉丸概念上的分野:其肉餡質地鬆爽,顆粒分明,與潮汕地區追求彈牙「打筋」的貢丸工藝迥異,體現了泰國料理對食材複合質地的偏好。



- 鮮蝦與海鮮沾醬 (กุ้งกับน้ำจิ้มซีฟู้ด)
清燙手法保留海鮮原味。風味核心是綠色的海鮮沾醬(น้ำจิ้มซีฟู้ด),由綠色小辣椒、蒜頭、香菜、魚露和大量新鮮檸檬汁搗製而成。其奔放的酸、辣、香,正是為了直接提振並彰顯海鮮的鮮美而生, 很辣。

- 海鮮與巧蒲咖哩 (แกงชะพลูทะเล) 基底雖是紅咖哩醬與椰奶,但大量切碎的假蒟葉(與第一道面康的生葉同源)為其注入了獨特的熟草本清香,巧妙地平衡了椰奶的濃郁感。醬汁中的蟹肉與干貝,為這道以植物香氣為主的咖哩增添了海洋的鮮甜, 但是更辣了。


- 魚露淺漬烤梅花豬肉與時蔬 (หมูย่างกับน้ำจิ้มแจ่ว)
油花勻稱的梅花豬肉,以魚露、糖和胡椒醃漬後燒烤,肉質本身處理得恰到好處。
搭配的沾醬「แจ่ว」(Jaew)源自泰國東北,以魚露、檸檬汁為底,並加入炒米碎、辣椒粉和紅蔥頭。可惜的是,炒米碎的焦香與顆粒感在此次的呈現中較為含蓄,未能在口感上形成預期的顯著對比。


- 鴨肉湯 (ซุปเป็ด)
初嚐原湯,是一道溫潤醇厚的「潛在之味」,辛香料有效壓制了野味。隨後添入「泰國調味四寶」,一小撮辣椒粉賦予湯體溫暖的「長韻之味」,幾滴辣椒醋則帶來明亮的酸度。

初嚐原湯,溫潤醇厚辛香料的「潛在之味」 有效壓制了野味, 隨後,自行添入「泰國調味四寶」:

辣椒魚露 : 增添鹹鮮與新鮮的辣度。

辣椒醋 : 提供清爽的酸味與醋漬的辣香。

砂糖 : 用以調和酸、鹹、辣,讓整體味道更圓潤。

乾辣椒 : 賦予料理一種乾燥、焦香的純粹辣味。
一小撮辣椒粉,賦予了湯體溫暖的「長韻之味」;幾滴辣椒醋,則帶來了明亮的酸。

- 海南雞肉飯 (ข้าวมันไก่)
雞肉以雞湯慢火煮熟,保持滑嫩;米飯則用雞油與雞湯炊煮,充滿油香與鮮美。
其醬汁是風味關鍵,以發酵黃豆醬(เต้าเจี้ยว)為基底,加入大量薑末、蒜蓉、小辣椒、醬油、糖和醋,味道鹹香、微辣帶酸,層次豐富。

- 冬蔭魚湯 (ต้มยำปลา)
這道湯的體驗被拆解得更為細緻。初上桌的清湯,以南薑、香茅等熬煮,魚肉的鮮美為底,這是湯品的「潛在之味」與香茅的「顯現之味」的初遇。接著,加入特製辣椒,其溫和延綿的辣度作為「長韻之味」,構築了中層骨架。最後,擠入新鮮檸檬汁,其高昂的「頂香」瞬間將整碗湯的風味重新定調,從溫潤轉為開闊。

- 高勞豬雜湯 (เกาเหลาหมูรวม)
泰國代表性的街頭湯品,高勞意指「不加麵飯的料湯」。碗中盛裝手工肉丸與各式豬雜,豬骨湯底色澤略帶混濁,富含膠質。最後以辣椒和檸檬汁提味,呈現出與中式豬雜湯截然不同的酸辣變化。



整體而言,此餐的核心在於品嚐醬料與辛香料的千變萬化,其醬汁多不強調創造額外的口感,而是專注於風味的構築。若說中華料理的烹調時常致力於「改變」食材的味道,日本料理追求的是「粹鍊」食材的原味、去掉不適當的氣息;那麼泰國菜的風格,便是在此光譜的另一端,以濃郁、奔放、融合為圭臬,創造出全新且複雜的味覺體驗。 



 

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Sabi



- 葡萄蝦 | 油潑辣子 | 芝麻

以精巧的塔殼盛裝,油潑辣子與芝麻脆片的組合,為其注入了鮮明的中華風韻。相較之下,主角葡萄蝦與白葡萄的風味反而顯得含蓄,更像是為整體質地服務的存在。



- 牛肉塔塔 | 柳橙 | 煙燻乳酪

以Taco形式呈現的照燒牛,搭配清爽的水果黃瓜與煙燻起司,再由柳橙丁與紫高麗菜絲賦予畫龍點睛的酸甜感。各元素間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成就了一口令人滿足的美味,這道喜歡。



冰卷 | 椰奶 | 茴香

- 溫潤的椰奶醬汁,巧妙地融入西芹與茴香油的草本氣息,層次感立現。冰卷的彈牙與椰肉的軟韌,形成饒富趣味的口感對比。唯獨燈籠果乾的酸度略顯突出,打破了整體的和諧。




- 鰻魚 | 福菜 | 布里歐

台灣經典小吃「刈包」的精妙解構與重塑。炭烤鰻魚取代了傳統三層肉,客家福菜化身為解膩的酸菜,蓬鬆的布里歐麵包則替代了麵皮,並以松露巧克醬帶來類似花生粉的香氣。畫龍點睛的是打發成空氣感的客家桔醬,其輕盈的質地柔化了原本鮮明的酸辣,更顯雅緻。搭配的無酒精特調放大了柑橘風味,這道很喜歡。


- 白蘆筍 | 白味噌 | 馬鞭草

醬汁的構成,猶如荷蘭醬的現代變奏曲。

以白味增的旨味取代蛋黃的濃郁,馬鞭草康普茶的酸香則替代了傳統的檸檬汁,並以山椒增添刺激感。雖風味更顯明亮,但在質地的滑順度上,與經典相比略有不同。



- 章魚 | 百香果 | 木瓜

章魚的火候掌握得極為出色。外層帶著迷人的炭火焦香,內部卻依然軟嫩,完美保留了應有的膠質感。辣味蝦膏與百香果、馬告油的組合,帶來了複雜而多變的香氣層次,搭配炙烤木瓜與貢布胡椒,令人印象深刻。






- 巧克力豬 | 咖啡 | 高麗菜苗

豬肉處理得極為漂亮:瘦肉粉嫩,膠質黏牙,脂肪甘香。口感竟有幾分德國豬腳的神韻,足見其烹調功力之高明。

醬汁以淺焙咖啡的果酸感與柳橙交織,風味新穎而有趣,搭配薩丁尼亞珍珠麵與米糠發酵的高麗菜芽,層次豐富,這道喜歡。



加點的茄子, 普通



糯米 | 南瓜 | 愛文芒果

基底是糯米與香甜的海膽南瓜泥,配上當季的愛文芒果與海葡萄,並點綴著青蘋果Espuma與培根。看似各自獨立的元素,拌開後卻融合成一碗和諧的鹹甜米糕,鮮、甜、鹹交織,這道喜歡。



玉米 | 哈蜜瓜 | 馬郁蘭

以烤玉米為靈感,將這款樸實的食材解構成三種形態。由上而下,玉米鬚茶凍的清雅、玉米冰淇淋的香甜、以及爆米花的酥脆,層層堆疊出玉米的豐富樣貌,一旁的哈密瓜冰沙則帶來一絲清爽。




若非親身體驗,僅憑「Sabi」這個名字,或許就與一間精彩的餐廳擦身而過。

這裡的料理不僅有著創新的發想和穩健的肉品處理功力,更在風味的堆疊與平衡上展現了過人的巧思。廚房團隊透過香草油(如茴香、馬郁蘭)、發酵品(福菜、米糠漬高麗菜苗),以及舒肥、晶凍、Espuma、冰沙等多樣手法,構築出獨樹一幟的亞洲融合風格。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淳和食



南非鮑魚一小黃瓜一薑丁一茶碗蒸
冷茶碗蒸揭開序幕,南非鮑魚經過滷製,搭配新鮮小黃瓜和紫蘇花的清雅香氣作為前導,巧妙地喚醒了味蕾。
不過,高湯的質地似乎略帶勾芡感,讓整體口感上少了一點清爽的俐落,稍嫌可惜。



白蝦一櫛瓜 一茄子一千貝一黃身醋
宛如夏日田園的縮影。炸過的茄子封存了飽滿水分、烤過的櫛瓜散發著迷人焦香、燙過的豆莢則保留了鮮甜原味,這些恰到好處的前處理,完美地引出了食材各自的風味。
搭配炭烤的白蝦與鮮嫩干貝,更添海洋的鮮美。而以柚子汁取代醋製成的黄身酢和土佐醋凍,為整道菜帶來清爽的尾韻,確實是一道非常適合夏日的開胃佳餚。




造り: 日本水天然真鯛一金目鯛一黑鮪魚



酒餚: 大溪綠竹筍一布里起司一伊比利火腿
大溪當季的綠竹筍,以炭烤方式引出其清甜多汁的本味。竹筍與伊比利火腿的搭配,第一時間雖讓人聯想到中式的醃篤鮮,但實際品嚐,其清甜與鹹香的組合,更近似於經典的哈密瓜火腿。若再搭配上烤過溫潤的布里起司,則又令人聯想起法式料理中白蘆筍與荷蘭醬的雅緻組合。這是一道充滿巧思且極具發展潛力的料理。 




椀物: 日本天然狼牙鱔一瓢瓜糕一青柚子
主角是關西夏日極具代表性的狼牙鱔(鱧魚)。然而,這道鱧魚並未採用關西傳統、極度考驗技術的「骨切」(Honekiri),而是選擇了完全去骨,僅在魚皮上劃刀的方式處理。
對於鱧魚這項食材,刀工的展現至關重要。一旦省略了骨切,魚肉在熱湯中便無法綻放出如牡丹花般的經典視覺效果;同時,口感上也失去了細骨與魚肉交織而成的獨特層次,使得鱧魚本身的風味顯得單薄,失去了應有的深度。




揚物: 日本香魚一西芹一芥子味增
師傅選用的是體型較大的香魚,而非近年流行、可整尾食用的幼香魚。然而,或許是因為移除了內臟,香魚那股標誌性的清雅瓜香也隨之淡去不少。此外,炸物的火候控制似乎也稍有失手,麵衣略帶含油感,未能達到應有的輕盈。 



燒物: 日本時不知鮭一黃檸檬一白酒鹽,
燒烤的時不知鮭。可惜的是,這道料理的火候似乎有些失手,魚肉部分略顯過頭,失去了時不知鮭應有的豐潤油脂感。而魚皮的表現更為遺憾,未能呈現出專業燒物所追求的香脆口感,讓這道菜的魅力打了折扣 。 





燒物: 北海道和牛漢堡排 一生菜沙拉
選用北海道A5等級的和牛,並選用油花與瘦肉平衡的肩胛部位,細心修除多餘的筋油後,以手工剁切取代機器絞肉。如此講究的備料,讓人對這道菜充滿期待。
然而,實際品嚐下來,風味卻顯得過於溫和平實,缺乏令人驚豔的亮點。其溫潤的家庭式風味,倒是讓人回想起往昔坐落於雙連的「竹葉」日本家庭料理。 



食事:屏東白鰻魚一池上冠軍米一沢煮汁.
店家選用的非日本料理常用的4P鰻魚,而是1公斤以上、體型碩大的「大傢伙」。每日現殺的新鮮度與細膩處理,讓鰻魚入口毫無惱人的土味與腥氣。
最大的亮點在於極致的白燒技藝,魚皮的酥脆程度直逼港式燒肉,咬下時甚至能聽到清脆聲響;而厚實的魚肉,則在水分與油脂之間取得了絕佳平衡,口感軟嫩多汁,油香豐沛,與酥香的魚皮形成完美對比。和先前的烤鮭魚相比,高下立判,可謂經典。  


甘味: 哈密瓜一杏仁蛋糕一哈密瓜百重
底層是鬆軟的杏仁海綿蛋糕,中層則是以新鮮哈密瓜與蘭姆酒,打造出如慕斯起司般的綿密質地。再上面是上層漬橘醬和花蜜瓜。 



總結來說,這是一套水準參差、好壞分明的套餐。亮點與敗筆同樣鮮明。
精彩之處,在於那道近乎完美的白燒脆皮鰻魚飯,以及充滿季節感與巧思的竹筍、櫛瓜、茄子等料理。然而,敗筆也同樣明顯:鱧魚、香魚及鮭魚的處理完全失準,令人相當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