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鮮的假蒟葉為基底,依序置入烤椰絲、薑丁、紅蔥、花生、帶皮檸檬角與辣椒。食用時將葉片包裹所有配料,淋上以椰糖、魚露和蝦醬熬成的濃郁醬汁,一口納入口中,讓所有食材的風味與口感直接在味蕾上組合。
反映了華人飲茶文化在泰國的演變。薄透的餛飩皮內,是口感扎實的鮮蝦與豬肉餡。其調味核心並非醬油,而是泰國家常的「สามเกลอ」(Sam Kloe,泰式三香)。其中,香菜根與蒜頭提供了深邃穩定的「潛在之味」,而白胡椒的辛香則構成了貫穿始終的「長韻之味」,三者共同呈現出與粵式燒賣截然不同的香氣輪廓。
西谷米外皮包裹著豬絞肉、蘿蔔乾和花生碎炒製的內餡,其調味基底同樣來自「泰式三香」。這道菜也清晰地展現了兩種文化在肉丸概念上的分野:其肉餡質地鬆爽,顆粒分明,與潮汕地區追求彈牙「打筋」的貢丸工藝迥異,體現了泰國料理對食材複合質地的偏好。
清燙手法保留海鮮原味。風味核心是綠色的海鮮沾醬(น้ำจิ้มซีฟู้ด),由綠色小辣椒、蒜頭、香菜、魚露和大量新鮮檸檬汁搗製而成。其奔放的酸、辣、香,正是為了直接提振並彰顯海鮮的鮮美而生, 很辣。
油花勻稱的梅花豬肉,以魚露、糖和胡椒醃漬後燒烤,肉質本身處理得恰到好處。
搭配的沾醬「แจ่ว」(Jaew)源自泰國東北,以魚露、檸檬汁為底,並加入炒米碎、辣椒粉和紅蔥頭。可惜的是,炒米碎的焦香與顆粒感在此次的呈現中較為含蓄,未能在口感上形成預期的顯著對比。
- 鴨肉湯 (ซุปเป็ด)
初嚐原湯,是一道溫潤醇厚的「潛在之味」,辛香料有效壓制了野味。隨後添入「泰國調味四寶」,一小撮辣椒粉賦予湯體溫暖的「長韻之味」,幾滴辣椒醋則帶來明亮的酸度。
初嚐原湯,溫潤醇厚,,辛香料的「潛在之味」 有效壓制了野味, 隨後,自行添入「泰國調味四寶」:
辣椒魚露 : 增添鹹鮮與新鮮的辣度。
辣椒醋 : 提供清爽的酸味與醋漬的辣香。
砂糖 : 用以調和酸、鹹、辣,讓整體味道更圓潤。
乾辣椒 : 賦予料理一種乾燥、焦香的純粹辣味。一小撮辣椒粉,賦予了湯體溫暖的「長韻之味」;幾滴辣椒醋,則帶來了明亮的酸。
雞肉以雞湯慢火煮熟,保持滑嫩;米飯則用雞油與雞湯炊煮,充滿油香與鮮美。
其醬汁是風味關鍵,以發酵黃豆醬(เต้าเจี้ยว)為基底,加入大量薑末、蒜蓉、小辣椒、醬油、糖和醋,味道鹹香、微辣帶酸,層次豐富。
這道湯的體驗被拆解得更為細緻。初上桌的清湯,以南薑、香茅等熬煮,魚肉的鮮美為底,這是湯品的「潛在之味」與香茅的「顯現之味」的初遇。接著,加入特製辣椒,其溫和延綿的辣度作為「長韻之味」,構築了中層骨架。最後,擠入新鮮檸檬汁,其高昂的「頂香」瞬間將整碗湯的風味重新定調,從溫潤轉為開闊。
泰國代表性的街頭湯品,高勞意指「不加麵飯的料湯」。碗中盛裝手工肉丸與各式豬雜,豬骨湯底色澤略帶混濁,富含膠質。最後以辣椒和檸檬汁提味,呈現出與中式豬雜湯截然不同的酸辣變化。
整體而言,此餐的核心在於品嚐醬料與辛香料的千變萬化,其醬汁多不強調創造額外的口感,而是專注於風味的構築。若說中華料理的烹調時常致力於「改變」食材的味道,日本料理追求的是「粹鍊」食材的原味、去掉不適當的氣息;那麼泰國菜的風格,便是在此光譜的另一端,以濃郁、奔放、融合為圭臬,創造出全新且複雜的味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