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是創造者
- 創造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 不只是藝術品, 日常對話, 一段文字, 一段程式碼也是種創造
- 簡言之, 創作是讓內在景觀展現給外界
- 習慣
- 培養習慣, 固定時間的刻意練習
- 讓心靈輕鬆, 避免雜務干擾,
- 日積月累比爆發性的資源投入划算
- 保持好習慣, 讓潛意識有學習空間
- 個人規律越是明確, 就有更大的自由來表達自己
- 紀律是和有限資源的和諧關係
- 在行進中做決定, 而非決定何時去進行
- 工作時專心
- 專注在當下的體驗, 不刻意去尋找創意, 讓其自然出現
- 專注在動作上, 讓潛意識去尋找創意
- 不工作時, 適當的分心
- 冥想和運動有助於清理大腦快取
- 靈感
- 來源是外界存在與內部經驗的共鳴
- 每時每刻都能成為靈感的來源
- 在忙碌的地點體驗集體意識
- 在與世隔絕處體驗內觀
- 保持好奇心
- 留意不經意的新資訊
- 旁人的對話或是剛好看到的一段文字
- 不要以既有經驗去過濾感知, 避開大腦的自動導航模式
- 準備好讓靈感來臨的環境
- 靜心的修行, 以對抗分心和戲論
- 進行內觀, 以第一次的心態重新體驗經驗
- 當靈感來臨時, 盡可能地捕捉
- 放下自我懷疑, 放下對完美的執著
- 盡可能捕捉輪廓而非細節, 不完美的全體好過完美的片段
- 有時候, 最不符合期待的想法才是最創新的
- 當心強烈的心理反應, 自己特別討厭什麼嗎?
- 沉浸
- 體驗偉大的經典作品
- 體驗經典創作, 那些歷經時間淬鍊之物
- 將經典和自己的作品擺在一起, 有助於比較
- 以大自然為師, 最原始的美感, 來自人與自然界的互動
- 體驗應當是完全的聆聽, 不帶先入為主的想法
- 自我懷疑
- 缺陷是人的本性, 而藝術的魅力來自人性,
- 接受自我的不完美, 別糾結於自我缺陷
- 辨別出不安感, 貼上標籤, 這樣便能更好地對付他
- 可以懷疑作品, 但別懷疑自己
- 如果今天的自己不喜歡昨天的作品, 那就去修改吧
- 真誠不是創作最有價值的部分
- 一步一步走, 一次做一點點
- 好的習慣加上長時間的累積
- 創作的目標不是完美, 而自我表達
- 創作不是一種競爭
- 不要害怕錯誤, 多嘗試
- 為了自己大於迎合他人
- 別人的利益與自身不同
- 保持豐富的心態
- 不要藏點子, 實現他們, 實現越多, 進步越快
- 一個作品只是某時刻的快照
- 規則
- 規則讓人導向普遍的平均水準
- 規則, 指導原則和創作準則, 並不是絕對的
- 規則, 經驗是可借鑑的智慧, 但會削弱天真的力量
- 創作不需要四平八穩
- 尤其是為自己而創作時
- 留意那些無形的規則, 提防基於傳統看法的假設
- 固有知識不會損害創作, 使用知識的方式才有可能損害創作
- 另一方面, 刻意訂定規則, 強迫在作品內遵守, 可以帶來新鮮感
- 創作過程
- 種子階段
- 完全開放, 多多益善, 收集一切有趣的東西
- 憑直覺去選擇, 別擔心種子的大小
- 實驗階段
- 審視收集的種子, 是否有能激起火花的組合
- 並非每個種子都會成長
- 多嘗試, 多用what if 思維
- 不用預設創作的走向, 在過程中尋找
- 團體溝通時, 盡量以演示代替說明, 初始階段, 化為語言的說明容易限縮設計的可能性
- 加工階段
- 加工是種無聊的勞作
- 以不同的方式進行, 適當在不同項目之間切換, 保持新鮮感
- 保持全局思維, 遇到麻煩可以先繞過, 先增加整體完成度
- 加工不只是種建設, 也是種拆除
- 加工階段需要有期限設定
- 太久的加工讓作者和其作品失去連結
- 長期加工讓作者失去辨別力
- 必要時可以返回實驗階段
- 完工階段
- 收集評論意見, 留意其中是否有未曾注意的潛在問題
- 以自我表達的渴望取代追求完美的渴望
- 沒有作品可以完全反映自己
- 不要重複去寫同一天的日記
- 進行無情的編輯, 大幅刪減, 留下必要的部分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創造力的修行
2025年2月3日 星期一
人的宗教
- 出發點
- 探討世界宗教的最佳面目
- 宗教在神學和形而上學中揭示的真理
- 偏重宗教的普遍原則, 而非與土地人文結合的特殊性
- 不討論宗教歷史, 宗教機構, 或是獵奇風俗
- 宗教講的不是事實, 而是意義
- 印度教
- 人們要四個東西
- 第一, 人們要享樂
- 明智地去享樂
- 不要去追逐每個衝動
- 不要為了眼前而犧牲長遠目標
- 不要傷害他人以免遭受報復
- 享樂有其極限
- 不是因為享樂是邪惡的, 而是享樂太瑣碎淺薄, 不能滿足整體的人性
- 接著, 追逐俗世的成功
- 財富, 名譽, 及權力
- 成功是一種社會喜悅, 帶來自尊與價值感
- 成功的報酬亦有極限
- 財富, 名譽和權力具競爭性與排他性
- "想要用錢來澆熄追求財富的慾火, 就像是在火上倒牛油一般"
- "貧窮不僅是個人財務的減少, 乃是個人貪念的增加"
- 享樂與成功構成慾望之路
- 沒有否定這兩者的追求, 但是要記得公平與節制
- 當人對享樂與成功感到索然無味時, 印度教指引了一條棄絕之路
-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在這次輪迴走上這道路
- 第三, 人們追求責任
- 從獲得轉成給予, 不追求勝利而是要盡己之力
- 為了崇高的信念負責任去工作, 以群體利益取代個體利益
- 依舊是有限的滿足
- 人類還有對於永恆, 對於超越的追求
- 最後, 人們追求解脫
- 從有限解脫
- 期望擁有無限的存在, 無限的知識和無限的妙樂
- 往內尋找無限, 每個人之中都有無限, 這隱藏的自我與世界主宰的梵一致
- 內心的無限被撩亂的事務和虛構的自我掩飾
- 將掩飾抹去, 與有限的自我分離, 依附於整體, 而得無限
- 無限的存在: 認同於整體存在自然是無限
- 化去原先自我與整體的邊界
- 類似不同時間的自我被當成是連續性的存在
- 人不會單獨認同五分鐘前的自我, 而不認同十分鐘前的自我
- 無限的知識: 穿透一切事物的直觀洞見
- 知道"最基礎的知", 其餘皆是基礎的演化
- 無限的妙樂: 以整體看待, 個體的苦樂紛爭不影響系統內平衡
- 走向解脫的四條道路
- 不同人格適合不同的修行道路
- 共通點是道德,
- 自私的行為會固化有限的自我, 讓探索自我內的神性的行為變得困難
- 四種瑜珈
- 瑜珈: 同時結合與修行兩種意思
- 智慧瑜珈
- 通過知識來達到梵我一如
- 一種直觀的辨別力, 能將能知者變成他的所知者, 主體自身成為其認識的對象
- 辨識內心構成的表面自我, 以及之下的深層自我 - 梵我
- 知曉根本的存在即是存在本身 (第一因)
- 思考與反省我的界線, 認清小我與大我的區別
- 我既非主動者, 也非被動者, 而是見證人
- 將自我認同推到更深的層次, 與存在本身相連
- 汝即是彼, 沒有其他的見者, 聽者, 思考者或行動者
- 愛的瑜珈
- 如同基督宗教的講究愛神
- 全心全意的愛神, 可以削弱人對世界的緊抓不放
- 以奉獻的精神來達到解脫
- 梵以神的形象展現
- 而非智慧瑜珈中, 超越一切屬性的無限
- 神的形象, 其職責是將人心帶領到神而非形象那裏, 故神可以有千萬百個形象
- 業的瑜珈
- 嘗試在每日事物中發現神
- 全心投入工作, 每個動作都能將人帶向神
- 我為私利而做的每一樁事情 ,都在"自我"上增加一層, 隨之離神越遠
- 反之, 作為時不考慮自我, 使人與神更近
- 這裡的神, 可以是智慧瑜珈中, 個人存在核心的絕對者, 也可以是愛的瑜珈中, 具備他在性的人格神
- 在行動的有限我與注視行動的永恆真我之間劃出界限
- 自我認同從有限我轉換到無限我
- 在新的自我認同下, 真我什麼都沒做, 只是觀察著有限我的感覺流動.
- 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人格神, 出自奉獻的去工作
- 不去思考自己, 而向人格神交出一切
- 成敗不再對自身有影響, 工作動機不是成敗, 而是要站在神的一方
- 修的瑜珈
- 通過身心試驗走向神
- 透過冥想內省, 修行者直接體驗個人對內在超越者
- 專注深化到自我完全消失
- 即是日常所謂的瑜珈
- 生命的階段
- 學徒: 跟隨導師學習知識
- 家居期
- 始於結婚後, 生命的全盛期, 追求家庭, 成就和聲望
- 也就是享樂, 成功與責任的三階段
- 林棲期
- 退隱山林, 思索生命的意義
- 放下事業, 家庭, 世俗生活, 轉向追求自然界下面的真實
- 雲遊期
- 與梵結合, 降低個體性, 居無定所的雲遊
- 生命的位置 - 種性制度
- 好的方面來說, 種性制度原始精神上, 要求的是權利與責任的平等
- 婆羅門在擁有更高權利時, 也有更高的責任, 低種性反而被視為小孩被寬容
- 但是無法變動的階級, 自然的人性, 造就種性制度的腐敗
- 最高的真實 - 梵
- 無限的存在, 知識和妙樂
- 同時允許人格性的超人格性的最高神
- Nirguna Brahman
- 梵超越時間與空間, 沒有具體形態, 存在於所有生命體中以及普遍每處。
- 信徒專注於梵的永恆質特, 而不是受到其他名稱和形態的干擾.
- Saguna Brahman
- 梵具有形態, 身份和目的, 這些可能會隨著時間而變化.
- 教徒通過崇拜神像和不同的化身神祇來理解梵的浩瀚性質
- 創造的梵天, 維持的毗濕奴, 毀滅的濕婆
- 輪迴與業
- 輪迴
- 靈魂和身體的關係如同身體和衣服, 靈魂通過一連串身體的過程, 生, 死, 重生的循環構成輪迴
- 業
- 道德的因果律
- 思想 > 行動 > 習慣 > 性格 > 命運
- 生命的現狀即是其過去所作為的產物, 現今的作為影響未來的經驗
- 每個人都要為其現況負責, 為其未來抉擇, 偶然不存在, 只是無知的掩飾
- 但非命定主義, 人可以選擇怎麼怎麼面對命運
- 在靈魂的輪迴旅途中, 從享樂, 成就, 到責任, 被不同事物吸引, 直至新鮮感消失到無聊, 最後去追尋無限和永恆
- 靈魂結構的內在核心是梵, 但被個體自我的錯覺遮蔽
- 追求事物的變換過程中, 人會放鬆對物質和私利的追求, 降低個體自我錯覺的影響, 從而與梵同一
- 印度教的多元性
- 內部的一元論、二元論以及不一不異論
- 一元論 (Advaita Vedanta)
- 宇宙的終極實在只有一種, 即梵
- 個體靈魂 (Atman) 與梵本質上是同一的, 世間的多樣性只是幻象 (Maya)
- 二元論 (Dvaita Vedanta)
- 為梵和個體靈魂是永遠分離的兩個實體
- 個體靈魂即使在解脫後, 也無法與梵完全合一
- 不一不異論 (Vishishtadvaita Vedanta)
- 個體靈魂和梵既相互區別, 又相互依存, 如同身體和靈魂的關係
- 對外, 印度教認為不同主要宗教是通向同一目的的不同途徑
- 真理只有一個, 聖人用不同名字來稱呼
- 佛教
- 最早的原始佛教, 並不具備一般宗教常有的六面向
- 權威
- 宗教需要具備權威的機構和個人來指引
- 對外, 原始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權威
- 對內, 佛陀臨終前, 希望人不要一昧接受書上或他人的轉述, 而應該以自己為依託, 以法為依託, 靠自己努力.
- 儀式
- 儀式是宗教的搖籃
- 原始教義並沒有儀式, 相信儀式和典禮的有效性是束縛人類基神的牢籠, 內心的淨化才是原始佛教的實踐主軸
- 玄想
- 宗教對形而上提出解釋 - 我們從何處而來, 往何處而去
- 世界永恆與否, 靈魂和身體的關係, 這些佛陀都不探討, 如同毒箭比喻, 人不該從實踐的艱辛道路走到沒結果的玄想道路
- 傳統
- 宗教有累積前代所學
- 佛陀認為, 如果教義不好, 跟著會引致損傷和苦難, 那就揚棄他們
- 恩寵
- 最終真實站在我們的一方, 宇宙是友善的
- 原始佛教仰賴自力
- 奧秘
- 超越常識的展現
- 佛陀反對實施神秘, 也反對修煉神力
- 原始佛教更像是一種哲學或生活方式
- 重視視個人的經驗和實踐, 強調通過修行來解決痛苦以達到解脫
- 不依賴外在的權威、儀式或玄想, 而是鼓勵人們向內探索, 覺察自身
- 四聖諦
- 苦: 人對生命的錯置, 無可避免地造就痛苦
- 集: 這些痛苦來自於渴愛, 為了個人滿足的慾望
- 生命是一個整體, 那些讓慾望主體增加隔離性的傾向, 因對抗這法則而造成痛苦
- 滅
- 治療目標是克服自私的渴求
- 道
- 實際的治療方式:八正道
- 正見: 下決心去了解問題
- 正信: 對解決問題有信心
- 正言: 覺察自己的說話, 時時檢討, 是否自私的言行
- 正行: 覺察行為的動機, 是否有過多的自我追求?
- 正生: 進行對他人有幫助, 而非傷害的工作, 謹記謀生是生命的手段而非目的
- 正力: 克制激情, 培養品德, 中道而行
- 正心: 時時自我省察, 保持對自我思想和感覺的關注, 不抑不揚的看待情緒
- 正定: 類似修的瑜珈
- 佛教生命觀
- 涅槃不是人格性的創造神, 但有著神性的概念
- 以無我反對印度教二元論中的精神實體, 神我
- 不反對輪迴與業報, 仍舊肯定意志是自由的
- 基本核心是, 這些問題不重要, 要處理的是當下的苦
- 換言之, 也許無法理解形而上的世界運行, 但是認清我欲非我, 就能降低欲望造成的苦, 而能入涅槃.
-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 大乘佛教的轉變
- 人可通過自力, 無需超自然之助而得解脫
- 人能藉由神性力量以及其賜予的恩惠而得解脫
- 修行最重要的是智慧
- 修行最重要的是慈悲
- 理想是涅槃的阿羅漢
- 理想是發大願的菩薩
- 菩薩行是條無數輪迴構成的長路
- 佛陀是聖人, 導師, 不過死了
- 佛陀是救世主, 永存不滅, 智慧無極
- 少形上學與世界觀, 少儀式, 注重冥想
- 詳盡的形上學與世界觀, 多儀式, 包含祈禱
- 禪宗
- 不以語言描述, 強調直觀的理解
- 不撫慰人心, 而以擾亂人心的方式, 刺激人對固有經驗的反抗
- 教外別傳
- 禪的邏輯和描述只有出自非常的一種經驗觀點才有意義
- 禪師決心要讓門徒獲得經驗本身, 而不許只用言談取代
- 發展出和諧, 清晰與安詳的生活哲學
- 一切即一, 一即無, 無即一切
- 金剛乘
- 佛教與西藏本教融合的產物
- 特色是主張在一生一世即可成佛
- 修行方式, 基於修的瑜珈做延伸
- 在冥想中與幻想的神祉做結合
- 在性愛與死亡過程都做為可以修行的材料
- 詳細化輪迴的過程, 而有轉世的設定
- 儒家
- 孔子的時代與問題 - 需要新的社會凝聚力量
- 之前的社會由習俗和傳統凝聚, 注重群體意識, 這偏向一種未經反省的團統
- 春秋戰國時, 國與國之間大量競爭需求, 讓智巧奇道流行, 從而個人主義和自我意識抬頭
- 從第一人稱複數變成第一人稱單數的思維方式
- 各家的答案
- 理性
- 美國立國的信念
- 社會凝聚是理性的選擇, 個體交出部分自由換取更多的保障
- 現實主義
- 法家
- 不對人性抱有期待, 認為人天生是貪心, 忌妒和好逸惡勞, 短視近利
- 不全然否定高貴情操, 只是高貴情操的數量不足以維持秩序
- 設定詳細的規則, 以罰賞規範人的行為, 藉此凝聚社會
- 愛
- 墨家
- 理想主義者, 認為透過彼此無差別的愛, 關心他人如同關心自己, 可以凝聚社會
- 愛明顯是善的, 而安排世界的神也是善的, 所以愛可以成為社會凝聚的答案
- 孔子的答案
- 規則可以限制人的行為, 但是不能提供意義和動機
- 愛在生命中有重要位置, 但是它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需要社會結構的支持
- 更重要的, 愛不是忽視關係, 要求一個人給與家庭成員和仇敵同樣的愛, 是反人性的
- 注重傳統
- 過去, 傳統是意願和態度的主要塑造者
- 藉由處心積慮, 刻意進行的傳統, 將意願和態度內化 -- 社會化.
- 有意的傳統
- 孔子的論語, 藉由故事和格言, 設計人性格應該成就的原型
- 人要控制第一而原始的天性, 發揮符合生活目的與理想的第二天性
- 以第二天性取代第一天性, 文明生活的紀律和必要性約束, 成為個體的內在律令.
- 第二天性
- 仁: 人與人之間的理想關係
- 對他人的仁愛以及對自己的自尊
- 一種由衷的向善情操, 於公勤奮, 於私移情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 君子: 人的理想型
- 發揮由衷的向善精神
- 時時保持自己的標準, 減低外在褒貶影響
- 尊重自己而能尊重他人
- 禮: 規範
- 規範
- 孔子認為人們需要規範, 因其無法聰明地決定生活方式
- 由規定的外在行為去影響人的內心
- 中庸
- 執兩端而取其中, 以沒有任何過分為指導原則
- 五倫
- 父子, 夫婦, 兄弟, 朋友與君臣, 構成社會生活的經緯
- 關係中兩者有不同的要求
- 父母要慈愛, 子女要孝順
- 年長者要和氣周到, 年幼者要尊重謙恭
- 統治者要仁愛, 臣下要忠誠
- 格外注重家庭內的關係, 以及對長者的照顧, 對幼者的關懷
- 德
- 道德典範的力量
- 尤只在統治上的發揮, 一種由上而下的道德力量
- 具備德的統治:
- 統治者有能力且誠心誠意的致力於大眾福利
- 統治者具有令人尊重的品德
- 人民感受上述二點, 而能認同政府
- 文: 音樂, 藝術, 詩歌
- 入世與集體主義
- 儒家的修行者, 會將自己置身於變動不斷的人際關係中
- 脫離群體與離開人類關係, 就無法定義"我"
- 換言之, 儒者的自我實現, 是在群體中, 不斷擴充個人的同情與移情, 由自身至家庭, 由鄰里至國家, 最後關懷整個人類.
- 儒家構成的社會, 具備顯著的實用性 -- 每當有需要時, 去大規模完成事物的本領
- 道家
- 道的三種意義
- 終極真實之路, 無法被知覺和以語言描述, 超越性.
- 宇宙之道, 一切自然之中的準則, 一切生命背後的秩序, 內在性.
- 人類的生命之道
- 三種道家
- 哲學的道家
- 道賦與在萬物上的東西為德
- 強調內省, 注重生命中與道相連的部分
- 以無為的方式降低德的損耗
- 無為, 是將個人行動和有意識的努力, 讓位於一種非出於自己的力量
- 無門無毒, 一宅而寓於不得已
-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 儒家以加法塑造第二天性, 道家則是以減法, 抹去干擾本性的部分
- 反對物質的追求(五色五音五味)
- 反對外來加附的欲望(他人有所以我必須有)和由此而生的競爭
- 主張一切價值的相對性, 以對立統一的角度去看待兩方
- 如善/惡, 主動/被動. 陰/陽
- 瑜珈的道家
- 氣; 生命的能量, 事物的變化, 都是氣運行的結果
- 強調修練, 以物質(進食, 煉丹等), 運動(太極拳) 和心靈(冥想) 的方式來增加氣
- 冥想類似修的瑜珈, 注重內在自我, 追求虛靜
- 將慾望和反感, 哀傷和歡樂, 高興與煩惱, 都放到一邊, 然後道便可在心中浮現
- 似以冥想追求梵的密契經驗
- 宗教的道家
- 藉由儀式, 將宇宙的生命力層層分配, 提供給一般人使用
- 豐富化的世界設定
- 伊斯蘭教
- 當一個人的生命順從了神, 和平就會降臨
- 特色
- 一神論
- 道德教義
- 在神的眼中所有人平等
- 古蘭經
- 如果基督是神的化身, 那古蘭經就是神的書
- 被創造出來的古蘭經, 是屬於無限的可蘭經, 通過文字與聲音具體化表現而成
- 具備無限的神聖真實性和現實的存在
- 以阿拉伯文誦經, 即有著神聖的性質
- 缺乏形上意義, 以教義為主, 宣告神的統一, 全能, 全知和恩寵
- 神學概念
- 神
- 在宗教的場合中排除偶像, 讓每個人將神性是集中在唯一且看不見的神上
- 神威嚴但仁慈, 有著天堂與地獄, 對於善惡有著無可妥協的決定性.
- 創世
- 神有益的行為創造了世界,
- 生命和物質皆為神所創物, 所以他們真實, 重要且美好.
- 最上等的創造物是人類, 但人類忘了他們神聖的來源, 這個錯誤需要被更正
- 人
- 人的責任就是將自己完全交給神
- 完全的屈服成為神的奴役, 從此自其他的奴役中解脫, 好比貪婪, 焦慮或是個人身份的慾望
- 最終審判
- 生命是一個短暫且寶貴的機會, 不要想得過且過的度過一生, 珍惜能信神的機會
- 最終審判會決定靈魂的去留, 天堂或地獄
- 教義核心
- 除了唯一真神, 沒有別的神明
- 要常常祈禱, 正規的祈禱, 提醒自己的渺小與神的偉大
- 要慈善, 擁有比較多的人要減輕那些不幸的人的負擔
- 遵守齋月, 透過禁食體會人的脆弱, 理解身為受造物的自身是有多依賴神
- 每個教徒一生中都應該去朝聖
- 社會規範
- 可蘭經訂定了相當實際的生活規範
- 好比禁止收取利息, 資本主義的債主變成事業合夥人
- 許多規範在當時的時空環境是相當寬容的
- 子女的財產分配, 不同種族的關係, 和異教徒的相處方式, 家庭組成等
- 當然, 以現今的角度來看, 又是另一回事
- 蘇菲教派
- 伊斯蘭教中的追求禁慾生活和密契主義教徒
- 以直觀的知識, 消滅自我意識, 或是對真主乃至萬物的愛去與神合一
- 可以用佛教的智慧, 空性, 慈悲來做對照
- 猶太教
- 簡言之, 為他者賦予了積極的意義
- 他者: 不為自己創造, 不為自己所控制之所有事物
- 不單指自然界, 也包含其他人, 或是命運
- 人在面對他者時會感到自己的無力和有限性
- 面對他者的態度, 決定這背後是否有意義
- 可以視其為混亂無序
- 也可以視其為非道德, 甚至敵對
- 也可以將其視為神, 好比雷神, 火神等等的自然神概念
- 猶太教將終極真實視為單一人格
- 此神是善的, 有愛心, 仁慈且正義
- 世界由此神所創造, 且以正義與仁慈的神為中心
- 於是透過與神的關係, 一切都有了意義
- 所有他者都是此神所創造, 存有與神相關的神聖性
- 出於神聖性, 一切背後都有意義
- 與其他偏心靈的宗教不同, 這樣的設定完全肯定自然和物質世界
- 人的地位
- 人是塵土和神性的混合體
- 人的肉體軟弱, 生命短暫
- 同時人又是神冠以榮耀與尊貴的存在
- 人的 自由意志不容懷疑
- 人通過自己的決定塑造命運
- 人有原罪
- 人應該是高貴的, 卻常常指是次等的東西
- 組合出的構圖: 脆弱且生命短暫的人, 有著高貴的本質, 因此必須去達成宏偉的目標, 透過一連串自由且必須負責的選擇
- 在一切中尋找意義
- 歷史的意義:神有目的的行動場所
- 道德的意義:神的本性是善的, 也要求人們同樣成為善的
- 公正的意義:神透過先知, 表現對社會正義和公正的要求
- 受難的意義:受難不是力量的壓迫, 而是神的警告, 是神對正義要求的強調
- 救世主的意義:一切將會改善的希望, 世界將會變得更好
- 基督教
- 宗教建立在耶穌的一生上
- 相較於猶太教強調神的神聖性, 耶穌更強調神的同情心
- 過度強調神的神聖性, 帶來的是將事物分潔與不潔的界線
- 而耶穌視社會的分界線為對神同情屬性的汙辱
- 耶穌願意與當時社會的罪人和被看輕的族群來往
- 神對猶太人的啟示太重要了, 不應該限制在單一民族.
- 核心信念
- 神絕對愛人, 而且不去考慮值得不值得
- 神對人勢不可擋的愛, 以及需要人接受這份愛, 並藉由他們向別人流去
- 體會到從神流到我們身上, 永恆而無限的愛的人, 必定能毫無保留的去愛人
- 愛我們的敵人, 並祝福詛咒我們的人
- 因為信心, 託付自己於神, 個體從而從死亡, 內就, 自我局限中解脫
- 這時愛的定義擴展到所有人類的美好品德
-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 神學概念
- 道成肉身
- 神在基督那裏以人身出現, 基督是神/人, 同時是全神與全人.
- 就神性而言與父同一, 就人性而言與我們同一
- 神關心人類, 願意代替人類受苦
- 放棄邏輯性而求情感上的依託
- 耶穌死後數百年, 由基督教大公會議定義出來
- 類似佛陀在大乘中的神格化
- 贖罪
- 人類的原罪是違背了神, 這是無限大的罪, 所以需要無限大的補償 -- 只能通過神來代替和支付處罰.
- 另一方面, 罪也指稱人從神那裏斷開和疏遠
- 三位一體
- 神是充足圓滿, 卻又是分為三的
- 藉由三個不同人稱, 神可以建構愛的關係, 以此保存神的本質, 愛
- 分支
- 羅馬天主教
- 教會具備宗教話語權
- 羅馬教宗以教會最高權威的身份, 針對普世教會, 就信仰或道德的重大問題所發表的正式聲明, 不會有錯誤
- 提供宗教儀式
- 出生, 長大, 結婚, 死亡的聖禮
- 告解和彌撒
- 較多新的教條
- 聖母始胎無原罪
- 聖母升天
- 煉獄
- 東正教會
- 1054年脫離羅馬天主教
- 主張神的真理通過教會的良心透漏
- 教會以提供儀式和團裡交流為主, 而不做太多教條上的指引
- 新教
- 因信稱義
- 對神信仰是善心的核心, 任何行為都應該伴隨著對神的信仰 (來自神的愛和對神的愛) 才有意義
- 沒有信仰的宗教儀式是不夠的
- 抗議原則
- 反對把相對的事物絕對化
- 神, 或是真理, 是種無限的事物, 以有限的事物去乘載, 都是種劣化.
- 偶像, 教條, 教會, 聖經或個人經驗, 都不能號稱絕對神聖, 而要求人們毫無保留的忠誠
- 原初宗教
- 口述傳統
- 教義、故事和信仰主要通過口頭傳播,例如神話、歌謠、史詩等,而非書面文字。這使得宗教的傳承更加靈活,可以根據不同的情境和聽眾進行調整。
- 與自然的緊密聯繫
- 思維方式偏具體、直觀,通過具體的事物和現象來理解和解釋世界。
- 對自然界抱持敬畏之心,認為自然萬物皆有靈性 (泛靈論 Animism)
-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動物植物等視為神聖的存在。
- 注重實踐和體驗
- 通常與特定的部落或社群緊密結合
- 生活方式和宗教實踐也與自然節律息息相關,例如狩獵、採集、農耕等活動都伴隨著相應的宗教儀式
- 較少抽象的二元對立: 較少明確區分善惡、神魔。
- 結語
- 不同宗教之間, 有相似處有相異處, 沒有絕對的高低
- 宗教共通的倫理要求:謙遜, 仁愛, 誠實.
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無限賽局
- 無限賽局和有限賽局
- 有限賽局
- 玩家固定, 規則固定, 時間固定
- 結束時, 有明確的輸家和贏家
- 如球賽, 棋局, 賭博
- 玩家目標是終結賽局, 打敗對手
- 無限賽局
- 玩家不固定, 存在未知玩家, 亦可中間加入
- 規則和時間不固定
- 沒有明確且永久的勝負, 也沒有已知的結束時間
- 如商業, 政治
- 玩家目標是讓自己跟賽局存續下去
- 兩種賽局不同, 玩家思維亦不同
- 不應以有限思維去應對無限賽局
- 好比 "爭取年度銷售第一"
- "短期目標"不一定有助於組織的長期生存, 有時會變相鼓勵殺雞取卵
- 意志和資源
- 意志是讓組織持續健全的所有人為因素總和
- 資源是讓組織持續健全的所有財務指標總和
- 資源有限, 需與和他人競爭, 意志則不用
- 兩者是賽局延續的條件
- 無限思維的必要條件
- 崇高的信念
- 對未來的願景
- 足以讓人犧牲眼前利益, 犧牲小我來達成
- 持續努力的動力源
- 信念是眾人支持並相信的事物, 不是要對抗的事物
- 以眾人利益為重, 能引發共鳴
- 信念必須高遠, 宏大, 經得起時間考驗
- 好比"推動鐵路發展"不如"運送人與物資"
- 如何找到信念
- 不該是短期目標的累積
- 有限勝利的加總並不是無限
- 與其在競爭中追求成為第一, 不如追求變得更好
- 為成長而成長, 就像是為了變胖而吃東西
- 信任的團隊
- 隊員可以放心地展現脆弱, 承認錯誤, 為自己的行為尋求幫助
- 心理安全感越強, 資訊越暢通
- 面對問題的文化好於隱藏問題的文化
- 領導者要負責的不是結果, 領導者要負責的是"要對結果負責的人"
- 道德褪色
- 為了自身利益做出不道德行為, 卻抱持沒有違背道德行為的錯覺
- "大家都這麼做" 不意味是對的
- 壓力會促使道德褪色, 滑坡使道德褪色成為常態
- 道德褪色造成自我欺騙, 自我欺騙強化道德褪色
- 合理化自我行為, 將因果訴諸體制
- 合法是最低標, 避開道德瑕疵的滑坡效應
- 崇高的信念是道德褪色的解決方案, 不是更多的額外要求和規定制度
- 可敬的對手
- 無限賽局中, 對手是進步的最大推手
- 不必喜歡對方, 但不要放過向對方學習的機會
- 承認對手有助於自我檢討, 提高生存力
- 對手出局, 不等於自己的勝利, 只會有下個對手誕生
- 攸關存亡的應變
- 顛覆性的變化發生時, 該如何適應變化?
- 如電燈泡, 數位相機, 智慧手機, uber
- 以信念為主, 思考做出徹底改變, 是否更能推動信念?
- 反面是以保護自身利益為主, 打壓新技術, 繼續做高護城河
- 領導的勇氣
- 別讓使命成為自己都不買單的口號
- 串徹信念, 要能抵抗壓力
- 企業責任
- 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推動技術, 生活品質或其他事物
- 為客戶提供價值
- 為股東提供利益
- 為勞工提供機會
- 近代, 股東利益的優先級不斷提高
- 起源是1970, 傅利曼的股東至上理論
- 現象是高階主管薪水和股價綁訂
- 造成公司注重短期利益, 而非長期利益
- 注重短期股價也造成企業注重短期股東大於長期股東
- 這違反了資本主義的基本設定
- 私有生產, 個體利益的行為帶來整體的繁榮與進步
- 有競爭力的事物將留下
- 企業給予客戶價值的競爭力, 大於帶給企業給予股東價值的競爭力
- 除非商品是企業本身
- 勝利的快感是短暫的, 只能在最後獲得, 信念帶來的快感, 在每次堅持的時候都能品嘗
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連結
- 人類形成的網路
- 資訊是什麼?
- 現實只有一個
- 現實十分複雜, 並不一定好敘述
- 所謂的真相, 指示是從某個面向觀察, 由此呈現的現實
- 資訊連結人事物
- 連結人群以創造網路
- 可用來創造全新的現實, 也可和現實無關
- 能夠準確呈現出現實的資訊, 更能成功連結人群
- 更多的資訊, 或是更進步的連結網路, 並不意味著越為靠近現實
- 換言之, 更好的通訊方式, 更多的情報交流, 不代表人類往現實貼近
- 故事 - 無限的連結
- 人類最早發展出來的資訊連結網路
- 故事允許人類不宜直接連結的方式, 和更大的群體連結
- 個體能直接認識的對象上限約一兩百
- "國族"的故事, 形成國民之間的連結網路
- 存在主體間的現實
- 客觀現實: 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到, 依舊存在的事物, 如山海宇宙
- 主觀現實: 個人心中, 看不見摸不著, 如快樂如痛苦等事物
- 主體間的現實: 非客觀存在, 也非僅單一主體能認知, 而是存在多主體的連結中
- 故事中的現實
- 國家, 宗教, 企業, 貨幣, 任何人類想像出來的, 彼此皆認同的事物
- 在主體交換資訊下才存在的事物
- 唯物史觀的謬誤
- 唯物史觀認為, 人類的動機永遠基於客觀的物質利益,
- 故事的目的是要掩飾利益, 讓對手無法看清
- 要解釋衝突, 需揭開所有故事, 觀察背後的權力關係
- 經濟利益是原因之一, 但不是絕對唯一的原因
- 人類喜歡簡單歸因, 但是現實並不簡單
- 說故事簡單, 說道理很難
- 說道理要呈現出現實, 而現實很複雜
- 真相常常令人痛苦不安
- 真相能帶來智慧, 和一部分的權力
- 虛構的故事可以很簡單
- 好比唯物史觀, 簡化只採用物質關係解釋歷史
- 虛構的故事可以維護社會秩序, 而權力來自維持一大批人的社會秩序
- 社會秩序不等於公平或正義
- 虛構不等於說謊, 除非牽扯到客觀現實
- 資訊網路的目標: 追求生存與繁榮
- 除了要發現真理真相, 還要創造秩序
- 這兩者常常會矛盾
- 演化論與創造論, 演化論比較貼近真相, 但創造論給予人特殊性, 有助於社會秩序維護
- 文件 - 紙老虎也會咬人
- 擺脫細節的故事可以凝聚人心, 但是實際事務需要清單列表
- 好比稅務的應收和實收稅款, 法條細節等
- 清單列表
- 詳細, 但是無聊而繁瑣
- 人腦難以記憶, 因此以外部記憶--書面文件, 來進行記錄
- 書面文件擁有更強大的現實創造能力
- 口述故事受限於人腦, 所創造的主體間現實有限制
- 書面文件乘載更繁瑣的資訊, 可藉此創造更複雜的主體間現實
- 以所有權為例
- 口述故事的土地所有權, 轉移上有較大的限制
- 鄰居會認同一個人將土地傳給其子孫, 但不見得認同一個人將土地轉移給外來者
- 書面文件的土地所有權, 可以藉由文件轉移
- 書面文件不單純呈現現實, 而是去創造現實
- 官僚體系
- 大量書面文件帶來檢索問題
- 解決方法是分類, 分而治之
- 分類方式為這個世界設計了一套新秩序
- 此即為官僚制度
- 分類制度的重點不再於了解世界真實的樣貌, 而是賦予其一套好管理的人為秩序
- 無窮的現實被限縮成有限量的分類
- 人必須去適應表格, 而非表格適應人
- 官僚制度討厭變化, 但是現實會隨時間的變化, 過去的分類方式可能不適用
- 大型社會需要強大的官僚制度
- 其中, 人與文件有更多的互動
- 文件的創造者與管理者擁有更多的權力
- 越能理解和對文件制度產生影響的人擁有更多權力
- 統治者
- 被統治者往往在一知半解中被迫面對官僚制度
- 官僚制度在意的是秩序, 而非真相
- 當官僚制度與現實脫離越遠, 越會帶來不幸的結果
- 被文件逼死的人民
- 藝術很少去講述官僚制度
- 藝術喜歡故事, 而非清單列表
- 具體來說, 藝術家喜歡生物戲碼
- 遭父母無視的恐懼
- 擇偶競爭, 領導權競爭
- 潔淨對抗不潔淨
- 我們對抗他們
- 錯誤 - 絕對正確是種幻想
- 宗教最重要的功能是為社會秩序提供超人類的合法性
- 超人類意味絕對正確與不容質疑
- 神到底怎麼想?
- 如果任何人都可以傳遞神諭, 最終會造就混亂
- 需要宗教機構去對神諭進行正確性判斷
- 這造就宗教機構權力過大, 且機構也可能犯錯
- 需要書面文件去定義神
- 各類宗教經典產生
- 宗教機構與經典的演進
- 經典由當代人的共識所創, 用有宗教上的神聖性和絕對性
- 隨時演進, 經典會逐漸和現實脫節
- 對經典的解讀方式出現異議
- 異議推生新共識, 而生新經典
- 新經典可能繼承舊經典, 或是開立或不相容的新分支
- 猶太教
- 希伯來聖經 - 米氏拿 - 塔木德
- 天主教
- 希伯來聖經 - 新約
- 異議也能直接分裂機構
- 天主教, 東正教, 基督新教
- 擁有解讀權的宗教機構權力逐步擴大
- 教會決定經文, 經文形塑教會
- 宗教的絕對性讓宗教機構傾向排除異議, 限制資訊的流通, 產生封閉的資訊圈
- 要破除封閉的資訊圈, 僅靠資訊的自由流通是不足的
- 歷史上, 印刷術成功讓資訊流通自由, 但是印刷術並不保證被印的東西是正確的
- 煽情的故事更受大眾喜歡
- "女巫之槌"的流通, 造就"女巫"的主體間現實, 影發一連串獵巫活動
- 資訊篩選機制
- 篩選機制的基準很重要
- 以必須符合經典為條件, 則是宗教之路
- 以必須呈現現實為條件, 則是科學之路
- 更具體的說, 篩選機制應當以客觀現實為基準, 而非主體間現實為基準
- 自我修正機制
- 以客觀現實為篩選基準, 自我修正的力量較大
- 人無法改變客觀現實, 只好修正自己
- 以主體間現實為篩選基準, 自我修正的力量較小
- 人有不改變的傾向, 就算要自我修正也希望修正的越小越好
- 經典不會犯錯, 錯的是解讀者
- 教會不會犯錯, 錯的是教徒
- 但反過來, 自我修正機制會提高維護秩序的成本
- 抉擇 - 民主與極權制度簡史
- 獨裁資訊網路
- 資訊高度集中
- 中心掌握無限的權力, 資訊從地方往中央流動
- 最重要的決策在中央進行
- 個人擁有的自由, 與中央的控制力反比
- 科技力和控制力成正比
- 古時尚可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於我哉
- 自由來自中央的無力, 而非無意願
- 中央絕對正確, 不可能犯錯
- 缺乏強大的自我修正力量
- 民主資訊網路
- 分散式
- 政府掌握最重要的行政權力, 但有其他有力的資訊節點做平衡
- 立法機構, 政黨, 法院, 媒體, 企業, 社群等
- 資訊在各個節點之間流動
- 資訊的流通能力和科技有關
- 當流通量不足時, 能參與民主的公民比例和整體規模會下降
- 城邦式民主和有資格限制的公民權
- 大眾媒體讓大規模民主成真
- 個人擁有的自由, 與中央控制力無關
- 民主讓每個人盡量可以自己做決定
- 相信人人都可能犯錯, 有數個自我修正機制
- 定期選舉
- 選舉不是用來找出真相的方法, 只是在衝突之間尋求裁定
- 新聞自由, 學術自由, 言論自由
- 三權分立
- 政府必須保障人權與公民權
- 破壞民主的方式: 停止對話
- 控制原先獨立的資訊節點, 好比媒體和法院
- 法院無法再以法律手段制約政府,媒體也只能乖乖重複政府的臺詞
- 使資訊統一, 反對的聲音難以擴散
- 當人權與公民權不受保障時, 受操縱的法院無法修正政府的錯誤
- 建立出"特定群體才能代表人民"的論述
- 反對此群體者即是叛國或是外國代理人
- 此群體如果在選舉中失敗, 則是人民的失敗, 人民被欺騙
- 非生物的網路
- 新成員 - 電腦與印刷術不同之處
- 電腦並非單純的工具, 他可以自己做決定, 以及自己創造新的想法
- 具體而言, 電腦可以執行演算法
- 演算法是達到目標的明確步驟, 最原始的演算法直接來自於人類智慧的結晶
- AI, 可以視為新形態, 能夠自我學習與進化的演算法, 能自己做決定以達成目標
- 舉例來說, 社群媒體的推廣演算法, 以觀眾黏著度和參與度為目標
- 演算法選擇將煽動人心, 鼓勵仇恨的言論傳遞給使用者
- 這造就了社會分立, 甚至對特定族群的仇恨
- 電腦構建了沒有人類參與的資訊網路
- 自動交易演算法的互相交易, 創造了新的交易秩序
- 電腦即將參與人類的資訊網路
- 大型語言興後, 演算法有能力生成語言, 影片, 強化了電腦對人類資訊網路的干設力
- 當演算法有能力說故事時, 人類將從活在人類創造的故事裡, 接受人類創造的價值觀, 轉成活在電腦創造的故事裡, 接受電腦創造的價值觀
- 人類可能成為達成目標的手段, 而非目標本身
- 不停歇 - 網路監控無所不在
- 人的真實自我和表現自我之間有落差
- 在他人面前的自己 vs 私下的自己
- 此造就隱私的需求
- 過去, 極權的政體即使有意願, 限於技術, 沒有能力對個體進行完全監控
- 科技發展讓情況有變化
- 機器不需休息, 這意味更長更久的監控時間
- 機器的運算力, 意味更全面的監控能力
- 原先需要由一批專業人士, 才能對特定人物進行微表情分析, 換成軟體, 可以輕易對任何人作為表情分析
- 將來, 甚是可以從直接進入大腦, 對思想進行分析
- 無所不在的監控讓隱私權消失
- 好比社會信用分數, 塑造新的秩序
- 易出錯 - 存在於電腦間的現實
- 一致性問題
- 長期目標, 中期目標, 短期目標之間, 應該有明確的階級
- 合理的策略, 是能符合最終的長期目標
- 電腦和人的差異
- 對人來說, 人活在屬於人現實中, 即使沒有明說, 仍存有隱喻, 屬於人類現實的長期目標
- 好比是最終的道德法則
- 當策略符合短期目標, 但偏離隱喻的長期目標, 人有機會覺醒, 並要求檢討
- 反之, 電腦的現實不等於人的現實
- 當人們設定目標給電腦時, 缺乏隱喻的長期目標, 會加重一致性問題
- 電腦很難發現落入一致性問題
- 終極的長期目標
- 哲學家範疇, 人類的最高追求
- 義務論
- 世上存在一些所有人必須遵守的道德規則, 這些規則本質上是善的
- 好比黃金律: 你願意別人怎麼待你, 就該怎麼待人
- 問題: 如何訂定適用範圍?
- 怎樣才算是人?
- 效益論
- 盡量讓快樂最大化, 痛苦最小化
- 問題: 誰來衡量? 如何衡量?
- 一個存在於未來, 極大化快樂的烏托邦, 可以變成現在胡作非為的通行證
- 最終, 人類長期目標的解釋, 還是落於說故事的人所創造的主體間現實
- 電腦間的現實
- 電腦間的資訊連結, 逐步影響人類社會
- 好比搜尋結果的排序
- 人類樂於見到這種狀態, 甚至增加其影響力
- 電腦有種給人"無所不能", "非人力干涉" "公平"的印象
- 演算法有盲點
- 自我學習的演算法會受限於其資料集的偏誤
- 電腦間的現實不一定是在描繪客觀現實
- 電腦政治學
- 民主制度 - 我們還能溝通嗎?
- 民主制度的優點是強大的自我修正機制
- 電腦資訊網路 vs 民主原則
- 為善
- 電腦網路的目的應當是善的
- 如果需要蒐集使用者資訊, 應當是為了使用者自身的利益去收集
- 是否應該讓大型SNS改成收費制, 而非賣使用者的資訊?
- 去中心化
- 所有資訊不應該集中在一處
- 相互制衡
- 如果政府要強化對個人的監控, 同時也必須加強對企業和政府的監控
- 給人自主空間
- 個體必須存在休息與改變的權利
- 監控不該無時無間
- 可以被理解
- 如果演算法要成為衡量信用的工具, 那麼必須能對結果提供解釋
- 潛在威脅
- 就業市場的不穩定破壞民主
- AI會對就業市場帶來衝擊, 須慎防後續改變
- 數位無政府狀態
- 人與人之間的對話, 和人與ai的對話有本質的不同
- 前者會讓兩者觀點靠近, 後者只有人類一方會被改變
- 極權主義
- 極權主義希望所有資訊都集中到中樞來處哩
- 人力處理資訊的力量有限
- 國家越大, 資訊越多, 人越容易因為處理能力不夠犯下錯誤
- AI 的資訊處理能力有效解決這問題
- 資訊越多, AI 能力越強, 造就大者益大的環境
- 當AI 成為實質的資訊中樞, 專制者的地位可能會被取代
- 專制者依舊專制, 但是AI 實質領導群眾方向
- 矽幕 - 全球帝國? 或是全球分裂
- 電腦網路讓資訊與權力更容易集中管理
- 少數控制力更強大的帝國
- 不同帝國的人, 可能活在完全分離的網路裡
- 不同價值觀建構的網路, 隨著發展也許會越來越分歧
- 結語: 打造自我修正機制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大乘密宗 - 金剛乘
起源
在六世紀左右產生,受佛教中觀派、瑜珈行唯識派、婆羅門教真言咒術的影響。
- 中觀派的空性 -> 金剛界
- 唯識派的轉識成智 ->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 如來藏的佛性法身 -> 胎藏界
- 真言咒術的咒語 -> 真言
- 淨土思想 -> 五佛顯五智
- 有部、俱設、唯識派的心所 -> 粗重意識
- 道教的氣功、內丹功 -> 氣、脈輪、明點、拙火 (與道教的氣脈學說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兩者是獨立發展的體系。)
密宗將空性和如來藏思想融合起來,認為空性是佛性的本質,而佛性則具足一切功德和智慧。透過密法的修持,可以「轉化」凡夫的染污意識為清淨的佛性,從而即身成佛,不需要如菩薩行的無數輪迴。
- 身密: 手結印契
- 語密: 口誦真言咒語
- 意密: 心作觀想
- 四部密續
- 事部密續
- 初期密宗
- 重視外在行為、儀禮、印契等
- 行部密續
- 強調外在行為與內在瑜珈同樣重要
- 代表:《大日經》
- 金剛界:堅固不壞的智慧可破除煩惱 (中觀空性思想)
- 胎藏界:人生而具有能攝萬德的本質 (佛性如來藏思想)
- 日本真言宗的主要經典
- 瑜伽部密續
- 強調內在瑜珈更重於外在行為
- 代表:《金剛頂經》
- 大日如來為主,五佛於五方顯五智 (淨土思想的各方淨土)
- 除中央大日如來的法界體性智外,其餘四智由唯識所轉
- 無上瑜伽部密續
- 認為內在瑜珈至為重要
- 代表:
- 父續: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代表方便與慈悲
- 母續:勝樂金剛、歡喜金剛,代表智慧
- 不二續:大威德金剛
- 格外注重身密的修持,注重生理體驗,但仍然涵蓋身、語、意三密。
- 修練人的內在氣、脈、明點、拙火,使它導入中脈,以求快速成佛。
- 特就無上瑜伽部
- 意識分成三大類:
- 粗重意識:基本五識,外加恐懼、慈悲、憂鬱等心所
- 細微意識:白顯心、紅增心、黑近成就
- 最細微意識:根本淨心光,即佛性
- 將死亡過程,視為快速成佛的契機。
- 死時,意識分散,人可感受細微意識,越細微的意識越不受肉體影響。
- 修行者可藉內在瑜珈,提早體驗細微意識,讓粗重意識暫停作用,使細微意識浮現。
- 死亡時,若能體悟最細微意識,即可快速成佛。
- 採如來藏思想,根本意識即佛性,不需如唯識派淨化阿賴耶識轉成智。
- 體驗根本淨光心的時機: 睡覺、打噴嚏、昏厥、性高潮
- 雙修法:
- 如道家房中術,認為高潮時,身心的某些癥結會解開,可以藉此進修。
- 修行:
- 生起次第:以觀想本尊,想像完成體的自己,注重淨化意識。
- 圓滿次第:以空性融入本尊,體驗四空四喜,注重體驗細微意識。
- 層次:
- 最高階是體悟根本淨光心而成佛,如佛陀。
- 次階,可以選擇未來轉生形式,繼續以菩薩身度化眾生。
- 再次,以善業進行修行,往生淨土。
- 最末,繼續輪迴。
密續,是密宗經典的名稱。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豆製品知識
大豆
不同產地的大豆,其脂肪、蛋白質、醣類比例各異。
這些差異可能影響豆漿在咖啡中的表現。
豆汁
豆汁是大豆浸泡磨碎後的產物。
吳汁
大豆浸泡一夜後搗碎成「呉(ご)」,將其溶入味噌湯中即成「呉汁(ごじる)」。各地區和家庭的做法可能不同,例如有的用水泡軟後搗碎,有的用煮熟的豆子搗碎,也有用乾燥豆粉。在一些地區,「呉汁」也稱作「豆汁」或「ひき汁」。
豆腐
豆腐製作流程
-
大豆浸泡,磨碎成豆汁。
-
從豆汁榨取豆漿。
-
日本本島:直接將豆汁徹底加熱,加熱後才進行過濾,分離豆漿與豆腐渣。
-
台灣、沖繩:先將豆汁過濾再加熱。
-
豆汁加熱過程中會有假沸騰現象,有些地方會使用消泡劑。
-
熱豆漿加入凝固劑,形成凝乳。
-
在較低的溫度下,凝膠速度較慢,形成較軟的凝乳。
-
在較高的溫度下,從而提高了凝膠速度,形成較粗糙的凝固物。
-
對凝乳進行加工成各式豆腐。
凝固劑
-
鹽類凝固劑
-
凝固過程分兩步驟:蛋白質熱變性、金屬離子促進疏水性凝固。
-
常見的鹽類凝固劑包括:氯化鎂,硫酸鈣, 氯化鈣及鹽滷。
-
酸性凝固劑
-
利用氫離子促進蛋白質凝固。
-
常用酸性凝固劑:葡萄糖酸-δ-內酯(GDL),在水溶液中分解成葡萄糖酸,誘導豆腐凝固。
-
其他酸性凝固劑:乳酸、檸檬酸、醋酸、果酸。
-
酵素凝固劑
-
透過酶解作用促使蛋白質凝固。
-
常見酵素:木瓜蛋白酶、凝乳酶、微生物轉谷氨酰胺酶(MTG)。
-
新型凝固劑
-
多醣類(甲殼素、瓜爾豆膠等) 作為輔助凝固劑,或與其他凝固劑混合使用,改善豆腐質地和品質。
-
其他新型凝固劑:奈米魚骨、植物提取物(如洛神花水提取物)。
-
複合凝固劑
-
常見:硫酸鈣與GDL結合使用。
豆腐渣與乳清
豆腐渣多作為動物飼料。
酸漿豆腐製作過程中,會用乳清發酵成酸水,作為下一輪豆腐的凝固劑。
豆腐種類
凝乳
熱豆漿加上凝固劑形成的凝固物
板豆腐
將凝乳加壓排出水分,使其聚合成型,日本稱為木棉豆腐。
中式板豆腐一般較日式木棉豆腐結實,含水量較低。
嫩豆腐
與板豆腐製作方式相似,但保留較多水分。
亦可指稱未經加壓,直接在包裝盒內成形的豆腐。
絹豆腐
日本指稱濃豆漿和凝固劑直接在木盒內形成的豆腐。
乳清和凝乳未分離,質地細緻,少氣孔。有時與嫩豆腐混用。
ざる豆腐
川島豆腐店獨創,將剛凝固的豆腐盛於竹篩中自然脫水。
質地綿密柔滑,能保留大豆原味。
與絹豆腐相比,保存時不會接觸水,避免豆腐甜味成分溶於水中。
類似的有沖繩的ゆし豆腐和中國的豆腐腦。
豆腐衍生品
烤豆腐
炸豆腐
豆腐乳
凍豆腐
板豆腐冷凍後解凍,因多孔洞特性,易吸收湯汁。
-
高野豆腐
-
乾燥的凍豆腐
六條豆腐
一種日曬乾燥的豆腐製品,又稱六浄。
豆腐塗鹽後晾乾,呈半透明琥珀色塊狀。
因其硬度需削薄後食用,有濃郁鹹味,口感類似油豆腐,帶有湯葉風味。
豆皮
不使用凝固劑,而是利用加熱豆漿表層蛋白質和脂質自然凝固形成。用竹籤等工具撈起,是一種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的食材。
越早從熱豆漿挑出的豆皮,品質越好。初期為乳白色,後續取出則偏淺紅且帶甜味。越早取出的豆皮,脂肪含量越高,後續取出的豆皮糖分較高。
日本稱法
京都和奈良稱之為「湯葉」,日光則稱之為「湯波」。
根據乾燥程度分為生湯葉、半生湯葉和乾燥湯葉。
中華稱法
第一層薄膜製成腐皮,腐皮下的豆漿則先製成枝竹,豆皮會變得愈來愈薄和則製成腐竹,最末尾是甜竹。
枝竹則分為鮮枝竹、乾枝竹和炸枝竹。
腐竹可分為鮮腐竹和乾腐竹。
-
腐皮
-
第一層薄膜,挑起後晾一至兩日而成,大塊且透薄,質地柔軟且含豐富脂肪。
-
枝竹
-
鮮枝竹
-
豆膜挑起抽出,急凍成形,最具豆味。
-
乾枝竹
-
將鮮枝竹經過發熱管烘乾即成,較有咬勁。
-
炸枝竹
-
鮮枝竹用油炸即成,油分多。
-
腐竹
-
鮮腐竹
-
豆膜挑起後生鮮使用,質感軟滑。
-
乾腐竹
-
豆膜挑起對摺在晾竹竿上,摺疊成扁狀,質地乾硬,容易融化。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根本佛教解脫道論
- 大乘佛教思想史
- 總論
- 印度思潮中佛教的地位
- 印度思想可分四個時期
- 梨俱吠陀時期, 以自然現象作為神祉
- 夜柔吠陀至梵書時期, 婆羅門教確立, 訂立四姓與宗教儀禮
- 奧義書時期, 自我哲學興起, 意圖以自我去解釋世界
- 諸派競爭時期, 不同主義, 甚至無視傳統的自由思想興起, 佛
- 教思想在此時期出現
- 不承認吠陀經典, 但吸收其神話入體系
- 隨著發展, 不斷將新思想納入其思想架構下
- 原始佛教 -> 部派佛教 -> 大乘佛教
- 印度一般思想與佛教思想的共通點
- 中心課題
- 人生問題的解決
- 並非知識性的探索真理, 而是實踐性的尋找中心思想, 藉此確立生活根本方針
- 觀察的基點
- 自我是一切觀察的基點
- 無我是另一種解釋自我的方式
- 人生觀與宇宙觀一致
- 宇宙觀是人生觀的擴大, 小宇宙=大宇宙, 好比梵我一如的思想
- 輪迴與業力
- 前世所造善惡, 支配今世命運
- 厭世與解脫
- 以安住於不動不變之靜坐為理想
- 作為解脫法的禪定
- 佛教思想的特質
- 佛陀
- 佛教成立於佛陀的人格, 自覺, 說法與行動
- 理法
- 佛陀體悟教理還開示理法, 且理法不因佛陀而生滅變化.
- 緣起
- 理法的基礎在緣起
- 見緣起則見法, 見法則見緣起
- 一切現象皆依相依相存的動態關係成立, 其中無實體的原理
- 體悟緣起來能達觀, 勘破而能解脫
- 悟緣起可解釋為體驗空
- 空非虛無, 而是除我執我欲後的心靈自由
- 心
- 能起差別, 觀察緣起的是心,
- 最終能達到自由和不變的也是心
- 中道
- 依空觀實踐人生, 走著不苦不樂的中道, 止揚苦樂
- 如道家的心如死灰, 身如槁木的觀止
- 大乘興起以前部派佛教的思潮
- 部派的起源
- 佛滅百年後, 因對戒律和教義的理解不同, 佛教教團分裂成各部派
- 長老為主的上座部
- 一般人為主的大眾部
-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間主要立場的差異
- 原始佛教
- 一切歸於心, 以心決定世界的價值
- 非絕對唯心, 承認心外世界
- 以心的價值觀和常識做協調
- 當時常識的世界觀裡, 有輪迴, 有神話
- 原始佛教承認, 並將物質世界的利害納入考量
- 心大於物, 價值大於事實, 實踐大於理論.
- 部派佛教
- 南方上座部, 分別上作部
- 以契經為主, 避免超脫經典
- 執著於字句, 少了原始佛教注重心大於物質, 注重實踐大於理論的特質
- 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
- 吸收勝論的實在性和機械性.
- 三世實有, 法體恆存
- 大眾部
- 將一切依心而定的實踐觀念論加以推進, 一切不外於心之表象
- 上座部以苦集二諦為核心, 偏向解釋事實, 進行對事實世界與輪迴的論述
- 大眾部以滅道二諦為核心, 偏向實踐理想, 進行對理想世界和修行的論述
- 佛陀觀
- 上座部以歷史事實為主, 認為佛陀是人, 承認其智慧, 但佛陀沒有漫無邊際的能力, 有著肉體限制
- 大眾部將佛陀綁定理想, 將其神化
- 有情觀
- 原始佛教的基本問題
- 在接受輪迴的背景下, 有情受業習影響, 前後相續,
- 這和無常我的思維有矛盾, 兩次生命之間, 是否有中間狀態?
- 有情現象的根底, 如同數論細身的中有是否存在?
- 上座部派多半認為承認有
- 分別說部和大眾部則偏向否認
- 但心性本淨論又是另一層次的有我
- 十二因緣從逆觀的解脫論, 轉向順觀的輪迴論
- 具體至三世二重因果
- 修證論
- 出家主義
- 上座部提高阿羅漢的地位, 大眾部反之
- 龍樹之前的大乘佛教
- 大乘思想之起源與其特質
- 大乘運動
- 西元前後, 以進步派的比丘和在家眾為核心
- 繼承大眾部自由派的系統, 破除部派佛教的形式化
- 以佛陀精神為核心, 創作新的經典取代傳統經典
- 吸收當時各方思想
- 部派佛教以阿羅漢為目標, 大乘以成佛為目標
- 廣立諸佛以說明人人皆可成佛
- 龍樹之前主要的大乘經典與其思想
- 上求菩提, 下化眾生
- 以佛陀觀為中心, 神化佛陀的俗信菩薩觀
- 諸法皆空
- 以般若為中心, 以理念為主的哲學觀
- 般若經
- 最原始的大乘經典
- 達觀一切法, 本質皆是空
- 可說是原始佛教緣起觀的結論
- 也可以說是部派佛教的空觀總和
- 空觀並非透過分析事物而得的智識, 而是超越知識的一種直觀的體悟, 此達觀其名為般若, 即智慧.
- 主觀為智慧, 客觀為空
- 非虛無主義, 而是依據不受我執我欲干擾的自由心境來活動, 來觀察
- 打破自我認定的價值世界, 以重新的視野來看待世界, 即真空之妙有
- 華嚴經
- 同般若經的唯心論, 但從妄心緣起走向淨心緣起
- 原本的緣起, 起點是無明
- 破除無明後, 以清淨心來觀緣起
-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 世界是無限的緣起聯繫, 無論時空, 一切的一切皆互相關聯.
- 也許一定程度吸收了梵我一如的思想?
- 維摩經
- 肯定一切為妙有
- 著重於個人的人格, 主張就實際生活中修行
- 窺見我執我欲內部的佛性與菩提心, 以此指導與淨化我執我欲, 即能展開理想生活
- 首楞嚴三昧經
- 以一切皆空為內容, 意圖體現妙有
- 修治心令如虛空
- 妙法蓮華經
- 止揚大小乘之對立
- 佛陀佛身常駐不滅, 只要有意願, 無視時空皆可顯現,
- 見法即是見佛, 故一切眾生皆得以成佛
- 大無壽量經
- 妙有思想開始往死後救度, 淨土往生觀方面發展
- 彌勒菩薩的兜率天
- 出自小乘, 死後往生至兜率天, 從彌勒聞法修行
- 阿閦佛(不動佛)的妙喜國
- 阿閦佛發本院建設東方淨土
- 理想程度較西方極樂低
- 往生此處的條件大體是自力修行
- 阿彌陀的西方淨土
- 極樂淨土
- 理想程度高, 眾生於此已是無量壽
- 他力易行, 靠阿彌陀的本願修行, 故凡夫皆可
- 龍樹的佛教觀
- 以大乘為中心, 四面八方的發揮佛教精神
- 有高低的論述與思想對應不同階段的修行者
- 方便觀
- 真空觀
- 妙有觀
- 二諦的觀察方式
- 般若的真空觀是第一義諦的觀察結果
- 部派如有部等分析式的觀點, 是第二義諦的觀點
- 以真空的立場去破第二義諦的觀察結果
- 指出矛盾, 進而將一切歸於空
- 真空觀
- 八不
-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 凡存在的事物,皆假借因緣條件所成, 離開因緣條件,並不具有實在的本質。
- 在本質上,既不是實在的生起相,也不是實在的滅去相
- 在時間上,既不是實在的恒常相,也不是實在的斷滅相
- 在關系上,既不是實在的合一相,也不是實在的别異相
- 在運動上,既不是實在的轉來相,也不是實在的去往相
- 假名
- 事物本身是空的, 但在緣起的世界中仍然有其作用和意義, 依緣起而有的假象。
- 妙有
- 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所以才能有無限的可能性,才能產生「妙有」。
- 龍樹以後到無著, 世親之前的大乘佛教
- 新經典的補足範圍
- 真空妙有的詳細說明
- 真空是妄心緣起觀的結論
- 妙有是淨心當體顯現的境界
- 妄心與淨心的根本關係和如何區別?
- 一切眾生成佛的論理根據與佛陀的法身觀
- 加強佛陀的神化
- 大方等如來藏經
- 如來藏是佛性的異名
- 眾生之心雖受煩惱, 但其中具有與如來相等的心性
- 成佛種子本來恆存於心內
- 佛教版本的人性本善
- 不增不減經
- 法身即眾生界即如來藏
- 法身是真理
- 宇宙萬物的本質是法身,眾生界和如來藏都是法身的顯現。
- 眾生界是現象
- 眾生界是法身在現象界的展現
- 如來藏是潛能
- 如來藏是眾生內在的覺悟潛能,是法身在眾生身上的體現
- 可以理解為佛教版的梵我一如
- 眾生於法界出沒, 迷不增, 悟不減
- 勝鬘經
- 法身->常樂我淨
- 自性清淨, 受客塵煩惱所染, 而其來源是根本無明, 即心不相應無名住地
- 空如來藏
- 如來藏本質上是空性的,超越一切概念、分別和執著。
- 即使被無明煩惱所遮蔽,它也不會與煩惱合而為一,始终保持清淨。
- 不空如來藏
- 如來藏具有無限功德和潛能,包含一切智慧和福德, 能滅卻煩惱
- 無上依經
- 將根基分成五類
- 一闡提
- 執著三有, 毀謗大乘者
- 佛為其揭示菩薩道
- 外道
- 執著我見
- 佛揭示般若
- 聲聞
- 畏怖生死
- 佛揭示三昧
- 緣覺
- 不顧即他人利益者
- 佛揭示大悲
- 佛
- 大乘涅槃經
- 法身常住
- 原始佛教中, 佛滅後要後人以教法為依歸
- 神化佛陀後, 將教法視為佛的延伸, 產生三身的概念
- 三身:法身, 報身, 應身
- 法身: 強調真理性而不滅的佛身
- 報身: 修行者可見的佛身
- 應身: 化現而眾生可見的佛身
- 法身常住強化了佛陀的超越性與權威
- 此經亦包含如來藏, 悉有佛性, 常樂我淨, 佛身常住等思想
- 解密深經
- 依據前經等的立場, 講解世界的構成
- 具體來說, 無名與淨識如何開展世界?
- 本體論的實踐性探索, 以認識論的考察為手段
- 六識之外立阿賴耶識
- 為保有經驗的原理, 輪迴的主體,
- 三相三無性說
- 遍計所執相
- 由錯誤的認知和分別而產生的虛妄分別,是主觀臆造的,沒有真實存在的基礎。
- 把繩子誤認為蛇,把夢境當作真實,對「我」的執著等等。
- 相無自性
- 依名相而表象於心, 別無自性
- 破除對虛妄分別的執著
- 依他起相:
- 因緣所生法, 事物依緣而生,是客觀存在的,但依賴於各種關係的。
- 自然界, 現象世界
- 生無自性
- 依因緣而生, 沒有獨立的本體
- 更進一步, 因緣依心而生
- 破除對現象存在的執著
- 圓成實相:
- 諸法的平等真如與空性
- 諸法的空性、佛性等等。
- 勝義無性
- 諸法來自清淨心, 離心則無自性
- 破除對絕對真理的執著
- 將原本的二元虛妄與真實轉成三類, 在以認識論從心出發的角度, 給予價值判斷.
- 教理的分類, 判釋
- 給聲聞眾小乘經典, 訴說四諦法
- 秘傳菩薩: 諸法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但未完整
- 完整版: 一切法無自性, 清淨涅槃, 三相三無性
- 入楞伽經
- 五法
- 名: 名稱, 如牛, 如虎
- 相: 依名而顯的相, 名的涵義
- 分別: 對名和相做的判斷
- 正智: 勘破名相皆無實性的智慧
- 如如(真如): 智慧的對象的平等真如
- 三性
- 名, 相, 分別, 相當於遍計所執性和依他起性
- 正智和臻儒則相當於圓成實相
- 八識
- 六識外多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 阿賴耶識是根本識,含藏一切種子,是生命輪迴的主體。
- 儲存著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善惡業的種子
- 種子遇緣就會現行,產生各種身心現象。
- 末那識是恆審思量我執的識。它執著第八識為「我」,產生「我的」身心等錯覺,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 一切不外於是識海之波浪
- 從不淨的方面, 阿賴耶識生起分別的現象界
- 從淨的方面, 阿賴耶識確立法深, 涅槃, 真如等
- 諸經與小乘佛教的關聯
- 如來藏思想承自大眾部的心性本淨說
- 阿賴耶識有上座部的生機觀, 也許與數論(細身), 吠壇多(不二觀)有思想觀聯
- 無著, 世親的佛教
- 總論
- 無著在轉大乘後, 以阿賴耶識為主, 不牽扯如來藏系統, 避免本性清淨如何導出現實不清淨的難題
- 世親除阿賴耶識, 更承認淨識的實有性, 真如隨緣, 不變的真如隨著因緣展開萬象世界
- 無著世親系的唯識派
- 用阿賴耶識解釋一切
- 阿賴耶識是萬有的本源, 是萬有所依, 是個人原理, 也是世界原理
- 唯心論, 類似不二論的梵我同一
- 從原始佛教的倫理唯心論出發, 基過小乘各種意識分拆解釋, 並基於大成的三界唯心而得
- 一切有情各有其阿賴耶識, 此即有情的原理, 也變作因應其業之世界
- 阿賴耶識是雜染的本源, 本身完全是有漏的
- 阿賴耶識是無始無終的相續
- 被業引起, 受業果規範, 像是河流一樣不斷相續
- 處於變動的狀態, 而沒有所謂常一主宰的特質
- 阿賴耶識是有意識的原理, 但是其作用極細難知
- 主客觀
- 主觀來看(見分), 阿賴耶識是見照, 心性明了
- 客觀來看(相分), 阿賴耶識是種子, 萬有的可能狀態
- 總說, 阿賴耶識設定了自我的主觀性, 同時也是萬有乃至現象世界客觀的可能性
- 本體論色彩強烈的認識論.
- 種子
- 晶量部和化地部的種子論展開而來, 又名習氣
- 種種經驗對心體的潛移默化
- 種子生現行
- 種子兼具材料因(名言種子)以及動力因(業種子)性質
- 兩者合和為活動與現象, 此稱現行
- 現行薰種子
- 前七識於活動中, 其反影在薰附阿賴耶識
- 種子生現行, 現行薰種子, 如此種子->現行->種子的展轉, 構成宇宙人生
- 第七識, 末那識, manas
- 意思是恆審思慮, 於此特指對我執的作用
- 三性三無性
- 認識對象的探討
- 遍計所執性
- 主觀(見分)與客觀(相分)的不一致
- 實我, 實法等情有理無之物
- 依他起性
- 見分與相分一致
- 因緣所生法, 其自體仰賴相互關係而無實有性
- 除真如之外的諸法
- 圓成實性
- 萬有本性的凝然真如, 不動的常恆體
- 解脫後的阿賴耶識才得以認識的對象
- 換言之, 認識對象, 要嘛其不存在, 要嘛是因緣所生, 要嘛是無具體的勝義無性, 三性於是歸於三無性, 又回歸到空觀
- 修行的根據
- 阿賴耶識本身有漏, 但是有客分的先天無漏種子
- 透過修行, 此種子可令阿賴耶識轉回淨識
- 破煩惱障和所知障, 阻斷種子薰習, 讓阿賴耶識走向純淨
- 轉識為智
- 不同種性是否有同樣規模的先天無漏種子成為新課題.
- 修行的階段分成十地
- 如來藏 - 世親的佛教觀
- 本有清淨識, 此和與雜染之和合為緣起之基本
- 如此單純的阿賴耶識不足以成為萬有之本源
- 佛性
- 佛性, 是人心中厭倦生死, 祈求涅槃的原動力
- 以此生菩提心, 趣向修行, 成就法身, 得三德智斷恩
- 佛性->菩提心->修行->回報
- 如來藏緣起
- 一切法的根源是如來藏,即眾生本具的佛性。
- 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
- 著重體,如何通過修行開發如來藏,顯發佛性。
- 真如緣起
- 強調一切法都依真如而生起,真如是宇宙萬法的本質和規律。
- 說明世界的真相和緣起法則,
- 著重理,如何通過智慧觀照真如而獲得解脫。
- 無著, 世親之後的佛教
- 繼承龍樹的中觀派(空觀派)
- 繼承無著, 世親的瑜珈派(唯識派)
- 止揚上二者的如來藏派
- 東亞佛教思想文化的特質
- 原始佛教
- 佛成道至滅後百年間的佛教
- 出發點
- 以安心立命的尋求為出發點, 對人生固有苦惱有所自覺
- 世界由因緣和合構成, 一切皆是緣起法
- 不能看破這點, 造就我執我欲, 這是無明, 也是一切苦惱的本源
- 欲脫離苦惱, 必須客觀的理解認知加上主觀的情意, 如此便可不受煩惱, 而至涅槃, 也可以說一切依存於一心
- 世界觀方面
- 融入當時廣傳的輪迴說
- 以修行心境劃分世界等級, 欲, 色, 無色三界
- 修行方面
- 減少外物對心的影響, 戒方面的規範
- 增強主觀情意, 或說心的力量, 定方面的冥想
- 客觀的理解運動態的因緣世間, 慧方面的知識
- 部派佛教
- 從內在的心開始往外界探索, 意圖用理論解釋世界
- 對萬有做種種分析, 繁雜而細緻的分析為特色
- 世界觀的不同, 即對萬有的不同解釋構成各教派
- 說一切有部
- 三世實有、法體恆存
- 認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是真實存在
- 構成事物的基本元素(法)恆常不變
- 大眾部與分別說
- 心的本性是清淨, 人性本善
- 影響大乘如來藏觀點
- 犢子部
- 存在一個介於「有」和「無」之間的「補特伽羅」,作為五蘊的依止和輪迴的主體。
- 經量部
- 提出「種子」、「薰習」、「習氣」等概念,用來解釋業力的延續和心識的轉變。
- 影響唯識派
- 化地部
- 認為「有為法」剎那生滅,但其「種子」卻可以延續,並在未來產生新的「有為法」。
- 上座部
- 注重戒律和經典
- 即今日的南傳佛教, 至今仍存
- 修行方面
- 繼承原始佛教, 但更拘泥於形式, 而非背後精神
- 偏向出家道, 以自己解脫為目標, 即阿羅漢
- 大乘佛教
- 主張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性,
- 如來藏系認為人人終將成佛
- 原始/部派佛教認為雖有過去佛及未來佛彌勒, 但現今只有佛釋迦
- 大成廣立諸佛
- 菩薩道
- 菩薩是佛陀的候補者, 追求佛陀同等竟界的人
- 非限定出家眾, 行世間道, 去我欲而引導眾人, 將功德歸回佛位的在家人, 同樣可以是菩薩
-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更為入世
- 衍伸出淨土, 甚至本願這種非常入世的思想
- 菩薩可大可小
- 修行的目標, 從自輪迴中解脫轉為超越輪迴
- 一方面如阿羅漢般不受輪迴影響
- 另一方面保有對輪迴和世間的影響力
- 不住涅槃: 即使證得了涅槃的境界, 也不入涅槃, 而留在世間助眾生解脫苦難
- 大成佛教哲學方面, 以真空妙有為核心
- 追根究柢, 一切皆空, 空亦是空
- 萬物萬法皆建立在關係上, 無法僅靠自身存在, 是謂空性, 謂之真空
- 萬物無自性, 另一方面來看, 萬物便了各式變化的可能性
- 這種有生機, 動態的存在方式, 謂之妙有
- 觀察點是自身的人格, 由此產生唯識派一切唯識的論點
- 妙有的唯心解釋下, 大乘經典得設定十方諸佛以擴大佛教世界觀.
- 與小乘佛教的對抗, 法華經強調以成佛為目標的菩薩道
- 一方面, 透過十方諸佛的設定, 降低了原本小乘中佛陀的地位
- 另一方面, 由心性本淨衍生的如來藏, 強調眾生的佛性
- 於是, 眾生皆有了成佛的可能性, 甚至有些經典強調眾生終將成佛
- 諸佛所在的淨土, 配上大乘強調的慈悲心, 造就本願思想
- 他力本願, 念佛就好的通俗性, 形成非常好理解的俗諦
- 中國佛教的特質
- 思想方面是大乘本位
- 偏向學問派的佛教
- 注重教相判釋
- 將佛陀所說的教法,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和整理
- 時間: 在不同時期說法的內容有所不同。
- 對象: 佛陀會根據聽眾的根基調整說法式。
- 內容: 戒律、禪定、智慧等。
- 說法形式:譬喻、故事或是直接闡述義理。
- 用以解決說法之間的矛盾, 以便把握佛陀真實意圖和教法
- 如以俗諦, 真諦, 不了義, 了義, 方便說, 真說等區分
- 如天台宗五時八教, 華嚴宗五教十宗, 法相宗三時教
- 經文註解的地位大增, 甚至可超脫本文
- 形式方面, 注重禪觀與戒律, 反而偏向小乘
- 哲理部分和儒家道家相互影響, 形成儒釋道文化
- 日本佛教的特質
- 較中國佛教入世, 注重容易信仰和實行
- 佛教的真如觀
- 真如, 大體上指的是如實之相, 眾多變化的現象後的法則
- 與梵的差異
- 婆羅門哲學中, 宇宙的實在是梵, 具備集中於一點的實體存在性.
- 只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真理, 一個叫做梵的終極現實
- 梵和真我本質相通, 所以
- 我即是梵
- 梵我合一
- 汝即是彼
- 一切是梵
- 原始佛教不立固定的原理
- 將現象的變化視為客觀的事實, 現象的法則被視為真如
- 發展過程中, 真如先是增加不變的性質, 即法則被認為有不變性
- 之後, 增添了實體性, 成為形而上學的實體, 衍生出類似梵的真如觀
- 般若之前的真如思想
- 原始佛教的真如觀
- 涅槃的前提
- 是要能對一切法, 有真實的見解, 即如實, 如真
- 以此認知, 確立涅槃的目標和手段
- 原始佛教因此否定創造主, 否定個體靈魂, 主張萬有皆輪轉, 唯有涅槃寂靜常恆, 衍生出苦寂滅道四諦
- 苦集, 關於現實世界的真如
- 包含緣起等, 肯定自我, 依循欲望的意志, 而呈現的世界
- 滅道, 關於理想世界的真如
- 包含八正道等, 否定自我, 否定欲望的意志, 而呈現的世界
- 小乘諸派的真如觀
- 佛教將萬有法分為有生滅變遷的有為法和無生滅變化的無為法
- 初期, 有為法和無違法並列 之間無因果歸屬關係
- 擇滅無為, 非擇滅無為, 虛空無為
- 大眾部/化地部擴大無為法的觀念
- 除了相對於有為法的隱性屬性, 增添了"令有為法所以如此變化的法則"
- 四無色境界的根柢: 空無邊處無為/識無邊處無為/無所有處無為/非想非非想處無為:
- 緣起法則的根底: 緣起支性無為/聖道支性無為
- 善因善果, 惡因惡果的根底: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
- 多屬於規則的真如觀
- 北海派提出, 一切法真如是無為, 則偏向實體的真如觀
- 整體而言, 有雛形, 但缺乏完全統一的真如觀
- 般若的一般立場
- 般若思想體系承自大眾部
- 一說部/說假部: 一切法皆是假名無實體, 無為雖是實有, 但現象界是假名
- 以無執著的修行法出發, 對抗有部的繁瑣教理
- 般若思想
- 否地一切的差別觀, 述說萬法皆空
- 世界呈千差萬別, 以第一義觀之, 一切皆是假現, 皆空.
- 般若, 智慧, 為與此有關的直觀智
- 不是區分物的智慧, 而是否定差別向, 直接觀達萬法皆空的智慧
- 現實世界中, 時空, 因果, 歸根究柢不外乎是種現象, 是種空
- 理想世界中, 德目, 果位, 也是種現象, 亦是種空
- 迷或悟, 現實或理想, 僅是差別的心象, 空
-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 此概念類似認識論中的"此世界只是我心之表象"
- 世間完全是我所做的觀念論
- 執著的情意和表象的認識活動互動, 而顯現出萬有
- 此處可以發展出一切唯識
- 偏向以無執著主義為基底, 注重直觀智慧, 以達涅槃的修行道路
- 真空妙有
- 般若思想在虛無主義外的另一層涵義
- 對虛無的不執著, 更具體而言, 對無有之間差別相的不執著, 轉化為對否定的否定, 而成為所謂的妙有
- 此一妙有成為現象的根底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強調無執著而發揮無愛自由的精神生活
- 可以跟莊子做對比, 一樣走入無差別之境, 但真空後, 道家選擇以順應本性與不得已為做核心, 外順而內不順.
- 繼續發展, 妙有又成為佛教世界擴展的根基, 諸佛, 跨時空靈山等
- 般若的真如觀
- 真如是萬有的真相, 亦稱空性
- 般若的真如觀可以說是空性, 但更強調空之中的積極性
- 破除一切法的假現後, 之後顯示的不變不動的本性
- 現象上雖有種種分別, 其背後各有本性之真如, 但一切皆已同一真如為最終之本性
- 起信論中衍伸, 真如是是一法界之大總相
- 如新柏拉圖主張的, 一切來自於同一根源
- 真如不可說且不可思議, 似描一物則不中
- 心性與真如
- 現象心不是真如
- 心的本性被視為真如
- 真如者, 離唯一之絕對心, 則別無存在
- 承續大眾部的心性本淨, 衍伸出心性清淨造就一切法清淨
- 自我清淨無邊
- 作為現象本源的真如
- 真如如何生出萬有?
- 隨緣真如
- 現象界實是無明遮蔽真如時的霞雲, 此霞雲是依真如形塑而成
- 霞雲即是執著與表象
- 無明歸著於忽然念起
- 般若泛神觀
- 先是以空觀破除表象, 以便以去除我執我欲, 免受無明干擾, 一切唯心的觀點
- 接著以新的視野去觀察世界, 心性即是真如, 而世界是真如隨緣變化後的種種相, 如此又肯定了唯象的世界觀
- 一切法不生不滅
- 唯心論的極致, 既然是心觀察到的, 即是存在的, 由此肯定世界.
- 這成為佛教世界設定的基石
- 肯定了世界的存在價值, 並將其視為修行和解脫的場所
- 為諸佛, 淨土等設定提供了基底
- 真如觀察到的就是存在
- 法華的世界相常住, 華嚴的無盡緣起, 淨土的彌陀本願思想的基底
- 菩薩道的代表性經典 - 法華經
- 菩薩道
- 止揚在家道與出家道, 以三乘通教為理想
- 不像維摩或是華嚴, 對小乘採包容的態度
- 聲聞/獨覺被視為方便說
- 一佛乘, 三乘皆為方便說, 沒有二乘與大乘, 只有一乘
- 佛先以簡單的修行讓人入門, 之後再提升難度
- 視無限的輪迴視為修行菩薩的過程
- 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所以任何人應發起菩薩誓願
- 輪迴之中, 眾生多少聽過法華經, 以此成為眾生成佛的可能性
- 與眾生一起建設共同淨土
- 增添諸多菩薩的故事設定
- 通俗化
- 以文學, 譬喻, 故事的方式來表現道理
- 比起無我與寂靜, 更強調愛他與活動
- 各類菩薩設定
- 常不輕菩薩
- 基於人人皆有佛性, 而尊重所有人, 以期其自覺
- 藥王菩薩
- 以愛心見一切眾生
- 妙音與觀音菩薩
- 依現一切色身三昧之力現種種身救度眾生
- 現一切色身三昧: 自由變身化身
- 妙音在東方淨光莊嚴淨土, 觀音是在這個世界
- 注重現實世界的事實濟度, 欲子得子, 欲財得財, 逢難拔難
- 宗教化/神話化
- 佛陀被視為無量壽, 而不是涅槃的灰身滅智
- 永遠的佛陀在不斷的說法, 只要有心見者, 隨時能見之
- 佛陀原本出生, 修行, 開悟的一生過程只是方便說,
- 實際上, 佛陀透過不斷的輪迴與修行, 才得以成為久遠實成之佛
- 眾生終將成佛
- 原本佛弟子的聲聞眾, 在法華經中得到佛的授記作佛
- 惡人(提婆), 畜類(龍女) 亦可成佛
- 簡單來說
- 所有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 佛陀完全發揮此可能性
- 各人機根有上下分別, 佛陀為此以方便說二乘
- 眾生輪迴不止, 過程中必聽過一乘教, 此化為種子
- 種子顯現程度造就凡夫與三乘的不同
- 種子開發, 則成佛
- 佛陀給予種子開發的保證, 即授記
- 佛壽無量, 只有有心, 超越時間空間的佛陀會給予修行者成佛授記
- 禪的種類及其哲學意義
- 禪的意義
- 禪, 禪那, 思維與靜慮之意, 大體等同三昧
- 心注於一境, 專念單一事物
- 身體安靜以促精神統一, 並去實現某種理想的自覺
- 止觀
- 止, 心情平靜
- 觀, 基於止而做思維
- 以沉著平靜, 專念於理想
- 禪的種類
- 密宗的分法
- 外道禪: 認為除了我之外, 還有神的存在, 以神為理想的修行
- 凡夫禪: 信因果, 以脫離因果為理想
- 小乘禪: 堅信無我, 已滅我為理想
- 大乘禪: 無我+外界空, 以一切空為理想
- 如來最上禪: 認定自己是本來佛, 以實現自身為理想
- 修行的理想自然會影響修行的人格, 或厭世, 或他力, 或自立
- 何謂自我
- 於內探討, 則是從常識的我, 生理的我, 心理的我, 一路內縮到真我
- 沿外探索, 則是從常識的我, 家族, 國家, 人類, 外擴至宇宙
- 絕對我
- 肉體有其限制, 故人在精神中追尋無限, 稱之絕對我
- 往內是脫離肉欲束縛, 深入精神層面的內省
- 往外是化除人我差別, 終與無限絕對, 貫通宇宙的大我合一
- 或說真如, 或說法身, 或說佛性
- 大我的實現法與禪
- 宗教以某種型態樹立絕對者, 並要求小我朝向此絕對邁進
- 實現法則各異, 以禪來說, 注重制御感覺且專念理想, 以此將絕對我於內心具體化
- 以呼吸制御身體, 以精神制御精神, 以真我制御精神
- 故曰, 人心見性成佛
- 達摩禪的特色
- 依內省之法, 了解絕對我為何之後, 回歸於本身的差別相, 再從差別相中見絕對我之意
- 對內來說
- 參究本心, 向內觀照, 覺察念頭的生滅, 不被外境所動搖, 「明心見性」
- 頓悟成佛: 認為成佛不在於外在的修行,而在於當下徹悟自性。如同《壇經》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超越二元對立, 不執著於任何概念, 達到絕對的自由自在。
- 對外來說
- 隨緣度化, 運用智慧方便, 於日常隨緣度化眾生, 將智慧融入生活, 而非逃避現實.
- 理事圓融, 既能體悟「空性」的真理, 又能善巧地運用世間法, 以求理事無礙
- 佛教思想的開展與禪的考察
- 佛教的思想學理, 來自於行禪時
- 透過止觀, 個體獲得直觀, 情意上的理解與體驗, 為佛教理論的要石
- 過度注重理論與理性的呈現, 則淪於學解
- 說似一物則不中
- 禪觀與佛教理論
- 禪觀是完全主觀的
- 將主觀的思想教理化, 客觀發表
- 他人以此為基底行禪, 即教禪一致
- 語言載體有其限制, 教理化和組織化的同時, 或多或少會扭曲原意
- 如此的論理論述, 形成佛教哲學
- 空論, 唯識論, 真如論等等
- 禪定的原動力
- 解脫的要求
- 佛教導引出十二因緣乃至般若真空
- 道家則是未曾有物, 槁木死灰
- 對永遠生命的憧憬
- 定義出絕對我, 大我, 在指導如何與其結合
- 佛教: 真如, 以成佛為目標, 進而有淨土和菩薩行
- 道家: 道, 以天人合一為目標, 道法自然等等
- 印度教: 梵, 以回到梵為目標, 梵我一如等等的理論
- 佛教思想與信仰文化的解釋
- 原始佛教與時代思潮
- 當時苦樂禍福的根源論述有
- 他作論, 由高位存在決定好人的命運
- 自作論, 苦樂完全由己所致, 亦可說是自由論
- 無因無緣論, 苦樂僅是偶然
- 佛陀提出緣起論, 苦樂禍福並非偶然, 亦非必然之命運, 亦非完全由己所致
- 若將此心委諸於我執我欲, 則命運可說是決定性的
- 但若施以精進, 可以以此心力去超越苦樂
- 可以說是, 綜合三方, 雖由因果所致, 但吾心有其影響力
- 大乘佛教與時代背景
- 吸收新婆羅門教的淨土和諸神的概念
- 淨土的設定, 也帶入相當現實的願望, 好比沖水馬桶
- 專門與通俗
- 佛陀入滅的指導是以自己為光明, 以法為光明
- 教團一般偏向此精神
- 這不好宣傳
- 另一方面, 信仰主義更適合散布
- 追慕佛陀, 尊重舍利, 建設寶塔
- 進行宗教儀式的禮拜, 可以將個人問題寄託給外物
- 法華經調停二者, 故說誦唸此經時, 會有寶塔顯現, 裡面有舍利
- 本願思想
- 本願
- 菩薩在修行時代, 立下成佛時的誓願
- 分為總願和別願
- 總願是菩薩共通的誓願
- 上求菩提, 下渡眾生
- 眾生無邊誓願渡,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 別願
- 針對下化眾生的樣式
- 亦包含菩薩未來佛土的增益類型
- 本願思想的開展
- 原始佛教與本願
- 佛陀的目標是解脫, 給予其追隨者的目標也是解脫
- 解脫, 涅槃, 脫離輪迴而寂靜, 自然沒菩薩道的修行
- 由佛陀說法來看, 解脫就是解脫, 佛陀和弟子的解脫路線雖不同, 但結果一樣
- 本生譚的本願思想
- 佛陀滅後, 後續信者對佛陀的追愛, 增加了佛陀的神聖性
- 佛陀的地位跟弟子產生區別
- 佛教通俗化運動誕生了本生譚
- 本生譚給予了佛陀前生的設定
- 佛陀在無數前生中的表現, 犧牲自己, 為道法而努力等, 成為本願的根柢
- 本生譚的演變
- 一開始是偏向對當時經典警示故事的加工
- 特色是佛陀的祈誓, 可以消災解難
- 之後加入更多宗教意義,
- 佛陀屢屢展現將來成佛的誓願
- 別願的思想同時展開
- 如佛陀遭惡所傷, 即立下除去害惡的別願
- 仍是小乘, 雖有諸佛, 但菩薩唯有佛陀
- 大乘經典與本願思想
- 大乘的特質在於自己要成為佛陀, 也要令他人成為佛陀
- 已成的佛, 除了佛陀, 還有許多佛
- 佛的候補者為菩薩, 菩薩各自建設自己的佛土
- 菩薩各自有不同本願
- 本願的發展
- 小品般若與六願思想
- 六波羅蜜與本願思想結合
- 布施 - 慈善 - 佛土無惡獸
- 持戒, 忍辱 - 忍耐 - 佛土無怨賊
- 精進 - 努力 - 佛土水充滿
- 禪定 - 精神統一 - 佛土飯食充足
- 智慧 - 睿智 - 佛土無淨土
- 阿閦佛國經
- 阿閦的東方淨土
- 以自力為主
- 先有以出家眾為中心的十二願, 自行願
- 生生世世出家
- 根本罪不犯
- 見罪人必救之
- 後有以在家眾為中心的十八願
- 婦人極貞淑
- 國土平坦
- 飲食自然現出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彌陀的西方淨土
- 二十四願, 加入他力要素
- 人人遂住於涅槃
- 我國土諸菩薩無論說法或修行, 悉如佛陀
- 自然光明無輛
- 國人皆無量壽
- 大品般若的三十願
- 提高阿閦淨土的競爭力, 加入更多增益效果
- 大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
- 再度提升的彌陀本願, 最完整的彌陀本願
- 他力易行道的發展
- 本願思想的三種看法
- 淨土可以說是烏托邦/理想鄉的憧憬
- 非單純享樂之地, 而是眾人修行進階之處
- 道德方面
- 淨土的一大特色便是道德秩序完善
- 消極的無惡人, 積極的眾人進德
- 不同淨土如不同行政區, 有往來, 但各有其佛
- 有法王, 無國王
- 社會環境方面
- 食衣住行完備, 無病痛
- 當時現實能想像的極致
- 宗教方面
- 基本上是從求解脫轉向滿足對無限生命的追尋
- 從難行轉向易行, 自立轉向他力
- 最受歡迎的阿彌陀淨土
- 阿彌陀佛, 無量光佛, 無量壽佛
- 眾生只要念佛, 就靠上了阿彌陀佛本願的他力, 以此能進入阿彌陀淨土
- 念佛需有謙讓心
- 進入後仍需精進懺悔
- 淨土不是終點, 而是修行的地方
- 最終目標還是解脫涅槃
- 諸佛建立淨土, 教化後繼者後, 將入涅槃
- 隨著修行過程, 將會為了濟度眾生而回歸苦界
- 生命的本質與人生的意義 (特從欲望出發)
- 人間萬事, 在欲世中
- 人由欲構成
- 因有欲愛而有世界
- 世界的本源在於意志
- 三種根本欲
- 食欲, 性欲, 自由欲
- 食欲
- 自我持續的要求
- 性欲
- 自我擴大的要求
- 自由欲: 排除他人限制, 任己所欲而為的慾望
- 自發性活動的要求
- 生命的進展與阻礙
- 生命的目標是持續, 擴大與自由
- 對無限生命的追求
- 阻礙有三
- 自然界的限制
- 其他生命的競爭
- 欲望與其內在意義的衝突
- 食欲的意義是生命延續, 過度的食欲卻傷害生命
- 可說是長期觀點與短期觀點, 理智與欲望的衝突
- 不能發揮欲望的內在意義, 便會受制於欲望
- 煩惱的根源在無明
- 或可稱內在意義為靈性
- 當靈性要求強烈時, 則走上解脫欲望之路
- 從不知滿足的盲目欲望中, 解放自己
- 解脫論
- 解脫的種類
- 依據人格神攝取的解脫觀
- 依循指引生活的人, 可至天國享受種種福利
- 通俗, 富於綜效性, 好理解
- 十字教體系的天國
- 佛教的淨土
- 印度教中, 毗濕奴信仰的Vaikuntha
- 依據個人精神之獨立的解脫
- 不需要神或是實在的宇宙, 個人精神已是不壞純淨之物
- 精神從物質的羈絆脫離是其最高理想
- 二元論的傾向, 捨物質留精神
- 注重智慧而非信仰, 需要自力修行
- 數論的神我(精神)與物性(物質)
- 大乘的心性本淨
- 依據否定生存意志的解脫觀
- 迷妄為現實生活的根柢, 完全否定則得解脫
- 小乘佛教的無神, 無我, 諸行無常, 一切皆苦
- 叔本華否定生存的意志
- 虛無主義的傾向
- 依自己體現實在的解脫觀
- 宇宙的本體和我的本體是同一, 因於愚迷而有差別
- 將差別化去, 我的不自由, 我於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都隨之化去
- 實體一元主義
- 印度教的梵我一如
- 佛教的真如
- 道教的道
- 解脫的根據和保證
- 向上的意志:超越性, 靈性, 趨向永恆的需求
- 向下的意志:肉欲引領的需求
- 上述解脫的種類, 亦可視作超越向下的意志而讓向上的意志得以顯現的方式
- 依據人格神攝取的解脫觀: 神化向上的意志
- 依據個人精神之獨立的解脫: 分離二者
- 依據否定生存意志的解脫觀: 否定後者
- 依自己體現實在的解脫觀: 以前者同化後者
- 佛教的解脫觀
- 初期以空寂為解脫目標
- 大乘後, 從般若的一切空, 進入真空妙有, 重新由法身真如等觀點肯定此世界的價值
- 對照道家, 以道樞化解差別, 成槁木死灰, 最後從順應自然, 不得已而為等等, 重新肯定現實世界
- 原始佛教與唯意志論
- 唯意志論: 某者的意志是其進行行為和達成價值的必要和終極的基礎
- 在形上學或心理系統中, 將意志置於比智力更為主導的角色
- 相對於智見主義
- 意志的來源
- 依據道德的價值
- 以道德的價值為基礎
- 意志在知見的上位
- "合理"的唯意志論
- 人生觀在於肯定意志
- 依據生物學或心理學的事實
- 以發生的觀察為基礎
- 欲求和衝動為原本要素
- "盲目"的唯意志論
- 欲求->衝動->行動
- 容易有厭世觀
- 印度哲學的唯意志觀發展
- 第一期: 吠陀, 梵書
- 將最高原理視為意志的存在,
- 彼起意欲, 我欲多, 我欲繁殖, 如是, 彼施行熱力, 依熱力創造全宇宙
- 此原理推導出一切道德的宗教法則
- 四姓階級, 祭祀儀式皆為產物
- 梵此時為祈禱, 宗教儀式的本質
- 第二期: 奧義書
- 將意志區分, 成為合理的知, 與盲目活動的意志
- 知為本體, 且在意志的上位
- 意志有其獨立性
- 梵有了知性和活動性, 知性是其真相, 活動性是顯相
- 梵的知性面, 或稱明, vidya, 為宇宙的知性
- 在個人上形成真我
- 梵的活動性, 盲目的意志, 或稱無明, avidya, 產生所有現象
- 在個人上形成意志
- 第三期: 數論
- 將宇宙盲目的意志獨立, 將知性縮小, 否定知性的梵, 只有無知的梵
- 稱無知的梵為自性, 盲目的意志原理, 依此展開生理和心理機關
- 知性獨立於個人的神我上
- 第四期: 佛教
- 否定知性的獨立, 以盲目意志說明一切
- 知性不是無明意志的對立物, 而是衍生品
- 沒有真我, 神我之類的
- 自立主義與他力主義
- 自力/他力:安心立命仰賴自力精進, 或仰賴高於吾等的某者?
- 他力主義
- 十字教
- 印度羅摩奴阇派
- 貓說: 神將主動救助人, 如母貓攜子貓
- 猿說: 神雖慈悲, 人亦須努力, 如子猿緊抱母猿以求救度
- 淨土宗, 真宗等
- 過度強調他力神力救助, 會產生吾等無能的預定觀而擺爛
- 演變後, 會要求被救助者亦須努力, 強調自力與恩寵而成的協同作用
- 自力主義
- 原始佛教
- 以自己為光, 以自己為依據而住, 不依其他依據而住
- 數論派
- 撤見自己本性才是真解脫
- 瑜珈派
- 如數論, 但可仰賴神之加成
- 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