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簡哲學史
- 古代哲學核心 - 蘇格拉底
- 蘇格拉底前: 辯士派和自然學派
- 蘇格拉底: 哲學觀必須同時關注宇宙觀, 人生觀和價值觀
- 蘇格拉底後的兩大系統
- 柏拉圖: 先天的理性至上,
- 亞里斯多德: 後天的經驗優先
- 中世紀哲學核心 - 宗教
- 起始的天主教, 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分裂出的東正教, 馬丁路德造就的基督教
- 教父學派
- 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始
- 上帝被視為哲學的最高原理, 且具備與能溝通的人格性質
- 經院學派
- 嚴謹, 細緻地從正反雙方去辯證一個題目
- 近代哲學核心
- 科學取代宗教, 理性和經驗取代神學
- 近代西方的四大思潮
- 文藝復興運動
- 宗教改革運動
- 科學格密
- 啟蒙運動
- 哲學的兩大陣營
- 歐陸的理性論, 始於笛卡兒
- 英倫三島的經驗論, 始於培根和洛克
- 現代哲學核心
- 尼采 - 上帝死了
- 宗教式微, 藉由宗教凝聚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衰退
- 人需要新的價值和道德基石
- 尋找根源
- 存在本身是根源, 存在的東西是個體
- 尋求不變的終極答案
- 人類如何自處
- 哲學的起源:理性萌芽
- 泰勒斯
- 大地浮在水上, 萬物的起源是水
- 以理性去探問萬物的起源, 追求以一統合多
- 萬物都充滿神明
- 泛神論將神明請下神壇
- 神話的功用
- 說明自然現象
- 肯定社會分工, 賦予不同行業階級的人生神聖性
- 解釋人的慾望
- 人不能依賴神話而生活, 終須回歸經驗與理性
- 赫拉克利特
- 萬物起源於火
- 火生成萬物與人類的靈魂
- 火不斷變化, 燃燒時又保持均衡
- 前者象徵萬物的變化性, 後者象徵萬物的均衡性
- 矛盾與衝突是一切變化與發展的基礎, 而變化與發展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性質
- 萬物皆有邏各斯, 但他擅與隱藏
- 邏各斯, logos
- logos具備"言語"含義, 一個人說出有意義的話, 代表這句話裡面有logos
- logs 具備"法則"含義, 如果一個人說的話有意義, 代表期可以做出恰當而合乎理性的安排, logos在此代表法則
- logos 是對立的統一
- 對立的事物是互相需要, 不可分離, 且互相轉化而合為一體的
- 生死兩者才能定義生命.
- logos 是對立統一背後所隱藏的法格
- 一切都在變化, 但變化的規則是不變的
- logos 隱藏在事物之後, 人可以靠著理性, 理解一部分logos
- logos可以與道家的道做對應
- 理性逐漸取代神明的主宰地位
- 色諾芬尼
- 神是人主觀的創造
- 希臘羅馬神明的形象不佳, 其故事來自集體創作, 為當時世人觀念的投射
- 不同民族所信仰的神明反映了其自身願望
- 假如牛, 馬, 獅子有手, 且可以像人類一樣繪畫, 他們就會按照自己模樣, 創造出神明
- 對古希臘教的批判
- 宗教無法改善人的作為
- 神明比人偉大之處只在於身體的強壯, 而非精神與道德
- 宗教是功利取向
- 人類透過宗教活動來求福免禍, 如同交易
- 宗教不能解決人的根本問題
- 無法解釋和釋懷生命的意義與對死亡的恐懼
- 唯物論與唯心論
- 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數
- 形式與質料
- 形式是指事物的普遍性質, 是事物之所以為其所是的根據.
- 質料是指事物的具體材料, 是事物構成的要素.
- 數學的重要作用
- 探究宇宙, 應注重在形式而非質料
- 數學是宇宙形式的象徵, 因其平均/秩序/和諧
- 靈魂是生命原理, 使其生命可以延續和發展
- 人類靈魂與其他植物動物靈魂不同, 人類的靈魂有心智,
-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照顧靈魂
- 靈魂是真正的人, 身體只是靈魂的監獄
- 靈魂不死, 靈魂是神明的親戚
- 照顧靈魂的方式:研究數學, 欣賞音樂, 沉思冥想
- 巴門尼德:能被思想的就是存在
- 在質料與形式之上, 去關注"存在"本身
- 存在與思想的一致性原則
- 如果一個東西真的存在, 他一定能被談論
- 既然能被談論, 就一定能被思想
- 擴張解釋:能被思想的才是真正的存在
- 排除了空間, 時間與變化後
- 一切存在之物形成單一整體, 不變永恆, 其內部無相對對立
- 一元論
- 能被思想的才能存在, 存在是一個整體, 沒有任何變化的可能
- 齊諾:歸謬法
- 探討動與靜, 無窮與有限, 連續與離散的狀態
- 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流派
- 愛納薩格拉 - 自然學派
- 萬物由同樣的同質體構成
- 因此, 人不需吃頭髮即可長頭髮, 牛不需吃肉即可長肉
- 在質料與形式之上, 去探討動力
- 為什麼宇宙會有秩序?
- 知性(努斯)是宇宙的秩序和運動的來源。
- 德謨克利特 - 原子論
- 原子, 不可分割之物
- 萬物皆由原子構成, 原子的數量, 形狀和排列造就物性的不同
- 靈魂亦由原子構成, 人的交流來自靈魂原子的交換
- 同構說法會讓人與人之間, 缺乏價值上的差別
- 主張低調的人生態度
- 死後原子消散, 所以不需要去思考死後的問題
- 強調平安, 平靜與平衡的度過人生
- 有節制的慾望可以使窮人和富人一樣有力量
- 大膽是行動的開始, 但是決定結果是命運
- 整個宇宙大地對智者是敞開的, 因為一個高尚靈魂的祖國就是這個宇宙
- 譴責自己的過錯比譴責其他人的過錯更為重要
- 人在自己面前, 應當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 普羅塔哥拉 - 人是萬物的尺度
- 辯士學派代表
- 人是萬物的尺度, 他看起來存在的就存在, 看起來不存在的就不存在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尺度, 不能說自己一定對, 也不能說別人一定不對
- 如此進入相對主義, 乃至懷疑主義
- 一切判斷因人而異, 都是相對的, 不能正確使用任何名稱來稱呼任何東西
- 對於神明, 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存在, 也不知道他們像什麼, 因為人生太過於短暫.
- 高爾吉亞 - 什麼都不存在嗎?
- 沒有東西存在
- 即使有東西存在, 也不能被你認識
- 即使有東西存在, 也能被你認識, 你也不能告訴別人
- 蘇格拉底 - 以反詰法探討真理
- 承認自己的無知
- 認識你自己, 凡事勿過度
- 名聲, 專業知識, 社會地會甚至是靈感創作, 都不能代表智慧
- 知止其所不知, 至矣
-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
- 吾有知乎哉? 無知也
- 在對話中思考
- 先對要談論的主題給予清楚的定義, 再進行各個角度的檢視, 如此反思而得更高層次的智慧
- 沒有經過反省檢查的人生, 是不值得活的
- 反詰法
- 對重要概念不斷反問, 直到有清楚的定義
- 歸納法
- 辯證法
- 進行正面, 反面觀點的辯證, 最後合成得出更上的觀點
- 傾聽內心的聲音
- 順從心意與良知, 但求心意自得
- 知德合一
- 真知必然行德, 不行德乃非真知之故
- 類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 過度強調理性, 忽略人的感性
- 為什麼不怕死
- 死後的兩種狀態
- 無夢的安眠
- 靈魂永存
- 按照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
- 哲學雙重系統
- 柏拉圖 - 深入剖析人生
- 以真誠而開放的態度追求真理, 將能思考的理性充分發揮
- 洞穴比喻
- 我們所知覺的世界萬物, 僅為原形的投影, 受到知覺偏差, 情感偏見, 言語扭曲等干擾.
- 萬物的原形存在理念世界中, 須以心靈之眼, 理性去理解
- 這是對"人是萬物的尺度, 知覺就是知識" 的批評
- 知覺是一種判斷, 來自對認知對象的理解
- 人性觀點
- 魔戒比喻 - 如果你可以隱形, 那你還需要做好事情嗎?
- 行善, 往往是因為壓力, 可能是某種好處, 或是外在名聲
- 對自我有強烈的執著, 是一切罪惡最常見的來源
- 法律觀點
- 如果沒有哲學家皇帝, 那麼法律是次佳的選擇
- 金律: 如果我願意別人對我做什麼, 我也要如此待人
- 銀律: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 教育觀點
- 讓孩子心想事成, 正是害了他
- 知識正是德行
- 人性軟弱, 所以需要教育
- 政治觀點
- 理想國
- 三種階級, 統治者/衛士/市民
- 四種美德, 明智/勇敢/節制/正義
- 體制的喜好:以智慧統治>以名譽統治>以財富統治>以群眾統治>獨裁者的統治
- 柏拉圖 - 發現而非發明真理
- 藝術應該為人生服務
- 藝術家應當具備知識和真理, 而不是單純靠靈感, 去模仿人生的各種情況, 最終訴諸情感和觀眾反應
- 好的藝術能讓觀賞者欣賞理型之美, 避免衝動
- 壞的藝術只想取悅觀眾, 最終會讓觀眾以劇中的價值觀為人生導向, 造就劇場統治.
- 靈魂是不死的
- 靈魂可以理解理型, 說明兩者有相似之處
- 靈魂的三要素:理性, 意氣和激情
- 哲學就是練習死亡
- 理型
- 人透過理性而掌握事物的形式, 此形式稱為理型 (eidos)
- 價值上的理型: 勇氣, 正義, 節制等概念
- 數學上的理型 : 數字, 幾何等
- 概括的理型: 描述關係: 相似, 相等, 大於, 偕同.
- 自然物的理型: 馬, 牛.
- 人工物的理型: 桌椅.
- 理型只能被發現, 不能被發明,
- 柏拉圖式的戀愛
- 超越材質和形式, 而去愛一個人的理型, 即靈魂
- 幸福人生的六層次
- 適度滿足自然的需求
- 快樂而不含痛苦
- 擁有知識與能力, 可立足於社會
- 明智處事, 言行適當
- 妥善安排生活, 顯示比例, 完整與和諧
- 知德合一, 由內到外表現出中庸合宜之道
- 亞里斯多德 - 肯定經驗世界
- 柏拉圖強調如何理解, 亞里斯多德強調存在
- 前者強調理性思維, 希望掌握理想的層次
- 後者注重經驗世界, 希望找從經驗中找出規律, 使認識上升
- 合乎邏輯的思考
- 定義是邏輯的一切
- 要定義一個東西, 先把它歸於更大的類別, 在舉出他與同類別其他物的種差
- 人是一種動物, 和其他動物的差別在於理性
- 範疇是對所有存在最廣義的分類, 屬於人為創造的思考工具
- 實質:指事物的基本性質和特徵。
- 數量:指事物的數量和多少。
- 關係: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 品質:指事物的性質和狀態。
- 活動:指事物的運動和變化。
- 受動:指事物所受到的影響。
- 時間:指事物的持續和發展。
- 空間:指事物的佔有位置。
- 位置:指事物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
- 狀態:指事物在某一時刻的具體情況。
- 昨天(時間) 在辦公室(空間), 一個(數量)自信的(品質)的工程師(實質), 輕鬆愉快(狀態)的進行報告(活動), 受到(受動)其他人(關係)的讚賞.
- 三段論法
- 三段論由三個部分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
- 大前提是一般性的陳述,通常包含一個普遍量詞。
- 小前提是關於一個特定事物的陳述,通常包含一個特殊量詞。
- 結論是從大前提和小前提中推導出來的結論。
- 三段論八規則:
- 三段論限用的名詞,只有三個,即:大詞、中詞、小詞。
- 大詞出現在大前提和結論中
- 中詞出現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
- 小詞出現在小前提和結論中
- 前提內不週延的名詞,不能在結論中變為週延。
- 週延意為全稱, 不週延為特稱
- 中詞是介紹詞,不能放在結論內。
- 四因說
- 萬物存在有四種原因
- 質料因 - 構成的材料
- 形式因 - 此物的形式, 最純粹的形式即柏拉圖的理型
- 動力因 - 造就此物的動力
- 目的因 - 此物存在的目的
- 木椅質料是木頭, 形式是椅子, 動力是工廠, 目的是坐
- 形質論
- 將動力因和目的因合併進形式因
- 萬物存在都有其質料和形式, 兩者此消彼長
- 木板一旦製成椅, 便不能製成它物, 質料占比下降
- 質料和形式是連續關係, 木板對木頭是形式, 木板對木椅是質料
- 潛能與實現
- 變化是從潛能走向實現的過程
- 自然物都有內在目的因, 他會自己發展而成完整個體
- 相反的, 人工製品需要外在動力和目的去實現
- 由潛能走向實現是因為缺乏, 由實現才可以理解潛能
- 潛能是指事物內在的可能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 實現是指潛能的轉化和外化,是事物發展的結果和表現。
- 缺乏指代表方向性, 並非實際的缺少
- 邏輯的先後與時間的先後
- 邏輯的先後不等同時間的先後
- 如果定義A物, 需要仰賴B物, 那麼B在邏輯上於A之先
- 雞先於雞蛋
- 子女和父母同時
- 亞里斯多德 - 界定形上學
- 哲學家的上帝
- 亞里斯多德用質料和形式, 潛能和實現兩組關係來解釋世界
- 每個東西都在由低形式/實現走向高形式/實現
- 這讓萬物充滿運動與變化
- 上帝:只有形式/實現的最高存在
- the first unmoved Mover
- First : 萬物變化由上帝而來
- unmoved : 上帝是完全的實現/形式, 本身不會有任何變動
- Mover : 上帝以自身完美的形式和實現來推動萬物
- 上帝是思想的思想
- 因為是純粹的形式, 不具備質料, 所以上帝是精神, 而非物質
- 因為思想外在事物是種行動, 行動形成變化, 不變的上帝不應該去思考外在事物, 只進行向內思考, 又稱思想之思想
- 萬物歸向上帝, 而上帝不做回應
- 第一因: 上帝是世界存在的理由
- 形上學
- 研究無形可見, 永不變化的本體
- 三層抽象
- 物理抽象 : 具體的機械和金屬, 抽象成一輛車
- 數學抽象 : 三輛車加上兩輛車等於五輛車, 2+3=5
- 形上抽象: 把存在之物當作存在之物來看
- 車是存在之物, 萬物是存在之物, 我是存在之物
- 存在之物構成整體, 萬物與我為一
- 以存在與否來看, 我與萬物都在一個整體中
- 德行是良好的習慣
- 行善才會帶來快樂
- 強調中庸, 用理性來掌握情緒和慾望, 以適當的方式向上提升
- 知和德行有分別
- 知道正義的本質, 不代表成為正義的人, 因為人有自由選擇的意志
- 悲劇可以淨化心靈
- 悲劇的主角是命運, 而不是人
- 命運是無情的, 不因人的意願而改變
- 這導致後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 悲劇引發憐憫和恐懼, 憐憫受命運支配者, 恐懼命運本身
- 覺得自己和他人有共同命運, 藉此淨化心靈
- 詩的正義 (poetic justice)
- 創作品中, 最終結局善惡有報, 讓觀眾心平氣和
- 人的幸福在於觀想
- 人與動物的差別是理性
- 人能達到最完美的形式和實現, 便是走向理性的極致
- 慾望就像海水, 越喝越渴
- 觀想, theoria
- 和實踐相對, 不需要向外採取行動
- 要達到完美的形式和實現, 人應該從事理性的觀想
- 理性是人的最高機能, 觀想是理性的最高活動
- 努力安頓自我
- 從犬儒到伊比鳩斯:快樂在於節制
- 犬儒的奇特生活
- 破而不立, 看輕世俗的名利和物質享受, 認為人生目的要超越物質欲望
- 人生德行在於節制欲望, 進行苦修
- 倫理知識最有價值, 排斥其他學問和文明
- 為善在於實踐, 而非言語或知識
- 懷疑主義
- 基本主張 : 人的感覺不可靠, 人的判斷也不可靠
- 我們對萬物一無所知, 我們知道的只是人的意見, 任何一種說法都有反面的意見
- 對於人類與萬物的根源, 我們沒有任何把握
- 我們要對萬物完全存疑, 對於任何問題都不應該說出肯定的話語
- 沒有真假也沒有善惡, 都是人的感覺和習慣
- 行動本於信仰, 但信仰是虛幻的
- 人應該對一切無所取捨, 驀然看待, 由此不為欲望所困
- 不得不行動時, 按照或然性, 按照常識/習慣/法律去行動.
- 不能相信任何客觀標準, 因此人的生命永遠在探索中
- 隨波逐流, 缺乏可立之物
- 享樂主義
- 快樂的定義
- 快樂不是短暫的身體快樂, 而要控制情緒和欲望
- 追求長期, 持續的快樂
- 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
- 欲望分三種
- 自然也是必要的欲望, 如衣服食物住處
- 自然但不是必要的欲望, 如華服盛宴豪宅
- 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欲望, 如名聲權力地位
- 把握第一種, 其他的可多可少
- 心理上的快樂遠勝於身體的快樂
- 回憶過去/想像未來可以製造快樂
- 快樂不是積極地去滿足欲望, 而是消極地去減少欲望
- 鼓勵簡單生活
- 快樂雖不是崇高理想, 但不是完全自私自利
- 認同行善的快樂
- 正確的生活, 在於尋求真正的享樂方式
- 追求最大快樂收益時, 要對前因後果有充分的認識和縝密計算
- 吸毒的短期快樂小於長期痛苦
- 飲食有度的長期快樂小於短期痛苦
- 要對前因後果有充分的認識和縝密計算
- 學習邏輯, 自然學和倫理學
- 自然學是只有形可見的萬物
- 不主張為了求知而求知
- 哲學可以解決人生問題, 製造快樂
- 以原子論解釋生死, 所以不必對死亡憂懼
- 以唯物論解釋神明, 將人神分離, 對神明不畏懼
- 人生苦短, 要好好的享樂
- 快樂清單 : 友誼, 自由, 思想
- 友誼帶來情緒價值, 自由解脫欲望束縛, 思想造就哲學, 從而安頓身心.
- 缺乏對社會的責任心
- 斯多亞學派的高貴理想
- 他譯斯多葛
- 像宇宙的規律看齊
- 萬物是一個整體, 人應該像宇宙看齊
- 泛神論 + 唯物論
- 萬物是神, 萬物中有神的力量存在
- 只有從物質的角度出發才能理解萬物
- 上帝就是世界的意志
- 神=上帝=邏各斯=理性=命運=宙斯
- 宇宙命定論, 萬物變化在固定軌道上.
- 堅守道德底線
- 在命定論的前提下, 人沒有外在的自由, 但是擁有內在的自由
- 人不能阻止命運帶來的快樂或痛苦, 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判斷
- 快樂並非好事, 痛苦並非壞事, 而能肯定命運帶來的一切
- 人的理性和宇宙法則相呼應, 所謂德行, 即按照理性來過活
- 人不該透過希望/恐懼/外在動機而行動, 而是為了自身的目的
- 善惡的判斷
- 按照理性做出選擇, 履行一切適當的責任便是善
- 行為無關善惡, 善惡在於動機, 缺乏正確秩序的意志就是惡
- 人格成為生命價值的決定性原則
- 世界主義 - 世界公民
- 人在民族地區等觀念上存有不同, 但人的理性一樣
- 入世精神的典型 - 折衷主義
- 西塞羅 - 論義務
- 改變後的四樞德: 明智, 正義, 雄心, 節制
- 明智:了解真理, 知道神與人,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正義:
- 不要讓任何人傷害別人
- 區分公私財產
- 正義的基礎是誠信
- 雄心: 志向遠大, 又能對善者慷慨
- 節制: 言行適當, 個人做出選擇就要承擔後續的責任
- 勇敢面對命運 - 塞內卡
- 從唯物泛神論走向二元論:
- 人有物有心, 有身體和靈魂的分別
- 對於物, 即有形資產採超然態度, 不用過於排斥, 也不依賴其創造幸福
- 人生最重要的是控制心靈/靈魂
- 智慧就是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 什麼是必須接受的
- 沒有什麼是命運女神不敢做
- 希臘哲學沒有畫下完美句點
- 羅馬哲學多是斯多葛學派的延續, 缺乏特色
- 愛比克泰德 - 倫理學袖珍
- 斯多葛派理性的定義
- 理智代表合理的思考
- 抑制代表正確的抉擇
- 良心代表人的本性對內心的要求
- 理性是人類的特色, 人的言行要配合理性, 才能得到幸福
- 修德的責任在自身
- 通過哲學的教導, 發揮天生的善念, 認清能力之內之外的事物, 對命運順從
- 鍛鍊意志, 善惡的本質在於意志
- 意志可以克服自身, 無它物可以克服意志
- 哲學家帝王 - 羅馬皇帝奧雷流士
- 從單純的一元論, 將人分為三部分:身體, 靈魂, 知性
- 知性來自宇宙的知性, 是上帝的分支之一
- 當猶太教遇上希臘哲學
- 猶太教的上帝
- 唯一, 超越人間所有一切
- 絕對, 無限, 完美
- 擁有情感, 能夠認知, 具備意願
- 自因, 不為他所造
- 無限的上帝和有限的萬物, 需要中介
- 知性和邏各斯
- 哲學的上帝, 和道家的道, 儒家的天, 印度教的梵, 佛教的法有共通處, 皆有宇宙源頭, 至高存在的意思
- 新柏拉圖主義
- 普羅提諾: 尋求理型界和經驗視界的協調
- 流出論
- 最高階的是太一, the One
- 上帝就是太一, 超越一切思想和存在, 不可描述與理解
- 完整而圓滿的太一流衍出知性
- 從而有能知與所知的二元對立
- 知性衍生出世界魂
- 世界魂有高低二層, 上與知性相通, 下與自然界相通
- 世界魂在衍生出個人靈魂
- 人亦有二面, 分別與知性與身體有關
- 靈魂的下層是物質的世界
- 完美程度低的東西必然源自完美程度較高的東西
- 人生目的是與太一合一, 透過音樂/哲學/愛
- 希臘哲學的結束階段
- 強烈的主觀主義
- 講究內觀自身以解開人生迷惑
- 實用取向, 注重三門學問:邏輯, 自然哲學, 倫理學
- 之後逐步讓位給基督教, 哲學成為宗教的女僕
- 協調人神關係
- 中世紀哲學參照宗教的啟示
-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 基督教以信仰力量維持社會穩定
- 基督宗教的特色
- 肯定至上神的存在, 它創造並掌管萬物
- 認為人類已經墮落, 需要拯救才能提升
- 強化二元論
- 精神 vs 物質, 善 vs 惡, 理型 vs 現象.
- 末日論讓人面向未來
- 講究靈魂的獨特性, 個人須過內省的生活
- 各種神論
- 有神論
- 一神論 : 十字教體系
- 多神論 : 希臘諸神
- 尊一神論 : 不否定其他神, 但專一單一神的崇拜, 印度不同教派
- 泛神論 : 萬物皆是神, 神就是萬物, 神的本質是自然, 和萬物同
- 萬有在神論 : 萬物在神之中, 受神支配, 神的本質是創造/統治者, 不同於萬物
- 自然神論: 神創了世界就離開, 世界按照一定規則運行
- 無神論
- 非神論
- 不在乎有神與否, 自身內在覺悟更重要, 原始佛
- 神與宗教
- 自然神學: 萬物有個共同的來源與歸宿, 人可以透過理性去探究其存在
- 柏拉圖: 善的理型
- 亞里斯多德: 完全的實現與形式,
- 儒家: 天
- 道家: 道
- 啟示神學:
- 信仰先於理性, 經典昭示真理, 人只需信仰而非理解.
- 天主教的三位一體
- 神只有一位, 但存在於三個不同的位格之中: 聖父, 聖子和聖靈.
- 三個位格彼此相愛, 合一, 給予信徒相愛的榜樣.
- 教父哲學代表 : 奧古斯丁
- 哲學焦點在人的內心世界
- 注重自我覺醒與批判
- 不要從你自身離去, 因為真理棲息於人的內心世界
- 壞習慣不加以抑制, 不久它就會變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
- 若我受騙, 則我存在
- 如果我存在, 那無須證明
- 如果我不存在, 卻以為自己存在, 所以我受騙了, 但是受騙的行為需要主體, 所以我存在.
- 我的存在不容質疑, 是求知的第一步基礎
- 因為我確信我存在, 所以我有繼續存在的動力
- 對自身存在的不斷肯定, 即為意志的作用
- 融合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宗教, 連結太一與至上神
- 由自身存在上溯及根源, 而根源就是神, 基督教的上帝
- 一切存在都是上帝創造
- 上帝創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 人間有罪惡, 但是罪惡也可能讓人產生善的結果, 否則這罪惡不會發生
- 惡乃善之缺乏
- 原罪
- 基督教的原罪: 人類祖先在伊甸園偷吃禁果
- 原罪的原因是人擁有自由意志
- 人的意志轉離了上帝, 離開了善
- 上帝是永恆不變的善
- 人的意志轉向萬物, 而萬物是有限的
- 惡是人的意志中缺乏正當的秩序
- 原罪會遺傳給人的後代
- 人的本性就是指向上帝, 奉行道德律
- 人的本質是靈魂, 使用會腐朽的身體生活
- 靈魂不死
- 靈魂追求完美的幸福, 幸福與上帝相關
- 人可以理解真理, 但真理比人位階高, 不可能是人能理解的
- 人心是受到上帝的光照, 才能理解這樣的真理
- 真理的兩面向
- 真理與人的認識有關
- 如笛卡兒, 從肯定自我存在開始, 作為真理的基礎
- 真理與人的認識無關
- 如道家的道, 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個本身不動的推動者", 存在一個不可懷疑的力量
- 真理不受時空限制
- 真理沒有對立面, 沒有任何變化
- 真理不可分, 是個整體
- 真理沒有邏輯上的原因, 因其不處於因果的果位, 或位於因果之外
- 愛的倫理學
- 欲望的表現就是愛,
- 渴望自己沒有的, 擁有感到喜悅, 喪失感覺悲傷
- 罪惡也是愛的表現
- 提升愛的層次, 淨化愛
- 從對世俗的愛提升
- 視世俗的一切為手段和條件, 而不是目的
- 最高目的永遠是上帝
- 最高級的愛, 是愛至高的理想
- 善人只是愛善, 愛上帝超過愛自己
- 先愛上帝, 再去愛上帝的創造物, 有形的一切
- 有多少力量, 就有多少愛, 我的愛如何, 我的價值也如何
- 多馬斯.阿奎納 - 溫和實在論
- 哲學的慰藉
- 在面頓困境時, 如何運用哲學安頓
- 人容易主觀看待自己的處境
- 自以為受苦, 受委曲, 自以為是善人, 自以為愛好智慧
- 幸福在內不在外
- 一個人為惡 這本身就是對它最大的懲罰
- 上帝預知vs自由意志
- 上帝是永恆, 沒有時間先後的問題
- 但人不是, 只能看得到當下的人, 負擔自己的責任,
- 共相之爭
- 共相: 用一個名詞來指稱諸多個體, 以馬來描述諸多個別的馬
- 共相存在於何處?
- 唯實論: 共相實在, 可獨立存在, 如理型
- 唯名論: 共相是人理智想像的結果, 離開理性則無共相
- 折衷論: 人從個別東西抽象出共同的特性, 從而得到共相, 共相存在人的思想中, 也存在個別事物中
- 從定義證明上帝的存在
- 先天論證, 本體論證
- "所謂上帝, 就是不能設想比它更偉大的存在者"
- 此定義直接肯定上帝的存在
- 但是這種自因自存的上帝, 並不是宗教的上帝, 並不具備位格.
- 後天論證
- 設計論證 : 萬物顯然充滿秩序, 這種秩序顯示目的
- 固有設計者, 上帝的存在
- 溫和實在論
- 獨立性: 現實獨立於人類的思想和感知而存在。
- 客觀性: 現實具有客觀的性質,不受人類的主觀偏見或意見的影響。
- 有限的可知性: 現實只能被人類部分地認識。
- 人透過經驗, 運用感官, 認識世界,
- 知性被動的接受感官給予的經驗
- 知性主動地將經驗抽象成基本概念, 建構知識系統
- 人掌握的知識系統和世界的實際狀況不可能完全一樣
- 哲學不再是神的學的女僕
- 由主知主義轉向意志優先
- 主知主義
- 人有理性, 理性讓人知道上帝的存在
- 先有認知, 才能去欲求
- 司各特的意志優先
- 知性和理智是自然能力, 人的意志才是自由的能力
- 意志讓理性去認知
- 行動來自意志
- 善的定義
- 希臘的善, 仰賴理智
- 蘇格拉底的知德合一
- 柏拉圖的理型論中, 最高的位置是善的理型
- 追隨善的理型, 必須用理智駕馭意志和情感
- 亞里斯多德強調德行論, 要在具體行為上修養自己, 依規則行事.
- 強調中庸與行善的自由意志.
- 中世紀的思想, 至善就是上帝
- 信仰是追尋善的基礎
- 善行的條件
- 出自自由意志
- 客觀的善, 符合禮儀與法律
- 良好的動機與意圖, 不能僅為利益
- 行動必續正當, 不能不擇手段
- 艾克哈特師長 : 密契主義
- 密契經驗:透過修練和行動, 達到忘我入神的狀態
- 上帝是理解本身, 人分享了上帝的恩惠而有理性, 透過理性可達密契狀態
- 上帝是存在, 一, 真, 善
- 萬物存在可有可無, 上帝是存在本身
- 萬物是多, 上帝是多的基礎, 是統合的一
- 存在是真的基礎
- 善是可欲求的對象
- 上帝超越萬物, 卻內存於萬物, 如道
- 靈魂火花
- 人的靈魂有一種非受造的智力--理解能力
- 奧卡姆的剃刀
- 反對必然性主義與本質主義
- 必然性主義: 既存事物意味著必然如此
- 本質主義: 事物有內在的本質, 本質決定了事物的基本特徵和屬性。
- 本質是客觀存在的, 並且是普遍和不變的
- 奧卡姆的剃刀
- 完全經驗主義
- 人對實在界的知識僅基於經驗, 沒接觸到的就不要幻想
- 陳述事物時, 不要增加不必要的因素
- 留意語言的誤導
- 人的特色是自由, 自由的基礎為意志
- 自由讓人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 偶發性的製造效果
- 意志除非以神為最高目的, 否則在指向任何事物時, 難免有憂慮與哀愁
- 未達到目的前會憂慮, 目的達成後, 又有更高的目的而哀愁
- 懷疑一切不必要的抽象
- 否定完美模型的存在, 人的善惡標準在於信仰神
- 相較之下, 古典實在論給予一個完美的抽象模型, 這模型就是善的標準, 就是上帝, 趨向他就是向善
- 尼古拉 - 博學的無知
- 人越明白自己的無知, 學識越高
- 上帝是自己的定義, 是能力本身, 永恆的活動
- 上帝存在永遠不能為人理解, 奧秘的一面
- 大宇宙與小宇宙 :
- 人是特別的小宇宙, 擁有質料, 有機生命, 動物的感覺
- 中世紀的三觀
- 希臘哲學與基督教神學的結合,
- 基督教將不同的最高本體, 如柏拉圖的善的理型, 普羅提諾的太一, 斯多亞的logos, 亞里士多德的至善, 統一歸納給基督教上帝
- 宇宙觀 : 但丁神曲中的煉獄/天堂
- 人生觀
- 人有原罪, 生而不完美
- 人有好的一面, 因人是按照上帝形象所造
- 人有自我意志和選擇的能力
- 沒宗教的人, 會超越自己的本分, 演變成七宗罪
- 暴食, 色慾, 貪婪, 憂鬱, 憤怒, 怠惰, 虛榮及傲慢
- 價值觀
- 以聖經為真理的標準, 認為宗教是道德的基礎
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西方哲學之旅 - 古代 + 中世紀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Sur - 獨白
獨白
俺蔬菜魅力十足的一餐.
- 南洋香菜水
黑柿番茄/春茶/香草
模傚抹茶形式, 以薄荷為主的香草束, 去刷帶有番茄風味的四季春茶, 以冀香味融合.
好的意念發想不錯, 不過要讓冷茶染上香草滋味, 需要刷得有些大力就是了.
- 春餅
海魚/洋蔥/白茄泥
從醃漬蘿蔔改成洋蔥製成的餅皮, 稻燒薰香的魚肉, 食用花與茄泥, 依舊是繽紛又協和的好滋味.
這道喜歡
-冷麵
烤蝦/韭黃/蔬菜麵/苦茶油
麵體從山藥換成大頭菜, 鮮味從軟絲換成天使紅蝦, 依舊是穩定好吃的韭黃拌麵,
- 人與神與自然
艾草/春季蔬菜/金桔
蔬菜的品質和火候絕佳, 烤得冒香, 煮得軟嫩, 生熟斷在那最恰當的一點, 南瓜森巴醬作為鹹味提供
草仔粿的話, 內餡鹹香風味十足, 惟外皮過於軟黏, 或為溫度之故, 甚是可惜.
蔬菜的部份很喜歡
- 石斑
山椒青醬/炭燒油
好吃的山蘇.
- 黑豬
14天熟成亞麻子豬/黑麥/發酵蔥蒜
熟成過後帶了絲野性味道的豬肉, 與搭配飲品的梅子元素結合, 相當契合
呈現方式大膽, 豬排上肥瘦筋肉交織, 需要仔細觀察肉質, 切出適當的比例, 才能享受那最佳口感.
- 澱粉至上 香氣先行
大林黑鵝/拌飯/高粱湯餃
米飯上面的薤(蕗蕎)大大加分, 形如蔥蒜, 味似洋蔥
適逢季節的蕗蕎, 清脆多汁, 幼嫩可食, 這道喜歡
- 期間限定
枇杷葉/枇杷花/枇杷膏
- 遲到也有
柴燒桂圓布丁/桂花軟糖
王陽明的心學
- 心力
- 心即是理, 心外無物
- 人之心體, 本無不明, 而氣拘物蔽, 鮮有不昏
- 故求真實的面對自己本性
- 苟當其能, 則終身處於煩劇而不以為勞, 安於卑瑣而不以為賤
- 對於外來事物, 順應本性地做出選擇, 結果不得己, 好壞與否皆安之若命.
- 心之本體原無一物, 一向著意去好善惡惡, 便又多了幾分意思.
- 心無善惡之分, 只有順應與否, 為物慾而蔽
- 我輩致知, 只是個隨分限所及
- 修身養性應循漸進,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 格局
- 我今信得這良知真是真非, 信手行去, 更不著些覆藏
- 順應己身良知, 而能敢作敢為
- 事變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謹獨』
- 誠其意者, 毋自欺也.
- 在外人前闡志, 不如獨處自重
- 毀譽在外, 安能避得? 只要自修何如爾.
- 素其位而行, 不願乎其外, 素夷狄, 行乎夷狄, 素患難, 行乎患難, 無入而不自得焉
- 努力追求, 不得其道, 順其自然, 反而渾然天成.
- 處治世宜方, 處亂世宜圓, 待善人宜寬, 待惡人宜嚴, 同流世俗而不合汙
- 立志
- 志, 心之所之, 心之所向
- 志不立, 天下無可成之事, 雖百工技藝, 未有不本於志者
- 念存天理, 即是立志
- 篤信聖人, 不如反求諸己之切
- 不要偶像崇拜
- 我們可以因為說話者, 而去受重視一個道理, 但是在運用道理前, 務求自己能理解.
- 實踐
- 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 認識是實踐的起點, 實踐是認識的成果.
- 若不用克己功夫, 終日只是說話而已, 天理終不自見, 私慾亦終不自見
- 由內出發的行動, 藉實踐去理解和辨別.
- 天下事雖萬變, 吾所以應之
- 辯既明矣, 思既慎矣, 問既審矣, 學既能矣, 又從而不息其功焉, 謂之篤行.
- 克己
- 聲, 色, 貨, 利, 勿使留積, 則適然來遇, 使不為累, 自然順而應之
- 不否定欲望, 但是要自然的應對慾望
- 欲望是動力來源.
- 欲望應當來自自身, 而非與他人的比較
- 尤其注意僅為建立自我形象的欲望
- 喜怒哀樂的表達要中和
- 自省
- 天理人欲, 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志, 方日漸有見
- 經常自省是認識自己之路
-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 責備他人是一大私欲
- 無我自能謙, 謙者眾善之基, 傲者罪惡之魁
- 人有過, 多於過上用功, 就是補甑, 其流必歸於文過
- 包容
- 言語正到快意時, 便翕然能止截得. 意氣正到發揚時, 便肅然能收斂得. 嗜欲正到沸騰時, 便廓然能消化得. 此非天下之大勇不能.
- 人若著實用功, 隨人毀謗, 隨人欺慢, 處處得益, 處處是進德之資
- 遁世無悶, 不見是兒無悶
- 凡文過掩慝, 此是惡人常態, 若要指謫其是非, 反去激他惡性
- 以義蒸薰
- 功夫只在自己, 所以致得克諧
- 靜心
- 君子之學, 務求在己而已, 毀譽榮辱之來, 夫獨不以動其心, 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
- 就思慮萌動處省察克治, 到天理精明後, 有個物各付物的意思, 自然專精無紛雜之念
- 天理即心, 天理精明即心清明, 知止而後有定
- 雖聞見而不流去
- 靜亦定, 動亦定, 唯在克己
- 逆境
- 樂是心之本體, 雖不同於七情之樂, 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
- 雖則聖賢別有真樂, 而亦常人之所同有, 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 反自求許多憂苦, 自加迷棄.
- 雖在憂苦迷棄之中, 而此樂又未嘗不存, 但一念開明, 反身而誠, 則即此而在矣.
- 中正地面對逆境
- 有所憂患, 不得其正
-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 起來便走, 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 聖人之道, 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仁愛
-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使一物失所, 便是吾人有為盡處
- 不能苟同, 不夭斤斧, 物無害者, 無所可用 安所困苦?
- 怒所不當怒, 是怒鬼怒
- 不遷怒
- 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 誘掖獎勸意多, 方是.
- 讀書
-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 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 故良知不滯於見聞, 而亦不離於見聞
- 良知具備先驗與超越性, 更具實踐性
- 執中無權猶執一
- 須是因時制宜
- 為學須有本原, 須從本原上用力, 漸漸盈科而進
- 累積, 一個洞一個洞補, 逐漸進步
- 人出己見, 新奇相高, 以眩俗取譽, 爭務修飾文詞以求知於世
- 文字是載體, 勿過度追求.
- 用人
- 用人之仁去其貪, 用人之智去其詐, 用人之勇去其怒
- 死亡
- 夭壽不二
- 生命意義在一心為善, 保有純明的良知
- 圓滿
- 虛靈不昧, 重理具兒萬事出, 心外無理, 心外無事
- 讓心靈空靈, 以讓道理存, 以使萬事出
2024年4月12日 星期五
新時間簡史
- 科學理論的本質
- 好的理論必須以涵幾項任意要素的模型為基礎, 能對一大類觀察進行正確描述, 並能對未來的觀察結果作明確預測
- 理論只是假設, 永遠無法證明
- 新理論常常是舊理論的延伸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延伸了牛頓重力理論
- 提出一個包含全宇宙的理論極為困難, 科學家將問題拆解, 提出部分理論
- 每個部份理論只描述與預測某部分的觀察, 忽略其他量值的效應
- 牛頓的重力在探討兩物體之間重力時, 只取決於質量, 與物體組成結構無關
- 今日,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分別用以說明大尺度和極小尺度的現象
- 兩者存在衝突, 有待解決.
- 牛頓的宇宙
- 沒有絕對靜止, 所以沒有絕對時間
- 速度依據觀察者的座標而定
- 時間絕對
- 光速定值
- 馬克士威方程組得到電磁波的波動方程式, 由此解出真空中的光波的速度是一個常數.
- 這意味光的速度, 和觀察者的參考系無關
- 乙太論的解釋
- 光波速度是指相對於乙太參考進行測量
- 而不同參考系統, 會因為參考系與乙太之間的移動而得到不同的光速
- 因此, 由地球上觀測宇宙各處射向地球的光, 應該有不同的速度.
- 但科學觀察顯示, 從宇宙不同地方射向地球的光, 從地球上觀測, 速度一樣
- 狹義相對論
- 對所有自由運動的觀察者來說, 科學法則都應該相同
- 自由運動的觀察者 = 慣性坐標系 = 慣性參考系
- 涵蓋馬克士威方程式組, 即光速不變
- 從光速不變, 推得時間的關聯性
- 時間膨脹
- 從參照系的角度來看, 當物體運動時, 它的物理/化學變化都會變慢
- 長度收縮
- 從參照系的角度來看, 當物體運動時, 它和運動方向相同的長度會縮窄
- 其他方向不變
- 長度 : 指參考系同時測量其與物體兩端的距離, 相減來得到物體的長度
- 不適用加速坐標系
- 彎曲的時空 - 廣義相對論
- 等效原理
- 觀測者不能在局部的區域內, 分辨由加速度所產生的慣性力, 和由物體所產生的重力
- 具體來說, 法區別下列兩者無:
- 不受任何重力影響, 宇宙深處的箱子內
- 地球重力場中, 以自由落體下降的箱子內
- 前者屬於慣性坐標系, 而後者和前者無法區分
- 這成為受重力影響, 但是適用狹義相對論的場合
- 強等效原理
- 在時空區域中一點內的重力場, 可用相應的局域慣性坐標系去描述
- 重力不同於其他作用力, 是因為時空不平坦而造成的結果
- 地球在太陽質量造成彎曲的四維時空中, 遵循直線前進, 而在三維空間中看起來像是遵循圓形的軌道
- 實驗證實:水星週期, 太陽透鏡, 水塔實驗
- 擴張的宇宙
- 距離地球較近的恆星, 可以用視角差算出其距離地球的距離
- 用放射光線的種類, 將這些已知距離的恆星分類型
- 假定同樣類型的恆星有同樣的光度, 那麼從光度和地球接受到的亮度, 可以推得期和地球的距離
- 天文學家觀察到, 其他星系的恆星組成和地球所處的銀河系類似
- 但是恆星光譜多數都往紅色那端移動
- 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 紅移量越高
- 以都卜勒效應解釋, 其他星系多數在遠離地球, 且距離越遠的遠離速度越快
- 大霹靂, 黑洞與宇宙演化
- 大霹靂
- 通過廣義相對論將宇宙的膨脹進行時間反演, 得出宇宙在過去有限的時間之前曾經處於一個密度和溫度都無限高的狀態
- 相鄰星系的距離必定為零
- 整個宇宙在一個點上, 時空曲率無限大, 溫度無限大的奇異點
- 奇異點是指一個函數或物理量在某一點的值變得無限大或無法定義
- 之後, 宇宙在迅速膨脹和冷卻.
- 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相互作用, 形成了第一批恆星和星系
- 黑洞
- 崩塌的恆星形成一個時空區域, 裡面所有東西都無法逃脫到遠方的觀測者
- 量子重力
- 拉普拉斯的惡魔
- 若知道宇宙中每個原子確切的位置和動量, 能夠使用牛頓定律來展現宇宙事件的整個過程, 包括過去以及未來.
- 科學決定主義
- 紫外災變
- 將古典統計力學的能量均分定理應用於一個空腔中的黑體輻射時, 系統的總能量在紫外區域將變得發散並趨於無窮大
- 能量量子化
- 普朗克假設能量只能取某些基本能量單位的整數倍,這些基本能量單位只與電磁波的頻率
有關,並且和頻率
成正比。
- 當機本能量超過黑體所擁有時, 光無法發出
- 測不準原理
- 預測一個粒子未來的位置和速度, 需要該粒子當下的位置和速度
- 以光子去偵測粒子當下的位置和速度, 會擾亂粒子本身的能量
- 光子的波長越短, 對於位置的誤差值越小
- 光子波長越小能量越大, 對於速度造成的擾亂就越大.
- 海森堡指出, 位置不確定性 * 速度不確定性 * 粒子質量會大於等於一個固定常數
- 量子力學
- 以測不準原理為基礎, 改造牛頓力學
- 粒子不再具有個別明確的位置和速度, 而是位置和速度組成的量子態
- 從量子態只能計算出可觀察量的機率分佈, 換言之, 也只能預測可觀察量的機率分佈
- 波粒二象性
- 粒子沒有準確位置, 只有機率的分布的性質類似波動
- 單粒電子在雙狹縫的實驗中, 依舊產生如波的干涉現象
- 蟲洞與時間旅行
- 個體經歷時間變慢可以視為旅行到了未來
- 歌德爾宇宙
- 符合廣義相對論的一種宇宙觀
- 整個宇宙都是旋轉的, 所有物質包括時間也是旋轉的
- 時間曲線在旋轉得過度的情況下就會產生重疊成個圓環時間曲線
- 封閉曲線意味時間旅行可行
- 表明廣義相對論的確允許閉合類時間曲線的存在
- 不符合現在對宇宙的觀察
- 蟲洞
- 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特殊解
- 但蟲洞是否真的存在還有待觀察
- 量子場論允許空間某些區域的能量密度相對於普通物質的真空能量為負
- 這意味著負曲面時空
- 自然作用力與物理統一
- 物理統一
- 尋求單一理論建構出包含宇宙萬事萬物的完整統一理論
- 量子力學中, 物質粒子之間的作用力或交互作用, 都是由粒子所攜帶
- 作用力粒子
- 物質粒子會釋放出一個作用力粒子, 造成的反彈會改變物質粒子的速度, 接著, 作用力粒子和另一個物質粒子發生碰撞, 並且被物質粒子吸收, 造成第二個粒子的運動
- 釋出和吸收過程的淨效應, 造成兩個物質粒子之間的作用力
- 作用力粒子目前分成四類
- 重力的作用力粒子是重力子
- 一種假設的粒子
- 四種力之中最弱的一個
- 可以長距離作用, 且永遠是吸引力, 累加起來產生顯著的作用力
- 電磁力的作用力粒子是光子
- 光子是一種無質量的粒子
- 傳遞電磁波, 包括光, 電磁波和無線電波.
- 帶電粒子是帶有淨電荷的粒子
- 只有帶電粒子才能夠感受到電磁力
- 正負相吸, 同則相斥
- 電子躍遷至不同原子核不同軌道時, 釋放或吸收實光子
- 弱核力與放射能(原子的衰變)有關
- 已經有理論將弱核力與電磁力統一
- 強核力的作用力粒子是膠子
- 膠子可以將夸克結合在一起,形成質子、中子和夸克等強子。
- 超弦理論
- 同時解釋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選項
- 尚處理論而無法驗證
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
- 自我防彈
- 我們怕什麼
- 人天生的恐懼:高處墜落和巨響聲音
- 其餘恐懼由後天習得, 個人經驗和社會文化塑造恐懼
- 人面對恐懼的反應
- 戰 (fight), 逃 (flight), 僵 (freeze)
- 每個情況適合的反應不同, 而個人可能有自己的選擇偏好
- 了解自己的習慣, 了解自己習慣的反應, 以及評估反應的成本
- 作出最佳解, 而不是最習慣解
- 遺憾分為做了什麼而遺憾, 還有沒做什麼而遺憾
- 前者可以透過時間來合理化, 讓痛苦消退.
- 透過積極的預防, 創造心中保護自己的護盾
- 以低劑量的壓力源強化自身
- 用無關痛癢的公開講話練習, 以面對重要講話的壓力
- 發現自身的潛在恐懼, 提前強化應對
- 避開危險熱區, 好比只帶來壓力和降低自我價值的社交圈
- 要進入新的場合, 或是預見有新遭遇時, 預先想好對應計畫
- 如何到場和離場, 安全的位置在哪
- 觀察好出入口, 必要時的掩護和遮蔽
- 心理韌性
- 在面對危機時, 保持冷靜
- 用解答心態取代問題心態
- 有效, 有條理地用理智來解決問題
- 以第三人稱的心態去思索問題
- 從心理困境迅速恢復過來
- 如果非戰不可, 那就挺身而戰
- 洞悉人心
- 說謊帶來壓力, 身體會出現難以控制的F3反應
- 每個人都會說謊
- 為了顧及情面, 為了自保, 為了隱瞞
- 最常見的理由是為了保存面子的心理因素
- 說謊的方式分為三種
- 漫天大謊, 完全與事實無關的虛假說詞
- 參雜真相的謊言, 謊言中帶著部分真相
- 隱埋針像, 略過部分事實, 以求將行為合理化
- 辨認謊言
- 保持客觀, 不要因為對方說謊而帶有情緒
- 蒐集情報
- 觀察對方在舒適會談以及在關鍵會談的不同反應
- 表情, 目光接觸, 笑臉, 笑聲, 手的動作, 姿態, 腿
-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肢體語言表達方式, 不要尋求單一解
- 製造輕鬆的場合, 觀察對方在無壓力時的表現
- 製造稍微敏感的會談, 對比對方反應
- 積極聆聽
- 讓對方多說等同獲得情報
- 注意對方的行為, 但是不要去改變
- 別讓自尊和價值觀礙事
- 注意用語, 有些詞語常用在回憶, 有些詞語常用在創造回憶
- 常見的言語警訊
- 反問:你真的很笨, 你應該早知道,
- 拖延:你再問我嗎? 重複問題
- 拒絕:這件事情很重要? 我只知道那麼多, 我忘了
- 托大:以上帝之名, 我是xxx, 我的家人怎麼了
- 影響他人
- 想影響他人的前提的贏得信任
- 坦率, 適當的目光接觸
- 不要製造心理防衛用的物理屏障
- 控制說話的速度, 力道
- 適當的沉默, 少就是多
- 讓它人覺得自身很特別
- 專注在和它人的對話上
- 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對象上, 不要用手機
- 尊重是種禮物, 別人如果想給你, 就會拿出來
- 保持沉默, 用行動來獲得尊重
- 有些人永遠不願意尊重你
- 會話前提先使用開放性問題, 讓對方自由展開
- TED :
- Tell 要求對方告知想法
- Explain : 要求對方解釋與說明
- Describe: 要求對方描述細節
- 不好的提問方式
- 引導性提問:引導對方說出自己想聽的話
- 複合式提問:一個提問裡面有多個問題, 對方很難了解或答覆
- 假設性提問: 如果需要細節就直接問, 不要用假設猜想
- 針對有興趣的部分, 使用封閉性問題來取得細節
- 建立友好關係
- 有同理心, 站在對方角度想
- 管住衝動的小我
- 永遠記好對話的目的不是來展示自我價值
- 行動面上, 善用語言鏡像來增進好感
- 模仿對方用詞, 語速, 姿態, 模仿對方說話的方式
- 但不要給人刻意甚至揶揄的感受, 好比模仿腔調
- 尋找雙方的相似處
- 留意距離空間, 不要輕易入侵他人空間
- 開場白將有帶有正面意義的話語放入開場, 能引導對方思緒走向
- 謝謝你接受我的邀請, 願意來見我, 我覺得這是一個真正的機會
- 如果你樂意合作, 分享想法, 我確信我們能讓這個合作案, 能為彼此團隊, 帶來龐大利益
- 適當地將選擇權留給對方, 尤其不重要的選擇權
- 為自己犯的錯負責, 為下面的人犯的錯負責
- 不要尋求單一的人生導師, 從任何值得參考的正反目標上學習
- 不要害怕孤獨
- 挑戰事物時, 不要花心力說服自己做不到, 把精神集中至如何做到
- 第一個否定不該來自本身
- 停止自我與他人的比較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這是我的, 別想碰
- 這是我的, 別想碰
- 所有權引導了人類行為
- 公車專用道的設立, 是道路所有權的再分配
- 所有權是一場話術之爭
- 所有權的爭奪, 必然有贏家和輸家
- 常見的所有權原則
- 先到先贏
- 現實佔有, 勝算十之八九
- 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 家是我的堡壘
- 我們的身體屬於我們自己
- 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
- 先到後贏
- 時間越早者, 權力越大
- 直觀且容易理解與應用
- 好比領土主張/長子繼承制度
- 問題常常是由誰決定誰先到, 以及先到的定義
- "先到"的定義影響排隊行為
- 排隊購票, 依賴的是大量時間投入和最後的購買
- 如果管理方注重最後的購買行為, 那會助長解壓縮
- 反之, 如果管理方注重時間投入, 那會造成徹夜排隊
- 缺乏適當管理, 會讓利潤被中間商奪走
- 先到先贏讓出太多好處給操作所有權規則的人
- 黃牛/網路bot 搶票/排隊代理公司
- 讓資源擁有方決定資源要分配給怎樣的群眾
- 先到可能後贏
- 迪士尼的VIP票/fast pass機制, 讓獲利最大化
- 避免所有人都在排隊, 而沒有人可以逛園消費
- 讓有錢的人可以"插隊"
- 球隊/歌手將票分給熱情的粉絲, 提高演出/比賽效果
- 停車場優待身障
- 利用所有權設計, 來讓別人照資源擁有者的意願來行動.
- 現實佔有, 勝算十之一二
- 以實體佔有為基礎的權利主張
- 佔有+時間=所有權
- 相當原始且簡單
- 應用在現實生活的多數小物件
- 個人對擁有衣服和書的所有權
- 受敞帚自珍的心理作用影響
- 擁有的行為, 會提高擁有者對該物件的心理價值
- 銷售應用:讓顧客試用, 提高顧客的擁有感, 藉此讓顧客購買
- 逆向佔有:
- 房地產的非業主不經原業主同意, 持續佔用對方土地超過一定的法定時限後, 原業主的訴訟時限即終止,該佔用者可以成為該土地的合法新業主。
- 適用於缺乏中央主管機關的土地糾紛上
- 國際的領土爭議
- 各國解釋入侵者從原住民上取得土地的合理性.
- 象徵性佔有
- 佔位子
- 稀缺資源的擁有方, 可以決定象徵性佔有的規則
- 禁止/條件內允許/刻意保持模糊空間
- 基本上都是以資源擁有方的利益考量
- 實體佔有的系統, 如果缺乏管理, 資源利益可能會被中間人取得
- 服務生藉保留的座位來換取個人利益
- 被私人壟斷的公家海灘
- 私人壟斷私人可能帶來額外的管理方式, 不公平但是符合長久的公共利益
- 佔有規則的設計, 會傳達出制定規則者的價值觀
- 事前主義, 注重該規則對後續類似事件的影響
- 將利益分配給付出勞動者, 而非收穫者, 以鼓勵後續的勞動產出
- 事後主義, 注重利益是否公平的分配
- 將利益分配均非給付出勞動者和收穫者, 讓利益分配公平.
- 你播種, 我收割
- 這是我的, 因為我努力爭取
- 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 以勞動力獲得無主資源的所有權
- 勞動的分類:體力勞動與智慧勞動
- 體力勞動
- 生產的成品是有限的
- 種越多, 得越多
- 所有權授予, 久經社會的考驗
-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 智慧勞動
- 生產的產品是無限的
- 衍生出智慧財產權
- 智慧財產權
- 大眾利益 vs 創作者利益
- 該給予創作者多少報酬, 好讓創作者有意願繼續為大眾帶來益處?
- 過度保護智慧財產權, 會造成公共損失
- 所有權僵局:
- 當太多人擁有一樣東西的一小部分, 合作就會崩壞, 財富因此消失
- 不斷延長的版權, 傾向讓文化失落
- 版權隨著繼承, 分割到大量的繼承人手中, 大幅提高出版成本
- 這些作品往往在版權失效前, 不會有出版社想碰觸
- 滿坑滿谷的專利叢林, 降低該領域的研發僵局
- 持有人高估手上專利, 造成研發者的大量成本
- 智慧勞動無所有權的環境
- 時尚界/喜劇界
- 書中提到, 在這些領域, 創作者可以利用下列四點來獲取利潤
- 先驅者優勢
- 羞恥心
- 社群媒體
- 把餅做大
- 個人認為, 這是因為這些領域裡的創作者, 本身就是商品的一部分, 利益是累積在窗作者身上
- 另外, 消費這些商品時, 消費者有著正在消費的意識, 這讓個體的價值觀, 可以在消費過程中發揮影響.
- 創作這可以引導消費者作出有格調的選擇
- 另言之, 像是濾掛咖啡的設計, 如果沒有專利保護, 很難保障創作者的利潤難以保障.
- 衍伸:基因數據和個人信息的所有權爭議
- 家不是我的堡壘
- 附屬物原則:它是我的, 因為它依附在屬於我的東西的上頭
- 土地衍伸的領空和地下資源
- 照射在土地上的陽光
- 作品和改編作品的權利
- 小說和小說改編的戲劇
- 文化挪用
- 挪用者使用了某些附屬在其他文化下的衍生品
- 附屬物原則容易與其他所有權原則衝突
- 野菜採集者 vs 地主
- 尋寶者 vs 地主
- 附屬物原則的優劣
- 簡單, 管理成本低
- 將新資源給予物主, 可能導致財富集中, 富人更富
- 勞動而開發新資源的人, 卻無法得到所有權
- 以事前主義的角度, 獎勵勞力原則可以鼓勵更多勞力投入至新資源開發.
- 規則僵固
- 資源充沛時設定的所有權規則, 不適用在資源變得稀缺時
- 好比地下水, 風, 陽光, 石油等.
- 當環境變化, 或科技的影響, 讓資源不再充沛時, 容易陷入公地悲劇
- 滑坡理論常常成為僵固規則的辯護
- "訂定資源使用規則, 無疑剝奪之前屬於人民的權利, 相當於財產權的侵害"
- 一般來說, "要讓社會往哪走" 比起 "保護現有者"可以帶來更好的所有權規則
- 讓資源能做高價值的使用
- 國際上的附屬物所有權:經濟海域, 人工島嶼
- 我們的身體不屬於自己
- 自我所有權 : 它是我的, 因為它來自我的身體
- 能擁有而不被擁有
- 能擁有:和他人同等的權利
- 不被擁有: 不為他人奴隸
- 自我所有權不具備普遍性, 法律或社會契約上, 不同種族和性別的所有權並不相等
- 美國的"白人社區"
- 女性在婚後的強迫改姓
- 身體所有權的爭議
- 這些所有權是否能轉移? 在什麼規則下能轉移
- 器官捐贈/血漿販售
- 極化的管理規則並不恰當
- 完全禁止, 無疑阻礙了人類進步的可能性, 也放棄了提高人類幸福的機會
- 完全開放, 會讓強勢對弱勢更能進行剝削, 也破壞普遍認知的人性尊嚴
- 執起兩端, 取其中庸, 引入嚴密監管和保護的交易方式可能更適合
- 好比當今的器官捐贈制度
- 當新的所有權出現, 進行類推時, 應該考慮到差異性
- 以人類推腎臟, 但是腎臟沒有個性也不會獨立思考, 因此不能像人口買賣那樣完全禁止
- 以頭髮類推腎臟, 但是腎臟不像頭髮會再生, 因此不能像頭髮買賣那樣完全開放.
- 細胞/基因擁有權的爭議,
- 科學家利用某個病患的細胞, 開發出新的產品, 所有權該如何分配?
- 事前主義和事後主義的考量
- 事前主義: 讓利潤分給科學家, 有助於獎勵開發
- 事後主義: 利潤的產生仰賴細胞提供者, 但這樣可能會讓科學家停止開發
- 實務上, 更適合的選項是取中間, 讓科學家可以透過可預計的成本進行開發
- 患者既非奴隸也非暴君.
- 身體生產力所有權的爭議
- 子宮出租/賣淫/競業條款
- 溫柔的人很少承受地土
- 家庭規則:它在我的, 因為它在我們家中
- 繼承制度
- 家族財產分配給所有繼承人
- 公平, 但是當數代過去, 隨著繼承人數量上升, 繼承人彼此關係疏離, 難以達成有效合作機制
- 細瑣分割的行政成本過高, 不合效應
- 過度分散的財產, 對繼承人的價值下降
- 給予外來的投機者侵占家族財產的機會
- 土地分割時, 最後以低價拍賣給外人而喪失家族土地
- 限嗣繼承/長子繼承
- 限嗣繼承:家主以監護人的身分控制家族財產, 家主不允許將任何一部分出售或立遺屬轉移給他人
- 長子繼承:只有單一的繼承人可以繼承財富
- 這種繼承方式可以確保家族長久富裕, 但是懲罰所有其他非繼承人
- 現代法律多數廢止這種繼承制度
- 信託繼承
- 信託將所有權和實際利益分開
- 原本信託的效力, 會因為禁止永續原則而終止
- 但如今此原則已經失效, 信託可以永久存續
- 甚至, 現代信託允許委託人同時是受益人, 將自己的財產信託給自己
- 財產由受託人擁有和管理, 所以不受債權人影響
- 財產收益屬於受益人, 也就是自己
- 這造成稅收減損與公共利益受損
- 所有權的未來世界
- 六種所有權主張
- 先佔先贏
- 實質佔有
- 勞力獲取
- 附屬物
- 自我所有權
- 家族所有權
- 所有權設計工具
- 事前主義 / 事後主義
- 事前主義: 著重對未來影響
- 事後主義: 著重當下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 規則 / 準則
- 規則給予詳細邊界, 而準則只提供籠統方向
- 排除與治理
- 排除:如果它是我的, 它就不是你的
- 治理:一群希望一起合作的人找到成功達到目標的規則
- 基準設定
- 所有權歸屬的標準
- 自由共有
- 由一群人共同合作且擁有的財富
- 新出現的所有權
- 當原先充沛的資源, 隨著科技和人口發展, 變得拮据時, 因應的新所有權概念
- 用以避免公有地悲劇
- 魚權, 碳權, 乃至生態系統
- 均需仰賴足夠強力的主管機關
- 因為新的媒體性質, 而被限縮的所有權
- 完全擁有的紙本書轉變成只擁有限縮閱讀權的電子書
- 更零碎且分散的所有權
- 共享經濟
2024年3月9日 星期六
SÉZANNE
- 48 個月熟成康泰泡芙
酥脆外皮搭配濃郁起司。
- 北海道干貝配辣根和芥末油
辣根小球與芥末些許的變化增添層次,這道喜歡。
- 浸泡在黃酒中的島蝦
- 海蜇皮配橄欖油和鯷魚
- 用雞腿和醬油慢燉的肥肝
肥肝遇上醬油,精彩的結合,滑如凝脂的肥肝,醬油鹹香的雞肉晶凍,中西不同闡釋的的軟滑與鮮味,非常喜歡。
- 山口縣甘鯛配新蔥和酒粕
甘鯛立麟處理,熟度恰當,肉質細嫩,酒粕的風味有趣。
- 羊肚菌, 野韭菜和牡丹海老
好大,羊肚菌鮮香,內嵌的蝦肉增添肉味,野韭菜的清香豐富了香氣,是一道中西合璧的料理,這道喜歡。
- 厚岸牡蠣配白蘆筍和琉璃苣
牡蠣修剪過,留下純粹的美好風味,在這基礎上,添加上了白蘆筍和香草等的氣息,有種再吃"另一種食物"的體驗感,非常喜歡。
- 愛知縣恵鴨配里芋和紅酒醬
中規中矩好吃的禽肉,里芋軟糯
料理風格如同相機,精確地從食材中裁切出屬於主廚色彩的一張景色。
融合了亞洲與和風的法國料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