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國 - 柏拉圖
- 一個人活著最好的方式是什麼?
- 做正確的事情, 近乎正義
- 理想國的三階級與四個特質
- 衛士 - 統治者
- 呼應靈魂中的理性
- 理性為整體利益做計劃, 用最佳方式達成目的
- 代表智慧的特質
- 為了整體利益, 做出聰明的決定
- 衛士 - 助手
- 呼應靈魂中的精神
- 人格中提供行為情緒與動機的部分, 好比是憤怒/義憤等
- 淬鍊過的精神, 是勇氣與膽量的來源
- 代表勇氣的特質, 受訓而能無畏地保衛國家
- 勞工
- 呼應靈魂中的慾望
- 對食物, 飲料, 性等事物的慾望
- 慾望可以對抗理性
- 自律來自三個階級的和諧,
- 多數人難以控制其自身慾望, 在理性的統治下得以克制
- 所謂正義, 是每個階級各司其職
- 國家 = 放大版的個人
- 人由統治者, 助手, 勞工三階級構成
- 智慧的人, 會在理性支配下做決定
- 勇敢的人, 得到來自精神的動機而行動
- 自律的人, 遵循理性的指示, 控制欲望
- 正義的人, 在靈魂各部分和諧時行動
- 個人的正義, 是一種精神上的和諧
- 理型世界與日常世界
- 理型世界永恆不變, 日常世界一直變化.
- 抽象事物和具體事物在理型世界有著唯一不變的存在
- 在日常世界的, 僅是理型的不完美複製品
- 理型世界有床的理型, 現實世界只有床的不完美複製品
- 大半人滿足於表象世界, 只有哲學家能體驗事務的真實面, 獲得真正的知識
- 尼各馬科倫理學 - 亞里斯多德
- Eudaimonia, 快樂的人生
- 所有人類都想要追求Eudamimon
- 讓人生過得更好, 更長期興盛
- "為何追求Eudaimon?"是沒有意義的
- 想要金錢因為要購買昂貴衣服
- 購買昂貴衣服是因為想吸引對象
- 想吸引對象, 是因為相信有了對象, 能讓人生過得更好
- Eudaimon 是一種目的, 是一種本身就能帶來歡愉的活動
- 注重結果, 人生結尾, 甚至死後局勢的發展, 都影響一個人的Eudaimonia評斷
- 快樂的一天不能保證快樂的一生,
- 反對只想享受飲食男女歡愉
- 沒有教條, 有彈性
- 並非將普遍規則應用到特定例子, 而是調整行為, 適應特定環境
- 人類的特有功能是理性和思維, 人類的優越性透過理性活動達成.
- 美德
- 單指性格的優越性, 不包含關心他人利益 ,分成道德性和知性
- 道德性美德
- 透過個人非理性元素形塑而來, 再強化的訓練下成為一種習慣, 好比節制
- 知性的美德, 透過理性元素形塑而來, 好比智能
- 美德落在兩種極端之間
- 缺乏勇氣是懦弱, 過多勇氣是魯莽
- 謙遜介於無恥和羞怯之間
- Akrasia 意志薄弱
- 個體屈服立即的歡愉, 而不是用有助於長期興盛的方式行事
- 哲學的慰藉 - 波愛修斯
- 哲學以女性的形象, 出現在臨刑的作者前
- 哲學思維帶領人, 遠離具誤導性的表象世界, 導向對實在的真實經驗
- 真實快樂來自哲學省思, 而非名譽/幸運/樂趣
- 命運本質變化無常
- 幸運以快樂的錯覺愚弄人, 誘使他們自覺已達幸福.
- 橫逆教導人脆弱與真實, 走向善的真正道路
- 相信自由意志, 而非決定論
- 君王論 - 馬基維利
- 成功的君王需要學習何為不善, 在必要的時候採取迅速, 殘酷, 不善的行為.
- 君王的信條跟傳統道德不同
- 人類本性
- 人類是以可預測的惡劣方式來行動
- 人類非常善變, 不要信任他們會遵守承諾
- 受人愛戴不是種可靠的權力來源.
- 人會因為個人利益, 切斷感激造成的羈絆
- 如果只能從受人愛戴和恐懼中擇一, 選擇後者
- 不注重人權, 在為了更高的共同的善時, 可以犧牲道德.
- 人生有一半受制於無法控制的隨機事件
- 預警可以減低損害ㄝ, 命運偏愛大膽的人
- Virtu
- 迅速有效地作出任何鞏固國家安全, 保障國家持續繁榮的事情
- 虛假的承諾/謀殺都是選項
- 隨筆記 - 蒙田
- 發明essai這種文體
- 用途是探索觀念, 而非對結論和證據做評估
- 取經古代作者, 誠實探索此刻
- 懷疑主義
- 蒙田擁護確定性的缺乏
- 我知道什麼?
- 斯多葛主義
- 個人能決定如何看待發生在自身上的不幸
- 一個真的哲學家, 可以從多數人感到痛苦的狀況下抽離出來, 保持內心平靜
- 最大的測驗:如何面對死亡
- 沉思錄 - 笛卡兒
- 消除思考中的錯誤, 發現獲致真實信念的原則
- 知識論, 確立知識的極限
- 先拋棄所有先前信念, 再用最嚴格的審核, 把符合的信念加回來
- 笛卡兒式懷疑
- 人應該只相信自己完全確定為真的事情
- 只要一絲懷疑, 該信念就有可能是偽, 不足以為思想基石
- 最強的懷疑:有個強大又滿懷惡意的魔鬼, 一直操縱我們經驗和理解的事物
- 在這懷疑下, 人甚至無法確信2+1=3
- 信念基石重建的第一步:我思
- 每次我表達, 或是在心裡構思著 "我是, 我存在的時候", 這句話必然為真
- 惡魔無法欺騙"我"的存在
- 即使思緒是錯的, 思緒仍證明著思想者的存在,
- 笛卡兒二元論
- 思緒只能證明心, 不能證明身體的存在.
- 理性主義
- 對一個實體, 以感官獲取的資訊, 存在變化的可能性
- 理解實體本質, 牽扯到超越感官經驗的判斷
- 是什麼讓它是這個實體, 而非其他東西?
- 超越感官的判斷, 亦是一種思維, 佐證了思考者的存在
- 藉由理性獲得關於世界本質的知識
- 對比的經驗主義:知識透過感官獲得.
- 信念基石重建:神
- 標記論證
- 無中生有並不可能, 所以所以思考, 從內心追溯, 必定來自某處
- 而任何結果的真實度, 一定和其原因一樣多
- 我心中有神的觀念, 原因被推定為神
- 我心中對神的觀念: 善意的存在, 不會系統性的欺騙人類
- 由此推得
- 神存在, 且不是騙子
- 我們清楚明確覺察到的事物, 都一定是真的
- 這個循環論證被稱為笛卡兒循環.
- 存有論驗證
- 屬於先驗論證
- 神的概念: 完美存在物,
- 如果神不存在, 那它不是最完美的存在物
- 類似邏輯詐術
- 存在是完美的特質之一, 所以神存在
- 巨靈論 - 霍布斯
- 核心論證:為什麼個體同意受強大統治者的支配, 是種合理的作法
- 強大統治者可以是個人或議會
- 每個人接受社會契約, 許諾遵守法律, 以自然權力交換保護.
- 自然狀態
- 個體彼此對抗的永恆戰爭狀態
- 個體皆有權得到他們有能力取得, 且執續佔據的東西
- 沒有最高權力來執行法律
- 沒有道德和正義的概念
- 沒有合作關係
- 缺乏遵守承諾的誘因
- 類似囚徒困境, 打破承諾可以獲利
- 自然法
- 在自然狀態下, 運用理性而來的法律
- 只要有可能就尋求和平
- 在其他人準備採取相同作法的時候, 放棄個體在自然狀態下擁有的權力
- 換言之, 自由的交換
- 社會契約
- 把自由讓給強大的統治者, 放棄自然權利以交換保護
- 統治者
- 統治者擁有執行任何許諾的力量
- 提供守諾的誘因
- 倫理學 - 史賓諾沙
- 書名:以幾何方法證明的倫理學
- 仿效歐幾里得, 從前提出發, 經過邏輯的推導出無可改變的結論
- 實際上, 沒有幾何學的純粹性.
- 神與泛神論
- 一元論: 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實體
- 泛神論: 這個實體就是神
- 一切存在之物都以某種方式存在於神之中
- 神沒有創造自然, 神就是自然
- 非人格神
- 心與物
- 思想與延展, 只是神無限屬性中的兩個
- 思想, 對應到心
- 延展, 佔據物理空間的能力, 對應到物
- 心靈和物質是同一個東西無可分離的兩個面向
- 自由與人性枷鎖
- 所有行動都被前因所決定, 而前因被更早的前因所決定
- 但人可以從激情的奴役中脫離出來
- 了解行為真正的起因, 從而內化決定的起因
- 而出於內在而非外在的行動, 是唯一可得的自由
- 人類悟性論 - 洛克
- 探討知識論: 人類知識的起源和限制
- 主張沒有先天原則, 全部觀念來自後天經驗
- 觀念表示任何人想到的任何東西
- 包含感官從外在世界接觸到的資訊, 和反思推論時所產生的觀念
- 物體的初性與次性
- 初性和物體不可分離
- 物體本身獨立於觀察者外的性質
- 次性是製造出觀念的力量
- 性質+情境+感官產生的結果
- 人格同一
- 人格是思考的知性存在, 有理性也能夠反省.
- 記憶, 以及持續體認到對自己過去行動有責任, 是人格統一的條件
- 語言
- 字詞是觀念的符號, 表示出觀念, 來自於經驗
- 字詞的數量比事物要少很多
- 政府論之二 - 洛克
- 嘗試建立基本人權
- 為什麼我們應該尊從統治者? 在什麼情況下, 我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反抗?
- 自然狀態與自然律
- 如同巨靈論, 探討自然狀態
- 相較巨靈論的純粹競爭, 洛克主張人天生受到自然律的束縛
- 自然律
- 自然律是神授的律法, 任何人都能藉反省發現
- 個體是自由且平等的, 這自由不等同放縱, 不能傷害自身也不能傷害他人
- 個體會懲罰違反自然律的行為
- 所有權
- 人在自然狀態下的基本權利之一
- 包含土地/建築/財務/自己, 擁有自由使用這些物件的權力, 只要不違反自然律
- 自然律懲罰獲得超出實際用量的行為:過多的食糧終會腐敗
- 透過金錢制度, 所有權得以轉換型態, 存續期間延續
- 個人可以積聚大量的所有權, 這造就無法避免的實質不平等.
- 公民社會
- 來自對保護的需求, 保護生命, 自由和所有權
- 放棄在自然狀態下擁有的某項權利, 換得安全保障
- 特別是放棄懲罰違反自然律行為的權利
- 將此權力集中在在某群人手中, 並以法制加以控管
- 叛亂
- 政府是一個受到信託的位置, 在喪失信任時, 人民的責任同時取消.
- 人類理解研究 - 休謨
- 觀念的起源
- 感知 : 所有經驗的內容
- 印象: 從感官或是喜愛,贈恨, 欲求的任何事物中, 所得到的經驗
- 印象屬於當下, 活躍而鮮明
- 觀念: 印象的副本, 回憶或用想像力時的思想對像
- 所有觀念都來自印象, 所以不存在先天知識
- 複雜觀念可以拆分成簡單觀念, 不同來源的簡單觀念可以建構出另一個複雜觀念
- 受爭議之處
- 觀念的聯想
- 思緒到下一個思緒的連結類型
- 相似性 : 睹物思人
- 連續性 : 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
- 因果性 : 若A則B, AB 兩觀念會互相聯繫
- 因果關係
- 來自對經驗的歸納, 也就是對自然界規律性的假設
- 對於因果知識的假定:
- 如果兩件事情總是一起被發現, 其中一個發生先於另一個, 我們會稱第一個為起因, 第二個為結果
- 奇蹟
- 明智的人在面對任何議題, 都會按照提供證據的多寡, 來決定相信程度
- 自然宗教對話錄 - 休謨
- 以對話方式, 懷疑神的屬性
- 設計論證
- 又名後天論證, 一種由經驗而來的論證
- 藉由自然界證明, 有個全善全能的神存在
- 自然界許多面相, 複雜程度好比透過縝密設計
- 由此推論, 自然界由一個有智慧的創造者設計出來
- 此創造者的智慧和作品的程度相當, 所以得到神存在, 全能且全善的結論
- 批評
- 設計論基於將自然世界和人造物的類比, 而此類比薄弱
- 檢視一個屋子, 從其結構, 我可以推論出房子由智慧體設計
- 這仰賴過去經驗, 我們知道建築師曾經設計出房子, 帶來類似的結果
- 但把這類比放大到宇宙, 缺乏這過去經驗當基礎, 類比薄弱.
- 硬是要套用類比, 由於已知的房子的設計者非完美, 並非全善也非唯一
- 結論應當是: 宇宙是由一群智慧體創造.
- 另一個質疑點:善意的神怎麼可能會設計出一個充滿苦難的世界?
- 第一因論證
- 任何存在之物, 必然有個解釋其存在的前因
- 無限回溯因果鍊, 要不是無窮迴圈, 要不存在一個沒有起因的必然存在之物
- 一切的第一因, 不一定是基督教傳統的神, 甚至可能是人類理性無法理解之物.
- 社會契約論 - 盧梭
- 兩大觀念, 用以解釋合法權威的源頭與限制.
- 人生而自由, 然後卻處處受到束縛
- 那些無法為了國家整體利益而行動的人, 應該"被迫自由"
- 社會契約論
- 社會契約, 提供生命和財產的保護, 這誘因讓個人同心協力, 形成國家
- 放棄天然自由, 換取契約自由.
- 普遍意識
- 作為團結個體的國家, 以共同的善為目標, 形成普遍意志
- 並非個人意志的累積, 而是追求整體考量下的善
- 沒有人想繳稅, 但是國家需要資源, 普遍意識是要繳稅.
- 普遍意志被視為更優越的自我, 在此前提, 個體的自私意志應當臣服普遍意志
- 制度法律
- 國家的長治久安, 仰賴建構方式本質, 即良好的法律
- 統治者是積極追求普遍意識的人
- 立法者應當和統治者分離, 避免私利誘惑.
- 政府完全是行政上的角色, 執行統治者的普遍政策
- 三種政府
- 完全民主
- 受限於物理限制, 只能在小群體中達成
- 貴族政體
- 自然式貴族 : 純樸社會的大家長們
- 選舉式貴族: 代議政治
- 世襲世貴族: 傳統的貴族
- 君主
- 純粹理性批評 - 康德
- 知識需要感官經驗和感官者所提供的概念, 少了任何一方則無用
- 先驗/綜合
- 先驗: 不用依靠經驗, 就已知為真的知識
- 綜合: 不是從定義上為真
- 先驗分析 : 不依靠經驗, 且定義上為真
- 所有狗都是動物
- 綜合經驗 : 需要經驗才知道知道真偽
- 所以的狗都喜歡散步
- 綜合先驗 : 必然為真, 但是與經驗無關的判斷句
- 數學的推演結果, 1+1=2
- 表現與物自身
- 無疑, 人只能在現象/表象世界裡生活
- 感知者將因果關係, 時間關係, 空間關係等加在所有經驗上
- 少了概念的直觀是盲目的
- 直觀:未經處裡的感官資料, 心靈的感性
- 概念:辨認直觀, 分類並理解經驗的規則, 心靈的悟性
- 知識仰賴感性和悟性的合作而成
- 範疇與直觀的形式
- 直觀的形式 : 空間/時間
- 範疇 :先驗的概念
- 量的範疇: 單一性, 多數性, 全體性
- 質的範疇: 實在性, 否定性, 限制性
- 關係的範疇: 依存性與自存性, 原因性與從屬性, 協同性
- 模態的範疇: 可能性/不可能性, 存有/非有, 必然性/偶然性
- 意識主體感知經驗時, 會套上時空以及範疇來解讀.
- 先驗演繹
- 道德形上學的基礎 - 康德
- 一個行為的道德性不是由後果來決定, 只決定於背後的意圖
- 道德不是客觀, 而是能普遍的套用在所有理性生物上
- 善意
- 好意是無條件為善的
- 屬性需要好意, 才能保證是好的
- 惡的勇氣
- 義務與傾向
- 道德的動機是義務感, 而不是傾向
- 依據同情心傾向的行為不具備道德價值
- 格準
- 刺激行動的潛藏原則
- 同樣的行為可以來自不同的格準
- "總是說實話"和"總是說實話, 除非你確定說謊能過關"都能導致人說實話
- 但前面的準則才合乎道德
- 定言律令/假言律令
- 假言律令有前提, 定言律令沒有
- 所有的道德行動, 都基於基本的定言律令, 這種定言律令存在法則
- 法則一:普遍道德
- 只遵循你能夠決意要求應該變成普遍法則的格準
- 一個真正的道德格準, 具備普遍化屬性 : 在類似情境下適用於所每個人
- 法則二:把人視為目的
- 行動時總把別人跟你自己當成目的, 永遠不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 人的權利 - 佩恩
- 無論承諾有多真摯, 沒有人有能耐, 用一個諾言束縛後代
- 每個接續的世代, 都必須決定自己想要怎麼樣被治理, 死人不能為活人決定這種重要問題
- 法律的力量衍生自活人的同意, 而不是由已死祖先的承諾而來
-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 叔本華
- 經驗只能從感知中的意識觀點出發, 沒有直接管道接觸現實其下的本質
- 類似康德, 將接觸到的經驗世界, 和物自身潛藏的現實, 本體界, 作出區別
- 對應的術語是表象的世界和意志的世界
- 意志的世界
- 意志的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物體, 個體化原則不適用
- 把實在分成特定物體的原則
- 人可以透過觀察自己的意志, 接觸到意志的世界
- 好比移動身體的意志
- 這邊的意志不是智慧
- 藝術
- 藝術家可以透過作品, 接露特定事物的理型給欣賞者
- 接觸藝術, 即接觸到事物的理型, 即意志的世界的知識
- 另一方面, 欣賞藝術可以讓人脫離意欲的折磨
- 音樂被視為意志本身的一個副本
- 自由意志
- 表象世界受到因果等決定, "得以自由行動"只是種錯覺
- 意志層面上, 人是自由的
- 禁慾主義
- 類似佛教, 禁慾而消滅欲望, 抑制住意志(無我), 藉此逃離苦難
- 論自由 - 彌爾
- 自由原則/傷害原則
- 阻止自由的唯一理由:對其他人的潛在傷害
- 不包含對自身的傷害
- 不適用於無法對自身決定負責的人
- 受到效應主義的影響
- 效應主義:任何情境下的正確決定, 由結果的價值來判定
- 人類的福祉是唯一的內在價值, 其他一切有價值的東西, 都是帶來人類幸福的工具價值
- 個人有自由去追求有興趣的事物, 將讓整個社會會獲益
- 經驗主義的影響
- 發現真理的道路來自實驗
- 自由原則允許"生活實驗"
- 言論自由
- 思想, 言論和寫作只有在明確有煽動暴力風險時, 才要受到審查
- 容許其他人有牴觸我們的自由, 是對自身判斷有信心的主要方式
- 效益主義 - 彌爾
- 邊沁的效益主義
- 道德正確的行為就是傾向讓整體快樂最大化的那一個
- 讓樂趣這種狀態在世界上越多越好
- 彌爾的效益主義
- 高等樂趣與低等樂趣
- 做個不滿足的人好過一隻滿足的朱
- 知性的快樂, 比獸性的身體樂趣更有價值
- 非此即彼 - 齊克果
- 核心關鍵:我們應該怎麼活
- 書中提供兩條根本上不同的生活方式:美學式和倫理式的
- 虛構角色並以角色的聲音寫作, 從想像人物的內在出發, 來論述觀點
- 此 - 美學式的人生方法
- 把人生置於外在事件和情境的反覆無常中
- 仰賴世界的種種面向來刺激
- 核心是對感官樂趣的快樂主義式追求
- 不限於滿足身體獸性, 亦包含知性唯美主義者精緻的追求樂趣過程
- 藝術品/美的凝視/甚至是行使權力的愉悅
- 輪作
- 一種在無止盡追求樂趣的過程中, 提高新鮮感的行為
- 藉由改變, 追求新鮮與刺激
- 獨斷地轉換觀點, 改變對任何事情的態度
- 誘惑者日記
- "此"篇中的中篇小說
- 又或者的目標是讓某個特定年輕女子愛上他, 然後收回所有情感
- 不單純是肉體滿足, 而是精神上的虐待行為
- 倫理式的人生方法
- 從內在得到動機
- 不單純學習一組規則並遵守., 而是讓自己轉變, 成為某個選擇與義務正好相符的人
- 個人解讀, 內化規則精神, 從心所欲, 不踰矩
- 存在主義
- 自由來自選擇與責任
- 德意志意識形態, 第一部 - 馬克思與恩格斯
- 我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們, 是我們在自身時代的社經位置所造成的結果
- 與原料, 生產手段的關係, 形塑的我們的生活與思想
- 歷史唯物主義
- 歷史的唯物主義概念, 主張物質環境條件造就出人
- 唯物性:人沒有不變的本性, 大幅受到所在的物質環境條件
- 如何生存/如何創造財富
- 歷史性:物質環境條件隨時間而變
- 蒸汽機的發明使得人力解放, 廢除奴隸制度
- 勞力分配
- 複雜的社會需要精細的勞力分工
- 資本主義經濟的的極端分工特色,對人類生活面貌有著負面影響
- 工作有了貴賤, 取代性高的工作, 負責被指揮的工作, 達到滿意生存狀態的機率低
- 主張以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擔當好幾種工作的方式, 來替代這種勞力分配
- 意識形態
- 宗教, 道德與形上學都是人和物質關係的產物
- 意識形態, 被指涉屬於特定經濟社會體系副產品的概念
- 被意識形態掌握的人, 把自己的思想看為純粹思想的結果
- 而實際上, 其思想是階級利益的產物
- 革命
- 改變人民觀念的方法, 就是改變激發這些觀念的物質生產體系
- 超越善惡 - 尼采
- 任何對於真理有興趣的人, 都會站在簡化黑白二分的善惡道德領域之外, 並認清道德真正是什麼樣子
- 道德是基本生命力, 權力意志的表述
- 來自殘酷與凌駕他人的慾望, 而非同情與普世的愛
- 權力意志
- 權力意志是驅使所有人的基本生命力量
- 強凌弱是生命的根本特徵
- 哲學家的偏見
- 哲學家對理性的力量懷抱錯誤的信心
- 康德的道德哲學是其慾望的抽象畫
- 史賓諾莎的道德哲學, 掩飾其高度個人化的道德承諾
- 真理
- "真理比表象重要"亦為偏見
- 表面的虛假可能是生存的先決條件
- 觀點主義: 真理永遠只從特定觀點出發看到的真理
- 無意識的驅力
- 前道德階段 - 重要的是結果
- 道德階段 - 強調的是意圖
- 超道德階段 - 超越善惡, 行動的價值來源無意識而非有意識的動機
- 宗教是精神官能症
- 道德系譜學 - 尼采
- 從基督教傳統繼承下來的道德概念, 現在已經過時
- 系譜學
- 以透過字義變遷史的方式, 追蹤特定概念的源頭
- 追蹤"善", "罪咎"等字源的起始
- 善與惡 好與壞
- 善/好的詞彙, 起源於貴族, 貴族用善/好敘述自身, 以做出人我區別.
- 貴族的行為就是好的, 無法遵從貴族的行為就是壞的
- Ressentiment
- 受壓配者感受到的情緒, 一種無力直接反抗壓迫的人所進行的想像式復仇
- 從道德觀上做反抗, 改將貴族的行為定義成壞的, 貧民的行為才是好的
- 同情和無私成為"好"的, 基於權力與戰士的精神特質則改成"壞"的
- 良心
- 悔意是造成現代人類負擔的罪惡感
- 罪惡感的精神起源是受挫的本能
- 人類本能從充滿力量的行動中取樂, 尤其是靠施加他人痛苦
- 社會化壓抑人類對他人施暴的慾望, 慾望轉向內在, 施暴折磨自己
- 禁慾主義
- 自我克制是沒有權力的人的最後手段
- 無法對世界造成影響, 將意欲轉向自身, 透過自我折磨-禁欲.來達成施暴欲望
- 哲學問題 - 羅素
- 什麼是哲學?
- 哲學提出深刻的問題, 探討安逸的假設表面下面, 更奇特的世界
- 哲學為我們不怎麼確定的信念, 排出先後順序, 並對這些信念的方式提供動見
- 哲學的價值在於肯定不確定性
- 讓人質疑自己的信念, 從習俗中解放.
- 表象與現實
- 知識仰賴, 建立於直覺性信念
- 物體獨立於我們而存在, 並且和他們的表象不同
- 親知的知識和描述的知識
- 親知的知識是所有知識的基礎, 描述的知識仰賴親知的知識而存
- 語言, 真理與邏輯 - 艾耶爾
- 驗證原則, 一種廢話震測器, 邏輯實證學派證實原則
- 廢話:在真假之外, 存在一種不真不假, 毫無意義的陳述
- 證實原則
- 這句話從定義上就為真嗎?
- 所有的男人都是動物
- 有意義, 為真
- 這句話在原則上是可以證實的嗎?
- 月球是由奶油起司構成
- 有意義, 為假
- 這兩者皆否, 則為沒意義的陳述
- 按照其定義, 這原則屬於沒有意義的陳述.
- 可證實性的強弱定義
- 強定義:一句陳述要有意義, 必須有決定性的證據
- 普遍經驗性陳述不會有決定性證據
- 弱定義:一句經驗陳述要有意義, 只要某些能夠決定這些話的切題觀察.
- 形上學
- 形上學的陳述普遍不符合證實原則
- 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
- 哲學
- 哲學不是經驗性的學科, 用意是釐清概念定義的涵義
- 研究語言, 而非語言描述之物
- 歸納問題與證實原則
- 歸納問題: 由過往觀察為基礎, 普遍化而來的推論, 在將來也會有效
- 這句話從定義上就為真嗎?
- 這樣會假定事實性的結論, 可以從定義的陳述中導出.
- 這句話在原則上是可以證實的嗎?
- 如果想用經驗去證實歸納問題, 會陷入循環論證
- 因此此陳述無異議
- 數學陳述從定義上為真
- 倫理學
- 關於對錯的判斷, 大多只是情緒表達
- 倫理哲學的四類形陳述
- 倫理學詞彙的定義
- 責任的定義
- 定義上為真的陳述, 有意義
- 道德現象和其成因的描述
- 良心譴責的痛苦如何影響宗教形式
- 可以證實, 有意義, 屬於科學範疇
- 訴諸道德價值的勸戒
- 人要信守承諾
- 沒意義的陳述
- 實際的道德判斷
- 折磨是一種道德上的惡
- 一樣沒有意義, 跟上述一樣只是種情緒的主張
- 宗教
- 神存在一樣是個沒意義的陳述
- 藝術原理 - 柯靈烏
- 真正的藝術牽涉到一個特定種類的情緒表達
- 藝術的技巧論
- 技巧論將藝術當作一種工藝
- 藝術家把藝術組成成分, 轉成符合預想藍圖的元素
- 畫家把畫布和顏料, 塑形成藝術品
- 這種工藝不是藝術的精髓
- 轉換物料成預想物品的過程不是藝術
- 名不符實的藝術
- 巫術藝術
- 為了激發情緒的產生, 用社交上合宜的方式宣洩情緒的一種手段
- 宗教藝術, 國歌等
- 具備工具價值, 和真正的藝術不同
- 娛樂藝術
- 只為了娛樂觀眾的藝術, 具腐化效果
- 刺激特定種類的情緒反應, 笑聲, 樂趣或愉悅
- 真正的藝術
- 藉由表達情緒來釐清情緒, 一種自我理解
- 創造一個藝術品的過程, 是去萃取一個勉強被理解的感受, 可能牽扯到一種媒介(顏料), 過程中, 藝術家弄清那個感受, 表達出情緒.
- 也可以視為將潛意識的某種東西, 帶到意識層面的過程
- 體驗藝術, 即經歷藝術家創造作品的情緒
- 存在與虛無 - 沙特
- 意識在他的存在之中, 是其所不是, 同時又是其所是
- 是其所不是, 人類的超越性
- 是其所是, 人類的事實性
- 存在
- 自為的存在
- 意識的存在, 即人類體驗到的自我存在
- 自在的存在
- 無意識的存在, 好比一顆石頭
- 虛無
- 意識的特徵, 是其從來都不只是它自己
- 意識有能力, 看出有什麼不見的能力
- 不單純是物理上的缺席, 亦可指看出事物的未完成, 即可能性
- 自由
- 人有其不能選擇的面向, 何時出生, 父母是誰, 這屬於存在的事實性
- 意識是空虛的, 並沒有決定人類該選擇, 人可以自由選擇面對這些面向的態度
- 人有自由意志, 但有可能受到錯誤信念的欺詐
- 錯誤信念
- 針對自己的謊言, 選擇欺騙自己, 作為對自由的逃避
- 錯誤信念來由自人類同時擁有的超越性和事實性
- 拒絕自己的事實性, 把自己想成完全和自己的身體不同
- 好比維持自欺, 為欲望找理由的男女
- 拒絕自己的超越性, 假裝自己是個自在的存在
- 好比帶上面具, 充滿儀式的職業侍者.
- 錯誤信念並不來自佛洛伊德式的無意識動機
- 其他的有為存在
- 當自我查覺到其它有為存在時, 會衝擊自我意識
- 當感受到自我被觀察時, 覺察到自己是客體, 是被另一個意識觀看的物體, 自我的自由離開了
- 被觀看的羞恥感, 榮譽感等
- 在愛之中, 自由也有逃離我們的危險.
- 死亡移除了我的超越性, 奪走我所有的可能性
- 存在主義精神分析
- 個人完全為自己的存在選擇, 負起完全的責任
- 人不單純是社會和基因的產物, 而是選擇的產物, 選擇讓我們成為人類.
- 存在主義與人本主義 - 沙特
- 你是自由的, 所以去選擇吧, 而你的選擇, 造就了你的一切
- 存在先於本質
- 人選擇自己成為什麼人
- 沒有所謂的本性
- 先存在, 然後行動, 成為意欲的模樣
- 同時, 人要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而負責
- 人本主義
- 人類優先, 人類置於世事核心, 而非神
- 道德來源於人類的選擇, 而非神.
- 遺棄, 憤懣, 絕望
- 遺棄
- 沒有神來為我們道德抉擇背書, 沒有神來確保救贖
- 人必須孤獨, 主觀地做出道德決斷
- 憤懣
- 反決定論, 人類基本上是自由的, 這是人類的核心
- 人要為自己所是的一切負責, 要為選擇的情緒負責
- 人在進行選擇時, 以"為全人類做決定的立法者的身分"而行動
- 呼應康德的道德普世性, 人必須做出對每個人都最好的選擇
- 的
- 絕望
- 人可以欲求任何事物, 但不必然可以取得所欲求之物
- 外物可以阻止我達成目標
-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 波普
- 波普式的科學哲學
- 反證論, 將科學視為唯一連串的推測和駁斥
- 藉由批評舊假說, 以建立新的假說, 漸進修改來產稱進步
- 政治哲學
- 類似其科學哲學, 需要一個以批評對抗現狀為基礎的模型
- 民主政體容許合理批判性辯論, 成為適當的開放性社會
- 開放社會
- 允許質疑, 拒絕因承襲傳統而握有權力的人
- 政策接受批評並允許被廢止
- 注重理性, 開放, 自由
- 對柏拉圖的批判
- 反對其金銀銅的階層與極權思想
- 黑格爾的歷史主義
- 歷史主義認為歷史有種可預測又無可避免的前進路線, 但造就極權主義的決定論思維
- 馬克思
- 馬克思採用歷史主義, 相信資本主義將面臨崩壞和階級鬥爭, 而政治活動可以讓這種崩壞平順的發生, 波普認為馬可斯找到的是錯誤的答案.
- 哲學研究 - 維根斯坦
- 對於無法談論之事, 就必須保持沉默
- 在生活中大多數重要的事, 都處於能夠有意義談論的領域之外
- 哲學的本質
- 哲學的問題是在語言放假去的時候冒出來的, 哲學檢視理解力接觸語言極限的問題
- 語言, 作為用法的意義
- 文字的意義是由用途, 而不是文字指設的東西所賦予
- 語言沒有潛在的本質或共同的起源, 而受限於人們的運用方式
- 中文中, 槍的意義變化,
- 私人語言論證
- 私人語言: 一個人據稱是個人私密性的經驗, 無共享性
- 因為無共享性, 個人是驗證私人語言的唯一準則, 但缺乏公正準則, 反而讓詞彙的正確性失去意義
- 你的痛和我的痛可能在本質不同
- 但在語言上, 我們使用遵循同樣的公用準則, "被打的時候說痛", 從而以運用面建構出"痛"的意義
- 甚至, 我的兩次痛, 可能是不同的私人經驗
- 科學革命的結構 - 孔恩
- 科學並非線性累積發展,, 而是不同階段的輪替
- 常態科學時期
- 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規則/方法/標準等有共識
- 科學家的工作, 傾向於根據現有典範, 進行延展和清理
- 知識危機時期
- 不符合現有規則和方法的異例例越來越多.
- 典範的缺陷造成知識危機
- 科學革命時期
- 更適合解釋現象的新典範出現
- 依據新的典範, 科學研究的規則和方法發生改變
- 科學家改用一種新的觀點去看待事物
- 典範只是彼此相異, 不一定有優劣之分
- 正義論 - 羅爾斯
- 如果你不知道你會處於社會的什麼地位, 你會選擇住在哪種社會裡?
- 原初立場
- 一個假設情境, 個體思考社會組織時, 對於自己在社會的"落點"毫無所知
- 在原初立場下, 個體彼此有別的元素都應該被移除
- 個體必須思考, 當自己落點處於最糟糕時, 想被怎麼對待
- 原初立場下的原則
- 自由原則
- 每個人都有平等權利, 享有最廣泛的整體平等基本自由權體系, 這個平等基本自由權體系要跟所有人享有的同類自由權體系相容
- 在侵犯到他人自由前, 我都可以享受自由
- 機會的公平均等原則
- 特定職位, 工作, 教育等不平等的社會資源, 只有在機會公平均等的條件下, 向所有人開放時, 才能存在
- 差異原則
- 只有在能為社會中處境最不利的成員, 帶來最大利益時, 才能容許社會不平等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Sur-
- 炙燒是虛偽的表面
炙燒海鱼/香草油/發酵韭菜花/蓮藕
竹炭餅皮, 粽葉燻燒的熟成青甘魚, 配香草油醋醬, 綴飾蓮藕及洛神花
香氣為主的小塔
-鹹蛋糕
煙燻泡芙/肉鬆/筍/菜脯絲/台灣乳酪
鵝腿, 肉鬆, 香菇, 蝦米和菜脯絲調配而成的內餡, 鹹甜風格
·海鮮丼
干貝/鹹檸檬/醃漬魚卵/酒釀山葵
干貝和烤茭白筍, 配酒釀和山葵的幕斯, 綴飾醃漬鮭魚卵.
山葵和酒釀的味道輕柔, 幕斯做為基底, 讓茭白筍的焦香和干貝的鮮甜發揮得更好.
這道喜歡
- 蒸蛋
蝦母/綠瓜蛤蠣/白啤酒
蛤蠣綠瓜調味的蒸蛋, 放上碳烤紅蝦和絲瓜球, 配上蝦醬和橄欖油晶球.
蝦醬味道稍重, 遮掩掉蒸蛋的滋味, 油的部分感受不到橄欖油該有的青草味.
- 拌麵
山藥/軟絲/韭黃/黑橄欖
山藥薄片做像麵, 搭配韭黃醬和黑橄欖墨魚醬 , 綴以山芹菜苗 這一道呢
山藥薄片外黏內脆, 對比脆片的酥脆, 形成相當有趣的口感
當成拌麵攪開, 讓黑黃雙醬混和後, 軟絲的鮮美集中鎖定.
這道很喜歡
- 燉肉
和牛頰/青龍椒/野菜
台灣安格斯黑牛頰, 配上青龍椒和花椒的醬汁, 佐以芥菜和過貓.
好吃的牛肉和蔬菜這樣.
- 米食
午魚/米麵/炭燒麵茶/破布子
炭烤午仔魚的火候恰當, 完勝歷次的表現.
米型麵濃縮住湯汁鮮味, 配上黏滑微苦的皇宮菜和清香的羽衣紅芥苗, 尾韻一抹殘留的辣味, 令人回味無窮.
這道很喜歡
- 禽類
熟成鴨胸/鴨賞/黑醋栗/森巴南瓜泥
煙燻熟成胭脂鴨, 佐黑醋栗紅茶醬, 配菜是大頭菜包鴨賞.
熟成, 煙燻, 刷醬淬煉出無庸置及的鴨胸
森巴醬配南瓜泥, 澱粉感肉和了森巴醬的辛辣.
這道喜歡
- 剉冰
楓糖杏仁/石蓮花/軟柿子/柿子花蜜
花蜜的黏稠感和風味都很棒
調味風格較往輕柔, 僅有一閃而過的苦與辣, 以食材為主的呈現方式, 頗適合這暖暖的短袖十月秋.
黑橄欖墨魚醬和韭黃醬的雙醬混合, 托襯出軟絲的鮮美
燉牛頰的黏牙膠質, 柔軟不柴的肉質,
午仔魚酥脆的魚皮和緊縮有彈性的魚身
透過熟成, 煙燻, 將風味鎖定濃縮的鴨胸.
嗯, 秋天的肉真好吃?
- 迎賓飲品
香片茶/楊桃/桂花/檸檬香蜂草/香檬
每次來, 都可以感到non-alcoholic drink品質的提升
MINIMAL 夏末
* 0 °C
凍飲的溫度
果凍質地般的絲瓜膠質, 搭配天竺葵的冰沙和冬瓜汁, 綴飾檸檬香蜂草
* 18 °C
冷藏鮮食的溫度
鹹點, 酒釀和月桃葉製成的外皮, 內餡是香菇, 海苔, 松子
概念近乎今年春天, 幽微套餐中的粿, 冷冷的香鹹, 質地的對比, 這道喜歡
* -40 °C
急速冷凍的溫度
日本的柚子, 調和包種茶, 白葡萄, 馬告, 均勻的打入氣體, 膨發出海綿般的組織,
再用-40 °C去快速冷凍, 保留住氣體, 維持住海綿結構, 最後灑上蔴薏粉
特殊的口感, 清苦酸甜的滋味, 這道喜歡
* -5 °C
冰晶最容易產生的溫度
台式清冰的概念, 野薑花和菊花製成的冰沙, 配料是水梨, 調味是伯爵茶/荔枝/清酒製成的泡沫
non-alcoholic pairing
糖水的概念, 糖蜜的甜香, 些微氣泡感, 橙花, 佛手柑的香氣, 覺明子的苦味
* -196°C
液態氮的溫度
底層是明日葉的慕斯和水蜜桃果肉丁, 上面放著醃漬紅肉李, 搭配了肉桂, 豆蔻香料, 最後在享用前, 灑上液態氮冷凍的焦糖/楓糖/葡萄的..小冰塊?
慕斯為基底, 包容不同香氣和質地的變化, 有種千絲萬縷, 相互交織, 卻又渾然一體的感覺, 完成度很高的一品, 非常喜歡
* -12°C
Gelato最佳食用溫度
龍眼花/桂花/萊姆酒的Gelato, 搭配葡萄/桑葚/蜂蜜/巴薩米克醋製成的酸甜醬
蜂蜜
另一邊是桂圓蛋糕, 配上白脫乳醬和紅藜麥脆片
依舊好吃的冰淇淋
蛋糕整體風味和質地都很好, 會想要外帶的等級.
* 4°C
冷藏溫度
柑橘/豆豉/巧克力製成的蛋糕配上綠胡椒製成的餅乾
2023年10月6日 星期五
說故事的技藝
- 故事
- 故事的定義
- 從懷有某種渴望的腳色開始
- 為了達成目標, 努力克服障礙
- 採取一連串動作, 最終贏得勝利
- 故事由一連串動作組成
- 引人共鳴的腳色遇見一個複雜的情況
- 面對並解決那個情況, 因而產生動作
- 敘事加上情節, 就等於故事
- 結構
- 故事結構如同建築藍圖
- 所有細節必須符合結構
- 修潤僅是補土
- 敘事弧
- 闡述
- 定義角色
- 讀者需要認識主角的是什麼?
- 勿多, 勿少
- 吐露部分即將展開的戲劇性事件
- 通過預示等手法, 吸引讀者, 產生興趣
- 將闡述融入動作線
- 用最重要的敘事弧來結束闡述
- 煽動性事件, 情節點A
- 為故事拉出新方向
- 動作升高
- 每一個事件都是一個情節點X, 沿著敘事弧攀爬
- 動作升高會滋生新的問題
- 經過深思熟慮組織, 串聯起來的謎團
- 逐步解決謎團, 升高層級
- 隨著動作線升高來回擺盪的希望, 謎團和疑點
- 危機
- 張力升高, 令故事出現緊要關頭
- 兩種結構
- 攔腰法
- 從危機開始寫起, 在倒敘過程
- 本源法/起始法
- 按照時間軸寫
- 洞見點, 情節點B
- 改變主角, 帶著新的洞見繼續人生
- 小規模故事中不一定有洞見點
- 在不存在洞見點時, "什麼事件能為危機收尾"
- 高潮
- 解除危機的一系列事件
- 動作降低/結局
- 回答必要的問題, 然後結束故事
- 任意球(kicker)
- 做一個好的收尾, 帶來一點驚喜, 讓事件完美結束
- 觀點
- 觀點
- 透過誰的眼睛來經驗這個故事? 從哪個方向? 多少距離
- 觀點角色, POV character
- 這是誰的故事?
- 觀點角色通常是主角, 也可以不是, 好比大亨小傳
- 第一人稱
- 以我的角度往外看, 觀看落在周遭的事件
- 難以進入其他觀點角色的內心
- 有益於讀者的親密感
- 第二人稱
- 在敘事性非虛構寫作中少見
- 可以把讀者放進某個場景, 一種文學手法, 而非實際和"你"的對話
- 第三人稱
- 戲劇觀點:將自己化為電影鏡頭, 運用生動的細節, 呈現場景和角色的外部景象
- 全知觀點:給予作者俯瞰萬事萬物的角度, 隨時調到任何時空進行描繪
- 立足點
- 作者架設鏡頭的地方, 以及鏡頭所朝的方向
- 通常要選擇能看見故事展開的最佳角度
- 讓讀者看見動作, 如臨現場
- 距離
- 不同距離的敘事方式
- 摘要式敘事
- 冷靜理智的描述, 描述事情發生經過的抽象報導, 沒有固定的時間空間
- 抽象/橫跨空間/時間崩解/直接引文/主題式組織/全知觀點/處理結果/傳達訊息
- 場景式敘事
- 戲劇性敘事, 細緻描述場景和動作, 提供代入感
- 具體/在一個地點展開/似乎在真實時間中發生/運用對話/場景式組織/特定觀點/處理過程/重現經歷
- 聲音
- 聲音, 作者在紙上所形成的人格, 扮演著吸引讀者的關鍵角色
- 制式寫作/新聞報導, 不鼓勵有個人聲音
- 第一人稱並不等同聲音
- 化身與立場
- 化身是聲音的基本元素, 輪廓清晰的化身帶來人性.
- 作者運用化身, 對題材採取一個特別的位置, 透過可辨認的人格來處理主題.
- 立場是作者敘述故事展現的地點
- 遠一點, 可以不表達個人想法, 只描繪展現的動作
- 近一點, 一邊描繪, 一邊加入作者本身見聞, 甚至加入個人情緒.
- 風格
- 風格是紙上人格外顯的表現
- 一定程度決定於用語表達的正式程度, 即措辭層級
- 譬喻風格
- 譬喻/明喻/引喻
- 培養聲音
- 念出文章, 感受聲音
- 放鬆的寫作.
- 角色
- 傑出敘事的三大要素:角色, 動作與場景
- 角色是價格觀, 信仰, 行為, 持有物的總和
- 欲望是角色關鍵元素, 推動故事前進
- 軸心角色不能只是有所渴望, 他必須渴望到不惜出手摧毀或遭受毀滅, 來達到目的
- 圓形角色與扁平角色
- 扁平角色只有一個突出特質, 它的存在只是為了展現那個特質
- 圓形角色是多面向的, 且擁有能力, 改變特質.
- 間接刻劃與直接刻劃
- 間接刻劃以作者的角度, 直接對角色進行描述.
- 直接說角色是大膽/害羞等等
- 直接刻劃澤讓角色為自己說話, 用細解描述角色, 引導讀者對角色做出不可避免的評論
- 透過描述角色行為, 讓讀者認為角色是大膽/害羞等
- 外表
- 人腦中有大量的人類形象, 作者只需要觸發其中一個形象出來
- 描述不用詳盡, 達到目的即可
- 盡量不要干擾到動作線
- 好的敘事用動作呈現角色, 但是要避免加入無關緊要的動作
- 加入那種微小, 恰好展現人物性格的動作
- 地位指標
- 透過擁有物, 擁有物的品牌來形塑角色
- 談吐暗示人的社會定位
- 場景
- 故事並非連續, 而由一幕幕場景構成
- 場景為動作提供框架
- 場景的選擇
- 並不是鉅細靡遺的描寫, 而是精挑細選, 找出可以刺激讀者既有記憶的細節, 打造聯通腦海的道路
- 類似抓出夢境中, 讓人感受到所處環境的細節
- 場景應當沿著敘事弧展開, 驅使動作線走完故事各階段
- 場景透過因果關係, 導致下一個場景
- 要有衝突和情感, 最好能改變角色定位--使其距離目標越近或是越遠
- 場景的描述
- 可以參考電影鏡頭的運鏡
- 透露內情的細節
- 牆上一眼就能看到, 有點歷史的獎狀
- 具有意義的物件
- 桌上的紙鎮, 抽屜的左輪
- 描寫團體的集體小節
- 幾隻麻雀在搶食的稻米脫殼的米糠
- 由遠至近的製造空間感
- 氣氛
- 沙塵暴之後, 城市裡面唯一帶著色彩的水果攤
- 動作
- 敘事是影片
- 敘事導語
- 主角加動詞的開場多半有出色的表現
- 連續動態
- 故事一旦開始, 請保持動作前進
- 動作的用詞
- 多用動詞, 及物動詞 > 不及物動詞>連綴動詞
- 及物動詞經常可以接漏動機, 連結身體和心理動作
- 主動語態
- 被動語態剝奪句子中的因果關係, 多數情況下, 主動語態比較適合
- 時態
- 在讀者能明瞭時序的情況下, 避開進行式
- 虛詞
- 刪除贅字/虛詞
- 步調
- 枯燥的地方加速, 精彩的地方減速
- 減速:多空白, 多且短的句子, 多分段.
- 闡述
- 除非必要, 否則解釋越少越好
- 多問自己:讀者真的需要知道這些嗎?
- 闡述不要離開動作線太久
- 盡量透過各種文法句型, 將闡述融入術緒中
- 對白
- 對白是人們對彼此的作為
- 在對話中融合身體動作, 加強讀者臨場感
- 主題
- 主題給予讀者充實感, 讓寫作更有焦點
- 自作家的價值觀, 來自其對人生的理解
- 連結主角和讀者的人生
- 完全原創的主題欠缺普世性
- 主題包含教誨, 有時也是吸引讀者閱讀的重點
- 也就是常見的, 故事的"意義"
- 主題一般是一個句子, 清晰連貫地表現故事的意義
- 節儉導致浪費
- 行動創造身分
- 報導
- 採訪的基本規則
- 公開紀錄
- 可以毫無限制地運用精確的對話
- 背景訪談
- 可以運用獲得的資料發展故事, 但不能指明消息來源是誰
- 如果想發表那條資料, 必須從另一個來源取得正式紀錄, 並起歸給另一個來源
- 知名不具
- 可以運用資料, 但是提到資料來源時, 必須歸給雙方同意, 經過掩飾的來源
- 不列入紀錄
- 不能運用資料, 除非從另一個來源取得公開紀錄
- 故事性敘事
- 短篇故事性敘事
- 短篇寫作缺少深入角色內心所需要的運作空間
- 小說探究角色, 短篇故事探究情境
- 短篇故事性敘事聚焦於動作
- 場景少, 1~2即可
- 範例:
- 長篇故事性敘事
- 核心的主題更複雜, 有足夠的篇幅塑造角色, 讓主角獲得繼續性的改變
- 主題, 場景大綱和敘事弧不可少
- 場景最好具備動作起落, 動作升高和危機來回擺盪.
- 範例:
- 主題
- 父母是孩子生命
- 場景大綱
- 第一場:桃樂西,五個孩子的未婚母親,沉淪酒精
- 闖進部落協會主席在辛那蕭長屋的聚會
- 抛棄家庭與孩子,開車過門不入
- 曾任戰地醫師的父親帶她到安全的地方——到波特蘭接受戒酒療程
- ...
- 祖父在探監途中陷入回憶。
- 第六場:世代失落的問題,起自上一個世代。
- 亞丁被迫進入寄宿學校,失去母語根源。
- 亞丁逃進美國軍隊,成為韓戰軍醫。
- 第十一場:桃樂西首度擔任母親職責。
- 孩子成長並改變。
- 阿密利歐在暖泉的寄養家庭中健康成長。
- 桃樂西取得完全監護權。
- 第十二場:桃樂西返回保留區。
- 即使是保留區,也是安全、健康的地方。
- 釋義性敘事
- 釋義性敘事有兩個結構元素:
- 動作線營造整體外貌, 推動敘事前進
- 探索新地點, 新人物, 製造劇情
- 離題提供實際說明, 說明動作線的脈絡
- 動作線提供範例, 離題說明概況
- 成功的離題, 在於離開動作線的時間點
- 在懸置不覺時中斷描述, 讓讀者其待.
- 離題來自研究的角度, 展現作者去了解並闡釋事務運作過程的思維
- how/where/who之類的
- 常見的釋義性敘事大綱:
- 敘事開場
- 離題一
- 敘事第二場
- 離題二
- ...
- 敘事終章
- 3+2闡述結構
- 敘述一
- 介紹主要角色並提出闡述問題
- 離題一
- 提供必要背景和整體脈絡
- 敘述二
- 跟隨主要角色走完動作線的主要部分
- 離題二
- 完成闡述
- 敘述三
- 將動作線待向合理的終點線
- 其他敘事
- 小品文
- 單一場景, 缺乏完整性的故事性敘事弧
- 可能沒有人發生變化, 沒有人經過洞見點, 也沒有人解決鳩葛
- 場景要能提供主題豐富的人生片段
- 書擋敘事
- 兩段引人入勝的場景動作, 左右夾住一段釋義性材料
- 有點像是, 先有了釋義性材料, 在尋找故事性場景
- 個人隨筆
- 包含敘事, 轉折與結語
- 循循善誘, 從具體細節上生道抽象階梯高層, 最後到達某種真理
- 以一千字來說
- 650字的具體敘事,
- 150字的轉折, 從具體到廣泛
- 200字的結語, 十分抽象的論述
- 第一人稱敘事的議題散文
- 帶點子散步
- 作者的奔走讓他探索議題, 推敲探查
- 有時到時寄地點, 有時到爭論和反爭論的精神空間
- 目標是帶領讀者跟著思路, 開啟理解的大門
- 道德
- 非虛構寫作的基礎是真實, 離開這基礎就不該稱為非虛構寫作
- 當事實不符合敘事弧, 該調整的是後者.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我可能錯了
- 對自己的每個念頭, 再也不相信了
- 性空的另一種詮釋
- 雜念/念頭
- 可以是怒氣, 是忌妒, 是遐想, 是快樂
- 荒謬怪誕, 無時無刻不產生
- 無常的體現.
- 念頭不代表我
- 覺察
- 後退一步, 由第三者觀察的自己
- 成為自己的朋友和操作者
- 透過覺察, 避開習慣性的行為和模式
- 讓自己選擇注意力要集中的地方
- 理性不是唯一的工具
- 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 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
- 放下自己認為是千真萬確的念頭, 可以看得到更多
- 很多時候, 正確從來不是重點
- 不要期待所有意見, 都符合自我的價值觀
- 不會有人因為你的批判, 而變成你所期待的樣子
- 我可能錯了
- 為不知留下空間
- 生活並非按照自己希望和計畫發展
- 不必預先知道一切, 不要想控制一切
- 多一點順其自然, 為奇蹟留下空間
- 類似道家的不得已而為, 無為而為
- 因為可能錯了, 所以能放下執著
- 不強求確定性, 不強求秩序
- 更能專注在當下
- 人的兩大念頭
- 以過往一切為主的念頭, 以未來種種的念頭
- 只要你無法對自己慈悲, 你對他人的慈悲便有缺陷
- 先對自己仁慈, 才能推己及人.
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如何改變一個人
- 抗拒心理
- 人需要自由和自主權
- 人想要主導權
- 人希望有選擇的權利, 不受隨機, 命運, 或是他人擺布
- 當自主權受干涉時, 人會不舒服
- 做被禁止的事情, 讓人重獲掌握感
- 禁止某件事情的反效果
- 反說服雷達
- 保護每個人不被他人左右, 找出企圖影響自己的外力並拒絕
- 留下決定空間
- 為對方留下決定空間, 藉此避開抗拒心態
- 不給予建議, 而是給予資訊, 讓對方自行決定
- 提供多個選項
- 只有一個建議時, 人們會思考建議哪裡有問題
- 有多個建議時, 人們會思考哪個對自己最有利
- 引導式選項
- 循循善誘
- 將目標切分成多步驟的引導和反問
- 希望別人投入更多時間念書
- 目標的學校 => 目標學校的分數 => 競爭者的數量 => 到底要念多少書?
- 突顯差異
- 抓住言行不一致之處, 逼對方解決認知失調的問題
- 從理解著手
- 以對方的角度去思考
- 敝帚自珍效應
- 現況偏誤, status quo bias
- 人容易過度重視屬於自己的事物
- 包含物品, 習慣, 已經在進行的事情, 價值觀和信念
- 買家和賣家對同個物品有不同的估價基準
- 持有時間越長, 價值逐步提高
- 損失規避, Loss Averison
- 改變帶來的潛在獲利, 若只超過潛在損失一點, 人們不會願意變動
- 至少要兩倍的好處才能讓人變動
- 歸因於轉換成本, 因為改動而必須支付的代價
- 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
- 不行動存在風險, 維持現狀並非毫無成本
- 透過統計和數字詳細列出不行動的成本
- 銀行存款的通膨損失
- 成本和效益的時間差, 亦是人不願改動的原因
- 支出成本和成效到來的時間差
- 減重
- 破釜沉舟
- 拉高不行動的成本, 更甚者, 讓不行動的選項從檯面上消失
- 距離
- 試圖改變他人看法時, 一次改變太多是不可行的
- 反說服心態, 會讓人開始從雞蛋中挑骨頭, 嘗試找證據的脆弱之處
- 最後往往流於證據效力之爭, 意識形態之爭, 出現反效果
- 立場決定如何看待資訊
- 確認偏誤
- 人傾向尋找和吸收符合原有觀點的資訊
- 說服時, 避免跟對方認知過遠的選項, 以較溫和的選項去說服
- 以光譜來說, 拒絕區 -- 接受區---對方立場
- 拒絕區的想法離對方太遠, 對方會激烈反抗
- 選擇接受區的想法, 循序漸進, 讓對方立場先移動
- 減少距離的方式
- 找出有爭取空間的中間派
- 如果只需要說服一定量的人, 選擇那些立場偏向中間的人去說服
- 從小忙問起
- 如果要說服的人, 立場相當的遙遠
- 一次一點點的移動對方立場, 讓最終選項慢慢落入接受區
- 把大要求拆分,一次請對方接受一個小要求.
- 改變場上位置, 找出共通點
- 不直接就議題進行說服
- 先找出有共識的面向, 把那個當成轉向的支點
- 好比目標是降低對同性戀的歧視, 不討論性別議題, 而以以愛為出發, 尋找對方共情點.
- 不確定性
- 人類喜好規避風險, 確知能拿到什麼比較安心
- 只要結果是好的, 人類傾向走確定的路, 而非冒險的路, 就算冒險的期望值較高
- 不確定稅
- 不確定的事情會貶值, 超出其期望值
- 單獨價值是A, B的兩樣物品, 各以50%的機率呈現給人時, 價值會落於min(A,B) 之下
- 有時, 不確定性比確定的負面結果更糟
- 確定的遲到比不確定的遲到安心
- 不確定性讓人傾向不改變
- 暫停, 先別動, 讓事情保持原樣
- 降低不確定性
- 透過可試性的力量
- 可試性:某樣東西多容易試用
- 讓人輕鬆體驗和評估新事物
- 運用免費增值, freemium
- 服務的初階版本不收費, 用戶體驗滿意後, 升級到收費的增值版
- 讓用戶有時間和空間探索服務
- 降低前期成本
- 讓使用者可以無痛的體驗新事物
- 透過免運, 消除使用者不能試用的不確定性
- 讓別人有機會認識你
- 超市裡面試吃的食品
- 後悔也沒關係
- 讓新事物可逆
- 更長的商品猶豫期
- 提供"退養"服務的認養機構
- 反過來, 當使用者試用新事物後, 可以利用敝帚自珍效應讓人繼續使用
- 讓心態從"取得"變成"留住"
- 佐證
- 弱態度與強態度
- 弱態度
- 相關偏好和意見不被看重, 可以輕易改變
- 強態度
- 高度投入的議題, 主題和偏好
- 溶入了高度思考, 道德判斷甚至自我認同
- 難以改變, 反勸說雷達運作
- 要改變強態度需要更多的證據
- 證據的效力
- 證據源頭決定了證據的分量
- 證據源頭相似性
- 和被說服者接近的源頭, 帶來較高的證據力
- 證據源頭多元性
- 來自不同源頭的推薦, 帶來的證據力比較強
- 來自不同源頭的證據, 出現的越密集, 影響力越大
- 依據要說服的目標(強態度或是弱態度), 要說服的對象(一大群人還是一小群人), 來決定說服的手法
- 要進行弱態度的說服, 低頻率高廣度可能就帶來不錯的成效
- 要進行強態度的說服, 可能需要高頻率的在特定社群進行說服, 藉此強化證據力.
訂閱:
文章 (Atom)